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学案3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学案3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学案3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学案3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学案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3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学案 3 莲山课 件 m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学案 3 1.学生试译课文 四人小组,结合注解疏通大意,并记下看不明白的语句,待全班讨论解决。 说明 学生分小组疏通大意,教师多给一些时间。其间教师巡视,随时解答一些学生的疑难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只是疏通大意,不需要逐字 “ 对号入座 ” 。指导学生练习在书上做点笔记。 2.学生分组展示学习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点评。 四、效果测评 1.教师出示卡片(或投影、小黑板)检查卜列字的读音掌握的情况。 闾( l)左谪戌( zhsh)当行( hng)度已失期( du) 以数谏( shujin)罾( zng)间( jin)祠( c) 陈胜王( wng)忿恚( hu)笞( ch)毋( w) 宁( nng)有种乎蕲( q)谯( qio)会( hu)计事长吏( l) 以应( yng)陈涉 2.试译句子: 2 / 53 ( l)发闾左谪戍渔阳 900 人 (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词中 ( 4)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绚蕲以东 (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6)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五、课堂小结: 教师围绕 学生字音及注释掌握情况简要作结。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第二课时)(总第 31 课时)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二、了解一些词古今的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学生分组展示作业: 教师出示卡片,或利用投影(小黑板)出示练习一第 1 题所列的语句,请学生读出句中停顿,并说说句意。 ( l)发闾左谪戍渔阳 900 人 (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词中 ( 4)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绚蕲以东 3 / 53 (说明)依据词语、句义自然停顿。 第 2 题。读 下边三组句中 A、 B 两句,注意读出语气(略去句后的标点)。 A.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等死,死国可乎 A. 嗟乎,燕雀安知鸿韵之志哉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A. 此教我先威众耳 B且壮土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说明从展示作业入手,目的是通过朗读,温习课文内容,也为下边将要进行疏通文意(集体)做准备。 二、师生互动 1.听教师范读一遍课文。 要求:听读时,想每句话的大意,想上节课有问题的语句现在明白了没有;准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2.集体解疑,疏通文意;理解基本内容。 学生提出有 疑难的语句,全班集体解疑。具体方法: 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它同学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 说明让同学之间互解疑难,既使之产生兴趣,又利于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 三、效果测评 1.讨论课后练习二,填空。 ( l ) 起 义 的 导 火 线 是_。 4 / 53 (戍卒在开赴渔阳途中遇雨失期) ( 2)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_ ; _ 。 ( 秦 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 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 3)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 _ 。 _。 ( 将写有 “ 陈胜王 ” 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狐呜呼口: “ 大楚兴,陈胜王。 ” ) ( 4)是起义的第一步;接着用。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 (并杀两尉;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 集体讨论填空内容。 说明能将上面每个空填准,对课文内容就有了基本理解,教师不需要在这方面作过多讲解。集体讨论时,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读 “ 阅读指导 ”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了解古今词义的不同。(完成课后练习五第 1 题为主要内容。) 涉少时(年轻)亦死(逃亡)令吴广(暗地) 卒中往往语(处处)将军身披坚执锐(自己、亲自) 要求:为每组配上一句现代汉语,每句中要用上加点词,然后在句后括号内,注明现代汉语的意思。 5 / 53 说明指导学生利用现代汉语词典,了解古今的词义有何不同。教师不必细讲,学生能按要求做了,就达到了目的。 3.复述课文的内容。 要求:( 1)用现代白话复述;( 2)复述要突出事件的重要环节 和关键之处。可参考前边所做的填空练习。 说明串译课文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解决疑难,以此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读习惯和善于利用注解的习惯。应该说,做到这些,课文大意学生已能明白了。用复述的形式,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基本内容。能够复述占主要情节,即说明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课堂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简要作结。 五、布置作业 课下翻译第三段。 六、课后反思: 附:译文 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 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地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 “ 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6 / 53 咱穷哥儿们。 ” 同伴们笑着回答他: “ 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 ” 陈胜长叹一声,说: “ 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 ” 秦二世皇帝元年 7 月征召穷苦的平民 900 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 “ 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 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恢复楚国而死,这样好吧? ” 陈胜说: “ 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太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是派他到边疆去带兵。最近传闻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他杀害。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 ” 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二人)于是去算卦。那算卦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说: “ 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不过你们还是去问问鬼神吧! ” 陈胜、吴广很高兴,(又)捉摸这 “ 问问鬼神 ” 的意思,终于悟出:“ 这是教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威信啊。 ” 于是用朱砂在调条7 / 53 上写了 “ 陈胜王 ” 三个字,再把绸条塞进入家网起来的一条鱼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绸条,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被草树包围着的词堂里,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人),装作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 “ 大楚复兴,陈胜为王。 ” 士兵们一整夜既惊且伯。 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的看着陈胜。 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那天,)(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惹他们起火,让他们责罚他,借此来激怒士兵群众。那军官果然鞭打了吴广。(众士兵愤愤不平,)军官(刚)拔出剑来威吓(士兵),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来杀死了他。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军官。陈胜把众戍卒召集起来,宣布号令,说: “ 各位(在这里)遇到大雨,都超过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限。过期到达就要杀头。就算侥幸不杀头,而戍守边塞的八十个中也得死去六 七个。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 众戍卒齐声应道: “ 一定听从您的号令。 ” 于是冒充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顺从百姓的愿望。大家露出右臂叫乍为义军的标志),打出大楚旗号。又筑了一座高台,举行誓师仪式,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扫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起义军(首先)进攻大泽乡,占领该8 / 53 乡后接着进攻该县。攻克新县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取新县以东的地方。(陈胜自率主力)攻打任、铣挪、苦、拓、樵等县,都拿下来了。路上收编人马,等打到陈县的时候,已有战车六七百辆 ,马 1000 多匹,士卒几万人。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礁门中应战。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几天后,陈胜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入共同商讨大事。这些人异口同声地说: “ 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稷,论功应当称王。 ” 于是陈胜被拥戴称王,宣称要重建楚国。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事,惩办当地的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语文学案设计:备课时间: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借 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想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9 / 53 教学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 “ 士 ” 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时)(总第 32 课时) 一、创设情景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 “ 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 ,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 “ 扶危持倾 ” ,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二、师生互动 1.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 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分角色朗读 2.学生分组学习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3.学生分组展示学习结果。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鼓励学生集体解答不理解的语旬 10 / 53 三、效果测评 集体完成书后练习二、三。 四、课堂小结 教师根据本节课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简要作结。 四、课外作业 1.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2.完成榜样学案基础部分练习。 (第二课时)(总第 33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分组讨论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教师巡回解疑。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 ,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二人有什么不同点? (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 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 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 “ 士 ” 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11 / 53 (意图:强调 “ 士 ” 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 “ 扶危持倾 ” ,能使一个国家 “ 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 。) 4.学生分组展示学习讨论结果。 二、合作探究: (一)关于文章的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象,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 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 “ 布衣之怒 ” 的特点。 (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二)关于人物及内容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 “ 唐雎不辱使命 ” 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12 / 53 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三、拓展训练: 讲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 ” 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四、课堂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知识掌握情况简要作结。 五、课外练习 以战国时的 “ 士 ” 为内容,写一篇 500 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 六、课后反思 语文学案设计:备课时间: 隆中对 三国志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 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 27 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3.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13 / 53 及策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 34 课时) 一、创设情景: 播放录音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 二、自主学习 1.学生齐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2.参考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4.探讨课文中人物的关系。 5.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怎样的策略? 二、师生互动: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1.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14 / 53 位是怎样?(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 “ 亮躬耕陇亩 ” )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 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 “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 “ 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 )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 “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 ;)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 “ 自董卓以来 不可胜数)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 “ 曹操比于袁绍 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 “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漳:益州牧,昏庸懦弱。( “ 刘璋暗弱 ” ) 15 / 53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 “ 张鲁在北,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 ) 关羽、张飞:师补充:是刘备的手下。( “ 关羽、张飞等不悦 羽、飞乃止 ” ) 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问问学生,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 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曹操和孙权、刘表、刘漳、张鲁) 4.分组展示讨论学习结果。 三、效果测评: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垄亩()倾颓()汉沔()诣亮()度德量力()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而智术短浅,随用猖獗。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凡三往,乃见。 将军宜枉驾顾之。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3.翻译句子: (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 2)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 3)今曹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 不可与争锋。 四、课堂小结: 16 / 53 教师围绕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简要作结。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人物,自己查阅相关历史书籍,了解当时的背景。找出文中的地名,画一张地形草图,能体现大致方位即可。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总第 35 课时) 一、师生互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 (一)学生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据课文,分析当时情形。(这部分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需要老师的引导) 博陵、颖川、新野、江东、荆州、南海、吴越、巴蜀、益州 1亚博陵、颖川:分别是崔州平徐庶的家乡。提一 下即可,古人常将家乡级在人名前面。 2新野:刘备屯兵之所。为什么刘备会屯兵这里?他怎么会见到诸葛亮?用文中话回答,并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第二、三段) 3江东:孙权占据的地方。 4荆州:北面靠着汉水、沔水;东面与吴会相连,西面与巴郡蜀郡相通,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北据汉、沔 ?此用武之国) 5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17 / 53 (二)、出示三国形势图,(虽此时还没有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可以帮助学生有大致的方位概念) (三)、将上节课的人物与本节课的地名结合起来, 参照地图,分析形势,当一回军事指挥家,为处在困境中的刘备出一条妙计。 曹操北方(兵力雄厚,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江东,已经三世,国显民附可以为援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可攻荆益 张鲁在益州北面,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有利条件 刘备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思贤如渴 (四)、各小组展示讨论学习效果,其他同学可纠正,可评价。 二、效果测评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找出原文根据)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 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漳: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三、课堂小结: 18 / 53 教师根据学生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简要作结。 四、布置作业: 完成榜样学案基础部分。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 (总第 36 课时 ) 一、自主学习: 再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二、学生相互交流阅读心得。 三、师生互动: 通过一番精彩的对话,我们初步了解了诸葛亮,你如何评价他?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四、效果测评: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五、发三国演义第 37、 38 回的资料,做比较阅读。写小短文,探讨一下史学家和文学家笔下的诸葛亮有什么不同? 六、课后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本节课的表现及知识掌握情况简要作结。 七、课后反思: 与本文相关资料: 19 / 53 1诗词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诸葛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 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土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3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5补充:官渡之战。八月,袁绍大军推进至官渡,双方攻守激战,对峙数月,十月,袁绍谋士许攸愤然降曹,献计偷袭袁军屯粮地鸟巢(今河南原阳东北)。曹操当即亲率步骑连夜奔袭乌巢,尽焚袁军粮秣(参见乌巢之战)。袁军乌巢大败,军心震恐,部将张、高览阵前降曹,瞬时全线崩溃。曹操趁热反攻,大获全胜,歼灭袁军 7 万余人,袁绍率余部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见官渡之战)。此战, 曹操展出奇兵,顽强坚持正面固守,创造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20 / 53 语文学案设计:备课时间: 出师表 学习目标: 解题、背景、作者、表 指导阅读、分段 分析理解、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阅读、分层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第 37 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 三顾茅庐 ” 、 “ 火烧赤璧 ”“ 六出祁山 ” 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文天祥说“ 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 ”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21 / 53 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自主学习: 1.了解 “ 表 ” 的有关常识。 2.简述本文的写作背 景。 3.掌握作者诸葛亮的有关情况。 4.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师生互动 (一)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 “ 出师 ” 二字来分段,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各组展示,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 部分()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二)理解分析第、自然段 22 / 53 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段,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各组展示,对译课文、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五、效果测评: 1.为什么说当时是 “ 危急存亡之秋 ” ?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3.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 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归纳 “ 以 ” 的连接用法 “ 以 ” 的介词用法 “ 用、把、拿、凭 ” 等。 分析 “ 以 ” 连词的用法 这两段中的 “ 以 ” 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六、指导背诵: 23 / 53 ()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 两条建议 ()学生试着自己背 ()抽优生背 ()全班齐背 七、课堂小结: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八、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段,准备默写 B.预习翻译段 出师表(第二课时)(总第 38 课时) 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学习、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的精神 理解 “ 寓情于议 ” 和 “ 寓情于叙 ” 的写作方法 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 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理解 “ 寓情于议 ” 和 “ 寓情于叙 ” 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24 / 53 一、检查默写段(一人演板,其它在下面写) 二、师生互动: (一 )、引导分析课文段 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第段后齐读第段。)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思考:第、两段写什么?第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 (小组讨论,展示争论, 教师小结并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小结第一部分: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 “ 亲贤远佞 ” 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讲解 “ 寓情于议 ” 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 “ 兴复汉室 ” 的25 / 53 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 “ 寓情于议 ” 。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二)、引导分析第二部分: 创设情境: 刘备 “ 三顾茅庐 ” 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它学生补充 独立思考问题:这一部分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感激原因:廿年经历 当今:出师理由报先帝忠陛下 教师讲解 “ 寓情于叙 ”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 21 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26 / 53 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 “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讨论问题: “ 受命以来 .深入不毛 ”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三、效果测评: 1.词语解释: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躬耕:闻达:庶竭:尔来:托付不效: 2.翻译 句子: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的所 由是感激,随许先帝以驱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四、课堂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简单作结。 27 / 53 五、布置作业 :课后背诵课文段;预习翻译、段 :默写课文段 出师表(第三课时)(总第 39 课时) 学习目标: 分析理解、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归纳主题及写作特色 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部分中等生背诵课文第自然段 二 、师生互动: (一)教师引导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学生齐读、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指导翻译第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分析第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句是自请 “ 出师 ” ,表达 “ 讨贼兴复 ” 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28 / 53 第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讨论:如果第句话后面用分号, “ 以彰其咎 ” 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 “ 兴德之言 ” 顺势提出希望“ 陛下亦宜自谋 ” ,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效果测评: 1.词语解释: 慢:以彰其咎:咨诹善道:雅言: 2.句子翻译: 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临表涕零: 五、课堂小结: 教师围绕诸葛亮的精神做好对 学生的思想教育。 六、布置作业 29 / 53 、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熟练背诵全文 七、课后反思: 语文学案设计:备课时间: 词五首 学习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学习重、难点: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第 40 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 ,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朗读 1、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30 / 53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自学词的前两首,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题材,通过读领会词的主题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师生互动: (一)以小组为单位,对词的内容及思想,包括艺术特色进行讨论。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促其掌握主要内容。 望江南 1、文学常识知识点: ( 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 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 2)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 “ 花间派 ” 。 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 1)教师提问: “ 梳洗罢 ” 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 子的什么心态? “ 独倚望江楼 ” 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31 / 53 “ 过尽千帆皆不是 ” 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 2)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展示学习效果。(教师总结指正) 答案提示: “ 女为悦己者容 ” 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 独 ” 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 过尽千帆皆不是 ” 从 “ 希望是 ” 到发现 “ 不是 ” ,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 “ 斜晖 ” 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 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 3)教师总结:本文短短 27 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 肠断 ” 。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武陵春 1、文学常识知识点: 32 / 53 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 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 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3、分组讨论学习: (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 “ 梳洗罢 ” ,而文中作者却 “ 日晚倦梳头 ” ,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 2) “ 闻说 ”“ 也拟 ”“ 只恐 ” 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4、分组展示讨论学习结果,教师指正。 答案提示:( 1)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 “ 倦梳头 ” 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33 / 53 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 2) “ 闻说 ”“ 也拟 ”“ 只恐 ” 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 “ 只恐 ” 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 3)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 “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五、效果测评: 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六、课堂小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 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教师进一步引申: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今天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下一次课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六、布置作业: 背过这两首词,熟读其它三首,争取背过。 词五首(第二课时)(总第 41 课时) 34 / 53 一、检查导入: 检查学生背诵默写。 二、自主学习:(学生自学其它三首。) 1、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 ( 1)范仲淹( 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 ,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 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 “ 唐宋八大家之一 ”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 三苏 ” 。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 ( 3)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着有稼轩词,存词 600 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2、通读这三首词,理解大意。不明白的地方提问。 文章大意:渔家傲: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35 / 53 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 江城子: 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象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象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破阵子: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猛力拉曼霹雳 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三、师生互动:(把握三首词的感情)(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教师点拨) 1、问题设置: ( 1)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 2)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36 / 53 ( 3)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2、学生分组展示讨论效果,共同解疑。 答案提示: ( 1)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 阔。 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 2)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四、课堂小结: 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五、学生进一步质疑问难,全班 讨论解决。 六、效果测评: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七、布置作业:背诵这五首诗,课后查询有关豪放词和婉约37 / 53 词的相关资料。 八、课后反思: 语文学案设计:备课时间: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总第 42 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活思维,激发想象力,崇尚科学。 学习重点 : (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苏轼的题西林壁大家一定不陌生,谁来谈谈对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的理解?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美国实业家罗迦 .费 .恩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的观点。请大家阅读,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二、自主学习 38 / 53 1分组自学 要求: A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支撑观点的依据,归纳一下,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B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2辨析什么是论 点、论据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A明确论点的定义 写出本文的论点 B.明确论据的定义 归纳本文的论据 c将有关系的论点和论据用线连接起来 3创造性地设计图表展示作者的思维顺序,文章的结构脉络。 4动笔练习 A.请把 “ 创造力不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 ”“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 作为一个观点,再举例证明这个观点。(如太空笔的事例等) B评议,重点在于事例是否支撑观点,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 三、师生互动: 1讨论学生发现的问题。(机智应变) 2创设情境,引发 思考。 放赤壁风光画面 请同学说说感受 同一个 “ 赤壁 ” ,为什么苏轼就高歌 “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而杜牧却低吟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39 / 53 乔 ” ?由此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谈开去。 3.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四、效果测评: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罗迦()根深蒂固()汲取()孜孜不倦()压榨()锲而不舍()驾驭() 2.词语解释: 汲取:推敲:非凡: 根深蒂固: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不言而喻:孜孜不倦:轻而易举: 一事无成:止步不前:行之有效: 3.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A.文章是如何提出论点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B.为什么要确立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的思维方式? c.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五、课堂小结 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你自己的眼睛,因为你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着于你的感悟,因为你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40 / 53 味这多彩的人生,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案 六、作业布置 “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 已成为我们的思维定势,学过 本文后,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它的理解。(写出 300 字左右的一个片段) 七、课后反思: 语文学案设计:备课时间: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总第 43 课时) 学习目标: ( 1)分析本文从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滥用于当今的世界;从正面分析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的写作方法。 ( 2)联系自己学习生活折实际,体会文章对自己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求事物,科学的认识世界,获得新知,追求新生活。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事例,还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 在体现着 “ 格物致知 ” 的精神。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就是如此体现的典范。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是他对 “ 格物致知精神 ” 的阐述。 二、自主学习: 41 / 53 阅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 1)先让学生各自在课上诵读全文,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义,书上注释中没有的,从工具书上查找,然后老师检查。 ( 2)研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段落层次。 三、师生互动: ( 1)先让学生齐读全文,对生疏的字音、词义进行复习。 ( 2)分组讨论学习课文。 (学生试着从课文中自己发现问题,通过讨论找出答案) ( 3)分组展示学 习效果。 (学生可争论、探讨,最后老师引导修正,投影显示。) 明确:论点:应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