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V)一、单选题(共50小题,每题1分,共50分)1.中国古代社会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即由众多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向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这一变化发生于A. 西周B. 秦朝C. 汉朝D. 唐朝【答案】A【解析】【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故答案为A项。秦朝、汉朝和唐朝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存在“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排除B、C、D项。【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分派到地方的诸侯也可对下分封,从而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通过分封,西周诸侯与王室之间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天子正是通过分封制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统治。2.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与“宗祠”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世袭制【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来看,与“宗祠”密切相关的制度是宗法制。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政治等级、维护贵族统治的制度,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是注重血缘亲情、尊宗敬祖。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分封制是分封诸侯到地方建立诸侯国的制度;世袭制是根据血缘关系继承王位的制度,均与材料反映的注重家族、尊奉祖先的信息不符,排除A、C、D项。3.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于殷。秦王赢政灭东周国,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材料反映出秦王赢政A. 受宗法传统影响B. 极力推广分封制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扩展王朝的疆域【答案】A【解析】【详解】秦王赢政在灭东周国后,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这明显受到商周宗法制的影响,故A项正确;秦王赢政极力推广的是郡县制,故B项错误;秦王赢政封一地给东周君,这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秦王是在灭掉东周国后,又分封的,王朝的疆域没有变化,故D项错误。4.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晋国是姬姓封国晋燕两国可以通婚晋宋两国可以通婚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 B. C. D. 【答案】C【解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同姓不婚”的规定可知秦晋两国不同姓,结合教材内容可知晋国,鲁国是姬姓;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宋国在周初被周天子封为公爵,国君子姓;周武王封召公于北燕,属姬姓;秦王只是西周分封的一个异姓诸侯不是王室贵族;故三项正确;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晋燕两国都是姬姓,不能通婚。故答案选C。点睛: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时期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西周以此作为自己政权架构和巩固政权的基本模式。宗法制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能够有效地实现西周王权的平稳过渡,而且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法制并未同分封制一起退出历史舞台,二者紧密相关,但亦有明显区别。5.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A.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 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 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划分是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中“消除”表述有误,不能消除隐患,故A项错误;“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是元代行省制,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也包括经济方面,故D项错误。6.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表明郡县制A. 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B. 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C. 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D. 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并没有消除地方割据的条件,故排除A项;郡县制是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不能保证封建国家的统一,故排除B项;秦代的郡县制推行于全国地区,而非仅仅是在边远地区,故排除C项。根据“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国家“大一统”的形成,故选D。【点睛】郡县制是中央控制地方的一种行政手段,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地方割据主要是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的地方独立性增强,所以郡县制能加强中央集权,却并不能消除地方割据的条件,更不能保证国家的统一。7.李华中书政事堂记:“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道于地,复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黩道于货,乱道于刑,克一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以擅与,货不可以擅蓄,此堂得以诛之。”材料说明了政事堂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制约了君主专制C. 不利于商业发展D. 有利于政治清明【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政事堂可以劝谏君主的无道行为,可以罢免不法臣子,可以诛杀擅自兴兵、私授权力及擅自积累财货的官员。这有利于规范君臣行为和政治清明,因此D选项正确;政事堂是中央官署,无法体现其加强了中央集权,A选项错误;B选项错误,政事堂只是可以劝谏君主的无道行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加强了皇权,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政事堂的职权对象仅为君臣,与商人阶层并无关系;故正确选项为D选项。【点睛】本题联系唐代中央机构政事堂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其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也与商业发展无关,依据唐朝三省六部制建立的影响可排除剩余选项得出正确答案。8.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由此可知,当时的高级官员选拔A. 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B. 注重出身和门第C. 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D. 注重基层实践经验【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说明,唐宋时期高级官员的选拔,必须曾经任过州县官员,由此可知,当时的高级官员的选拔注重基层实践经验,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注重出身和门第,故B项错误;察举制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故C项错误。9.有学者在论及古代某项政治制度时说:“此制度变乾纲独断为集体议政,且其形成的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也使得我国古代的政治架构逐渐去除了原始的粗糙,内部的稳定性大大加强。”材料所指制度应指A. 世卿世禄制B. 三公九卿制C. 三省六部制D. 内阁六部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集体议政”“形成的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联系所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集体议政,决策、审核、执行分权运行,故C正确;世卿世禄制指古代官吏可以父死子继,世袭此职,时代享有该职俸禄,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三公九卿制指中国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中央集权的决策体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总管政治、军事、监察等事务,不符合“形成的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排除B;内阁六部制,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无法体现“形成的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集体议政”“形成的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联系所学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分析解答。10.下表列举的是古代诗歌中关于武则天的评价。据此能够得出的合理结论是关于武则天的居中履正,禀和体微。仪刑赤县,演教椒闹。陶钧万国丹青四妃。河洲在咏,风化攸归唐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中宫第五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唐杜甫赠蜀僧丘师兄天人共愤世皆嫌,垂拱焉能二十年?谁信裙珠翠侣,反胜冠冕任英贤元叶颙唐武则天传樵云独唱卷四A. 有虚怀纳谏的胸襟B. 治国才能值得肯定C. 当政推动社会繁荣D. 当政有违儒家伦理【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河洲在咏,风化攸归”“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谁信裙珠翠侣,反胜冠冕任英贤”等信息来看,均是肯定武则天的治国才能。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武则天虚怀纳谏,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当时社会繁荣,排除C项;这些诗歌没有认为武则天的当政有违儒家伦理,排除D项。11.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B.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D.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西周分封制,地方有相对的独立性,不符合题意;B项是元朝的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意;C项是唐太宗主张发挥宰相等大臣的制度,不符合题意;D项是清朝军机处,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不符合题意。12.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 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 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 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 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考点:据材料“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与事稳便,方可奏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他主张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故A项正确。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君权与相权不可能相互制衡,故B项错误;中央权力重心应当在皇帝,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是本质特征,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制13.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A. 唐长安B. 宋开封C. 元大都D. 明北京【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图中都城的中枢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依据所学知识,这三个机构分别负责行政、军事、监察。唐代中央行政机构为三省六部制;宋代中央行政设中书门下;元代中央行政设中书省;明代废除中书省,权分六部。枢密院和御史台是自唐以来一直存在的。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大都中枢机构14.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 秦代B. 汉代C. 唐代D. 宋代【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秘阁”“通判”和所学知识可知,两者官职属于宋代,D项正确。秦代、汉代、唐代没有设有“秘阁”“通判”等官职,排除AB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关键信息“秘阁”“通判”等,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宋朝时设立。15.“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该机构设置表明A. 君主专制制度确立B. 中央集权加强C.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D. 中央机构的完善【答案】C【解析】从材料“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机构是指军机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按照皇帝意旨办事,因此体现了皇帝集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与中央集权加强无关,故C项正确,B项排除;A项是秦朝确立的,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央机构的完善,故D项排除。点睛:首先通过“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分析出该机构是军机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16.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表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概念解释A重农抑商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商业活动。B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体现了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C行省制行省是元朝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各行省有很大的自主权,可自行处理境内重大民政事务D明朝内阁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对皇帝负责,直接听命于皇帝,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详解】重农抑商是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限制商业活动,而不是“禁止”,A错误;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与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有着本质的不同,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B错误;行省各行省有很大的自主权,可自行处理境内重大民政事务,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C项错误;明朝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对皇帝负责,直接听命于皇帝,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符合史实,D正确。17.明代史料记载:“内阁之职同于古相,所不同者,主票拟而不身其事。如(大学土)高拱之经掌吏部等,俱出拟启事,入而调旨。”这反映了A. 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工具B. 内阁并不直接总政务大权C. 内阁已拥有对国是的部分决策权D. 六部演化为内阁的下属机构【答案】B【解析】【详解】明代内阁“主票拟而不身其事”,说明内阁只是助理机构,“俱出拟启事,入而调旨”,说明内阁需要根据皇帝旨意行事,不能总揽政务大权,也没有决策权,故B项正确,C项错误;此时已经没有丞相,内阁掌握部分相权,故A项错误;“高拱之经掌吏部”说明内阁大学士曾经兼管吏部,不能说明六部演化为内阁的下属机构,故D项错误。18.近年来,随着康熙王朝甄嬛传等电视剧的热播,以子嗣夺嫡、后宫争宠与为主题的古装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 家国一体B. 自然经济C. 儒家礼制D. 君权至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古代帝王的君权至上,而王位继承又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以致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的现象屡屡发生,故D项正确。家国一体是指国家与帝王的关系,与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不符,排除A。自然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与材料强调君权至上导致“子嗣夺嫡、后宫争宠”的现象不符,排除B。儒家礼制有利于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而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根源,排除C。【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以子嗣夺嫡、后宫争宠与为主题的古装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紧扣设问要求“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19.全球通史中指出:“公民大会是处理雅典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伯利克里还建立许多由陪审团做最后决定的民众法庭,陪审员由抽签产生,所有公民都可担任。”材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有直接民主轮番而治比例代表制差额选举制A. B. C. D. 【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公民大会是处理雅典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可得出这是直接民主,由“陪审员由抽签产生,所有公民都可担任”可知这是轮番而治,故选,A是正确答案;都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但是却不能与材料相符,故排除。20.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全体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这突出反映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A. 直接民主B. 间接民主C. 代议制民主D. 君主立宪制【答案】A【解析】【详解】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全体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讨论决定城邦大事,说明雅典实行直接民主,故答案为A项。间接民主和代议制民主是指选出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与雅典的政治体制不符,排除B、C项;君主立宪制是指以法律限制君主权力的制度,排除D项。21.古希腊的“陪审法庭”原意是“作为法庭的公民大会”,五百人的公民议事会在一起作司法裁决,没有职业法官,公民直接参与司法审判。由此可知,“陪审法庭”A. 有利于促进审判过程的公平公正B. 培养了民众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C. 审判的依据是习惯法和各类习俗D. 直接影响了现代西方的陪审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公民直接参与司法审判,培养了民众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陪审法庭培养了民众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而不是有利于促进审判过程的公平公正,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审判的依据,而是强调陪审法庭培养了民众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排除C。雅典的司法制度对现代西方的陪审制度有影响,但不是直接影响,排除D。22.学者陈乐民说“我认为它(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没有修饰过的民主,带有相当大的本能性:群众说了算。”这种民主政治根植于古希腊A. 人文思想严重缺失的蒙昧国情B. 小国寡民特色凸显的政治土壤C. 法律体系非常完备的法治环境D. 商品经济十分落后的发展水平【答案】B【解析】【详解】雅典城邦狭小,公民人数较少,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使得公民能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有条件实行原始的直接民主。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雅典的人文状况,排除A项;C项的“法律体系非常完备”说法绝对,排除;雅典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排除D项。23.有学者说:“雅典民主政治所倡导的民主原则和宽泛的自由精神是后来欧洲民主和自由的基础和滥觞。”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深刻影响的有国家政治原则公职选举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代议制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古希腊民主是直接民主,不是代议制,代议制是间接民主,故错;都是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深刻影响,故选A。24.帕斯迪居住在雅典卫城,三十岁,他是家庭中的男主人。现在要去参加公民大会,选举首席将军。家中成员还有一位妻子、两个儿子(一个7岁一个9岁,未成年人),家里还有两名奴隶。这个家庭可以投A. 1票B. 2票C. 4票D. 6票【答案】A【解析】【详解】雅典民主仅限于城邦的成年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遥不可及。从材料信息来看,只有帕斯迪拥有公民权,因此这个家庭可以投1票,故答案为A项。他的妻子、两个儿子、两名奴隶均没有公民权,排除B、C、D项。【点睛】雅典民主的局限性包括:民主性质的原始性。雅典民主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形式,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范围的狭隘性。雅典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是奴隶主的民主,是极少数人的民主;广大的奴隶、外邦人和妇女根本没有公民权。运作方式的随意性。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25.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 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B. 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C. 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 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经过辩护人的辩护、陪审团的投票等一系列的民主程序的运作,最终陪审法庭判其无罪,判断A项正确,排除D。B项说法错误,妇女没有公民权,被排除在民主政治之外。C项理解有误。26.“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A. 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B. 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C. 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D. 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两个阶级”是指贵族和平民,梭伦改革体现了中立政策,“妥协”是指贵族和平民的妥协,如对土地问题的处理,说明改革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选D项。A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D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考点: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内容27.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言论纷纷,说这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A. 直接民主B. 民主派专有的民主C. 代议制民主D. 大多数居民的民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为了防范英雄人物专横跋扈破坏民主政治,实行陶片放逐法,每个公民可以通过陶片来表达自己的证件和愿望,有利于国家民主制度的维护,体现了直接民主的特点,故A正确;BCD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28.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上述变化发生于A. 梭伦改革前B. 梭伦改革时期C. 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D. 伯利克里任首席将军期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以前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这体现了梭伦改革时期的四百人会议;现在议事会的成员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这体现了克里斯提尼时期划分四个部落为十个行政选取,十个选区各选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故选C。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名师点睛】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的比较:改革梭伦(奠基)克利斯提尼(确立)伯里克利(顶峰)选区以血缘为基础的4个部落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选区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选区公民权力解负令,个人自由不容侵犯;按财产划分等级。五百人会议对全体公民开放无等级和财产的区别,有发言权和表决权,享有津贴常设机构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各选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五百人会议”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成为轮值主席,执掌最高权力司法机构陪审法庭陪审法庭陪审法庭军事机构设立“十将军委员会”设立“十将军委员会”监督机制陶片放逐法陶片放逐法29.公元前342年罗马通过盖努西乌斯法,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又通过了波提利乌斯法案,禁止以人身抵债,废除了债务奴役。这表明罗马A.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 力图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C. 被迫改善奴隶处境D. 注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禁止高利贷,可以使平民少受贵族的高利贷盘剥;废除债务奴役,能保证平民不至于因债务不能及时偿还而成为奴隶。因此这两部法律的颁布,都是为了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故答案为B项。A、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两部法律均没有采取措施改善奴隶处境,排除C项。30.西塞罗曾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古代罗马用以维护人们之间协调性的重要工具是A. 命令B. 宗教C. 法律D. 道德【答案】C【解析】【详解】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稳固了帝国的统治。故答案为C项。皇帝的法令是罗马法的组成部分,罗马国家没有以命令方式来治理社会,排除A项;古代罗马不是以宗教和道德来维护人们之间的协调性,排除B、D项。31.“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十二铜表法制定于公元前5世纪中期,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为了适用帝国的发展,万民法代替了公民法。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故B项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评价罗马法【名师点睛】罗马法的基本内涵:1.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调整财产关系,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和变化。2.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维护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3.渗透着“自然法”思想,宣扬平等、人权、理性、法律至上、正义法理精神。32.根据1801年首次普查,英国的约克郡只有15个城镇,人口2万多人;而到1891年,有城镇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利兹、曼彻斯特、谢菲尔德以及伯明翰的人口增长率达40%。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是A. 阶级矛盾趋于缓和B. 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C. 议会改革势在必行D. 责任内阁制开始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城镇的增多和城镇人口的增长,表明议会代表仍然按照以前的分配方案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议会改革势在必行。故答案为C项。这种变化导致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加剧,排除A项;君主立宪制在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时已经确立起来,排除B项;责任内阁制在18世纪二十年代形成,排除D项。33.xx7月13日泰晤士报报道:英国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特雷莎梅正式走马上任,接受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任命,组建新政府。这反映出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是A. 首相对国王负责B. 首相掌握了行政权力C. 议会对内阁负责D. 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答案】B【解析】英国近代以来的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在君主立宪制下,内阁首相掌握国家的行政权,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要对议会负责,由国王形式上任命,但是国王统而不治,据此可知ACD不符合史实,B是正确答案。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其建立和发展的过程有:17世纪权利法案颁布最终确立了议会主权,君主立宪制初步确立。18世纪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使国王的行政权力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组织形式形成。伴随着19世纪两党制的发展和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扩大选举权,君主立宪制走向深化。34.高毅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立宪君主制,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为英国“全新的政体”提供法律保障的是A. 民法大全B. 权利法案C. 独立宜言D. 人权宣言【答案】B【解析】【详解】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故答案为B项。民法大全是东罗马帝国的法律,排除A项;独立宣言是北美独立战争时期发布的,排除C项;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排除D项。【点睛】光荣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中通过了一系列法案,限制国王权力。权利法案明确规定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议会下院议员自由选举产生,议员在议会中享有演说、辩论或讨论国家大事的自由;凡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废止法律或停止法律的实施;等等。权利法案的颁布,说明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同时表明,议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得到提高,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得以确立。35.1787年美国宪法在阐述政府的目的时,使用了“树立正义”、“促进公共福利”、“得享自由”等“中性”的原则,这些原则被后来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甚至没有合法公民地位)的美国人在争取权利时采用。由此可见,美国宪法A. 超越了最初的阶级属性B. 具有一定的伸缩性C. 调和了不同群体的利益D. 缺乏应有的权威性【答案】B【解析】【详解】“树立正义”、“促进公共福利”、“得享自由”体现“中性”的原则,却被后来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甚至没有合法公民地位)的美国人在争取权利时采用,说明美国宪法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能够适应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需要,故B正确;1787年美国宪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法,A表述错误;材料反映出美国宪法被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美国人在争取权利时采用,无法体现“调和了不同群体的利益”,排除C;1787年美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权威性,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这些原则被后来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甚至没有合法公民地位)的美国人在争取权利时采用”,紧扣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1787年宪法的知识分析解答。36.麦迪逊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达成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当时这种平衡机制主要表现在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总统和军队之间立法、行政、司法部门之间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三者分权制衡。联邦政府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在不违背宪法规定的前提下享有自主权,体现出分权制衡机制,故正确。美国实行总统制,总统是三军总司令,所以总统与军队不是分权制衡关系,排除;联邦政府的立法权归议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最高法院,体现出三权分立的分权制衡机制,故正确。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时美国政党政治尚未确立,且两者不能体现分权与制衡关系,故错误。故选组合,排除ACD,选B。37.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了参议院很大的权力,如它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案,但参议院的议员却是由地方代表和地方政治家间接选举产生。这样规定可能主要是A. 实行精英政治的需要B. 满足共和政体的需要C. 调和不同势力的利益D. 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了参议院很大的权力,但参议院的议员却是由地方代表和地方政治家间接选举产生”联系法国1875年宪法相关所学内容可知这体现了当时共和派和保皇派的相互妥协,是为了调和不同势力的利益,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并非相互妥协的原因,错误;B选项并非材料中这种规定出现的原因,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保皇派和共和派的相互妥协,并非只为了维护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正确选项为C选项。38.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影响力,是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使另一个人或其他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关系,合理的使用权力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下近代几种权力的使用表述正确的是A. 英国贵族院可以制定和解释法律B. 美国总统有权提名和解职大法官C. 法国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D. 德意志国皇帝有权直接任命内阁官员【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相关所学内容可知,英国有权制定和解释法律的是下议院而非贵族院,A选项错误;依据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相关所学内容可知,大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终身任职,除非自动退休或被国会弹劾有罪,总统无权解职,B选项错误;依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并非参议院,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依据德意志帝国宪法所学内容可知,德意志国皇帝有权直接任命内阁官员。故正确选项为D选项。39.1871年宪法规定,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缔结为一个永久的联邦”,由普鲁士国王担任联邦主席。由于巴伐利亚等邦反对,普鲁士国王仅享有“德意志皇帝”而非“德国皇帝”的尊称。在联邦议会的58个议席中,普鲁士拥有17席,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法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这些规定反映德意志帝国是A. 具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国家B. 各种政治力量妥协的产物C. 不彻底的民主改革的结果D. 三权分立原则的典型代表【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普鲁士国王仅享有德意志皇帝而非德国皇帝的尊称”“普鲁士拥有17席,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法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等信息来看,德意志帝国是各种政治力量妥协的产物,普鲁士王国尽管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但也受到其他邦国的制约。故答案为B项。A、C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均排除;D项与德意志帝国的政治体制无关,排除。40.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院制议会行使,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这说明此宪法A. 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B. 实行了三权分立原则C. 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D. 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的“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可知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C;AB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BD。点睛: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有: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皇帝拥有巨大权力,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任免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皇帝任命非议会选举,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它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4)议会行使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议会权力很小。 41.1871年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联邦主席,享有“德意志皇帝”的称号;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立法机构,统率帝国军队;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据此说明此时的德意志帝国A. 内阁首相全面控制国家军队B. 正在努力构建民主共和制度C. 立法机构掌握国家实际权力D. 皇帝居于国家权力中心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1871年宪法,德意志帝国的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说明此时的德国尽管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度,但皇帝仍然居于国家权力中心地位。故答案为D项。皇帝统率帝国军队,排除A项;德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度,排除B项;掌握国家实际权力的是皇帝,立法机构在形式上掌握立法权,排除C项。【点睛】根据与议会、内阁的关系以及实际掌握权力的大小,国家元首可分为虚位元首与实位元首。无行政权力即没有实权,只是作为国家象征的国家元首,通常称之为虚位元首。在拥有虚位元首的政体中,掌握最高行政权的内阁对议会负责不对国家元首负责。既作为国家象征,又拥有国家管理权力的元首,通常称之为实位元首。实位元首一般掌握最高行政权。在德国,内阁由君主任命,宰相只对君主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君主实际掌握最高行政权,具有“实位元首”的性质,故德意志帝国根据1871年宪法确立的是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42.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帝国各邦实力的差距。但在这个帝国中()A. 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B. 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帝国议会C. 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D. 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故选A项。B项帝国议会是由各邦选举的议员组成。C项帝国政府对帝国皇帝而非帝国议会负责。D项帝国首相由皇帝任命而非由各邦共同推举。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43.鸦片战争之后产生的三部著述道光洋舰征抚记夷氛闻记中西纪事,皆谓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于是北犯定海。“他们把后来广东战事的失败,归结于林则徐的去职;他们将各地战事的受挫,归结于当地没有林则徐。”对材料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A. 人们已经开始接受平等的外交理念B. 林则徐能够决定战争的最终胜负C. 当时人没能正确认清战争失败的根源D. 是基于中英两国实力对比的认识【答案】C【解析】【详解】三部注述过多强调个人作用,没有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外交理念的变化,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林则徐的个人作用,没有从两国实力对比来看待战争结果,排除D项。44.xx6月,法国皮诺家族向中国政府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近代焚劫圆明园的侵略者是A. 俄国军队B. 英法联军C. 美国军队D. 八国联军【答案】B【解析】近代焚劫圆明园的侵略者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英法联军,故选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美俄两国只是派公使参加,而没有派军队,故排除AC;八国联军侵华之时,圆明园已经被洗劫过了,故排除D。45.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庞大的军政费用靠攻占城市所得到的库存的金银、没收官绅地主的浮财、各地人民的“进贡”等收入来维持,但收入并不稳定。后杨秀清等建议“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被洪秀全所采纳。这A. 反映了太平天国的政权性质有所改变B. 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 有利于巩固当时的太平天国革命政权D. 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实施的灵活性【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前期“收入并不稳定”,而“照旧交粮纳税”可以为军事斗争提供较为充足的物质基础,因此这有利于巩固当时的太平天国革命政权,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出太平天国政权性质的改变;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以满足农民土地需求为目的的天朝田亩制度并未真正实行过,为保证财政来源,太平天国领导者要求继续“交粮纳税”,保留了地主占有制,因此这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照旧交粮纳税”联系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相关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与天朝田亩制度的要求不符,同时天朝田亩制度并未实施;故正确选项为C选项。【点睛】本题依据材料分析可知太平天国正确为保证军事斗争及政权建设修改政策,这有利于巩固政权,分析选项内容可得出正确答案,结合天朝田亩制度相关所学内容分析可得出改变后的政策不符合天朝田亩制度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农民的利益需求,同时该制度并未真正实施,可排除错误选项。46.有学者对某史事是这样描述的:“挟千里席卷之势,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天堂之梦在烟焰和烈火中化为灰烬,则是他们的悲剧。”这描述的是A. 虎门销烟B. 太平天国运动C. 义和团运动D.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答案】B【解析】由“涌入金陵”、“建造人间小天堂”和“天京陷落”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定都天京和天京保卫战的结果天京陷落,据此可知这里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故选B;虎门销烟是在广东,不是在南京,故排除A;义和团运动也没有到过南京,故排除C;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不符合建立“人间天堂”,故排除D。47.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一书中写道。“大平天国革命不仅借助外来的思想武器,动员、鼓舞、组织了革命力量,而且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该“政治纲领”是A. 临时约法B. 天朝田亩制度C. 共同纲领D. 中国土地法大纲【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太平天国”“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可知,该“政治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故答案为B项。临时约法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中国共产党颁布的,排除A、C、D项。【点睛】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太平天国试图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所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平均分配土地满足了其要求,但产品归公的思想又超越了其小私有者的本性,农民失去了拥有土地的意义,无法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再加上军事斗争紧张,无暇顾及复杂的社会改革,所以根本无法实现。48.下面资料出自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材料“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约是辛丑条约,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陶瓷景观艺术品牌塑造分析报告
- 信息检索效果实证研究分析报告
- 医疗数据集成应用分析
- 临朐初中三模数学试卷
- 2025年智能型高压设备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厢式货车项目发展计划
- 洛平许济数学试卷
- 沁阳职教中心数学试卷
- 老师在发数学试卷
- 镍氢电池安全测试规范报告
- 集邮协会管理办法
- 2025年广西公需真题卷及答案
- 2025年综合类-井下作业工-井下作业工技师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卷单选题百道集合)
- 2025年导游资格证考试笔试模拟试卷:导游知识储备全面测试
- 2025-2026(一)秋季第一学期德育活动安排表
- 车间螺丝使用管理办法
- 渣土运输车辆调度措施
- 2025年河南省高考历史试卷真题(含答案)
- 产品技术变更管理制度
- 2024-2025学年 三年级第二学期口算数学1000题【带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防辐射服装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