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练案44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麓版.doc_第1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练案44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麓版.doc_第2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练案44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麓版.doc_第3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练案44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麓版.doc_第4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练案44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麓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练案练案4444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 论语中大约有 60 多 处说到“仁” ,意义各有不同。这说明孔子的“仁”( D ) 导学号 26813012 A思想引领很不到位 B理论体系并不完善 C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 D是具体的行为规范 解析 孔子的“仁”在为人处事、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规范引领作用, 故 A 项错误;孔子为儒家创始人,思想独成一家,不能说理论体系不完善,故 B 项错误; 60 多处“仁” ,意义不同,但每处都有具体的行为指向或思想引领,故 C 项错误;论语 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 60 多处“仁” ,都是具体行为指导或思想引领,故 D 项 正确。 2(2017天一联考)据史记记载: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 3000 多篇,后来孔子 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 ,就剩下了 305 篇。对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的 诗歌大多( D ) 导学号 26813013 A充满浪漫主义色彩B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说念 C时间久远脱离现实D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 解析 据材料“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 3000 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 经 ,就剩下了 305 篇”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诗经属于现实主义,故 A 项错误。 诗经 是孔子整理,而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故 B 项错误。时间久远脱离现实,不是孔子 “删诗”的主要原因,故 C 项排除。孔子主张教化民众,故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多 数诗歌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故 D 项正确。 3(2018青岛)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 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 A ) 导学号 26813014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 解析 论语记述的孔子的言论,其实是体现对鬼神敬而远之,先事人事,老子 坚持是无为而治,故 A 项正确;老子和孔子同处于春秋时期,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故 B 项错误;老子是无为而治,故 C 项错误;老子的天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推崇仁 礼与君权神授无关,故 D 项错误。 4(2018绵阳)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 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这反映了孔子( A ) 导学号 26813015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 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 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 解析 针对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 ,体现 了经世致用的观念,故 A 项正确;孔子作春秋体现作史为服务现实,故 B 项错误;材 料主要提及现实政治的变化促使孔子作史,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孔子的道德理想和政 治诉求,故 D 项错误。 5(2018石家庄)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 “内诸夏而外夷狄”的 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这一变化说明( A ) 导学号 26813016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解析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即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 务。裔、夷是指少数民族,夏、华即“华夏” 。这句话是“华夷之辨”思想的具体反映,它 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其后孟子明确提出了“用夏变夷”的概念, 发展了儒家民族思想,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说 明战国时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单纯强调“华夷之防”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故 A 项正 确;根据材料,从孔子的“华夷之防”发展到孟子的“用夏变夷” ,其实都在坚持夷夏观念, 并未放弃,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孔子和孟子的夷夏观念,并未涉及中原文化和周边 文化的比较,故 C 项错误;分析材料,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族观,适应了时代需要,并未 背离孔子的民族观,故 D 项错误。 6(2018河南中原名校考评)论语先进篇中记载,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冉求)也 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这反映出孔子 ( D ) 导学号 26813017 A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 B强调民本为治国之本 C对弟子教育存在缺陷 D具有一定的爱民精神 解析 材料中孔子反对他的学生冉求帮助富人搜刮民众财富,并没有对统治者的要 求,故 A 项错误;材料是对其学生的批评,没有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故 B 项错误;从材 料无法推断冉求的行为是孔子教育缺陷导致的,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孔子反对他的学生冉 求帮助富人搜刮民众财富,关心民众疾苦,具有一定的爱民精神,故 D 项正确。 7(2018山东、安徽名校联考)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 ,而把“孝悌” “忠信” “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 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 、 “孝悌忠信”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均反映出( C ) 导学号 26813018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解析 孔孟处于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无法统一信仰,材料 也无法体现儒家统一信仰,故 A 项错误;儒家提出仁政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进而维护统 治秩序,故 B 项错误;根据“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 、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可知孔孟将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故 C 项正确;用 礼义道德来遏制人欲的是理学,故 D 项错误。 8(2018黄石)论语述而曰:子钓而不纲(孔子主张捕鱼用钓竿而不用渔网)。 下列言论所蕴含的思想与“钓而不纲”相符的是( B ) 导学号 26813019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C治民无常,唯法为治D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解析 材料“钓而不纲”体现的是尊重自然、注重可持续发展,A 项表达的是人与 人间的关系,故 A 项错误;B 项“节用”与“使民以时”体现了节省民力、顺应农时,突 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故 B 项正确;C 项体现了法治的理念,故 C 项错误;D 项体现的是君 臣关系,故 D 项错误。 9(2018河南中原名校考评)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 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 “以刑去刑” “至德复立” 。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 ( D ) 导学号 26813020 A坚持“礼法”并重 B强调“轻罪重罚” C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 D与儒家思想相通相容 解析 材料中商鞅主张“至德复立” ,重视“德”而非“礼” ,故 A 项错误;材料中 商鞅主张法德并用,与刑罚的程度“轻罪重罚”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 并用,而不仅仅是实行仁义、以德治国,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与儒家 思想主张德治具有相通之处,故 D 项正确。 10(2018河南中原名校考评)战国时代的纵横家,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称霸, 或者建成“王业” 。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 ”纵横家提出以上主张的原 因是( B ) 导学号 26813021 A诸侯争霸力图实现全国统一B兼并战争发展的现实要求 C政治改革运动引发战争不断D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 解析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目的是实现局域性或者全国性的霸主地位而非全国统一, 故 A 项错误;为适应战国时期诸侯间争霸战争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纵横家纷纷鼓吹“外事, 大可以王,小可以安” ,故 B 项正确;引发战争不断的是各国间实力对比的消长以及诉求的 变化而非政治改革运动,故 C 项错误;“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这属于完全的脱离材料 的主观臆断,故 D 项错误。 11(2017沁阳)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新颖的,最适 合于时势的。但法家之学,亦有落伍之处。社会的利益,彻头彻尾,都可用国家 做工具去达到,就有将国权扩张得过大之弊。这里的“落伍之处”是指( 导学号 26813022 A ) A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 B维护专制君权而弱化了礼仪制度 C强化中央集权而削弱了地方权力 D注重严刑酷法而淡化了道德教化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本题要注意分析材料,根据材料,前半 部分是说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是适合于当时的战乱争霸的时局的;但是,法家思想有落伍 之处,从材料:“社会的利益,彻头彻尾,都可用国家做工具去达到,就有将国权扩 张得过大之弊” ,可以看出,法家思想过分强调加强君主集权和权力,这是通过剥夺社会利 益而获得的,从而忽视了社会利益,A 项正确;B、C、D 三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 A 项。 12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B ) 导学号 26813023 A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B有相互融合的特点 C均为稳定统治服务 D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解析 诸子百家在理论上“譬犹水火” ,相互批驳对立,不存在找到共同点,保留不 同意见,故 A 项错误;诸子百家“相生” “相成” ,有相互融合的特点,故 B 项正确;诸子 百家不都为稳定统治服务,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最终达到同归,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 26813024 材料一 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 。三代(夏、商、周)之时,民 之秀者乃收之乡序,升之司徒,而谓之士。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然战国者,攻伐最剧烈之时代也,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 甚于春秋。故士之好武者正复不少。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 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 ,武者谓之“侠” ,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 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状况并分析其原 因。 答案 变化状况:士人地位不断上升,成为四民之首;士人分化为文士与武士,社 会性格相应变化,武士的社会作用相对突出。 原因:社会剧烈变动,分封制走向崩溃,礼乐制度遭受冲击;私学教育发展, “百家争 鸣”局面形成;新兴地主掌权倚重士人,推行军功制。 解析 “变化状况”抓住“三代之时,民之秀者乃收之乡序,升之司徒,而谓之士” “故士之好武者正复不少。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 焉”等信息概括即可;“原因”抓住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从制度嬗变、 “百家争鸣”和政 治需要等解度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导学号 26813025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毕竟是落后的小农 经济的产物,是为旧的宗法制度和专制政治服务的,因而在当今工业化、法制化、民主化 和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已成为过时无用的“古董” ;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的精华, 即便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等条件下,其主张和价值观仍有着 “大用” ;又有人提出了其它的一些观点和认识。 仔细识读上边漫画,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并结合上述文字说明,选择一个角度,提 出你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史实准确,条理清楚;不论从何种角度或选择何种观点,只要言之有据,符合上述要求即 可) 答案 观点一:“相斥”论。儒学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或人本 化)的时代要求相互排斥。 儒学是中国古代旧的小农经济的产物,与当代经济工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全球化 的潮流不符;儒学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突出人治,与现阶段我国建设民主化国家的目标 相悖;儒学坚持封建宗法制度、等级和尊卑观念,压制人性,违背了倡导人文精神的时代 潮流。 总结:儒学是为封建经济政治服务的思想体系,我们应予抛弃,另建符合我国现代化 要求的思想体系。 观点二:“相容”论。儒学价值观与基督教或现代普世价值观有相容相通之处,可以 互补。 儒学倡导的“仁义礼智信” “致良知” “经世致用”等思想,重视个体道德修养,倡导 向上向善,这与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是相容相通的;儒学倡导的诚信观,有 利于扩大人们之间的互信,也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正义;儒学推崇“和” “合”思 想,主张“和而不同” ,有利于不同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也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制度 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儒学主张“有序” ,有利于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 总结: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的主体内容,使之为建立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 务,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服务。 观点三:“互斥互补论”(综合观点一、二即可)。 观点四:“发展”论。在“三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