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环境规划.doc_第1页
桐乡市环境规划.doc_第2页
桐乡市环境规划.doc_第3页
桐乡市环境规划.doc_第4页
桐乡市环境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桐政200116号关于印发桐乡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通知各乡镇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桐乡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桐乡市人民政府2001年2月21日 浙江省桐乡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文 本桐乡市环境保护局浙江大学环境科学系2000年12月目录总则1环境质量现状与环境污染源3环境中的突出问题5环境保护总目标7环境综合整治规划10重点城镇环境保护和生态规划20环境管理、科研与环境教育22环保投资估算及筹措241 总则第1条 为全面贯彻实行党的“十五大”和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把桐乡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优良、社会安定、人民富裕的新型城市,全面实现“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文明新市”的目标,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 桐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桐乡市域范围内环境保护的指导性文件,全市各类有关环境保护和项目建设均应遵守本规划。第2条 本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党中央座谈会精神,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认真实现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提前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中,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乡环境管理,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第3条 基本原则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原则,做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2坚持环境保护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的原则,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框架下编制相应环境保护规划;3完善环境功能区划分,明确保护目标,保护自然和人文景观,注重提高生活功能区的环境质量:4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环境问题,突出重点环节和重点污染源,实行源头和全过程控制;5扬长避短,合理优化。充分发挥桐乡市的优势,充分利用综合与系统分析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6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注意规划目标的可达性,规划措施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第4条 规划范围:桐乡市区及重点城镇域,以梧桐镇为主,兼顾重点乡镇。规划期限:以1998年为基准年,规划期分近期和远期,近期为1999年至2003年,远期为2004年至2010年。第5条 环境保护战略目标:根据桐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结合近年桐乡市经济、环境发展实际,提出以下环境保护战略目标:近期(1999至2003年)规划:到2000年,本市辖区内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市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内:全市所有 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环境空气、地表水环境质量、环境噪声,按功能分区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地表水水质有较大改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基本形成。到2003年,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城区和重点城镇的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京杭运河水质有明显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得到加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远期(2004至2010年)规划:到2010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城市各类功能区环境质量得到根本 改善,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循环,把桐乡市建设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 环境质量现状与环境污染源第6条 环境质量现状1环境空气1998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为二级,属微污染,主要污染物为TSP和S02两项。桐乡市属酸雨控制区。据降水实测,桐乡市1997、1998年均为中酸雨区或接近中酸雨区,酸雨pH值有下降趋势,酸雨频率有升高趋势。桐乡市是浙江省重要的蚕桑产地,环境空气中的氟化物污染桑叶,将严重影响蚕桑生产。空气中氟化物浓度随季节变化,近年有所下降。2地表水以CODMn的浓度作为评价因子,桐乡市的地表水水质,以枯水期为最好,平水期次之,丰水期最差。1998年地表水综合评价结果为类水。桐乡市饮用水源水质一般以二月份最好,八月份最差,1998年全年的水质项目达标率,崇福水厂为893,梧桐水厂为917。虽然1998年水质较1997年有所改善,但两个水厂的水源水质仍远不能满足III类水的标准,治理和保护的任务非常紧迫。3环境噪声由于市政府加大了市区环境噪声污染的管理和整治力度,尤 其是在市区内实行“三禁”,即禁止机动车鸣笛、禁止拖拉机进 城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措施。1998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 551dB,声环境质量比以前有明显改善,第7条 环境污染源1环境空气污染源1998年全市申报登记企业废气全年排放总量为566574亿 标立方米,其中废气达标排放量为50097亿标立方米,烟气排 放量为380709亿立方米,工艺废气排放量为185865亿立方米。桐乡市工业企业所排放的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 硫、氮氧化物、氟化物以及以水泥粉尘为主的各类工业粉尘。桐 乡市排污申报登记企业全年废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为6668591吨,其中烟尘排放量为3260301吨, 占废气污染物总量的4889, 水泥粉尘排放量为1769438吨,占污染排放总量的2653,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6750吨,占废气污染物总量的1901。这三种主要的废气污染物总量之和为6297239吨,占全市废气污染物的944。全市氟化物排放量为176762吨,占废气污染物总量的265。2废水桐乡市工业废水年排放总量为272898万吨,经处理的废水56282万吨,处理后达标排放白勺废水量24295万吨,处理率为2062,处理达标率为8,90。废水排放主要集中于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等。全市申报单位废水中CODc,排放总量为3632。823吨年。3固体废弃物全市工业固废年产生量为2371万吨,其中危险废物产生总量130吨,有害废物999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2290万吨,为固体废物产生量的966。生活垃圾是城市最主要的固体废弃物,桐乡市市区生活垃圾 产生量为10万吨年。4噪声污染源噪声达标区共有固定声源75家,其中分布在城东居民区的有23家,占307;中部和西部混合区15家,占200,工业区37家,占493。噪声达标区创建工作开展以前,超标的固定噪声源15家,超标率20,创建后,达标的固定噪声源为70家,达标率占933,未达标的5家,超标值均小于5dB。第8条 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现状1998年,市区下水道总长143千米,生活垃圾清运量10万吨,建成区绿化面积505公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已开始实施。3 环境中的突出问题第9条 环境空气1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是TSP和S02,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属微污染水平,但有恶化趋势。2 由于数量众多,布局分散的砖瓦厂、水泥厂等建材企业所排放的废气中含氟废气,在蚕桑期,特别是春蚕期对蚕桑生产造成一定危害。3桐乡市近年来酸雨现象有加重的趋势,降水的pH值下降,酸雨频率升高。4由于机动车辆的迅速增长,机动车尾气污染在逐渐加重。第10条 水环境1地表水质量严重恶化: 自八十年代初、中期桐乡市经济走上快速发展道路后,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水环境质量持续恶化,已经到了必须立即着力进行整治不可的地步。主要表现为:(1)饮用水源受污染,市境内已没有合格的饮用水源。(2)外来过境水水质日趋下降。(3)河道淤积现象引起水流不畅,河水自净能力减弱。(4)地下水过量开采,利用不当,水资源面临枯竭。(5)随着治太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治太成果的不断巩固,桐 乡境内河流的水质已经开始出现逐步好转的态势,并将进一步有 所改善,(6)随着工业废水的治理和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农 业面源对水体的污染影响日势突出。第11条 声环境近年来,加强了市区环境噪声的管理与控制措施,通过噪声 达标区的建设,对部分噪声源进行了治理,噪声的影响有所改善。 但噪声影响的构成发生变化,在居住区,社会生活噪声逐步成为 城区主要噪声污染源;交通噪声的影响仍旧比较严重;噪声扰民 事件仍时有发生。第12条 固体废弃物和放射性污染1桐乡市工业废弃物以各类锅炉渣、煤渣及水泥行业所回 收的水泥粉尘为主,此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较高,但有机废 水污泥、皮革鞣制过程中产生的含铬污泥等工业固废的利用率还 有待提高。2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生活垃圾量增长较快,目前对生 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填埋处理,因此在中长期引发二次污染的潜在 危险依然存在。对城市生活垃圾包括粪便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是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3农村生活垃圾数量逐年增加,但是没有进行合理的处置。村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特别是在河道附近的倾倒和堆放,对环境空气特别是对地表水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4 环境保护总目标第13条 环境保护近期目标本规划的近期目标是指到2003年桐乡市应当实现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保护近期总目标为:1.2000年,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在省、市下达的规定的指标之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1995年的排放水平;22000年12月31日前,全市所有工业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浓度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32000年12月31日前,全市空气、声环境按功能区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在1999年太湖治理达标中已实现达标,应继续巩固达标成果:4到2003年,“一控双达标”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城区和重点城镇的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京杭运河水质有明显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得到加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第14条 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城市环境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地区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总量控制方法就是通过控制给定区域内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并排放指标优化分配到各污染源,以确保控制区内各项环境质量目标切实实现的方法。第15条 污染物总量控制因子本规划按以下原则来确定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因子。1对环境危害大、国家控制的主要污染物;2总量控制所要求的环境监测和统计手段能够实现;3能够实施总量控制的。本规划以国家及省规定的12项总量控制因子作为桐乡市污 染物总量控制因子。考虑到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具体污染物质,不 同地区有所不同,结合桐乡市环境实际,提出以下七项作为总量 控制的主控因子:环境空气污染物四项:烟尘,二氧化硫,氟化物,工业粉尘:水环境污染物一项:化学需氧量;固体废物指标一项:工业固废。声环境指标一项:等效声级。第16条 环境保护长远规划目标初步设想本规划的环境保护长远目标指2004年到2010年期间应当实现的环境保护目标。桐乡市环境保护长远目标为:到2010年, 桐乡市的环境质量和目前相比有根本的改善,全面实现桐乡市在 2010年提前实现现代化目标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其主要标 志如下:1市区及重点城镇的环境质量指标优于相应功能区规定的 标准:2污染物排放总量在2000年的水平上有所降低;3工业企业污染源全部实现治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城市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运行,农村初步实现生态农 业体系:5地方环保法规政策制度进一步健全与完善,环境管理和 监测机构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全民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第17条 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在巩固治太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水环境综 合整治,通过治理,要求全市主要河流及湖泊的水环境质量达到“桐乡市水功能区划”中相应的水环境质量标准。2000年,在梧桐镇和崇福镇建立规范化饮用水源保护区,使这两个镇的饮用水源实现基本达标;其他重点城镇饮用水源的水质比目前有较大改善。到2003年,全市城镇饮用水源水质基本实现达标;对全市主要城镇的河道实现治理;农村饮用水源的水质有较大的提高;全市水域的水质在200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第18条 环境空气综合整治目标2000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在GB30951996中规定的二级标准,局部大气污染较严重、建材生产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蚕桑生产较为集中的地区,在蚕桑生产期,环境空气中氟含量实现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浓度。到2003年,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第19条 声环境质量综合整治目标2000年,市区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巩固在64以上;2003年达90以上,市区及各建制镇的声环境质量有显著改善。到2010年,环境噪声得到全面控制。第20条 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目标近期,市区生活垃圾集中清运率达100,重点城镇90;工业固废处置及综合利用率,市区90,重点城镇80。远期,重点城镇生活垃圾集中清运率达100,工业固废处置及综合利用率,市区100,重点城镇95。第21条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目标实现桐乡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目标,抓好城市绿化覆盖率、以及生态乡镇的建设。到2003年,市区绿化率要达到31以上,到2010年,在此基础上再增加3个百分点。建制镇人均绿地面积,2003年达到11平方米,2010年达到12平方米。农村生态乡镇的比例,2003年达到80以上,2010年达到85以上。5 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第22条 环境功能区划分1水环境功能区的划分根据浙江省地面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认真组织实施。2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划分桐乡市境内没有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及地域规模较大的风 景名胜区。根据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 (HJl41996),结合桐乡市的环境空气功能现状和桐乡市城市 总体规划进行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划分。确定桐乡市全境均为环 境空气质量二类功能区。3声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将桐乡市区(梧桐镇城区)划分成三类共六个噪声功能区, 其中适用1类标准的功能区块2个,2类标准的功能区块3个, 适用3类标准的功能区块1个。适用1类标准适用区面积147 平方公里, 占功能区总面积3356,2类标准适用区面积234 平方公里, 占功能区总面积5343,3类标准适用区面积057 平方公里,占功能区总面积130l。第23条 城市总体布局及文明社区建设1城区总体布局桐乡市城区布局结合现状,并充分利用河道等自然条件基 础,规划城市结构为“一轴、两片、四区”。一轴:即以庆丰路为主轴的城市中心,在该轴上集中市级主 要的大型公共设施,成为全市的商业中心区,体现桐乡现代化城 市风貌;两片:即规划城市东北和西南部的两大片为工业仓储区,为 桐乡市的经济开发区和集中工业用地。四区:指四个居住区,由南北向的康泾塘和东西向的北港河 及其滨河绿地,将居民集中居住地划分为四个居住区。2开发区工业用地布局(1)梧桐镇西南工业园区:该区用地面积286平方公里, 以轻纺、食品、机电零部件加工为主,为技术和劳动密集型、外 向型的综合性工业区。(2)桐乡开发区二期工业小区:地处盐湖公路以西,环城西路以东,用地面积180平方公里,该小区按“一轴两片”的格局规划建设。康泾塘以东为无污染工业小区,主要安排劳动密 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一类工业;康泾塘以西为综合工业小区,允 许安排少量小量轻污染的二类工业企业。3为改善城市环境,保护水源,必须对旧城区内污染严重 的工业企业进行必要的调整改造,采取转产、搬迁和关停等措施。 重点污染企业的搬迁和关停,在2005年前完成。4创建文明社区,实现社区环境优化,实施下列整治措施: (1)城区道路硬化整洁,下水道通畅,化粪池无满溢,无污水积留,建筑物外墙完好整洁。(2)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日产日清;建筑垃圾按规定管 理,及时外运。(3)二次供水水箱定期清洗,箱体加盖、加锁,箱内水体清洁。(4)社区内无乱搭建、乱张贴、乱设摊点、乱停车,车棚、楼道无杂物堆放,楼道亮灯率在85以上。(5)绿地率大于30。(6)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在污染物排放和环境管理方面达到 环保要求。(7)与相邻社区结合部的环境整洁有序。第24条 乡镇工业布局的优化1根据各乡镇的自然、资源条件,发展相适应的工业项目。 做到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减少污染。2按照桐乡市城镇体系规划,各中心镇应根据具体情况, 规划建立工业小区,采取相应措施,引导乡镇及个私企业向工业 小区集中,以利于环境管理和污染物的集中治理。3鼓励各类企业走技术进步之路,逐步实现从粗放型向集 约化经营的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转变,实 现企业经济规模、组织集团化。第25条 清洁生产实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到最终产品各环节都注重环境保护。 生产中使用清洁能源,使用无污染或轻污染的原材料,改进生产 工艺,防止或削减工艺流程中排放各类污染物;产品使用期满报 废后,应能回收利用,避免报废用品任意丢弃造成环境污染;产 品包装废弃后应能降解,或能回收利用,防止产品包装引起的白 色污染。第26条 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碧水工程1.饮用水源保护和河道整治饮用水源的水质直接关系到城镇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以及食品、饮料、酿造等行业用水预处理费用和产品质量,因此,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是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的重点。目前桐乡市饮用水主要取京杭运河及其支流的地表水作为水源。饮用水源的保护工作主要措施如下:(1)对饮用水源河段,实施河道整治工程。整治工程的主 要内容为清淤、截污、驳堪、绿化。对梧桐镇、崇福镇饮用水源 河段,在2003年前完成河道的整治工作,其中到2000年底前,完成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的全部截污工作,撤消区内的所有 排污口。(2)开展创建饮用水源达标区工作,改善各水厂现有水源 的水质,进一步提高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到2000年底,梧桐镇 和崇福镇水厂水源水质基本实现达标;到2003年全市所有饮用 水源均实现基本达标,到2010年,全市饮用水源的达标率保持 在100。(3)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 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设置的 排污口必须限期拆除;禁止存放废渣、垃圾、粪便及其他废弃物; 不得设置码头、油库和建立墓地,禁止从事旅游、游泳、耕种、 放养禽畜、网箱养殖和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4)禁止运输有毒有害物质、油类、粪便的船舶进入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一、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陆域,严格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不得使用 炸药和毒品捕杀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5)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 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原有排污 口必须按规定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禁止设立装卸垃圾、粪便、 油类和有毒物品的码头;禁止堆放化工原料、矿物油类及有毒物 品。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水体水质远期目标达到类水质标准。(6)为减轻地表水系的富营养化污染,已于1999年启动禁 磷工程,在市区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2000年后不断 巩固禁磷成果,到2003年全面实施禁磷,全市范围内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2城市污水集中处理(1)城区及重点城镇排水管网建设为保证城区及各镇区水环境污染状况有较大的改善,对各项 排水实行全面控制。结合旧城改造,逐步对梧桐镇和崇福镇的原 有下水管道实施改造,到2003前,基本实现原有管网的改造, 实行雨污分流,2010年,所有重点城镇均实现雨污分流:城区新建城市干道全部分别敷设污水管和雨水管,建立较为完善的城 市排水管网系统;各主要城镇按照各镇的城镇规划,实行雨污分 流,雨水按城镇道路走向排入雨水管道,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 过集中处理后达标后排入附近水域。(2)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规划在市区和重点城镇建立污水处理厂。市区的污水处理厂 规划分期建成,一期工程处理能力5万吨日,2001年前完成, 2010年达到工程规模为日处理污水8万口屯远期2015年规模达 到处理能力12万吨日,以适应桐乡市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规划在梧桐镇、崇福镇、濮院镇、乌镇镇和洲泉镇等重点城 镇各建立一个污水处理厂,除处理本镇城区的污水外,同时吸纳 各自周边居住及工业较集中的乡镇所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处 理,统一排放。3重点工业废水污染源控制(1)根据工业废水排放量及废水中COD排放量,确定重 点工业废水污染源。(2)重点污染源控制措施总量控制措施:到2003年,重点水污染源排放的COD总量必须在1995年的水平上削减30,到2010年,重点水污染源的COD排放总量应在2003年的水平上再削减20。各污染源的具体削减量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在污染控制管理上要加强长效管理。(3)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重点污染源实行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证制度。要求各企业如实上报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根据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及分配方案,对重点污染源发放排污许可证。对超指标排放的企业立刻收回排污许可证,并依法处理。4船舶污染物排放控制工程对主柴油机功率大于22千瓦的船舶,一律要求安装油水分离设备和配套的油柜排放设施。主柴油机功率小于22千瓦的船舶,设置污油水柜并要求具备向岸上接收设施排放的能力。挂桨 (机)船安装接油托盘,油盘内应敷设亲油疏水的吸油材料。所有船只配备垃圾存贮器,实行垃圾袋装化。5大力开展污水资源化工作节约用水,大力开展污水资源化工作,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努力降低万元产值用水量和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到2003年,把全市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到2010年,把全市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积极推广清洁生产,采用无污染工艺,减少废水排放量。6.农业面源总量控制计划及农村改水工程农业面源总量控制目标为至2000年底,化肥排入河道总量减少5,以后逐年减少3-5,农药中高、中、低毒的比例明显调整,有机肥施用比例增加,化肥中氮磷钾的比例趋向合理。加大农村改水工程力度,提高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合格率。第27条 环境空气污染综合整治蓝天工程1继续加强烟尘控制区建设,巩固已有的成果2加强与环境空气质量有关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1)城镇气化:桐乡市区目前液化石油气使用率已较高,在做好桐乡市区的气化工作的同时,要逐步提高各小城镇气化率。建制镇到2003年实现气化率90以上,2010年达到100。同时在广大农村也积极推广使用液化气。(2)集中供热,热电联产:做好现有热电厂供热配套工作。抓紧供热管网的配套,增大供热能力,扩大供热范围;在规划,供热范围内落实拆除现有的小锅炉,不再批新建锅炉。3燃料代替(1)禁止使用含硫率及灰份高的劣质煤: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禁止高含硫煤的使用。进入桐乡市辖区域内的外地燃煤,含硫率在近期不得大于1,至2003年后,含硫率不得大于08。(2)推广洁净煤的使用:规划在桐乡市区建立一个洁净煤配送中心,并且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在城区及大气污染重点城镇必须使用洁净煤。洁净煤配送中心规划在2001年启动建设。洁净煤配送中心建成后,燃煤锅炉按规定必须使用洁净煤。(3)市区逐步用燃油锅炉代替燃煤锅炉,一律不再批建4吨小时以下的燃煤锅炉,对已有的这类锅炉,逐步淘汰,用燃油锅炉来代替,可逐步试用及推广燃气锅炉,并积极做好使用西 气东输的天然气。4加强对含氟废气的监测、管理与治理每年定期对含氟废气进行监测,开展治理含氟废气的科学研 究,逐步对含氟废气进行治理,降低相关企业废气中的氟含量; 蚕桑期内,继续实行相关企业临时停产的制度,防止含氟废气对 蚕桑生产产生和不利影响。5环境空气重点污染企业综合整治及长效管理对环境空气重点污染企业在经整治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加强长效管理,巩固达标成果。6控制机动车废气污染加强对机动车尾气监测。到2003年,对全市所有尾气排放未能达标的机动车,必须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否则不得上路行驶,以确保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7加强城市绿化,净化市区空气在工业企业内部提高绿化覆盖率,并在工业区和居住区间设置绿化隔离带,选用防污树种。第28条 声环境综合整治清静工程1市区噪声控制巩固噪声达标区建设成果,加强治理工业噪声源和娱乐场所噪声源,对治理无望的高噪声源,采取关、停、迁等办法,健全建筑施工噪声源的登记申报制度,严格管理。在远期的城市建设中,严格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避免出现居住、文教区与工业企业噪声源混杂的现象。(1)市区内居住区、学校、宾馆、医院等所在地区为噪声重点控制区,按噪声达标区的要求进行管理。(2)市区内各单位一律不得在室外安装高音喇叭,不得用高声功率的音响设备进行商业促销活动。(3)在居民住宅区不新设歌舞厅、卡拉OK厅、保龄球馆、酒吧等高噪声娱乐场所,对已有的该类项目,其墙壁和门窗必须保证有足够的隔声能力,避免噪声对外环境产生影响。(4)严格控制机动车辆噪声对区域声环境的影响,对进入不同功能区的车辆种类、车型大小、时速限制等,作出相应规定。2.工业噪声防治(1)严格按市区总体规划中工业布局的安排,积极发展低噪声或无噪声污染的工业项目。(2)严格控制工业噪声源,选用低噪声的设备,对各种工业噪声源根据噪声性质,采用有效的治理措施,降低噪声源源强,减少噪声源对周围的影响。高噪声设备除采取治理措施外,还应该尽可能远离厂界,以保证厂界噪声达标。3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市区建筑工地噪声必须达到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的规 定,高噪声设备禁止夜间施工,必须在夜间施工的,应该事先报 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批准,并告示附近居民。4交通噪声控制合理规划,严格按规划用地进行道路建设。主干道不得经过 已有的噪声敏感区,如医院、学校、宾馆及居住区等;在新建主 干道路两侧50米内,不再新建噪声敏感性建筑物,从根本上解 决道路交通噪声的影响;合理选择城区交通运输方式,在市区优 先发展公共交通;过境车辆一律不得进入市区。市区限制车辆行 驶速度,以减低噪声的影响,同时在噪声敏感区域限制车流量; 淘汰设备不良、噪声严重的车辆;禁止拖拉机进城,禁止市区机 动车鸣笛。6区域环境噪声的控制按噪声功能区实行分类进行控制管理。加速噪声达标区建 设:对混杂于居住区的中小型工业企业,积极进行噪声治理,或 予以搬迁:加强娱乐场所的噪声管理,对超标单位限期治理,并 按规定罚款。第29条 固体废物综合治理整洁工程1一般工业固废整治方案(1)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制度,以便于环境管理部 门进行宏观控制。对全市固废产生量超过1000吨年,市区固废产生量超过100吨年的主要固废产生企业,实行重点管理。(2)鼓励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在自愿、互利的原则 下,开展固体废物的横向交换并进行综合利用。(3)实行固体废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在进行固体废物申报登记的基础上,对固体废物的产生、贮运、处置等各个环节建立许可证制度,以切实有效地对固体废物实行全过程控制。2有毒有害工业固废整治方案(1)加强对有毒有害的工业固废的管理,实行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申报登记。对收集、运输、贮存、处置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追踪性的帐目和手续。根据有毒有害固废的性质分类存放,禁止与一般固废混合堆放。(2)有毒有害固废做到集中分类处理,全市此类固废进行预处理后,分类集中,用专用运输工具运至有毒有害固废的专门处理场所进行安全填埋或焚烧处理。近期要求达到90的处理率,远期建立有毒有害固废处理厂,并实现100的无害化处理。3生活垃圾综合整治(1)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实现分类袋装化。(2)建立完善的垃圾运输系统。在城区相应区块建立垃圾中转站,城市垃圾做到及时清运,密封运输。防止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3)建立垃圾填埋场。对已有的垃圾填埋场进行扩建和改造。重点城镇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也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4)生活垃圾的最佳出路是综合利用,逐步实施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5)对由难降解的塑料包装材料所造成的“白色污染”的现状及趋势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消除“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制定消除计划和相关政策,争取早日在桐乡市消除“白色污染”。6 重点城镇环境保护和生态规划第30条 重点城镇环境保护规划重点城镇环境保护规划与桐乡市城镇体系相衔接,按中心城 市和各重点城镇的规划要求,合理进行工业布局,减少工业污染 与居住区的影响;中心城市和重点镇,合理规划布局与环境保护 密切相关的市政基础设施,如饮用水源保护与城市供水工程,污 水排放管网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工程,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及民用 燃料气化、垃圾中转和处置场所的建设工程,各主要城镇重点噪 声源的治理工程以及城市绿化工程等;改善社区环境,创建文明 社区,做好各重点城镇的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的建设工 作。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改善环境质量,将桐乡建设成具有 蓝天碧水、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市区和各重点城镇, 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城区段河网水水质达到类水标 准,噪声达标区的覆盖率达80以上,市区和各重点城市的工 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1995年的水平,并 逐年有所削减。第31条 生态保护规划1绿化规划市区建立以小型绿化点、内环绿化网、外环绿化带为基础的 三级绿化系统。加强道路绿化。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工业区排放的 废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工业区外围建设高大密集防污林带。2农业生态规划桐乡市为杭嘉湖平原农业发达地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 地位相当重要,应积极开发以立体多种经营种植模式为基础的生 态农业工程。以当地特色产品如蚕桑、杭白菊等为龙头,再根据地理、时空差异,实行作物合理间作,耕地农作物轮作套种等微观经营方式。3生态示范区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省级生态示范区为目标,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双赢战略”目标,把桐乡市建设成为具有江南水乡特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生态优美的现代化经济强市。(1)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2)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3)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100;(4)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理率70;(5)城镇噪声达到功能区要求,平均等效声级小于55dB;(6)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平方米;(7)森林覆盖率214;(8)灌溉定额:旱地小于200立方米亩,水田小于300立方米亩;(9)秸秆综合利用率大于90;(10)合理使用化肥农田比例达到85;(11)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70;(12)畜禽粪便处理(资源化)率100(50);(13)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大于90;(14)受保护陆地(湿地)面积大于10。第32条 旅游规划在发展桐乡市旅游事业中,注意旅游景观地开发和环境保护相一致,努力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注意保护文物古迹和名人遗迹;同时,抓好桐乡市环境保护工作,使桐乡各风景旅游点呈现蓝天 碧水的江南田园风光,也将对旅游事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总 之,要使桐乡市的旅游事业和环境保护事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7 环境管理、科研与环境教育第33条 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建设规划1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配合政府机构改革,理顺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保部门的职能,加强环境监测和监理队伍的建设。健全市级局、站的管理机构。加强环境统计和信息网络建设,实施环境信息统一管理;加 强信访,档案管理等工作。2在重点城镇建立镇一级的环保站目前除市一级设环保局、监测站和监理站等环保专门机构 外,乡镇一级尚未建立环保机构。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 护管理工作之间的矛盾,规划在工业较发达的中心城镇及环境问 题相对严重的城镇,设立环保站,配备专门的环保工作人员。近 期应在崇福镇、乌镇镇、濮院镇、石门镇、洲泉镇等镇建立镇环 保站(所)。3做好环保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工作做好环保人力资源开发,加强环保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环 境保护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现代化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精神 文明建设和廉政建设,增强环保系统凝聚力,树立良好的执行形 象: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作风,努力建设一支“思想 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境保护队伍。专职环保工作 人员每五年轮训一次。学习内容包括环境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科学技术及管理学等。4对环境保护逐步实行电子化信息化管理,建立环境管理网络系统。5完善地方环保法规、政策和制度,严格环保执法6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认真落实三同时(1)所有建设项目,包括新建工业项目、存在污染的其他各类建设项目,以及技术改造项目,都应该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的编制与审批。(2)根据桐乡市多数重点乡镇个私企业小型分散,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乡镇工业发展较快,但在考虑工业发展时,还未做到与环境同步考虑。为此,规划在2003年前,每个重点乡镇都进行一次乡镇工业发展环境影响评价,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指导乡镇工业建设中合理的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乡镇建设中的三同时。第34条 环境保护科研与环境保护产业1设立环境保护科研机构。主要的环保科技活动为环保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监测站在结合实际保护工作进行少量应用研究。2以科技为先导,发展桐乡市地方环境保护产业,管理部门应该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条件。第35条 环境教育1.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从儿童抓起。为从小树立公民的环境意识,近期于2003年前,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及职业学校,开设环境保护相关的选修课程;远期,全市所有学校应普遍开设环境保护必修课。2在环境保护事业中,加强公众参与,提高全民环境意识。3建立基层干部及企业负责人环境法规制度轮训制度。2003年前,所有在职基层干部及企业负责人,均应参加为期两周的环境科技、法规培训。内容为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污染防治基 本知识,有关环境的法律、规章、制度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