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半月考试试题(447-460班).doc_第1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半月考试试题(447-460班).doc_第2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半月考试试题(447-460班).doc_第3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半月考试试题(447-460班).doc_第4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半月考试试题(447-460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半月考试试题(447-460班)一、单选题(共40题 每题2分)1史记殷本纪说,商王之继统,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史记宋世家也说:“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这都体现了A 严格的等级序列 B 禅让制的被取代C 血缘纽带的强化 D 王位世袭的混乱2下列文献记载的历史现象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始设军机房”“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日朕”A B C D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4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权力的分配与继承”的做法,表述准确的是A 西周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B 秦朝设丞相协助皇帝,加强中央集权C 北宋“中书门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D 明朝时期内阁“首辅”行使宰相权力5下列制度中旨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A 西周实行“封邦建国” B 宋代文臣出任州郡长官C 明朝设立内阁制 D 清朝设立军机处6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候,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A 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 B 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C 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 D 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7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但赵高和李斯篡改始皇遗诏,扶持胡亥登上帝位。有学者认为,这人为地造就了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并最终导致秦朝的短命。材料说明A 废除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 B 秦朝王位继承不尊宗法C 宗法不尊助推秦朝灭亡 D 相权削弱皇权加强8中国古代民间“换帖”结拜,有的是基于相同的经济利益,有的是基于共同的文化志趣,当然,还有的是基于共同的政治诉求。后来,民间“換帖”结拜之风乱到官场,且成普遍现象,清代尤其严重。乾隆帝采用”年终汇奏”制进行自查自纠,收效甚微。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年终汇奏”制度凝聚了官僚的向心力 B“年终汇奏”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C “结拜”受宗法观念影响,严重损害吏治 D“结拜”严重造成清王朝专制衰落9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道:“秦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 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B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C 贵族体制向官僚体制的转变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0秦王嬴政继位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这表现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增强 齐、楚等六国出现政治危机A B C D 11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A 经济繁荣 B 国家统一 C 文化统一 D 百姓安居乐业12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A公元前2世纪后期 B公元前3世纪前期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13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富豪、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下列表述中符合这两种情况的是A 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 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 旨在加速边疆的开发 D 促进了封建国家统一的进程14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15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地说明( )A秦始皇非常勤政 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16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相继修筑驰道、直道的主要目的是A 传达政令,调遣军队 B 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C 促进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D 改善落后的交通状况17自秦汉以来我国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A B C D 18李贽说:“始皇帝,千古一帝也”。唐朝吴兢说:“始皇暴虐,至子而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前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B前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C前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前的秦始皇,后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后的秦始皇D以上的说法全部都不对19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某班前去参观“中国历代文物精品展”。如果按照朝代顺序,他们依次进入的场馆应是元明清馆 隋唐五代馆 辽宋夏金馆 魏晋南北朝馆A B C D 20据以上记述能被认定的史实是秦代A “重农”是生态保护的主要出发点 B 律法制定与执行异常严苛C 确立了完备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 D 重视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21下表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东周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秦汉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为“雅言”魏晋西晋以“洛语”为官话。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官话)唐宋“洛语”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周边国家皆学习洛阳官话元元朝以元大都(北京)的汉语语音为官话,称为“天下通语”明历代战乱时期衣冠南渡,使南京话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南京话成为官话清元朝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并融入满族语音,这样就形成了北京官话A 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 B 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C 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 D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22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最有可能隶属于A 唐朝的门下省 B 唐朝的吏部 C 宋朝的枢密院 D 明朝的内阁23唐朝士子通过科举考试后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要想正式步入仕途,尚需经哪个部门铨试A 礼部 B 吏部 C 刑部 D 户部24(题文)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 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官员权责不清的弊端B 有效的解决了长期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 有利于选贤与能,保证政治清明D 中央机构有明确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25(题文)政治制度文明之魂为“有衡”。“有衡”首先表现为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下列史实体现上述思想的是A汉代分封同姓王 B唐朝三省并立 C元代推行行省制 D 清朝设军机处26有学者指出,我国古代专制制度在肯定君主一人对国家最高权力的独占,在赋予君主以无限的权力(全权)的同时,也就使他背上了无限繁重、超负荷的管理负担。与此描述最为符合的史实是A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 B 北宋设通判监督官吏C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D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27旧唐书记载:长庆元年(821年),唐穆宗要破格提拔前代理大理少卿刘士泾为太扑卿,给事中(门下省属官)韦弘最、薛存庆封还诏书。穆宗向韦弘景、薛存庆解释之所以提拔刘士泾的理由,任命刘士泾的制书才得以颁布执行。这段材料说明唐代门下省具有封还皇帝诏书的权力 对皇帝诏书具有否决权意见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A B C D 28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B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进一步强化C 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就 D 六部的设置是明朝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29北宋时期,曾有人建议效法唐代,当宰相缺席时让尚书仆射(尚书省的副长官)“奉行制书”,但反对的人说,这种事情发生于“非承平之时,不足援据”,因此提议由“同平章事”赵光义来“副署”,以完成正常的工作程序。这说明A 唐代的制度相对于宋更具灵活性 B 宋代的专制集权制度趋于理性化C 宋代宰相权力具有不可替代性 D 宋代议事程序初具民主化特征30枢密使一职在五代被武臣所掌握,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已之手以便宜从事,职掌范围达到极限;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武将渐转为文官,职权范围逐步缩小。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A防止武将专权 B重视分宰相之权 C强调监察地方 D掌握国家经济命脉3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 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 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 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 宋三司使与元御史台32“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这里的“中间路线”是指A 中朝制度 B郡国并行制度 C 刺史制度 D 察举制度33皇明祖训记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朱元璋此语意在说明明初A 加强中央集权的紧迫性 B 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C 设立内阁制度的有效性 D 中央官职制衡的必要性34下面为秦汉时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情况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朝代县制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层级秦郡县制郡县二级制汉西汉和东汉前期:郡县东汉末期:州郡县二级制三、级制A 汉承秦制保持了政治制度的稳定性B 郡县制是秦朝开创的一项重要制度C 两汉统治者直接沿袭秦朝的郡县制D 东汉的地方管理体制发生了本质变化35两汉时,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身,赐丞相座。隋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均有座,到宋朝就必须站着,到明朝时则须“众官皆跪”,这本质上反映A礼仪制度日益完善 B.君主专制加强 C官员管理逐渐规范 D.册封制度日渐成熟361382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终洪武朝阁臣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1573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部权尽归内阁”、“威柄之操,几于震主”。这一变化反映了明代后期的内阁A 开始拥有独立的决策权 B 已经威胁到皇权专制C 成为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D 操控着军国大事议定37史书载,明代内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 防止大臣专权,加强君权职权明确,正式统帅六部 招揽人才,扩大统治基础A B C D 38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联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 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39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不断发生变化,常常出现“君主近臣,代起执政(执行政令)”,结果削弱了本朝原有中枢机构的职权。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秦朝设置三公九卿 西汉设置中朝 唐朝实行三省制 清朝设置军机处A B C D 40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 A 权力稳固 B 机构健全 C 精干高效 D 保密性强 参考答案1C父子和兄弟之间均有血缘关系,“父死子继,兄死弟及”正是体现出依靠血缘纽带关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等级序列关系,故A项错误;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首领承让制度,后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故B项错误;商朝仍然实行王位世袭制,材料没有说明这一体系的混乱,故D项错误。2D根据所学,“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属于明朝朱元璋时采取的措施; 军机处设置于清朝;“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属于西周的分封制;皇帝制度开始于秦始皇。综上所述,所以D项排序正确,排除ABC三项。3D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故A正确;宗法制讲究嫡长子继承关系,故B正确;宗法制下体现血缘关系的继承关系,故C正确;D不属于血缘关系的选举,符合题意。4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故A项正确;秦朝设立丞相加强了专制主义,而不是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北宋的“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故C项错误;明朝初年就已经废除了丞相,故D项错误。5B西周实行分封制,但“封邦建国”容易导致地方诸侯的割据,故A错误;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这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故B正确;明朝设立内阁制的目的是加强皇权,不是限制地方割据势力,故C错误;清朝设立军机处,其目的也是加强君主专制,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无关,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限制地方割据势力”,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皇权与相权的关系的不同含义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6D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的封国与原居民糅合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并且发展了这种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主要强调了受封国的独立性,所以分封制的实行使封国形成为地方政权,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强化旧有的宗族因素,而是强调分封制的实施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A项错误。分封制加强了周王对诸侯的政治管理,国家政治管理也由松散趋向严密,B项错误。材料提到“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所以宗族界限并没有彻底打破,C项错误。7C【解析】【详解】题干中“赵高和李斯篡改始皇遗诏造就了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说明秦朝因不遵循宗法制而导致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故C项正确;题干中“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反映的是出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与分封制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中“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正体现出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相权,故D项错误。8C【解析】【详解】清代官员官员们打着“同乡”、“同年”、“同官”等旗号分封进行“结拜”,这种方式显然是受到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构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网,严重损害了吏治与人事,故C项正确;“年终汇奏”主要是进行自我纠察,乾隆皇帝显然是想离散“換帖”结拜之风,故A项错误;“年终汇奏”属于监察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结拜”只会导致政府吏制的败坏,故D项错误。【点睛】“换帖”并非个案,而是普遍现象,清代尤其是中后期以来,官员们打着“同乡”、“同年”、“同官”等旗号,建立隐秘的“兄弟私谊”,构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网,严重损害了吏治与人事。9B10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了人民的愿望,商鞅变法促使了秦的强大,为其统一奠定了基础,符合题意;齐楚等国当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没有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不正确,故选A。11B小篆是秦朝统一后的通用字体,“海内皆臣”说明四海之内都臣服,体现出的是秦朝国家统一的信息,故B项正确;秦砖显然是歌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不是经济繁荣的体现,故A项错误;小篆是通用字体,不能说明文化上统一,故C项错误;秦朝的百姓赋税沉重,并不是安居乐业,故D项错误。12D【解析】本题考查公元纪年的算法,要求学生注意,公元前和公元后的算法相反,公元前年代越接近于零,越晚,由此可知“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应该为:公元前三世纪晚期,D符合题意;AC错在世纪的算法;B算法错误。13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秦始皇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这是因为秦在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对一些地方的人口造成严重影响,大规模的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故B项正确;秦始皇迁富豪、强族于关中主要为了控制管理这些富豪、强族。并且秦始皇迁豪富、强族于关中的同时也“徙平民、罪吏于边境”,同时关注关中和边境的发展,并没有强调关中的经济优势,应该表述为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故A项错误;加速边疆的开发只属于第二处移民的现象,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可知,封建国家已经统一。故D项错误。14B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和选项,首先排除A,那时还没有儒学,题干“中国版图之确立和中国民族之聚成”指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创立,而儒学是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奉为正统思想的,综合以上情况,应该是秦汉时期,答案为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5B试题分析:本题的有效信息是“皆决于上”,即反映了皇帝总揽全国大权。16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相继修筑驰道、直道,便于政令的传达和军队的调遣,以加强对全国的控制,B符合题意;A不是不主要目的;CD均是产生的客观效果。17D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展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这是中央官制的演进,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排除ACD。结合所学,秦朝以来,地方官制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就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国代中国对周边地区的管辖和治理逐渐严格,这也是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发展的趋势,自秦朝以来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控制,故符合所学,故选D。点睛: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概念。专制主义是指中央决策方式,主要指皇帝大权独揽,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听命于中央。基于此,可以采用排除法,即排除,故排除ABC。18A试题分析:从题干可知李贽强调的是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等开创性措施,这是置于历史发展角度评价;吴兢强调秦始皇暴政以致秦朝二世而亡,这实际上站在人民角度评价。19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因此正确顺序是,故D项正确。20D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是指春二月,不要伐林木,以免洪水冲垮堤岸;“盗采人桑叶”是指百姓偷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要判处劳役;“漆园种植三年被评为下等者”是指如果漆园连续三年被评为下等,有关官吏不仅要被经济制裁,而且还要受到撤职的处分。以上材料都反映了秦代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故D项正确。生态保护的主要出发点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重农”,故A项错误。材料第一句中没有体现律法的异常严苛,故B项错误。完备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点睛】点睛: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这是解题的关键。对材料的理解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全面性,不要断章取义,也不能以偏代全,二是准确性,不要曲解材料的原意。对选项的理解要注意说法是否符合史实;要注意说法与材料是否相关;还要注意说法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21B【解析】秦朝已经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且材料反映的是官方语言的发展,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朝代更迭、都城迁移与官方语言的融合发展紧密相关,这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认同,故B正确;官方语言的变化并未消除各地语言的差异,故C错误;官方语言的变化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无关,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表格材料的内容,抓住关键信息“官话的变迁”,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官方语言形成的背景原因和性质作用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官方语言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认同”的结论,据此进行正确判断。22A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具有驳回的权力,故给事中最有可能隶属于唐朝的门下省,故A项正确;吏部是尚书省下的一个执行部门,不能驳回诏书,故B项错误;宋朝的枢密院负责军事,没有驳回权,故C项错误;明朝没有宰相,故不是明朝的内阁,故D项错误。23B根据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可知,六部中的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故B项正确;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户部是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故排除ACD三项。24D根据材料可知,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故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央机构官员的分工,不涉及地方,排除A。B项中“解决了”的说法错误,应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排除。C项中“保证”的说法错误,三省六部制也不一定能保证政治清明,排除C。25B根据题意和结合选项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B项符合题意。汉代分封同姓王,主要实行的是贵族分封,企图以血缘关系维持住庞大的帝国,与材料不符,排除A。元代推行行省制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未能体现出权利的“有衡”特征,排除C。清朝设军机处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未能体现出权利的“有衡”特征,排除D。26D根据材料“也就使他背上了无限繁重、超负荷的管理负担”,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丞相,皇帝政务繁忙,负担沉重,故D项正确;AB两项都涉及的是地方的制度,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能够为皇帝分担政务,也有利于加强皇权,故排除C项。27B根据材料可知,唐穆宗要破格提拔刘士泾为太扑卿,其诏书遭到门下省官员的驳回,唐穆宗只好再向门下省官员解释破格提拔刘士泾的理由,诏书才得以通过执行;故可知明门下省有封还皇帝诏书的权力,这也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正确。门下省对皇帝诏书没有否决权,最终的决定权在皇帝手上,错误。唐代门下省具有封驳审议的职能,但它的意见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故正确。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排除ACD,所以选B。28B依据图中的变化可知,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皇权,故B正确;材料是关于中央官制的,体现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问题,故A错误;图二中,明朝虽然废除了三省体制,但只体现了官僚体制改革的现象,没有说明本质,故C错误;依据图一可知,唐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六部,并不是明朝改革的成果,故D错误。29B材料表明,宋朝士大夫非常重视程序和原则,对于决策和行政上的“权宜之计”对制度的破坏性,抱有高度的警惕。这正是专制集权制度愈趋理性化的现实反映。故B项正确;“曾有人建议效法唐代”并不代表唐代的制度就更灵活可行,故A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宋代宰相权力不可替代,而是反映在推行新制度时要权衡其利弊,更加理性化,故C项错误;宋朝是专制王朝,且专制程度较唐代更深,因此无法体现议事程度的民主化特征,故D项错误。30A宋代用文臣管理地方,“其任职者由武将渐转为文官,职权范围逐步缩小。”说明是削弱武将的权力,主要是防止武将专权,对抗中央,故A正确;B属于中央管制措施;C属于监察制度变化;D属于经济措施。31B东周诸侯国拥有军政经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元行省制是地方的行政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故A项错误;唐政事堂是唐朝的最高权力机构,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宋中书门下亦指“政事堂”,并中书省与门下省为一省,称中书门下省,即宰相机构和官署,故B项正确;西汉州刺史是监察地方官和王候的官员,而明朝的监察御史被称为“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官位虽不高,但权势颇重,两者在权力与地位上差异很大,故C项错误;宋代三司使主要负责财政,分割宰相财权,元御史台主要负责监察,二者职权不同,故D项错误。32B汉初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这是同周朝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不同之处,因此“中间路线”是指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故B正确;中朝制度是西汉武帝时在中央实行的加强皇权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刺史制度是西汉的的地方监察制度,故C错误;察举制度是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故选B。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的特点与区别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3B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言论。从材料中的“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来看,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这一说法是说明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故答案为B项。废除丞相制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A项;朱元璋时期没有设立内阁制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34A表格显示汉代地方制度实行郡县制或者州郡县制度都是延袭秦朝的郡县制,虽然在汉朝的时候有所改变,但是基本上政治体制保持了稳定性,故A项正确;郡县制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时期已经产生,故B项错误,西汉初期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在局部又实行了分封制,故C项错误;东汉时期地方行政体制并非发生的质的变化,而是郡县制基础上的发展,故D项错误。35B古代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变化冲突主要体现在君权和相权的关系上,皇帝想尽一切办法削弱丞相权力,从而加强君主的权力,材料中君臣礼仪从坐着到站着再到跪着变化正说明君臣关系逐渐不平等化,实质上是王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化和削弱直至消失的过程。体现了君主专制的特点,故B项正确;礼仪制度是材料中现象,礼仪制度也不是完善,故A项错误;对官员管理实质上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错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