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试卷(含解析)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据钱穆国史大纲记载:“盖耕稼城郭之国,本已先周而有。周人不能尽灭之,以与周之诸侯并存;在而此诸邦亦力不敌周人,认为共主,以天子礼奉亊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异姓封国已显露出反叛之心 B. 推行分封实际是西周势力的拓展C. 西周的大一统格局已经形成 D. 诸侯纷争的局面在西周已经出现【答案】B【解析】材料“以与周之诸侯并存”“在而此诸邦亦力不敌周人,认为共主,以天子礼奉亊之”体现了西周推行分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周朝的势力,故B项正确;材料“此诸邦亦力不敌周人,认为共主,以天子礼奉亊之”说明AD项错误;大一统格局是秦朝出现的,故C项错误。点睛:材料“以与周之诸侯并存”“在而此诸邦亦力不敌周人,认为共主,以天子礼奉亊之”是解题的关键。2.周朝时所封郑、晋、鲁、卫、蔡等同姓诸侯封地大都在富庶或战略要地。而异姓诸侯,除了宋、陈、许、杞、邾等小国处于内地外,其余多在偏远地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开疆拓土的需要B. 维护周王室的利益C. 诸侯等级的不同D. 强化中央集权的考虑【答案】B【解析】西周分封制下主要是周王室为主,没有血缘关系的大多分配到偏远地区,显然是维护周王室的利益,B正确;开拓疆土是分封制的客观影响,A错误;C属于分封制的特点,不是原因;D中中央集权先秦时期没有实现,排除。3. 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叔”或“爷爷”。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A. 强调血缘纽带 B. 强调尊老爱幼C.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 D. 有利于凝聚宗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B不对,题干突出的是血缘亲疏,而不是强调尊老爱幼;C不对,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题干无从体现;D是宗法制的作用,而非题干反映的特点。因此选A。考点:宗法制点评:(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敬,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的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等原则的形成。(2)宗法思想仍对现代中国产生一定影响,例如祖宗祠堂、祖坟祭奠、家族礼仪,家庭中长子的地位和责任。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法定化等。(3)宗法制重视家族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宗法制过分强调家族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弊端,如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家长制、任人唯亲的作风等。4. 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 )A. 宗法制要求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B. 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C. 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D. 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大体含义是王后没有嫡子,就立庶出长子为王位继承人;如果王子年龄相同,就以德行好坏为依据选择继承人,若道德好坏没有大的差异以占卜结果为准,由此不难看出古代宗法制有一套比较完整周密的系统规则,所以答案选D,A 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特征。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5.(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引自司马光史记)这一段文字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 诸侯争霸B. 问鼎中原C. 分封衰败D. 天子遭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鼎是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的轻重大小等,反映了其政治野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周王室的衰落,已经不能有效地监管各诸侯国。故选C。AB项只是材料反应的现象;D项说法明显错误。考点:分封制点评: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通过分封形成了层层的等级制度。但是西周的分封制存在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强,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等,西周后期,分封制走向衰落。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西周实行的宗法制、礼乐制度等也需要掌握。6.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长时间出现“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的现象,这反映了古代乡村治理主要依靠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皇帝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以理解到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地方以血缘为联系的宗族自治,在一直在社会基层有效运作,管理着一宗一姓的公共事务。乡绅、长老在农村的公共事务的管理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自己的王室成员和功臣的制度,排除A;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C与题干不符;皇帝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排除D。故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制在当时的影响: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保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宗法制对现在社会的影响: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7.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A. 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 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C. 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D. 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的“封建政治”是指分封制度,而“郡县政治”是指郡县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郡县制不是;郡县制维护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分封制维护了奴隶制度;分封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8.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此现象的出现有利于A. 皇权专制制度的确立B. 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C. 秦朝民族文化的统一D. 秦朝郡县制度的推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可知,诸侯子孙姓氏混同,说明周朝世卿世禄制崩溃,秦朝百官任免皆由皇帝,推动了官僚政治体制的建立,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制度确立的标志是建立皇帝制度,与材料强调官僚政治体制的建立无关,排除A;秦朝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但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文化的统一,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推行郡县制的信息,而是强调官僚政治体制的建立,排除D。【点睛】材料“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是解题的关键。9.一次朝会,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对宰相田千秋说,我与你同受先帝委托。我主管宫廷事务及朝廷人事,你负责外部执行,我们共同配合,天下方可太平。由此可见A. 丞相与六部共同执行决策B. 权臣把持朝政统治黑暗C. 中朝成为真正的决策机关D. 重武轻文导致藩镇割据【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汉代的中外朝。霍光是西汉权臣,六部是隋唐时期才出现,故排除A项;题意没有体现权臣把持朝政统治黑暗的内容,故排除B项;藩镇割据是在唐末,故排除D项;根据“我主管宫廷事务及朝廷人事,你负责外部执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代的中朝成为真正的决策机关,故选C。【点睛】本题由“霍光”判断时间信息,联系所学中外朝的内容进行作答。10.据宋史职官志一载:“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下列结论较为合理的是A. 谏官保证宋代政治清明B. 谏官的设立不利于专制皇权C. 谏官种类繁多造成冗官D. 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答案】D【解析】宋代谏官不是针对皇帝而是对付丞相,当时谏官种类繁多的确可以纠错谏正,但事事纠结必然导致效率下降。至于政治清明就不是谏官可以保证实现的。所以答案选D选项。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说法错误,与实际情况相反;C选项说法不符合事实。11.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之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北宋初,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设“通判”。故选C。ABD项均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通判12. “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可见,明朝内阁A. 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B. 是具有决策权的内侍机构C. 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D. 与皇帝权力相互制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说明明代内阁具有票拟权,但最终行政决策权仍旧掌握在皇帝手中,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秘书机构,它的出现也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说法不符合明代内阁职权特征。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13. 自秦至清,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皇帝集权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新 的决策核心。下列史实与这一方式不符合的是( )A. 汉代形成“中朝” B. 唐朝设立三省六部C. 明成祖设立内阁 D. 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新的决策核心”。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有了两种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另一种是多设宰相以分散相权。由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中朝”、明代的内阁、清代的军机处等都是起用身边的近臣来形成新的决策核心,以加强皇权;而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以及宋代的二府三司都是通过多设宰相的办法来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所以B项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4. 16世纪末,西班牙人门多萨在中华大帝国史中写道:“皇帝极想成为他的帝国及其臣民的主人,国家如此之大,省份又如此之多,因此没有皇帝和内阁的同意,巡抚、总督和法官不准处死任何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元朝统治的疆域十分辽阔B. 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C. 明朝皇帝和官员依法办事D. 清朝皇权专制的进一步加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从材料信息中“16世纪末”和“没有皇帝和内阁的同意”可知,材料反映的应是明朝的内阁制度,而明朝内阁反映了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B。根据以上分析,A项明显错误;清朝入关建立起全国统治是在1644年,属于17世纪,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D不选。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明代加强中央集权制度15. “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这表明黄宗羲A. 反对实行君主制度B. 指出了废除宰相的弊端C. 认为君主不能世袭D. 强调宰相职位应该世袭【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通读材料,分析可知:黄宗羲认为天子的儿子如果不贤德,还可以由宰相传贤加以补救,废除宰相后,天子之子假如不贤德就没有补救的办法了。由此可知黄宗羲是指出了废除宰相的弊端,故选B。他倡导设相,这也是他的一个主张。A、C、D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故全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思想16.“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苏格拉底的上述观点反映他A. 反对泛滥的直接民主B. 要求哲学家管理国家C. 赞扬专制制度D. 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苏格拉底强调治国应该由专业政治家进行管理,如果采用直接民主政治就犹若雇佣一位蹩脚的舵手和建筑师,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灾难,答案选A,BCD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考点:古代世界史 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17.苏格拉底曾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的主要政治意图是A. 提倡妇女参政B. 主张人民主权C. 反对轮番而治D. 重建道德价值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希腊苏格拉底主张相关内容。据此,结合所学可知,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D两项与题干材料内容无关;B项表述是对题干材料内容的曲解和误读。进一步分析可知,C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反对轮番而治”18.公元前399年雅典五百人陪审法庭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藏有私心的雅典人和襟怀坦白的雅典人一起利用雅典民主制处死了本邦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之死最能说明A. 诉讼的胜负常常不是取决于案件本身的是非曲直B. 雅典人感性的因素常常胜于理性的因素C. 这种直接民主容易出现权力的滥用D. 陪审法庭是要使公民受到最公正和最无私的审判【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雅典人一起利用雅典民主制处死了本邦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中可以看出,苏格拉底之死说明了雅典民主制度有很大的弊端,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故AB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最公正、最无私”,陪审员易受公民情绪的影响,未必公正无私。19.“无论国王或市民,都从成长着的法学家等级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持。随着罗马法被重新发现,教士即封建时代的法律顾问和非宗教界的法学家之间确立了分工。不言而喻,这批新的法学家实质上属于市民等级。”(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由此看来,“罗马法被重新发现”的关键因素是A. 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B. 法学家等级之间重新进行了调整C. 国王对法学改革给予的强大支持D. 罗马法本身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这批新的法学家实质上属于市民等级”说明“罗马法复兴”是因为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法学家等级之间的调整,故B项排除;材料“无论国王或市民,都从成长着的法学家等级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持”说明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影响力,故D项排除。20.罗马法规定:没有主人准许,对他人的奴隶的鞭打虐待,构成了侵辱,因为这种行为被看做是对主人的间接侵辱。这一规定也是以违反善良风俗为条件的,所以如果只是为了教训该奴隶或者纠正他的恶习,则不构成侵辱。这一规定A. 具有形式主义特征B. 体现了自然法的思想C. 维护了奴隶主私有财产权D. 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罗马法的核心是维护私有财产权,而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这体现出罗马法对私有财产权的维护,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罗马法形式主义特点,故A项排除;人人平等的观念是自然法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罗马法的作用,故D项排除。21.罗马帝国前期,法学家的活动十分活跃。他们除了协商国家进行立法和汇编法令的工作,还担负着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以及其他法律事项,法学家纷纷著书立说,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相当流行,蔚然成风。材料说明A. 罗马法学家拥有了国家立法权B. 成文法逐渐取代习惯法C. 法学家的活动推动万民法发展D. 罗马法已经发展到鼎盛【答案】C【解析】【详解】罗马帝国前期,立法权掌握在贵族元老院手中,材料中罗马法学家也只能协商国家进行立法,并没有立法权,故A项错误;罗马共和国时期成文法就逐渐取代了习惯法,与罗马帝国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罗马帝国前期,法学家积极进行汇编法令、法律解释、著书立说等工作,从而推动法律教育与法学研究蔚然成风,说明法学家的活动推动了罗马帝国时期万民法的发展,故C项正确;6世纪时,东罗马帝国编撰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因而罗马法法在罗马帝国前期并没有发展到鼎盛时期,故D项错误。22.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说:“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这说明A. 社会契约论影响深远B. 王权法丧失了法律效力C. 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D. 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 这只能说明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雅典以民主政治而闻名于世,而古罗马以重视法律的传统而闻名于世。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23. 有学者指出:“在论争中,无论是辉格党还是托利党,都逐渐认同绝对的、神圣的王权应该淡出英国的政治舞台,人类的幸福应该构筑在宪政的基础之上。”这一观点说明了( )A. 分权和制衡的重要性 B. 权利法案颁布的必然性C. 两党政治的优越性 D. 内阁制度形成的必然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认为“人类的幸福应该构筑在宪政的基础之上“,可见是要加强法治,它导致“王权应该淡出英国的政治舞台”,这和权利法案的颁布相关。故选B。其他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考点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权利法案24.19世纪中叶之前,英国内阁只等于下院的一个工作委员会,不能算独立机关,因为只有得到下院的信任它才能够存在。此言论的依据是A. 如果议会不信任内阁,内阁只能集体辞职B. 首相与内阁共进退,内阁意见须一致C. 内阁是由下院大选中获胜的政党组成的,内阁阁员除极少数外必须是下院议员D. 议会拥有立法权,内阁拥有行政权【答案】C【解析】 “只有得到下院的信任它才能够存在”等字眼意在强调内阁是受制于下院的,只有选C才能体现出这种关系,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议会和内阁的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属于内阁内部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立法权、行政权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5.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间接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宪法条文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确保美国国家机构的权威和职能的行使B. 确保美国国会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C. 美国各州不能与他州或外国自行缔结盟约D. 保证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机制的有效运转【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中,美国各州不得缔结盟约、参加同盟或邦联,美国各州税收问题、军队问题、外交问题均需国会批准,这些都说明该宪法条文的规定在极力维护联邦政府的权威和权力,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史实,美国总统、国会、联邦法院分别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互相制约,国会并不处于国家权力结构的核心地位,故B项错误。C项只是复述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实质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内容涉及的重点是联邦与各州的关系,并未强调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共25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的史书,记述了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等许多地方。根据材料,说明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答案】特点:古代世界文明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地域特色。印证: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希腊的城邦政治特别是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完备的法律体系各具特色。【解析】【详解】“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可知他眼中的世界就是东亚、中亚各国;有材料中“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可见他眼中的世界史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