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明清政治制度教案.doc_第1页
历史明清政治制度教案.doc_第2页
历史明清政治制度教案.doc_第3页
历史明清政治制度教案.doc_第4页
历史明清政治制度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明清政治制度教案 篇一:1.2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考情 二、基础知识梳理 三、重难点解析 1.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则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这样这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A“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B“别黑白而定一尊” C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D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 【解析】:本题易错选D错因在于不能全面理解和客观地评价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答此题要结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分析各选项A、B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独断性和随意性虽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易于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造成很多的消极影响但却是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随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故 C符合题意 【答案】:C 2.对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的理解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2)宋承唐制但将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 (3)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加强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财政后者为中央行政机构 B前者掌管草拟和颁发诏令后者则是行政机构 C二者都是为了强化皇权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D二者都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解析】:本题易错选C错因在于没有把握好唐代中书省和元代中书省的地位和职能解答此题注意分析比较唐代中书省和元代中书省职能然后逐项分析选项A、C中关于唐代中书省的说法是符合唐代尚书省特点的故排除A、C;D项说法属于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特点唐代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代的中书省取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故B说法符合题意 【答案】:B 3.对军机处的职能认识和理解 【点析】清代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解析】本题易错选B这主要是对军机处的职能特点理解有误造成的清代军机处具有临时性、慎密性和迅速性等特点军机大臣只有执行权而没有决策权这表明了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解答此题结合材料中的“接折”、“见面”、“述旨”、“过朱”、“交发”等字样展示了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的特点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四、高考真题(课堂练习) 1.(xx山东高考)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2.(xx广东高考)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3.(xx江苏高考)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 4.(xx江苏高考)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5.(xx江苏高考)“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6.(xx福建高考)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 7.(xx浙江高考)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要求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8.(xx四川高考)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完善科举程序创立行省制度强化文化政治世俗文学兴起 ABCD 9.(xx北京高考)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B秦朝 C汉朝D唐朝 10.(xx全国2)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 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 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11.(XX安徽高考)下列四图反应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B.C.D. 12(XX江苏高考)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13.(XX北京高考)北京孔庙(见图7)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 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 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 14.(XX浙江高考)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 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B.宋代 C.元代D.明代 15.(XX浙江高考)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16.(XX广东高考)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7.(xx山东基本能力测试)下列词句休养生息杯酒释兵权犯颜直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可以作为萧何、魏征、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键词句应的排序是 A.B.C.D. 篇二:第2课时汉代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考考情认知 【高考考纲】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考真题】 1(xx?江苏单科卷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2(xx?广东文综卷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3(xx?江苏单科卷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4.(xx?山东文综卷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5(xx上海文综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6.(xx?北京文综卷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7(xx?四川文综卷13)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 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8(xx?海南单科卷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B辽阳行省C甘肃行省D云南行省9(xx?海南单科卷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A延续元朝典章B继承华夏传统C复兴汉唐制度D回归周朝典制10(xx?海南单科卷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B枢密使C三司使D布政使11.(xx全国文综新课程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 “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12(xx?四川文综卷37)(32分)(节选)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有谠(正直)言直谏可以施于致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 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唐太宗(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些用人思想(4分) 材料二表 (2)表2中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13(xx?安徽文综卷36)(26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 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8分)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8分)(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10分) 14.(xx上海单科 35)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问题:(12分) (1)按示例填写表格(6分) (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6分)15.(xx浙江文综38)(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9分) 基础知识落实 考点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汉朝王国问题 (1)根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汉景帝时期出现“七国之乱” (2)解决: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设刺史对全国13个州郡实行监察(3)结果:中央集权得以加强2隋唐藩镇问题 (1)表现:唐中后期的“安史之乱”与唐末长期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2)原因:唐玄宗为巩固边疆在边境方镇设置权限很大的节度使后为镇压安史叛乱又册封了更多节度使导致尾大不掉五代十国则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3宋朝解决藩镇问题 (1)措施:收精兵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削实权宋初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设置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4、元朝:行省制:全国设立10个行省两个单列行政区:中书省直辖区宣政院辖地 5、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6、清朝:18省、五个将军辖区、内蒙古等盟旗【拓展探究】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1)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血缘世袭的控制到皇帝任免);(2)地方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发展;(3)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考点二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秦朝: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皇帝总揽大权(2)西汉:巩固皇帝设中朝(决策机构);丞相属外朝(执行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东汉: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4)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又新设立了中书省、门下省(5)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始于隋,完善于唐) (6)北宋:加强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 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事权 (7)元朝:新发展 (8)明清:强化明朝: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 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 (1)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明太祖): 原因:相权过重、威胁皇权.吸取元代宰相专权引起动乱的教训 废除:1380年明太祖处死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皇帝自掌六部 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解决君主专制走向极端(2)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成祖): 原因: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内阁的性质:无决策权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内阁的影响:A、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B、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明代政治日益黑暗(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议政王大臣会议”;设内阁置六部雍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1)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 直接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军机大臣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 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拓展探究】1三省六部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比较 三省六部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相似都体现了分权但是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加强皇权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作用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考点三选官制度 1、隋唐前的选官制度: (1)西周实行贵族世袭的“世禄世卿”制;(2)战国、秦、汉初按军功授爵的制度;(3)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度:内容: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特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4)魏晋南北朝实行按照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内容:由中正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特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影响: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人很难出任高官.出现“累世公卿”的现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2)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 隋朝创立: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唐朝完善:科举制到唐代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宋代因“重文轻武”更为重视科举考试以致选官过冗过滥 到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更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特点:自上而下选拔人才隋唐科举制的历史意义 a把官吏的选拔权彻底收归朝廷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c特别是科举制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d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时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e总之科举制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朝鲜和越南长期实行过科举制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也受到科举制的影响 考点四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对官僚):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秦朝监察机构是御史大夫;汉武帝时是刺史; 明清:中央设都察院设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官设六科给事中监督六部业务地方:各省有按察使司负责监察(2)谏议制度(对皇帝): 隋唐是门下省宋代出现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明清专门的谏议机构没了(皇权高度加强) (3)评价: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最新模拟训练】 1(xx年4月绍兴市质检13题)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 于君制令传于相”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A设“中朝”B置枢密院C置刺史D设内阁2(xx年4月北京海淀区一模12题)读图7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构最大的变化是() A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B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C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D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3(xx年3月莆田市质检6题)下列历史小论文题目存在史实错误的是()A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代希腊文化B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君主专制的削弱C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进程D巴黎公社与国际工人运动4(xx年3月北京海淀区13题)宋朝中枢机构中“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的两个机构是() A中书门下和三司使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C参知政事和枢密院D枢密院和三司使5(xx年4月乌鲁木齐三模24题)“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6(xx年3月长望浏宁四县调研25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实施三省六部制B宋代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唐代以谏官制约皇帝的权力D宋代谏官向皇帝负责7(xx年3月洛阳市统考24题)“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材料所述中国古代机构应该是() A唐朝门下省B宋朝中书门下C元朝中书省D明朝内阁8(xx年1月福州市质检题)隋朝时尚书省下辖吏、礼、兵、刑、民、工等六部 篇三:高三历史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解读】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单元综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制治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重点难点】 (1)三省六部、行省制度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 (2)如何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 【知识梳理】 第2课时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从汉到元政治工作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两汉时期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 (1)背景: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各国郡国二制并行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的藩镇割据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依据课文略述指导学生看地图册P6唐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图) 3、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4、军、政、财三权收归中央 (1)措施: 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作用: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的行省制度 (1)设置: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2)权力: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3)作用: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武帝削弱相权 2、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和形成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尚书省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作用:a、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b、三分相权保证了君权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 c、它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对后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3、宋代皇权加强的措施 (1)措施: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作用:这些官员的设置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 4、元朝的中书省(依据课文略述) 元朝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小结: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 (2)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本目第一段) 1、汉朝的察举制 (1)涵义: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2)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 (3)选拔的主要途径:举荐孝、廉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1)涵义: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2)选拔标准:门第声望 (3)弊端:世家大族子弟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4)衰落: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科举制的发展 (1)涵义: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2)发展演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意义: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社会发展: 从废除宰相到设立内阁建立军机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封建社会晚期衰落时期 (二)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根上上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明太祖认为元朝的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废除行中书省后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随之扩大(P16历史纵横)宰相胡惟庸骄恣擅权是其借口 2、目的:为了巩固和稳定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3、废除: (1)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部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朝的刺史)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2)1380年因丞相胡惟庸试图造反被明太祖诛杀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六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