初中历史课堂“图像证史”的实践与反思.doc_第1页
初中历史课堂“图像证史”的实践与反思.doc_第2页
初中历史课堂“图像证史”的实践与反思.doc_第3页
初中历史课堂“图像证史”的实践与反思.doc_第4页
初中历史课堂“图像证史”的实践与反思.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历史课堂如何运用“图像证史”的实践与反思尚文中学 林艳新课程的初中历史新教材很好地贯彻了“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理念。它以文明史为基本线索,精选每段历史时期典型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以点带面,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过程与成果。教材几乎在每个章节都配以最能反映这一时期特点的丰富的图片资料,对90后的学生产生了较强的视觉冲击,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度。然而由于信息量的庞杂,难免使教材语言相对概括抽象,结论性言语较多。初中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加上课时的紧缩及学科在教学中的实际地位的制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于是,如何遵循现代教育理念,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恰当安排教学活动,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切实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及塑造历史思维能力就成了我们历史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越来越体会到“图像证史”的切实可用性和实际可操作性。我认为历史图片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教学资源,其在历史学科中的作用在于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形成明确的学习动机,起到事半功倍的出其不意的效果。当然,基于初中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对于同一种教学模式往往会“厌烦”而“喜新厌旧”,所以对于历史图片的运用决不能仅仅围绕一些固定模式来使用,如平时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历史图片惯用的三部曲:(1)仔细观察图片。(2)请从图片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3)这些信息告诉了我们什么?等等。几年来,通过在日常教学中对“图像证史”教学方式的实践与反思,使我生成了以下几点运用方式,在此谈些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一、 传统模式中,引导学生自主探寻图片背后的历史。和语言文字一样,历史图片也具有传达历史信息的功能。而且图片信息由于其所特有的直观性的特点,往往可以使学生对其接受更快更直接。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图片、提取信息是最常用的。然而,教科书中的图片有些由于篇幅有限,并没有做详细的介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出现的图片,引导学生自主探寻。如七年级第二学期血肉筑长城一课中的图片:书中对该图的诠释是:我觉得本课围绕的主旨是全民族的抗战,这当中就包含了孩子,于是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围绕武汉会战这个主题,查找有关最感动你的图片资料。在课堂上,进入到这一个教学环节时,有一位学生的发言是这样的:我在“保卫大武汉”的官方网站上查到了一幅图片资料,这是对课本93页右上图片的介绍。请大家看这幅图片,图片中的儿童是“七七少年剧团” 。1938年4月,武汉各界第二期抗日宣传周启动。汉口私立培心、培英小学文艺队及一些难民的孩子,自愿报名组成“七七少年剧团”,在三镇街头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他们宣传抗日,募集寒衣,宣传“献金运动”,慰问前线战士从剧团组建到武汉沦陷的半年多时间里,“七七少年剧团”活跃在武汉抗战第一线,被誉为“战争血泊中的一朵奇花”。介绍得实在太好了,通过类似这一个实例的一段学习过程,同学们渐渐形成了一种感触:原来课本上一些不起眼的照片背后都饱含了一段段不为我们所熟知的历史,等待我们去探索。又如七年级第一学期文明的交流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1985年中国邮政局所发行的一套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的邮票,并和学生共同提取历史信息。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学习历史的兴趣被大大激发,最让我感触的是,第二天一大早有一组学生在办公室门口等我,其中一个女孩手中捧着一本集邮册,原来她的外公收藏着这套邮票,女孩说:“老师,还有一套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邮票,就是这一张,我外公说马来西亚也出过纪念郑和的邮票,可惜他没有。”我顺着她的话问了个问题:“为什么马来西亚会出纪念中国人的邮票呢?”“因为郑和对他们做了贡献呀!”“马来西亚人感激郑和呀!”学生们立刻此起彼伏地抢着回答。“真好!”后一个事例让我注意到当学生们发现平时可以直接接触到的漫画、版画、海报、邮票、旅游纪念门票等都可以成为课堂上共同观察讨论的历史图片时,他们开始更留心地观察身边的事物,从中发现历史、认识历史。二、 历史图片和文字史料的组合,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正如前面所提,教材中有些语言倾向结论性,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相对概括抽象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补充整合了历史图片和文字史料的相关信息,给予学生较为完整的感观体验,帮助其发展形成历史形象思维。如血肉筑长城一课。武汉会战是本课重点,对于武汉会战的特点是这样描述的:“武汉会战是抗战期间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战况最激烈的一次会战。”这完全是一句高度概括结论性的语句。学生对武汉会战的特点没有丝毫的情感体验。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后整理了三张ppt,每张上面都是历史图片和文字史料相结合,是学生在历史图片的视觉冲击下和文字史料的理性体会下来概括武汉会战的每一点特征。Ppt1: (文字材料) 武汉会战,国民党跳出原先城市防御的桎梏,依托长江、鄱阳湖和大别山建立起了防御正面达1300余公里的巨大防线。学生立刻概括了第一个特点:战线最长。Ppt2:(文字资料)从双方投入兵力来看,日军从会战开始出兵25万,以后增至40万兵力,国民党则调集120多个师120万重兵及海军和部分空军,除正面战场外,共产党领导新四军也在长江南岸深入敌后,配合正面战场协同作战,据不完全统计,大小战役大约200余次。学生又概括出了第二个特点:规模最大。Ppt3-4: 教材对武汉会战过程是这么介绍的:“尽管日军具有海、空军和武器装备的优势,中国军队仍然奋勇拼杀,打死打伤日军近四万人,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寥寥几语要让学生真正体会正面战场上将士们奋勇杀敌、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相当困难的。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先对敌我双方海、陆、空军作战的相关内容做了过程简述;然后从武汉空战着手,以中国年轻空军的牺牲人数、平均年龄、作战次数、击落敌机等数字细节做铺垫;再对年轻空军飞行员陈怀民进行特写介绍。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加细节加特写的教学环节,学生很快归纳出了武汉会战的一个特点:战况最激烈。 整个教学环节运用了归纳法,学生深有感触。历史学科可以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历史图片和史实证据,学生在整合了的历史资料上,更有感触地分析与综合运用史料,产生一定的感悟后,就能逐步形成基本的思考往事的能力,进而还可以形成迁移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努力创设一个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史实铺陈,在此基础上突显细节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历史、思考历史,品位历史,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三、 由静态图片组合到动态图片,配以旁白注释,掀起整体效果。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使用较多的是一幅幅静态的历史图片,或者是动态的影像视频。然而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也会感触对于某一个历史事件的表述如果仅使用一幅静态图片难免太单薄,运用多幅又会时间上不允许;而使用动态影视视频的话,前提是找得到,而后要考虑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筛减,最后还要顾及旁白内容是否符合,比较吃力,况且剪得七七八八,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时,我们可以考虑自己动手将需要的静态图片组合起来,运用ppt制成动态图片,自己配以旁白加以诠释。还是以血肉筑长城一课为例。为了升华本课的“灵魂”全民族的抗战,我是这样处理全课结尾的:多媒体创设情境:结尾(实录)这是洗刷百年耻辱的一刻,是扬眉吐气的一刻。各地的人们用各种方式欢庆这百年来第一次完全的胜利。然而,沉浸在欢乐中的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长眠地下的英雄。演 示PPT1旁 白杨靖宇照片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赢得对手尊重的杨靖宇。佟麟阁照片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南苑战斗中壮烈牺牲。赵登禹照片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牺牲在南苑战斗中。左权照片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张自忠照片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国民党陆军上将。被屠杀的人们南京大屠杀时,被赶至江边处决的人们。谢晋元和炮火燃烧下的上海照片淞沪会战中,带领800壮士守卫四行仓库的谢晋元。郝梦岭照片第9军军长,郝梦岭,忻口战役壮烈牺牲。戴安澜照片二00师师长,戴安澜。入缅远征军总指挥。赵尚志照片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赵尚志。狼牙山五壮士图片抗日根据地反扫荡斗争中五位八路军勇士。无名英雄纪念碑还有许许多多我们也许永远也不知道名字的英雄。字幕自卢沟桥事变至抗战胜利,中国军民共伤亡3500万人。先后出现杨靖宇、谢晋元、赵尚志、张自忠、佟麟阁、左权、戴安澜照片、无名英雄纪念碑,字幕: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只有背景音乐,无旁白)演示PPT2从普通的长城全景过渡到血肉筑长城图片幻灯片背景是象征中华民族不屈脊梁的长城照片。左上角是动态标题:血筑中华,标题保持到这页结束。幻灯片的底行是配着毛泽东同志的一段话: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从诸将领到每一个战士,无不给了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这段文字也是作为背景,持续到这张幻灯结束。背景音乐是慷慨激昂的红旗颂,从音乐的高潮部分开始引入。在上述背景下,依次动态出现抗日英烈照片,并配以教师旁白。前半部分照片的出现动态是一张,然后消失,更替新的一张,每张照片出现的部位不同,象征“长城”的各部分组成,其持续的时间为4秒。中间字幕过渡,后半部分则是精选其中一部分照片,依次出现,然后定格。最后出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幕。后半部分只有音乐背景,不设旁白,留给学生回味的空间。PPT2:在音乐不间断的背景下,切换至后最后一张幻灯片。先是一张长城全景图后切换到本课开始的第一张幻灯片:无名英雄簇拥与长城脚下,“长城之魂”字幕突显。旁白:始建于秦朝的长城,在冷兵器时代,抵御了外族的入侵。然而,进入20世纪后,苍老的它已经无法阻挡拥有先进武器的外国对我们的侵略。这时,4亿5千万中国人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一道更为悲壮的长城,挡住了外来侵略,撑起了中国的脊梁。这一道长城将永远横亘在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光辉史册上。这样的结尾,通过将静态图片组合成动态图片,加上文字、解说、音乐等多种资源,烘托出了一个庄严肃穆的历史场景,交织成了一个感人至深又催人奋进的课堂环节,学生们深深感动,而我本人也一度哽咽。而这种历史图片的运用更能贴合课堂的实际教学,还是具有可操作性的。综上所述,历史图片对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加深对抽象内容的认识理解等做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历史图片在历史课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