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6古诗三首望天门 山行 暮江吟教案_第1页
五年级语文上6古诗三首望天门 山行 暮江吟教案_第2页
五年级语文上6古诗三首望天门 山行 暮江吟教案_第3页
五年级语文上6古诗三首望天门 山行 暮江吟教案_第4页
五年级语文上6古诗三首望天门 山行 暮江吟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6 五年级语文上 6 古诗三首望天门 山行 暮江吟教案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学 要求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重点 难点 1.理解并背诵诗句。 2.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 课时两课时 望天门山 第一句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第二句则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 遥望天门山,其立脚点是从 “ 日边来 ” 的 “ 一片孤帆 ” 。 “ 出 ” 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 “ 望天门山 ” 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蕴2 / 16 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山 行 “ 远 ” 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 “ 斜 ” 字与 “ 上 ” 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这里的 “ 人家 ” 照应了上句的 “ 石径 ” 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乎人家上下的通道吧! 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生命力,秋天的山林呈现出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 体现了豪爽向上的精神。 暮江吟 “ 铺 ” 字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很平缓,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出现 “ 半江瑟瑟半江红 ” 的原因: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碧绿色。 用 “ 珍珠 ” 比喻 “ 露珠 ” ,不仅形象地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中的时间变换是由描绘一江暮色,到赞美月、露,中间似乎少了时间上的衔接,而 “ 九月初三夜 ” 的 “ 夜 ” 无形中把时间链接3 / 16 起来。它上与 “ 暮 ” 接,下与 “ 露 ”“ 月 ” 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他对大自然的歌颂、热爱之情。 朗读、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和山行这两首古诗。 录像 (长江波涛汹涌的景象 )。 一 学习望天门山 1.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1)在预习中 ,你对 “ 天门 ” 和 “ 楚江 ” 有哪些了解 ? (“ 天门 ” 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 ,像一座天设的门户。 “ 楚江 ” 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 设问 :想象一下 ,楚江的 “ 开 ” 与天门的 “ 中断 ” 有什么关系。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 天门奔腾而去 ,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 ,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 ,才撞开了“ 天门 ”, 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座山。 ) 放录像 (长江波涛汹涌的景象 )。 追问 :你感受到了什么 ? 小结 :在诗人笔下 ,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 ,它显4 / 16 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 ,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这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 ,读出 “ 天门中断楚江开 ” 的气势来 ! (2)再读第二句 “ 碧水东流至此回 ”, 你有什么疑问吗 ? (既然长江波涛能冲破天门山 ,那么 ,为什么这里又写 “ 至此回 ”?) 围绕 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 ,可以深入想一想 ,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 小结 :由于两山夹峙 ,浩荡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 ,激起回旋 ,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 ,感受一下 “ 山 ” 的雄姿和 “ 江 ” 的汹涌 ,两相辉映 ,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 ,要努力通过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2.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望 :“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 再望 :“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 ,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 ?(青山、孤帆 、太阳 ) 自己读读这两句诗 ,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 (诗人这时望见有一片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 ,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 ,这幅画面很美 ,令作者很惊喜。 ) 5 / 16 (天门山在太阳的映衬下 ,也显得更加壮观和神奇。 ) 设问 :你如何理解诗句中 “ 出 ” 这个字的含义 ? 学习建议 :先结合 “ 出 ” 现在的含义和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在诗句中选用这个 “ 出 ” 字。想好之后 ,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 ,大家一起议一议 ,看谁的想法有道理。 (“ 出 ” 表示的是动作 ,在这里 ,天门山虽然不会动 ,但诗人想象力非常丰富 ,他认为天门山有情 ,为迎接远方的来客 ,它屹立江边 ,开门候客。 “ 出 ” 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 “ 望天门山 ” 时天门山的特有的姿态 ,而且蕴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 3.根据语言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 ,望天门山写于 725 年冬天。当时正值初冬 ,北风呼啸 ,李白身上加了棉衣又上了船 ,顺江东下 ,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当涂 (今安徽省 )。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 ,隔江对峙 ,合称天门山 ,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 ,江上的行船并不多 ,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 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 ,自由诵读古诗。 ) 二 学习山行 6 / 16 1.质疑问难。 预习中 ,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 山行押韵的字是 “ 斜 ”“ 家 ”“ 花 ”,“ 斜 ” 字古时为押韵读 xi,现在读 xi。 理解难词含义 : 石径斜 :石头小路不正 ,弯弯曲曲的。 (教师通过板画 ,帮助学生想象 :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 ,这小路弯弯曲曲 ,通向远方。 ) 白云生处 :白云形成 (出现 )的地方 ,指山的高处。 (引导学生翻看书中插图 ,了解 “ 白 云生处 ” 这一特定的位置。 ) 2.品读诗句。 自由诵读 ,思考 :诗人来到山脚下 ,哪些景物映入眼帘 ? 相机板书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如果学生提到 “ 二月花 ”, 那么 ,老师引导同学之间互相纠错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句含义 ,明白 “ 二月花 ” 并不是作者此时所见 ,而是脑海中想到的。 ) 语言训练 :这些景物在诗人眼中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 ,你能按照诗句的描写顺序 ,说说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适时纠正学生表达中的语病 ,说不全的地方 ,安排其他同学来补充。 ) 设问 :在这些景物中 ,诗人最钟情于哪种景物 ?从诗句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来 ?学生发言 ,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生 1:诗人杜牧最喜欢的景物是红叶 ,你看最后一句7 / 16 “ 霜叶红于二月花 ” 。 ) 师 :同样写红叶的诗句 ,古人也留下不少 ,如 “ 林间暖酒烧红叶 ”“ 红树青山好放船 ”, 比较而言 ,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 ? 师生讨论共同体会出 :在深秋时节 ,诗人惊喜地发现 ,枫叶流丹 ,比江南二月 (南方农历二月鲜花盛开 )的春花还要火红 ,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 ,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 ,透过 “ 霜叶 ”, 诗人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 2:从 “ 停车坐爱枫林晚 ” 也能看出 ,诗人为了 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 ,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 ,“ 停车坐爱枫林晚 ” 一句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枫叶的喜爱之情 ,而 “ 霜叶红于二月花 ” 一句将诗人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放声诵读 ,力求读出诗句中的那份真情。 追问 :那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诗人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 ? 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 (前两句疏淡的景构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 ,即使 “ 停车坐爱枫林晚 ” 一句 ,看似抒情叙事 ,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 托的作用 :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 ,也成了景象的一部分 ,有了这种景象 ,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 “ 霜叶红于二月花 ”8 / 16 是全诗的中心 ,前面的景物描写都是为这句作铺垫的。 ) 小结 :这首诗中 ,诗人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 “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 统摄起来 ,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 ,再加上 “ 上 ”“ 生 ”“ 停车 ” 这些动态描写 ,以及以 “ 爱 ”为核心的情感表达 ,使这首诗情景交融 ,令人百读不厌。最后 ,让我们再次诵读 ,以求尽快地把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积累下来。 1.学习暮江吟 ,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 诗所描写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暮江吟 ,感受其自然美和语言美。 幻灯片、古筝曲。 一 复习旧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又积累了两首古诗 ,我们一起背一背 ,好吗 ?在背的过程中 ,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的确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 ,9 / 16 我们再来学习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 ,看看它带给我们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二 导入新课 1.解题导读。 板书题目 :暮江吟 同学们看看老师写的这个 “ 暮 ” 字 ,上面是 “ 莫 ”, 下面是“ 日 ” 。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 ?(“ 暮 ” 指傍晚 ,太阳落山的时候。 ) 对 ,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你们还能看出什么呢 ?读读诗题 ,强调 “ 吟 ” 的读音。什么是 “ 吟 ” 呢 ?请你们从老师的朗读中体会体会。 (教师范读 ) 谁体会到了 ? (生 1:“ 吟 ” 就是有感情。生 2:“ 吟 ” 就是声音大。生3:“ 吟 ” 就是有节奏。 )对了 ,有节奏。下面 ,我们就一起有节奏地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在事先板书好的诗句上 ,加上表示停顿的间隔线。 ) 2.自主学习 ,合作解疑。 请同学们充分利用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字典、资料 ,自学这首诗 ,遇到有疑问的地方 ,自己解决不了 ,就在书上做记号 ,我们一会儿 一起讨论解决。 (学生静心自学 )现在 ,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收获 ? (学生纷纷发言。预计学生借助注释能读懂诗句的大致意思 ,10 / 16 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 ,教师再予以深入的点拨和讲解。 ) (1)一道残阳铺水中 生初步理解后 ,教师追问 :“ 一道 ” 是个数量词 ,我们现在常常说一道彩虹、一道光束 ,为什么白居易在诗中说 “ 一道残阳 ” 呢 ? (“ 一道残阳 ” 指的是西沉的红日发出的照在江面上的光。 ) 讨论 :为什么用 “ 铺 ” 字 ,“ 铺、照、射 ” 有什么不同 ?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义的不同 ,准确理解 :“ 铺 ” 字说明阳光几乎是贴着 地射过来的 ,恰到好处地照应了 “ 残阳 ” 的特点。进一步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 是啊 ,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 ,平缓地铺在江面上 ,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 (2)半江瑟瑟半江红 补充讲解 :瑟瑟 ,本是珍宝名 ,它的颜色是绿的 ,因此借它来指碧绿色。这里是用来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共同探究 :诗人说 “ 半江瑟瑟半江红 ” 。他是说江水一半绿色、一半红色吗 ?江水颜色的不同 ,真的界限那么清楚吗 ?这个 “ 一半 ” 应该怎样理解 ? (“ 半江瑟瑟半江红 ” 抓住残阳照射下江中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现 两种颜色变化 :受光多的部分 ,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 ;受光少的地方 ,呈现出江水本身的碧绿色。 ) 在情境中诵读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想象着 “ 一道残阳铺水11 / 16 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 的景象 ,可以加上手势 ,美美地吟诵起来。 (3)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设问 :这两句诗中 ,哪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在不同 ?(可怜 可爱 )(真珠 珍珠 )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 ?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参考说法 :更让人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 ,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 ,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这两句是写九月初 三新月初升的夜景。 多美的景象啊 !用心体会 ,放声读出来 ! 现在 ,我们配上音乐 ,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体会白居易的内心情感 ,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暮江吟吧 !(配古筝曲春江花月夜 ) 放音乐 ,学生开始吟诵。 三 拓展阅读 白居易这样的写景诗词还有很多 ,如这首忆江南 ,同学们可以对照暮江吟 ,体会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 出示幻灯片内容 : 忆 江 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 风景旧曾谙。 12 / 16 日出江花红胜火 ,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 【分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春色。一个既浅 显又圆活的 “ 好 ”字 ,写尽了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篇尾以 “ 能不忆江南 ” 收束全词。一个 “ 忆 ” 字 ,既道出了身在洛阳的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怀念之情 ,又顿生出一种蓬蓬勃勃的韵致 ,把读者带入美不胜收的境界中。 1.小学古诗教学很容易成为教师的一言堂 ,为了避免一言堂的出现 ,教师在教学初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 ,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 ?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 ;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 ;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 ;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 等。以诗人的诗风作为突破口 ,既学了诗 ,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 2.山行这首诗比较易懂 ,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注释读懂 ,于是在学生熟读了诗以后 ,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 ,通过小组讨论 ,全班讨论来解决。教师结合诗的内容再让学生补添板画内容 :“ 石径斜 ”“ 白云生处 ”( 体会与 “ 白云深13 / 16 处 ” 的不同之处。 “ 白云生处 ” 更有动感 ),帮助学生生动又轻松地理解了诗中字词的内涵。 3.教学暮江吟这节课的 “ 吟诵入诗境 ” 的环节时 ,以幽静空灵的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作背景音乐 ,轻诉古诗的情境 ,使学生把画面上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融 为一体 ,体会到黄昏夕阳残照的空旷、瑰丽和夜晚新月初升的静谧、安宁 ,从这情境中感受到美 ,认识到美 ,从而理解了美 ,达到了 “ 言有尽而意不尽 ,意有尽而情不尽 ” 的更高境界。 1.看拼音 ,写词语。 2.先解释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 :突出。 孤帆 :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 ,一只小船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 ,好像来自天边。 (2)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 :因为。 于 :比。 停车只因喜爱枫林傍晚的景色 ,霜染的枫叶比 二月的春花还红。 (3)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 :可爱。 真珠 :珍珠。 14 / 16 更让人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 ,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 ,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望天门山前两句侧重写 ,后两句侧重于写 。诗中表达了 的感情。 (2)山行这首诗是 代 写的 ,这首诗蕴含着这样一个道理 : 。 (3)暮江吟是 朝诗人 写的著名诗篇 ,它描写了从 到 时候的景色。日落前的景色从可以 看出 ,夜晚的景色可以从 看出。 4.请给下列诗句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1)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2)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3)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4)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一 作者资料库 李白 李白 (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今甘肃静宁西南 ),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 (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 (今四川江油 )青莲乡。少年多才 ,吟诗作赋 ,博学广览 ,并好行侠。二十五岁起离川 ,长期漫游祖国的大好河山 ,写出了许多描绘祖15 / 16 国山河的壮丽诗篇 ,充分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其诗风多雄奇豪迈 ,感情奔放 ,充满丰富的幻想 ,形象鲜明 ,语言 “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 。诗中多用夸张和神话 ,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李白是继屈原以来最具个性和浪漫精神的诗人 ,有“ 诗仙 ” 之称。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