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_第1页
2018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_第2页
2018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_第3页
2018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_第4页
2018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目标导航1.对于宗教改革的背景、概况和影响要有基本的了解。2要理解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先定论各自的含义。3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改革是重点,可以通过对比来加强掌握。课前预习(10分钟,10分)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1背景(1)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2)思想_使各国人文主义思想十分活跃。罗马教会宣扬_,树立教皇绝对权威。2序幕:1517年,为反对教皇兜售_,马丁路德发表_,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问题。3主张(1)强调_,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2)宣称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4性质:是反对_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5意义(1)标志宗教改革运动在_拉开了序幕。(2)改革后创立的_与天主教、_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1背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2著作:1536年出版_。3主张(1)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2)核心是提出_。含义: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由_先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影响:对否定对教皇的盲从,否定_特权有积极作用。4意义(1)为_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2)为此后_提供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答案:一、1.(2)文艺复兴因行称义2.赎罪券九十五条论纲3.(1)因信称义4.天主教会5.(1)德国(2)新教东正教二、2.基督教原理3.(2)先定论上帝封建主4.(1)资产阶级(2)资产阶级革命课堂作业(20分钟,30分)一、选择题知识点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1“必须训示基督教徒,如果他们看见一个贫苦困难的人置之不顾,而使用自己的钱去购买赎罪券,那么他所得到的不是教皇所应许的赦罪,而是上帝的愤怒。”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 ()A薄伽丘 B马丁路德 C加尔文 D伏尔泰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主张明显反对购买赎罪券,结合选项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马丁路德。2马丁路德说:“在我们当中有虔诚的基督徒,这些基督徒是有真信仰、圣灵、悟性、基督的道和意念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拒绝他们的言语和悟性,而去跟从一个没有信心和圣灵的教皇呢?这是等于反对整个信仰和基督教会。”马丁路德的上述言论()A树立了基督的新形象 B阐释了基督教新教义C主张精神上的自主救赎 D实现了信仰上的自由答案:C解析:马丁路德的上述言论体现了对人自身信仰和自主精神的肯定,否定了教皇的权威,实质上是主张人们摆脱教皇教会的控制,实现精神上的自主救赎,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基督的新形象和基督教的新教义,排除A、B两项;马丁路德并没有鼓励人们放弃对基督教的信仰,解决的是“怎么信”的问题,不是“信不信”和“信什么”的问题,没有使人们实现信仰自由,排除D项。3路德曾说:“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了他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这一观点的主要意义是()A使人们获得更容易得到拯救的方法B使教会服从于国家C否认了教皇和教职人员的权威D消除了教职人员与俗人的差别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材料强调“信”,只要信教就可以灵魂得救,即“因信称义”,而不是教皇和神职人员所说的“因行称义”,因此否认了教皇和教职人员的权威。4九十五条论纲中指出:“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教徒的钱呢?”材料反映了作者()A认为教皇搜刮财富B认为天主教徒应忠于信仰C赞同教会修建教堂D反对天主教会的经济掠夺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信息“教皇”“为什么”“必须花费可怜的教徒的钱呢”并结合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可知,D项符合题意。5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答案:B解析:马丁路德冲击的是天主教会和教皇,并没有否定宗教的地位与影响,由此可见A、C两项不符合史实。题干中的材料未涉及君主与教皇的关系,故D项与题干材料所述的主张之间没有必然联系。6“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材料旨在 ()A强调“因信称义” B否定教会权威C发展人文主义 D反对封建专制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因信称义”(信仰得救),其旨在反对教会的精神禁锢,否定教会权威。A项属于对材料的表述;B项符合题意;C项是引申意义;D项是启蒙运动的目的。7路德在宣传他的“信仰得救”思想时说过这样的话:“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该话的思想本质上()A指出了基督教徒的信仰途径B找到了基督徒的正道C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D升华了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宗教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路德的话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教皇权威、资本原始积累等方面的要求。8宗教改革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意义是()A没收天主教会的土地和财产B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C封建王权得以加强D使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A项为改革内容,C项明显错误。B、D两项比较,B项更为全面。知识点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9宗教改革领袖加尔文说:“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这反映了宗教改革的何种主张()A圣经高于一切 B上帝永恒C反对罗马天主教会 D信仰得救答案:D解析:“永恒的、不变的意图”即忠诚信仰;“上帝始终决定”即灵魂得救,D项正确。其他三项与题干不符。10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一观点反映了加尔文()A第一次提倡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B首次挑战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C用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进行辩护D主张没收天主教会的大量土地以及财产答案:C解析:“靠上帝的恩赐”意在先定论。11某宗教改革家提出:“人是否能得到救赎,不在于任何其他原因,而是由上帝的永恒判决决定的。”对此观点理解合理的是 ()A巩固了教会和教皇的权威 B体现了加尔文的“先定论”C符合地主阶级掌握政权的需要 D反对信仰宗教,倡导自我奋斗答案:B解析: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加尔文的“先定论”,否定了教会和教皇的权威;C项错误,材料中的观点符合资产阶级发展经济的精神需求;D项错误,材料观点并不反对信仰宗教。二、非选择题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马丁路德说:“我的良心,是由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材料二: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嘲讽道:“如果丈夫在妻子门口发现有僧侣的鞋子,那就要赶快走开,因为教士为了上帝在拯救他的妻子。”孟德斯鸠说:“这个禁欲的职业,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于如此。”请回答:(1)材料一中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这些“意见”产生什么影响?(2)材料二中丈夫为什么能容忍僧侣行为(僧侣,指教士)?你如何理解“摧残了许多人”?“摧残了许多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学说有何异同。答案:(1)信仰即可得救。否认教皇权威,肯定人的思想自由和国家的民族意识,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愿望。(2)丈夫相信“因行称义”,为了死后灵魂得救才容忍。天主教会的教士传道布教,使人们处于蒙昧状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性,剥夺了人的自然权利。(从禁欲主义方面分析,教士也是人,但不允许结婚,因此人格扭曲,残害他人)说明宗教扼杀了人性。(3)同:都属于基督教教义,目的是为实现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异:“因行称义”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绝对权威,是为封建宗教神学精神垄断而服务的;“因信称义”否定天主教会权威和赎罪券掠夺,简化宗教仪式,解放人的个性;“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课 后 作 业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李平晔教授在评价近代某事件时指出:“使基督教世俗化,或使西欧人民的世俗生活神圣化,把人们的精神和潜能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人们的心灵从追求天国的虚幻,转向现实的生活和劳作”此“事件”是()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使基督教世俗化”明显可以看出,李教授评价的事件应该是宗教改革,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没有把人们的精神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主要是对新社会制度蓝图的构建,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主要是解放人的双手,故D项错误。2下图是柏林日报刊登的一则征婚广告,这则广告可能出现于()A古罗马时期 B15世纪以前C15世纪 D16世纪及之后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学生首先要明白,在中世纪的西欧牧师是禁止结婚的,需要一心侍奉上帝。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们的精神禁锢,也包括对牧师的精神禁锢。1520年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主张准许牧师自由结婚,并付诸改革实践中,很快得到响应。故这则广告应出现于16世纪及之后。3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信仰得救”,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主要是指()A否定教皇地位 B个人宗教信仰自由C否定封建特权 D宣扬圣经精神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信称义”、“信仰得救”都是在简化宗教仪式,提倡信仰自由,反对天主教的繁琐仪式和精神控制,体现了人文精神。4马丁路德说:“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得利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这表明()马丁路德反对销售“赎罪券” 实质是否定上帝的权威实质是否认教皇的权威蕴涵着人文主义的因素A B C D答案:C解析:材料“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表明马丁路德并不否认上帝的权威,排除。故选择C。5一位法国思想家说:“圣经上声称,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但是,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事也得罪了上帝呢?”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A虔诚信仰上帝 B女性解放C实行三权分立 D反对盲目信仰答案:D解析:动物并没有什么罪过与信仰,但在分娩时也会遭受痛苦,这有力地反击了圣经声称妇女因触犯上帝而遭到分娩时痛苦的惩罚的说法。该思想家以此来反对盲目信仰。6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出的最大社会意义在于()A人文精神开始传播B否定了教会的权威C使人们摆脱宗教信仰D直接引发启蒙运动答案:B解析:题干左图反映的是教徒与上帝之间的联系需要经过教会和神职人员;而右图则是教徒与上帝联系无需经过教会,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即可得救。其主要作用在于否定了教会的权威。A是在文艺复兴时期;C、D与史实不符。7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中能够反映出的主要观点是()A废除了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B否定了信仰上帝C宣扬了圣经至高无上D否定了教皇权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来看,宗教改革之后,每个教徒都获得了与上帝直接对话的权利,获得了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否定了教皇的权威。8加尔文学说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 ()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D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教改革的理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加尔文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本题选D。9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这句话的含义是()A教会权力应高于世俗权力B世俗权力受教皇的委托C教会权力只受上帝的制约D世俗权力应高于教会的权力答案:D解析:“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说明马丁路德主张世俗权力应高于教会的权力。101909年,为了纪念宗教改革运动的某位领袖人物诞生400周年,人们在瑞士古老的日内瓦大学后面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下列关于这一人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他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B他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书,主张简化教会组织C其学说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D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答案:A解析:根据“1909年”“诞生400周年”可知,此人生于1509年,再根据题干信息“日内瓦”可以判断出,这位人物是在日内瓦进行宗教改革的加尔文。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故A不正确。11阿克顿在自由与权力中说“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强调的是宗教信仰中个体的自由”。这里的“个体的自由”的本质含义是()A个人的自由原是天所赐予的 B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宗教信仰C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 D个人有灵魂得救的自主权答案:D解析:结合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的内容可知,材料中“个体的自由”的本质含义是信仰即可得救,即个人有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信仰即可得救的含义,故排除。12“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材料最能说明宗教改革()A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强化了上帝和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C实现了宗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离 D促进了民族文化与教育事业的进步答案:A解析: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促进了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据材料中的信息“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D项表述不全面,故D项错误;A项全面概括了材料信息,故A项正确;宗教改革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神学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宗教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分离,故C项错误。13经济结构的变化对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约翰麦克曾经说:“中世纪的欧洲社会是传统的、农业的、乡村的。和这些相异的一个新阶层的出现,导致了一场社会革命,这个新阶层就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约翰麦克所说的“社会革命”在当时主要体现为()A新航路的开辟 B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C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D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欧洲社会转型时期在思想领域的变化。结合题干信息“经济结构的变化对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影响”“社会革命”“新阶层就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等可知,约翰麦克所说的“社会革命”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进行的思想解放运动。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7分,共34分)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教条,不在于本人善行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1517年10月,马丁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一所大教堂的门前张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使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的销量大减。材料二: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请回答:(1)马丁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