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I)一、本题10分,依据平时作业完成情况(6分)以及卷面情况(4分)赋分。二、本大题共两道大题,6道小题,共17分。(一)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字形都没有问题的一项是( )A. 市侩( kui) 烟销云散 己所不欲,勿失于人B. 应届( yng) 毋庸置疑 口慧而实不至C. 粗犷(gung) 融会贯通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D. 旌旗(shng) 叱诧风云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字形都没有问题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读音和字形。考生应结合字义和字形辨析。A项,烟销云散烟消云散;勿失于人勿施于人。B项,应(yng)届;口慧而实不至口惠而实不至。D项,旌(jng)旗;叱诧风云叱咤风云;一张一驰一张一弛。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这里有良好的水土条件,又有一个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因而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B. 细菌的活动范围极广,无所不至。C. 新的高中语文教材经过改头换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受学生欢迎。D. 在这些有口皆碑的铁的事实面前,犯罪嫌疑人沮丧地低下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A项,“安居乐业”,指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与句中“生活”重复。使用错误。B项,“无所不至”,意思是说,如果害怕失去已经得到的地位,那就没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后用以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也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本句用的是最后一个意思。使用正确。C项,“改头换面”,指表面上改变一下,实质上跟原来的一样。贬义,不合语境。D项,“有口皆碑”,指所有人的嘴都是记载他功德的碑石,形容为人们普遍称颂。用于犯罪事实不妥。点睛:分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有时示弱不是一种软弱的表现,相反却可称作是一种令人感慨的人生智慧。B. 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等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为中外游客所倾倒。C. 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育人,更在于传授技能,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D. 如果当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答案】A4. 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孔圣人。其言行和思想被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在论语里。B. 关汉卿,元代戏曲家,被成为“曲圣”。代表作有杂剧窦娥冤,散曲一枝花不伏老等。C. 林语堂,文学家,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代表作有散文集 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等。D. 史铁生,当代作家。其作品多次获奖,代表作有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集答自己问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考生应注意积累,每学一篇文言文,都应该把文中出现的有关文化知识进行分类记忆。C项,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旅美专事创作第一书,不是散文集。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C.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其常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D.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 奇哉若人之思,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辨析。A项“于”,介词,从/介词,引出对象。B项“而”,连词,表假设/连词,表顺承。C项“因”,动词,继,接续,接着/介词,趁着。D项“若”,都是副词,好像。所以选D项。(二)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7分)6. 补写出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无丝竹之乱耳,_。(陋室铭)(2)吾视其辙乱,_,故逐之。(曹刿论战)(3)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_,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滚绣球)(5)千乘之国,_,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6)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7)_,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答案】 (1). 无案牍之劳形 (2). 望其旗靡 (3). 曾益其所不能 (4).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苦 (5). 摄乎大国之间 (6). 能谤讥于市朝 (7).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牍”“旗靡”“曾”“摄”“谤讥”“侍卫”“懈”。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三、名著检测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个选择、填空皆1分,共10分。7. 在欧也妮葛朗台这部小说里,故事的情节以及人物的形象常常与一些物件紧密相关。如欧也妮的堂弟查理回赠给她的_(A银首饰盒 B银肖像项链 C纯金梳妆匣),欧也妮无比珍视,因为这是她和查理爱情的见证;欧也妮婚后将珍藏好多年的首饰以及堂弟还给她的8000法郎的黄金全部熔掉,铸造了 _ (A黄金十字架 B黄金圣体匣 C黄金基督圣像),捐赠给教区教堂,这是欧也妮的慷慨,也代表着她对爱情的死心;再如,佣人拿侬辛勤劳作了20年,收到葛朗台给的唯一一件礼物是_(A旧手表B咖啡壶c皮手套);临死前,葛朗台想奋力抓住教士的镀金的_(A圣水壶 B十字架 C基督圣像),结果这一次努力断送了他的老命,这些则都表现出了葛朗台的吝啬。【答案】 (1). C (2). B (3). A (4). 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识记情况。从题干来看,本题考查的是欧也妮葛朗台的内容。作答本题需要学生熟读欧也妮葛朗台,了解作品里面的相关情节。如欧也妮无比珍视她的堂弟查理回赠给她的纯金梳妆匣,欧也妮婚后将珍藏好多年的首饰以及堂弟还给她的8000法郎的黄金全部熔掉,铸造了黄金圣体匣,捐赠给教区教堂等。在欧也妮葛朗台这部小说里,学生阅读时一定要关注一些小物件,因为故事的情节以及人物的形象常常与一些物件紧密相关。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_也。”A. 好为人师B. 好学C. 好勇D. 好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言知识的背诵识记,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理解性记忆,能作答正确辨析选择,如本句中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这就从一个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9. 以下论语中没有体现“行胜于言”的一项是( )A.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B.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C.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D.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语中相关句子的理解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以下论语中没有体现行胜于言的一项”,A项“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慢慢说,要三思而后说,不要口不遮拦,信口开河;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敢决断、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这里同时强调“言”与“行”,“言”“行”并重。10. 补写出空缺部分。(1)子曰:“_,小人同而不和。”(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_。”【答案】 (1). 君子和而不同。 (2).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踰)矩。【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和”“欲”“逾”“矩”。11.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请从这则话语中概括一个成语出来,并解释意思。【答案】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名言名句的理解能力。本题句子是论语中孔子的一句话,翻译为“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中可以概括出的一个成语即“举一反三”,意思是: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各题。材料一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书楼。它是中国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坐北面南,仿自浙江宁波天一阁。天一阁是清代江南地区最负盛名的私人藏书楼,其命名、构造以及藏书方法都独具匠心别具一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下诏征书,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文华殿后的皇宫藏书楼建成,乾隆皇帝赐名文渊阁,用于专贮第一部精抄本四库全书。文渊阁仿效天一阁之规制,在外观上也分上下二层,面阔六间,各通为一,沿袭了天一阁“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在建筑构造方面,则为水磨丝缝砖墙,深绿廊柱,菱花窗门:宫殿建筑之歇山式屋顶,上覆黑色琉璃瓦黑色主水,以水压火,以保藏书楼的安全;以绿琉璃瓦镶檐头,屋脊饰以绿、紫、白三色琉璃,浮雕波涛游龙。值得一提的是,阁中所有油漆彩画均以冷色为主,营造出皇家藏书楼典雅静谧肃穆的气氛,与整个紫禁城宫殿黄色琉璃、朱红门墙的暖色格调和喜庆氛围截然不同。阁前,开凿方池,池上横跨石桥,池中引入金水河水;阁后,叠石为山,四周列植松柏;阁东侧为御碑亭,亭内石碑以满、汉文镌刻乾隆皇帝御笔撰写的文渊阁记。文渊阁建筑虽然参照了天一阁,但是根据传统的官式做法和皇家建筑的特殊身份做了创造性的发挥。除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在规模和形式上的区别之外,文渊阁与天一阁最主要的差异还在于内部构造的改进。天一阁上下两层,文渊阁则采取“明二暗三”的建造方式,也就是说,从外观看是重檐两层,实际上却利用上层楼板之下的腰部空间暗中多造一个夹层,全阁形成上、中、下三层。这种建造方式,俗称“偷工造”,既美观大方,又节省工料,还特别实用,便于贮书。文渊阁整体建筑充分反映了清代宫廷建筑在工程设计和建造艺术上的高度技巧和水平。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接管文渊阁藏书。1933年春,日寇侵略热河,北平危急。故宫博物院决定,将珍藏的历代文物精品装箱南迁,运至上海、南京。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批皇宫文物辗转数千里,运抵蜀中等地。抗战胜利之后,再次运抵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撤退时,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运往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今日,文渊阁依旧耸立在故宫东华门内,乾隆年间的楠木书架犹在阁中。值得欣慰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依旧珍藏有: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卷,清总纂官、大学士纪昀手书小楷进呈本,各卷首末均钤“乾隆御览之宝”印章,各卷之末,下署“臣纪昀恭书”,钤“纪”“昀”朱文连珠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乾隆五十九年殿本:御制四库文渊阁诗墨,套墨五锭;青玉乾隆御笔文渊阁记玉板十页;“文渊阁宝”,青玉交龙钮方形玺。书楼依旧在,全书何时还?材料二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四库全书修成以后,为了保管和利用,乾隆皇帝先后下令抄成一式七部,每部均为36000余册、6100余函,分别收藏于专门建造的七座藏书阁中,这就是著名的四库七阁,即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盛京(今沈阳)故宫的文溯阁,以及江苏镇江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和浙江杭州的文澜阁。在动荡不安的中国近代,七阁四库全书经历了坎坷曲折的历史命运,其中尤以文澜阁四库金书聚散离合的经历最富传奇色彩。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三阁四库全书抄成送藏之后,江浙两省的地方官员遵照乾隆帝的旨意,选择专人掌管各阁书籍,并允许当地士子进阁借阅抄写。由于四库全书中收有不少当时社会上已经失传的珍本、善本,因此前往阁中看书、抄书的士人络绎不绝、盛况空前。但好景不长,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文宗、文汇两阁四库全书被毁,文澜阁四库全书也遭遇厄运。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军队第二次攻打杭州,文澜阁在战乱中倒塌,阁中珍藏的四库全书大量散佚。当地著名的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在杭州城西的留下镇躲避战乱,发现市集上一些卖食物者所用的包装纸居然是四库全书的书页。他们大为吃惊,立刻开始捡拾搜寻,当即收集到数十册。又立即招募年轻力壮者数人,冒险前往杭州,到文澜阁废墟上翻捡搜寻,并把找到的书册连夜运回留下,丁氏兄弟还委托书商协助收购。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总计从战乱中抢救出8000余册文澜阁的散佚图书,约占四库全书原有数量的四分之一。光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拨款重建文澜阁,文澜阁四库全书回归原址。丁氏兄弟又着手补抄工作,从光绪八年到光绪十四年,历时七年,大体恢复了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规模。1911年,浙江公立图书馆建成,文澜阁四库全书移至该馆保存。其后又经过几次补抄以及整理,江浙三阁仅存的这部四库全书终于得以恢复原貌。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浙江图书馆立刻对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转移作了安排。从杭州出发,时而水路,时而陆路,先到浙南,继往贵州,1944年又转到重庆。抗战胜利后,历经辗转搬迁的文澜阁四库全书终于在1946年完好无缺地回到了它的故乡杭州,由浙江省图书馆珍藏至今。材料三四库全书成书后,曾做过两次全面复查,都是从文津阁本开始的。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五月,清高宗在承德避暑山庄消闲时翻检此书,发现讹误,于是下令全面复查。五十六年(1791年)七月,高宗在避暑山庄又发现已经复查的文津阁本中扬雄法言卷一首篇竟有空白二行,大为生气,又再次下令全面复查。而这两次复查都是由总纂官纪昀亲自带领有关人员进行的。除北方四阁本外,乾隆又下令再抄写三份全书,分别庋藏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应当说,这七部书保存最稳妥的还是文津阁本。藏于圆明园的文源阁本因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烧毁圆明园而全部毁灭。太平天国战事起,扬州文汇阁本、镇江文宗阁本全部焚烧,杭州文澜阁本也烧、散大半。其他如文溯阁本、文渊阁本则有几次搬迁,唯独文津阁本自1914年迁至北京,后藏于京师图书馆,80年代移至北京图书馆新馆,长时期未经移动。因此,其他三阁本曾分别据文津阁本加以抄补。可见,文津阁本在历史上起了相当大的文献补辑作用。也正因如此,20世纪前期,文津阁本就受到学者的重视。1920年,前辈知名学者陈垣就曾亲自对文津阁本进行清查,统计全部收书3462种,列有103架,6144函,36277册,2291100页。陈垣先生还细阅文津阁本所收书的提要,发现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不少差异,因此与几位学者共同撰写影印四库全书提要缘起一文,建议将文津阁本的提要汇集影印出来。这可以说是提议影印文津阁本的首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12. 下列有关中国印章的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印章是书法和镌刻相结合的艺术,它将汉字书法之美、章法表现之美、刀法展现之美和金石自然之美融为一体。B. 印章分为官印、私印两种。官印主要用于发布公文公告,私印主要用于私人凭证或赏玩。“乾隆御览之宝”属于官印,“臣纪昀恭书”属于私印。C. 春秋战国至秦以前,印章称为“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为“印”。D. 印章分朱文和白文。朱文就是镌刻时将字之外的部分刻掉,印章为白底红字;白文就是镌刻时将字刻掉,印章为红底白字。13. 材料一结尾处说“书楼依旧在,全书何时还?”下列诗句中表达的情感与之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B.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C.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D.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14. 请简要概括文渊阁在工程设计和建造艺术上的高度技巧和水平。15. 材料二中说“文澜阁四库全书聚散离合的经历最富传奇色彩”,请补充其传奇经历。(1)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库全书送藏文澜阁。(2)_(3)丁氏兄弟多方搜寻、抢救散佚图书8000余册。(4)_(5)_(6)1937年,日寇侵华,文澜阁四库全书历经辗转至重庆。(7)1946年,文澜阁四库全书完好无损地回到浙江省图书馆,珍藏至今。16. 以上三个材料中的加点词语注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静谧(n):安静,宁静B. 镌(jn)刻:雕刻C. 散佚( zh):流失不传,散失D. 讹()误:错误17. 依据以上三个材料,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乾隆下旨专门建造七座藏书阁收藏内容各异的七部四库全书。B. 七部收藏在不同地方的四库全书均因战火而全部或部分被毁,后人经过相互参照补抄,才留下完整的四库全书。C. 七部四库全书中只有文津阁本经过全面修正,和其它六个相比保存最完好,对其它阁本的文献补辑作用也最大。D. 陈垣先生发现文津阁本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不少差异,决定将文津阁本提要汇集影印出来,开创了我国影印古籍的先河。【答案】12. B 13. C 14. 讲求规制,寓意深刻;建筑工艺考究;以冷色调为主,气氛肃穆;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设计独特,明二暗三,美观、大方、实用 15. (1). (2)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文澜阁四库全书被毁,藏书大量流失。 (2). (4)光绪七年(1881年),文澜阁重建,丁氏兄弟历时7年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基本恢复藏书规模。 (3). (5) 1911年,文澜阁图书移送浙江公立图书馆保存,几经补抄整理,文澜阁四库全书恢复原貌。 16. D 17. B【解析】12.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有关中国印章的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查有关中国印章的文化常识,B项,臣纪昀恭书不是落款,纪昀是私印。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选项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判断相关内容。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中表达的情感与材料一结尾处说“书楼依旧在,全书何时还?”最为接近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一结尾处说“书楼依旧在,全书何时还?”所表达的情感是:书楼在、书不在;C项“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所表达的情感是:黄鹤楼在,人不在。由此可见它们所表达的情感最为接近。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概括文渊阁在工程设计和建造艺术上的高度技巧和水平,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作答时可以先从材料中筛选相关信息,答案主要集中在材料一中:“文渊阁仿效天一阁之规制,在外观上也分上下二层,面阔六间,各通为一,沿袭了天一阁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在建筑构造方面,则为水磨丝缝砖墙,深绿廊柱,菱花窗门”“阁中所有油漆彩画均以冷色为主,营造出皇家藏书楼典雅静谧肃穆的气氛”“阁前,开凿方池,池上横跨石桥,池中引入金水河水;阁后,叠石为山,四周列植松柏;阁东侧为御碑亭,亭内石碑以满、汉文镌刻乾隆皇帝御笔撰写的文渊阁记。”“文渊阁则采取“明二暗三”的建造方式,既美观大方,又节省工料,还特别实用,便于贮书。”然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点概括即可。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15. 试题分析:材料二中说“文澜阁四库全书聚散离合的经历最富传奇色彩”,题干要求补充其传奇经历。这是考查小说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读理解能力。作答时细读材料二内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补写。题干已给出(1)内容: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库全书送藏文澜阁。那么(2)紧随着(1)“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文宗、文汇两阁四库全书被毁,文澜阁四库全书也遭遇厄运。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军队第二次攻打杭州,文澜阁在战乱中倒塌,阁中珍藏的四库全书大量散佚。”(3)也是题干已给内容:(3)丁氏兄弟多方搜寻、抢救散佚图书8000余册。那么(4)也紧随(3)“光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拨款重建文澜阁,文澜阁四库全书回归原址。丁氏兄弟又着手补抄工作,从光绪八年到光绪十四年,历时七年,大体恢复了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规模。”接着按照时间推移,(5)“1911年,浙江公立图书馆建成,文澜阁四库全书移至该馆保存。其后又经过几次补抄以及整理,江浙三阁仅存的这部四库全书终于得以恢复原貌。”组织答案时注意语言的简洁、概括。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材料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释义,作答时要依据语境判断。A项,静谧(m):安静,宁静;B项,镌jun)刻:雕刻;C项,散佚(y):流失不传,散失。17. 试题分析:题干问“依据以上三个材料,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综合分析理解能力。作答时要求考生先到材料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材料中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材料内容的表述。A项,“内容各异”错,是内容相同;C项,全面复查从文津阁本开始,不是只查它;D项,“开创了我国影印古籍的先河”错,是影印文津阁本的首例。五、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文后各小题。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注,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注:此句出自孟子,是说有一个齐国人每天外出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余下的酒饭,回家后洋洋自得,竟然向妻妾夸口说是权贵请自己吃饭。郊行即事程颢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18. 下列诗句中,与“人乞祭余骄妾妇”一句所使用表现手法相同的两项是( )A.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B.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C.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D.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E.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9. 两首诗都描写了清明时令的郊野景象,但呈现的氛围与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进行比较。【答案】18. CE 19. 清明诗中的郊野上蓬蒿满地,荒芜的坟冢与盛开的桃李构成对比,流露出诗人对世事无情的感慨。郊行即事诗中的郊野则桃红柳绿,春意盎然,展现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游乐的兴致。【解析】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表现手法,题干是“下列诗句中,与人乞祭余骄妾妇一句所使用表现手法相同的两项是”,例句中“人乞祭余骄妾妇”根据注释内容可知手法是用典,下面的几个选项中C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人视为亡国不祥之者。所以是用典;E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用了廉颇的典故;A项“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运用了比兴的手法;B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D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表达的情感,题干是“两首诗都描写了清明时令的郊野景象,但呈现的氛围与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进行比较”,解答该题先找出两首诗中所描写的郊野景象,然后分析其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情感。黄诗所描写景象是“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满眼蓬蒿共一丘”写的是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流露出诗人对世事无情的感慨。程诗“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写郊外踏春,清明的原野那样美丽,乡间的景色清新如洗,飘着落花的流水明洌,对疲惫的人来说最好的休息就是坐下来注视那好像会说话的流水。面对渐飘渐远的落花,诗里人想到了时间的珍贵,想到了聚少离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由“恣行”,“游衍”,“暮忘归”表达了诗人展现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游乐的兴致。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六、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各小题。彻里帖木儿,阿鲁温氏。祖父累立战功,为西域大族。彻里帖木儿幼沉毅有大志,早备宿卫,擢中书直省舍人,遂拜监察御史。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生杀予夺皆出其意,道路侧目。彻里帖木儿抗言,历诋其奸,帖木迭儿欲中伤之。会山东水,盐课大损,除山东转运司副使。期月,补其亏数皆足。转刑部尚书,京师豪右惮之,不敢犯法,而以非罪丽法者多所全脱。天历二年,拜中书右丞,寻升中书平章政事,出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彻里帖木儿曰:“吾知为臣忠、为子孝、天下治、百姓安为瑞,余何益于治。”岁大饥,彻里帖木儿议赈之。其属以为必自县上之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彻里帖木儿慨然曰:“民饥死者已众,乃欲拘以常格耶?往复累月,民存无几矣。此盖有司畏罪,将归怨于朝廷,吾不为也。”大发仓廪赈之,乃请专擅之罪。文宗闻而悦之,踢龙衣、上尊。至顺元年,云南伯忽叛,以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治军有纪律,所过秋毫无犯。贼平,赏赉甚厚,悉分赐将士。师旋,囊装惟巾栉而已。除留守上都。先是,上都官买商旅之货,其直不即酬给,以故商旅不得归,至有饥寒死者。彻里帖木儿为之请。有旨,出钞四百万贯偿之。迁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以严厉为政,部内肃然。寻召拜御史中丞,朝廷惮之。初,彻里帖木儿之在江浙也,会行科举,见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故其入中书,以罢科举为第一事。至元元年,拜中书平章政事。首议罢科举,又欲损太庙四祭为一祭。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其罪状劾之,帝不允,诏彻里帖木儿仍出署事。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参政许有壬入争之。太师伯颜怒有壬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有壬乃曰:“科举若罢,天下人才绝望。”伯颜曰:“举子多以赃败,又有假蒙古、色目名者。”有壬曰:“科举未行之先,台中赃罚无算,岂尽出于举子?举子不可谓无过,较之于彼则少矣。”伯颜心然其言,然其议已定,不可中辍,乃为温言慰解之。彻里帖木儿尝指斥武宗为那壁,那壁者,犹谓之彼也。又尝以妻弟阿鲁浑沙女为己女,冒请珠袍等物。于是台臣复劾其罪。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人皆快之。久之,卒于贬所。(取材于元史彻里帖木儿传)20.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除山东转运司副使 除:撤销官职B. 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 用事:执政当权C. 而以非罪丽法者多所全脱 丽:通“罹”,遭受D. 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 用宝:加盖皇帝印章21.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祖父累立战功,为西域大族 彻里帖木儿为之请B. 生杀予夺皆出其意 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其罪状劾之C. 以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 举子多以赃败D. 其属以为必自县上之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 科举未行之先,台中赃罚无算。2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黄河水变清了,地方官认为是祥兆,要上报朝廷B. 太师伯颜怒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伯颜生气说:“是你鼓动台臣说彻里帖木儿坏话的吗?”C. 见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看到驿馆中宴请考官,举子们心中愤愤不平D. 民饥死者己众,乃欲拘以常格耶?很多百姓已经饿死了,竟然还要拘泥于常规吗?23. 下列属于“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的原因一项是( )A. 彻里帖木儿曾经大声谴责右丞相帖木迭儿的奸诈行为B. 彻里帖木儿曾任刑部尚书,严格执法,令京师豪右害怕C. 至元元年,彻里帖木儿曾经第一个提出了废科举之事D. 彻里帖木儿在言语上对武宗不敬,并曾骗取朝廷的赏赐24. 文中彻里帖木儿、伯颜主张“罢科举”而许有壬反对“罢科举”,请简要说明其各自理由。【答案】20. A 21. B 22. C 23. D 24. 彻里帖木儿、伯颜认为举子多以贪赃而身败名裂,且彻里帖木儿在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时科举考试,在馆驿盛宴招待考官,内心颇为不平。而许有壬认为若废科举,天下人才必然抱怨,且科举未行之先,御史台中因贪赃而受罚者无数,不能说贪赃尽出于举子。【解析】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A项,“除”,任命官职。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A项,“为”:动词,成为。“为”:介词,替。B项,中的“其”,代词,都是“他的”意思。C项,“以”:介词,凭借。“以”:介词,因为。D项,“之”:动词,“去”,“往”,“到”。“之”:助词,不译。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2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C项,应当是“看到驿馆中宴请考官,彻里帖木儿心中颇为不平。”23.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属于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的原因一项是”,这是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回到语境中寻找答案,原文“彻里帖木儿尝指斥武宗为那壁,那壁者,犹谓之彼也。又尝以妻弟阿鲁浑沙女为己女,冒请珠袍等物。于是台臣复劾其罪”,可见是彻里帖木儿在言语上对武宗不敬,并曾骗取朝廷的赏赐。所以选D项。24. 试题分析:题干问“文中彻里帖木儿、伯颜主张罢科举而许有壬反对罢科举,请简要说明其各自理由”,这是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回到原文寻找答案要点。原文“初,彻里帖木儿之在江浙也,会行科举,见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故其入中书,以罢科举为第一事”可见原因一是彻里帖木儿在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时科举考试,在馆驿盛宴招待考官,内心颇为不平;原文双方辩论内容有:参政许有壬入争之。太师伯颜怒有壬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有壬乃曰:“科举若罢,天下人才绝望。”伯颜曰:“举子多以赃败,又有假蒙古、色目名者。”有壬曰:“科举未行之先,台中赃罚无算,岂尽出于举子?举子不可谓无过,较之于彼则少矣。”可以概括为:彻里帖木儿、伯颜认为举子多以贪赃而身败名裂。而许有壬认为若废科举,天下人才必然抱怨,且科举未行之先,御史台中因贪赃而受罚者无数,不能说贪赃尽出于举子。参考译文:彻里帖木儿,姓阿鲁温氏。祖父累立战功,为西域大族。彻里帖木儿自幼沉着,胸有大志,早年入宫为禁卫亲军,后升为中书直省舍人,拜监察御史。右丞相帖木迭儿执政,握生杀予夺之大权,人们无不恐惧。彻里帖木儿却敢于与他对抗,指责其一切奸诈行为。帖木迭儿一心想中伤他。山东大水,盐课多有亏损,朝廷任命彻里帖木儿为山东转运司副使,仅数月,所亏盐课皆如数补济。转任刑部尚书,京师豪强都怕他,不敢犯法,而无罪被拘留的人多被释放。天历二年(1329)拜中书右丞,不久又升为中书平章政事,后又出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黄河水清,地方认为是祥兆,要上报朝廷。彻里帖木儿说:“我只知为臣忠,为子孝,天下治,百姓安,这才是祥瑞之兆,其余何益于百姓?”这年闹灾荒,彻里帖木儿提出赈济灾民,其僚属认为必须先由县上报给府,府上报于省,省上报朝廷。彻里帖木儿说“:如今饥民死者已多,还要拘于平常的程序,往复要几个月,那时能存活的百姓就不多了。这是地方官府畏罪,使百姓抱怨朝廷,我决不这样做。”先开仓赈济,然后上书请专擅之罪。文宗不仅不罪,而且十分高兴,赐龙衣、上尊。至顺元年(1330),云南的伯忽反叛,彻里帖木儿以知行枢密院事领兵讨伐,他的军队纪律严明,所过秋毫无犯。平叛后朝廷赏赐甚厚,他都分给将士。班师回朝时,自己只有日用行装。回朝后任上都留守。上都官府买商人的东西不给钱,故来上都经商的人无盘缠回家,甚至有饿死冻死的。彻里帖木儿到上都后,将此等情形上报朝廷,朝廷令出钞四百万贯来偿还给商人。后调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为政严厉,官吏不敢胡作非为。不久召他回朝拜为御史中丞,朝廷大小官员无不怕他三分。当初由于彻里帖木儿在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时,举行科举考试,看到在馆驿盛宴招待考官,内心颇为不平,故回朝入中书省把废科举列为第一事。至元元年(1335),拜中书平章政事。他首先主张废除科举制度,把对太庙一年四祭改为一年一祭。监察御史吕思诚罗织一些罪状弹劾他,顺帝不理会,仍令彻里帖木儿署理中书平章政事之职。这时,废科举之诏已拟定,只是尚未加盖皇帝玉玺,参政许有壬坚持不废科举。太师伯颜对有壬大怒,问许有壬:“你这个谏官是冲着彻里帖木儿来的吗?”许有壬说:“若废科举,天下人才必然抱怨。”伯颜指出,举子多以贪赃而身败名裂,并认为科举制妨碍了蒙古传统的选官之法。有壬辩解说:“科举未行之先,御史台中因贪赃而受罚者无数,怎能说贪赃尽出于举子?不能说举子中无贪赃者,但比起来还是少一些。”并举出事实说明科举并未妨碍传统选官之法,二人反复辩论不已,伯颜虽心中已同意许有壬的意见,但废科举之议已定,不可中止,只得以温和语言来劝解许有壬。彻里帖木儿曾指斥武宗为“那壁”,“那壁”是蒙古语,意为“彼”。又曾将妻弟阿鲁浑沙之女为自己的女儿来向皇帝请求赏赐珠袍等物。于是大臣们又弹劾其罪,因而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人人称快。最后,彻里帖木儿死于南安。七、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小题。西川的沉静像西川这样的村落,必然是沉静的。在沉静中,它正渐渐地老去。事实上,西川已经衰老,露出满脸的皱纹,静寂地趴在山坳里,更显得老态龙钟。而因为衰落,沉静的味道就越发浓烈地弥漫出来,直沁我心。西川距县城二十七公里,海拔八百六十米,因村西有一条河而得名。据记载,明朝天顺元年,一张姓先生寻访到此,认定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于是购地建屋定居下来。随后,陈姓、吴姓相继入住。整个村落因山势而布,错落有致,高低谐和。过去从未见过这种全是黄泥筑成的民屋,层层叠叠,那么有层次地布排着。黄泥墙厚实,碎小的石子镶在其间。似乎少有草筋,泥土成为屹立的支柱。依旧平整的泥墙,墙壁上已分化出一棱棱的粗犷线条,令人想象出充满泥浆味儿的打墙歌,一堵堵的泥墙就在这般的场景中渐渐竖起,成为一栋栋黄色标志的建筑。黑的瓦,黄的墙,一排排,一层层,洒脱而成,蔚为壮观。像版画,线条分明,底色清晰;又如油画,色彩浓郁,意境厚重。土黄,这孤独质感的颜色,如此沉寂地映衬在山坳间,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即使是断壁残垣,也顽强地默然支撑着,静静地展示一种岁月的痕迹。远眺整个村落时,会分明地感觉到,村庄环境是那么幽静,幽静出一种偏僻的感受。在雄峻险要的大山脚下,土地极其贫瘠,不难想象村落里人们生活的艰辛:地少,仅有山坡上所开垦的一块块梯田;水远,虽有西川的水,却远离着村,得引水而入;交通不方便,过去只有五条古道可以通向村外。惟有一点给我的感觉是如此的深切,那便是村落沉静在高山之际。这一深山里的村落,即使曾经居住过八九百人,一栋栋的土屋拔地而起,一缕缕的炊烟高高飘升,却终究难掩其沉静的本色。沉静是它骨子里的特质,悄无声息地演绎着。至今,这种沉静渐渐地剥落了出来,越来越深。现在的村庄只有四五十人居住,以上了年纪的为主。这些人,要么是恋土,不愿外出;要么年老体弱,无法外出;要么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外出也无依无靠。他们与土屋相依为伴,依然是一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节奏。一位面呈褐黄色、皱纹满面的老汉,佝着背坐在门口的竹椅上,静静地看着我们,目光里是那么的淡然。一位妇人坐在小小的道地上,织着毛衣。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站在她身边,睁着圆圆的眼珠,呆呆抑或好奇地看着我们。待我们走近,妇人笑笑说,这里可穷啦,能出去的都出去啦。我问这小孩怎么在这里。妇人叹了口气说,她上不起幼儿园,就让我带着啦。走了一段路,回头望望,妇人与小孩依旧在道地上,像一幅剪影定格在那里。在村子的另一边,一位近六十的老婆婆站在高岗墩的平地上,见我们走近,笑笑,问来游玩呀?接着就说其实没什么可看的,也就这么些老旧房子。顿了顿,又说,你们多来游玩也好,那样村里也才热闹一点;人气一旺,我们也才充实一些。她是这么说的,却不知当游人都回去后,她的心里会不会失落。可能会是一声叹息,一种无奈吧。在这样的叹息与无奈中,村落也仿佛更趋沉静。村边有一片古树群,下面是一小方平地,像沟壕里平整出来似的,一垄垄排列。一位戴着竹笠穿着浅红衣裳的妇女蹲着身子,不知在插种什么作物。平地的下方就是一块块细长的梯田,一层一层地次第延开,绿油油的秧苗清瘦般地映在澄亮的水里,给梯田点缀出一脉清新,一种生机。令人想象早先的西川人是怎样挥着锄头在贫瘠的山坡上开垦的情景,又是如何在沿山势筑成的梯田上种植着庄稼,在清苦、艰辛的场景中,栽种出四季景色不同的风情。可是如今,多处梯田已荒芜,芦苇在曾经的土地上摇曳。惟有眼前这片梯田依旧陈列似的,寡淡地沉静着,让人好一阵叹为观止。西川古道像被遗弃似的,早已少有人问津。当水泥路连通到村里的时候,古道的静默便越来越浓。这条全程约五公里的古道,由山上大大小小的石块垒成。褐黄的树叶落满古道,沙沙作响,回应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蚌埠市淮上区公办幼儿园公开招聘学前教育教师8名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智慧农业温室环境监测系统智能化升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分析报告
- 2025年智慧农业温室建设项目区域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2025晋城高平市地方铁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招聘6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江苏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招聘高层次人才247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化学分析工程师等岗位3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树人高级中学招聘教师3名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重庆两江新区人民医院医养中心招聘4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天津师范大学招聘工程管理岗和校园综合维修岗3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招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2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边坡作业安全教育培训
- 印染工厂设计
- ktv安全消防管理制度
- 公司贷款流程
- 血透患者高血钾的护理
- 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
- 心内科出科汇报
- 呼吸机与肺康复讲课件
- 生成式人工智能课件
- 2025年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方案范本(四)
- 2025年浙江宁波市北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团下属全资国企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