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会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江西省会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江西省会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江西省会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江西省会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会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 单选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B“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2春秋末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提出“兼爱”,两者相比,墨子更注重A调节人际关系 B倡导重义轻利 C无等级名分差别 D讲求实际功利3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A 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B 汇总历代农学成就C 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D 突破传统科技藩篱4关于宋代南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人士创作 B、流行于民间,贴近百姓生活C、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 D、得到官府的大力提倡5孟子对梁惠王说:使百姓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亦。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亦。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亦”。孟子的上述言论没有反映出A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B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C客观反映了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D站在平民立场,提出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6某校学生在进行题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表,其中论证最为严谨的A A B B C C D D7有学者对某位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康节、橫渠、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释、道,而且组织一大系统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尤其沿袭伊川的最多。”这位思想家是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康有为8“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这是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修行感悟,他应该生活在A 唐朝 B 北宋 C 明朝 D 清朝9孔子的思想不包括A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C主张以德治民,取信于民 D反对社会改革,维护旧制度10脸谱化”是中国京剧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刘备被视为汉室传承者,而曹操则被视为篡汉者,视为“不忠”,在舞台上成为奸臣。下列脸谱为曹操的是A. BA. B. C. D.11“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的描述A 魔术 B 绘画 C 戏剧 D 诗歌12“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期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A 民主权利,源远流长 B 反对迷信,蔑视神权C 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D 思想一统,法律至上13“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提出这一看法的学派是A 墨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儒家14姓氏的起源有很多途径。宋、郑、齐、鲁、陈、蔡、吴、秦等姓氏可以追溯到A.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 B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C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D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15“豆”的本义指古代的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左传昭公兰年载:“四升为豆。”结合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而来,“豆”属象形文字小篆字体略长,富于图案美“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容器和容量单位下图三种字体把中国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A B C. D 16礼记内则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古人重视家庭教育 B日常行为注重伦理道德C古人重视生活技能教育 D以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17读下表,表中根据史实得出的推论正确的是A B C D 18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认为:“盖亭林论学,本悬二的:一曰明道,一曰救世。其为日知录,又分三部:曰经术,治道,博闻”。梁启超认为此人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A 救亡图存 B 内圣外王 C 格物致知 D 推故致新19丰子恺认为“文艺之事,无论绘画,无论文学,无论音乐,都须具有艺术的形式,表现技巧,与最重要的思想。”下图是丰子恺先生用毛笔勾勒出的一幅水墨简笔画,创作于1945年,该图的题字是“炮弹做花瓶,人世无战争”。对此漫画的理解正确的是是一幅诙谐而又意境深远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画作者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反映了人民铸剑为犁、重建家园的愿望表现了内战爆发后作者对和平的渴望A. B. C. D.20宋代以来,藏书者随之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 装订技术的提高 B 造纸术的改进 C 印刷技术的革新 D 科举制的盛行21下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无为而治”记述出处(汉初)“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初)“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史记萧相国世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史记吕太后本纪“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遏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史记平淮书A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B 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C 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 D 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22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 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 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 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D 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23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儒家认为君王是介于人类和自然力之间的只要他顺应天时,广行善事,他就能维持人与自然间的普遍协调。因此,认为天灾是由于君王有了过错,这种说法就是合乎逻辑的了。”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A 孔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朱熹24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多数都喜欢招贤纳士,对儒生也礼贤下士、礼遇有加。这表明A儒学理论在当时得到采纳 B学在四夷、民间是普遍现象C百家争鸣使儒学广泛传播 D它只是诸侯的一种政治姿态25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A 圣人托梦 B 内心自省 C 行万里路 D 读万卷书2、 非选择题(本题3小题,共50分)26经典体现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褥;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荀子大略材料二从儒学的发展过程看,董仲舒思想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进入理论创造的阶段,它的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功能在这一阶段得到突出和强化到了宋明时代,儒学已完全演变为不可动摇、不可替代的官方哲学宋明儒学进入理论化和体系化阶段。李道湘儒学历史演变及其现代价值(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治国思想的重要主张。(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代统治者使儒学的“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功”能得到强化的主要措施(6分),并分析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新特点。(3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从古到今,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时期宋元明清“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后形象特点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不畏强权,敢于抗争斩妖除魔的正义化身,向现实妥协的悲剧代表,叛逆不羁的个人英雄摘编自张久瑛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刘继兴毛泽东耐人寻味的“孙悟空情结”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差异,并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以言词激烈而名噪一时。他在文章中公然称呼孔子为“盗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者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4分)(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朱熹的观点。指出宋代儒学至此发展到了怎样的新阶段?它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8分)(3)你是否同意材料四中吴虞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2分)29请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中国古代文学成就中任选一种,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或上网检索,完成对某一种文学成就的简介报告。(12分)要求: 能够反映某种文学成就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及文学风格。能简要说明某种文学成就产生的历史背景。能简要说明某种文学成就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简述自己参与这种学习方式的方法与体会。字数150字以上。参考答案1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是老子的思想,体现了朴素辩证法,“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思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是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D选项属于朱熹的观点,故D项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2C【解析】试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以此来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所以孔子注重“调节人际关系”,A项符合,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孟子倡导重义轻利,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墨子提出“兼爱”,宣扬“爱无差等”,C项符合题意,正确;D项符合法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3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徐光启对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后又推广甘薯种植。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吸收最新实践成果,而且充分汲取西方农学科技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了科学性和创新性和先进性,A正确;BCD都属于它的内容,但是不符合农业科技试验,排除。所以选A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农政全书4D【解析】南戏的产生与官府倡导无关。5D【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教材中“孟子认为不以仁政,无以治天下”可知,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D明显不正确。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知,ABC都是正确的。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 6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先秦诸子并不都具有民主思想,韩非子则是君主思想。黄宗羲的思想只不过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个小小的思想火花罢了,当然该思想肯定不会成为当时正统思想。维新派的主张正是君主立宪,当然也就都不反对君主立宪了。董仲舒的天子受命于天和“天人感应思想强化君主专制”的确没有任何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思想强化君主专制7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材料中文字描述的是糅合了诸多理家的思想而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结合所知识可知是南宋的朱熹。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性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濂溪,也就是周敦颐,又称濂溪先生,北宋宋明理学创始人;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是北宋哲学大师;横渠,指北宋大儒张载;二程即程程颢、程颐,伊川就是程颐。所以应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8C【解析】材料是王阳明的一首诗,认为“理”就在心中,主张加强自己内心的修养,是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体现。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9D【解析】可用排除法,前三项是正确的,孔子是主张改良,“损益”旧法的,故选D。10A【解析】京剧中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其中脸谱白色象征奸臣,曹操脸谱是细目、细柳叶眉,眉心多纹,以示满腹奸诈,A正确;B属于净的角色,属于正直代表;C属于花旦,属于男扮女装角色;D属于小丑角色。11C【解析】“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体现的是京剧的虚拟艺术,故C项正确;魔术不符合“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信息,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绘画有山水画、文人画、风俗画等,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诗歌也不符合“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信息,故D项错误。12C【解析】古代希腊的思想涉及到过公民民主思想,也涉及到了人文主义精神,古代中国与希腊同时代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先贤关注的是如何让社会更和谐,据此可以推知,C是二者相通的,故选C;A不符合古代中国,B本身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古希腊,所以排除ABD。点睛: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查,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在我们的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相似的概念或者事件,通过比较可以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尤其是在复习时,更应该提倡用比较的方法来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题涉及到了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思想家思想主张的比较,需要理解中国与古希腊同时代不同的阶段特征才好准确作答。13B【解析】材料选自韩非子有度,意思是:执行法令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强大;执行法令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据此判断材料反映的是法家思想主张,故本题答案为B项;其余三项均不符题意,排除。点睛:准确解读“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联系法家思想主张即可。14B【解析】试题分析:“宋、郑、齐、鲁、陈、蔡、吴、秦”都是西周的封国,因此是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故B项正确。远古部落标志与其无关,故排除A项。百家争鸣不涉及姓氏,故排除C项。并不是秦灭六国的结果,故排除D项。选择B项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天下的“大宗”, 分封制、宗法制与现实生活 (1)姓氏: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 大宗继承,诸候对周 国,如宋、鲁、郑、陈等。 王而言就是“小宗”, (2)地名: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 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但诸候在其封国内 (3)习俗:宗法制对今天现实生活影响更大,如中国尊 又是“大宗”,依次类 祖敬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修家谱、祭祀祖先、忠孝 观念等。 15A【解析】三种字体是写实性而非写意性,从材料来看汉字的确是从原始图画演变而来,“豆”也属象形文字,小篆这种字体的确富于图案美,盛食物的器皿足以证明“豆”的确是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容器和容量单位而出现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6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信息“子能食食,教以右手”“教之数与方名”可以看出古人重视家庭教育和生活技能教育,故AC排除;从“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可以看出日常行为注重伦理道德,故B项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答案为D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7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图表信息,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技相关内容四大发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错误,当时主要书写材料仍是竹木简等;错误,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末宋初;错误,雕版印刷术最早发明于隋唐时期。表述正确,符合史实。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的状况18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盖亭林论学,本悬二的:一曰明道,一曰救世。其为日知录,又分三部:曰经术,治道,博闻”反映了顾炎武的治学思想,即明道、救世,顾亭林即顾炎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圣外王符合题意,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知识,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顾炎武思想19B【解析】略20C【解析】藏书者增多说明有书可藏,这与印刷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这一现象的出现,故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装订技术并不是决定书籍数量的关键;B选项错误,造纸术改进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但是从宋代开始才出现这一现象;D选项错误,科举制有助于营造学习的气氛,但不能直接决定书籍数量的增多。21A【解析】西汉前期实行“无为而治”政策,从材料中的“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遏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来看,这种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自主发展”,排除D项。22A【解析】“人不分贫富贵贱,所有的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只是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排除B;“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是孟子的性本善思想,故排除C;“学习和实施法制”是法家的主张,故排除D;只有A是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共同主张,故本题选A。2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涉及天人关系,指出君主应“顺应天时”,天灾是由于“君王的过错”,符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天人感应思想,选择C项符合题意;A项对鬼神要敬而远之;B项人定胜天的思想;D项“存天理,灭人欲”。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24D【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不受重视,排除AC;当时,学在官府刚打破,学在民间未必是普遍现象,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多数都喜欢招贤纳士是要增强本国的力量,以便在争霸战争或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故选D。考点:战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背景【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25B【解析】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说明了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是解题的关键。26(1)主张:以德治民;实施仁政(或民本思想);隆礼重法(或礼法并施)。(2)措施:思想方面: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政治方面:汉武帝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教育方面: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郡县设立学校教授儒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中央办太学,郡县设立学校,教授儒学,儒学得到全面推广。特点:儒学发展成为理学;进一步哲学化、思辨化、体系化;更加强调伦理道德。【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治国思想的重要主张、汉代儒家思想、宋明理学等方面来分析理解。(1)“主张”依据材料中的“道之以德”“施仁政于民”“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进行概括。(2)第一小问“措施”实质是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汉武帝重视儒学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特点”结合宋代儒学的内容进行分析。27(1)评分说明:指出差异+论述说明。其中,“论述说明”进行分层评价,包括:论述+总结。具体分层评价的等级如下:(2)答案示例:差异:从宋元到明清,孙悟空的形象从追求个人享受转变为诚心向佛。论述: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物质享受逐步受到个人重视;话本、杂剧的兴起给民众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更多选择;佛教的本土化趋势也影响到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塑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个性解放;封建伦理纲常中对个人欲望的束缚和对“良知”的追求影响艺术形象的塑造;小说、戏曲的多种表现手法使孙悟空的艺术形象进一步完善。总之,人物的艺术形象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变化。【解析】孙悟空形象的差异,要注意“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可以选择宋元和明清时期、明清和“文革”时期或“文革”与改革开放以后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材料信息体现出的不同时期的特点,注意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联系所学知识,从所选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论述,要做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最后对论述过程作一总结,突出自己的观点。点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开放型题,要防止感情用事,即使你确实认为某种观点是最正确,但真正作答时却拿不出太多的证据。因此,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另外,有些问题除了需要材料论述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说明,论点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也是选取观点的重要依据。28(1)孔子主张“仁”,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5分)(2)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天地万物各有其理;三纲五常也是理的表现(2分答出两点即可)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性。(3分)(3)同意: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打倒孔家店”是宣传民主和科学的需要。不同意: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能一概否定。(本问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给3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发展的理解。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结合理学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第(3)问,这是开放型的题目。主要根据史实来论证你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29暂无【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可以从材料中选取一种文学成就做出简介报告,报告内容主要涉及文学成就产生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代表作、文学风格以及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方面组织,方法主要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或上网检索,最后简述自己参与这种学习方式的方法与体会。参考答案1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是老子的思想,体现了朴素辩证法,“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思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是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D选项属于朱熹的观点,故D项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2C【解析】试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以此来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所以孔子注重“调节人际关系”,A项符合,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孟子倡导重义轻利,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墨子提出“兼爱”,宣扬“爱无差等”,C项符合题意,正确;D项符合法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3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徐光启对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后又推广甘薯种植。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吸收最新实践成果,而且充分汲取西方农学科技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了科学性和创新性和先进性,A正确;BCD都属于它的内容,但是不符合农业科技试验,排除。所以选A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农政全书4D【解析】南戏的产生与官府倡导无关。5D【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教材中“孟子认为不以仁政,无以治天下”可知,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D明显不正确。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知,ABC都是正确的。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 6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先秦诸子并不都具有民主思想,韩非子则是君主思想。黄宗羲的思想只不过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个小小的思想火花罢了,当然该思想肯定不会成为当时正统思想。维新派的主张正是君主立宪,当然也就都不反对君主立宪了。董仲舒的天子受命于天和“天人感应思想强化君主专制”的确没有任何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思想强化君主专制7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材料中文字描述的是糅合了诸多理家的思想而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结合所知识可知是南宋的朱熹。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性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濂溪,也就是周敦颐,又称濂溪先生,北宋宋明理学创始人;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是北宋哲学大师;横渠,指北宋大儒张载;二程即程程颢、程颐,伊川就是程颐。所以应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8C【解析】材料是王阳明的一首诗,认为“理”就在心中,主张加强自己内心的修养,是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体现。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9D【解析】可用排除法,前三项是正确的,孔子是主张改良,“损益”旧法的,故选D。10A【解析】京剧中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其中脸谱白色象征奸臣,曹操脸谱是细目、细柳叶眉,眉心多纹,以示满腹奸诈,A正确;B属于净的角色,属于正直代表;C属于花旦,属于男扮女装角色;D属于小丑角色。11C【解析】“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体现的是京剧的虚拟艺术,故C项正确;魔术不符合“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信息,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绘画有山水画、文人画、风俗画等,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诗歌也不符合“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信息,故D项错误。12C【解析】古代希腊的思想涉及到过公民民主思想,也涉及到了人文主义精神,古代中国与希腊同时代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先贤关注的是如何让社会更和谐,据此可以推知,C是二者相通的,故选C;A不符合古代中国,B本身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古希腊,所以排除ABD。点睛: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查,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在我们的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相似的概念或者事件,通过比较可以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尤其是在复习时,更应该提倡用比较的方法来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题涉及到了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思想家思想主张的比较,需要理解中国与古希腊同时代不同的阶段特征才好准确作答。13B【解析】材料选自韩非子有度,意思是:执行法令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强大;执行法令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据此判断材料反映的是法家思想主张,故本题答案为B项;其余三项均不符题意,排除。点睛:准确解读“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联系法家思想主张即可。14B【解析】试题分析:“宋、郑、齐、鲁、陈、蔡、吴、秦”都是西周的封国,因此是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故B项正确。远古部落标志与其无关,故排除A项。百家争鸣不涉及姓氏,故排除C项。并不是秦灭六国的结果,故排除D项。选择B项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天下的“大宗”, 分封制、宗法制与现实生活 (1)姓氏: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 大宗继承,诸候对周 国,如宋、鲁、郑、陈等。 王而言就是“小宗”, (2)地名: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 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但诸候在其封国内 (3)习俗:宗法制对今天现实生活影响更大,如中国尊 又是“大宗”,依次类 祖敬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修家谱、祭祀祖先、忠孝 观念等。 15A【解析】三种字体是写实性而非写意性,从材料来看汉字的确是从原始图画演变而来,“豆”也属象形文字,小篆这种字体的确富于图案美,盛食物的器皿足以证明“豆”的确是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容器和容量单位而出现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6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信息“子能食食,教以右手”“教之数与方名”可以看出古人重视家庭教育和生活技能教育,故AC排除;从“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可以看出日常行为注重伦理道德,故B项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答案为D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7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图表信息,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技相关内容四大发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错误,当时主要书写材料仍是竹木简等;错误,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末宋初;错误,雕版印刷术最早发明于隋唐时期。表述正确,符合史实。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的状况18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盖亭林论学,本悬二的:一曰明道,一曰救世。其为日知录,又分三部:曰经术,治道,博闻”反映了顾炎武的治学思想,即明道、救世,顾亭林即顾炎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圣外王符合题意,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知识,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顾炎武思想19B【解析】略20C【解析】藏书者增多说明有书可藏,这与印刷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这一现象的出现,故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装订技术并不是决定书籍数量的关键;B选项错误,造纸术改进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但是从宋代开始才出现这一现象;D选项错误,科举制有助于营造学习的气氛,但不能直接决定书籍数量的增多。21A【解析】西汉前期实行“无为而治”政策,从材料中的“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遏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来看,这种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自主发展”,排除D项。22A【解析】“人不分贫富贵贱,所有的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只是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排除B;“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是孟子的性本善思想,故排除C;“学习和实施法制”是法家的主张,故排除D;只有A是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共同主张,故本题选A。2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涉及天人关系,指出君主应“顺应天时”,天灾是由于“君王的过错”,符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天人感应思想,选择C项符合题意;A项对鬼神要敬而远之;B项人定胜天的思想;D项“存天理,灭人欲”。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24D【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不受重视,排除AC;当时,学在官府刚打破,学在民间未必是普遍现象,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多数都喜欢招贤纳士是要增强本国的力量,以便在争霸战争或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故选D。考点:战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背景【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25B【解析】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说明了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是解题的关键。26(1)主张:以德治民;实施仁政(或民本思想);隆礼重法(或礼法并施)。(3分)(2)措施:思想方面: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政治方面:汉武帝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教育方面: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郡县设立学校教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