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目目录录 引子.3 一、吴敬梓与儒林外史.4 (一)吴敬梓的经历与创作背景.4 1、命运多舛. 4 2、成书历程. 5 (二)吴敬梓笔下的儒林百态.7 1、儒生形象. 7 2、官绅形象. 8 3、假名士形象.8 4、理想文士. 8 5、市井奇人. 9 (三) 儒林外史的创作目的.9 1、吴敬梓的创作目的.9 2、吴敬梓的社会理想:.9 二、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0 (一)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10 1、取材真实.10 2、人物真实. 11 3、场景真实. 11 (二)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12 1、善恶美丑,对比鲜明.12 2、前倨后恭,世态炎凉.12 3、表里不一,原形毕露.13 4、言行不一,丑态毕现.13 5、前喜后悲,礼教吃人.13 6、善恶转变,科举熏染.14 7、雅俗对比,啼笑皆非.14 (三)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增加讽刺的喜剧效果. 14 1、适度夸张.14 2、细节传神.15 3、隐喻色彩.16 (四)讽刺态度的多样性.16 -2 1、酣畅淋漓,讽刺挖苦.17 2、自暴其丑,冷峻嘲弄.17 3、婉而多讽,可悲可怜.18 4、多重性格,可怜可叹.18 三、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的渊源传承与发展.19 (一)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的渊源传承. 19 1、讽刺源于诗歌的“美刺”.19 2、讽刺源于笑话类小说.19 3、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成熟之作.20 (二)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发展演变.20 结论.20 主要参考文献.22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22 B:期刊文章.22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摘摘要要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代表了中 国古代讽刺艺术的最高水平,并对后世的讽刺艺术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本文 采用分析法、归纳法、文献检索法等研究方法,对儒林外史原著及其近 年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儒林外史在讽刺艺术运用上,采用 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多种形式的对比的技巧,夸张、白描、隐喻等多种方 式的综合运用,形成完善而成熟的讽刺艺术。在表达情感上,面对种种世态, 其讽刺的笑中嘲弄、委婉、含泪、严峻等情感兼而有之。讽刺艺术渊远流长, 中国古典讽刺小说到明清时期发展完善, 儒林外史成为巅峰之作。在中国 文化发展史中,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发扬光大,影响深远。 关键词:关键词:吴敬梓,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现实主义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3 论论儒林外史儒林外史的的讽刺艺术讽刺艺术 引子引子 在浩若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许以“伟大”二字的,只有两部书, 其中之一便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 儒林外史通篇写士,可以称得上是 一部封建末世中士的百科全书1。鲁迅高度评价为“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 在士林。 ”2 在古代中国,士为士、农、工、商四民之首,士是封建社会基本准则的坚 守、维护与弘扬者。士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 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儒生,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泛指读书人, 隋唐以后,科举之人皆可称儒生。司马迁的史记儒林列传中儒林指儒 家学者。据汉书艺文志引汉代学者刘歆的别录说,儒家者流,最早 可能出于“司徒之官”,其功能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 “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与汉书儒林传 。儒林是“儒者之 林”。 司马迁的史记儒林列传是合写众多儒学之士的专题性类传,记叙 西汉前期多位五经儒学大师的事迹,主要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儒学兴盛的局面。 汉书儒林传则叙述了儒学发展的历史及五经传受的儒林人物。关于儒 者的身份、职能,文中指出: “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 六艺者, 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 ”由此可知,儒士 在文化传承、社会批判、道德教化、匡救社会危机诸方面,具有强烈的社会 使命感与责任感。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 正如作者的挚友程晋芳在怀人诗中所揭示的: “外史记儒林,刻画何工妍; 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 ”则是作一正统记史之外的的儒林传记,并且作者 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 以类“正史”, 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 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3。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至明清,科举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 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始于隋唐,完善于明代。在明代,考试内容基本是 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 书集注为准。到封建社会的晚期,作为社会基础与核心阶层的儒林出现了 许多可叹可笑可悲可怜、远离孔子之道的现象。 身为儒林一员,吴敬梓有着独特的生活体验,对八股取士制度痛心疾首, 无情嘲讽了沉溺八股、昏庸无知的腐儒,讴歌了有济世之术的理想文士与市 井奇人的形象。鲁迅指出: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说部中始有足称讽 刺之书” , “旨微而意婉” 。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标志着我古代长篇讽刺 小说发展达到巅峰时期。 一、吴敬梓与儒林外史一、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一)吴敬梓的经历与创作背景(一)吴敬梓的经历与创作背景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公元 1701 年1754 年) ,是一个封建士子, 出生于安徽省全椒县,全椒文风颇盛,吴家是名门望族、科举世家,他自幼 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经历却颇为坎坷,少年如贾宝玉一样,是个富贵公子, 在经历了父死、族人夺产、妻丧、家产败亡、穷困潦倒、客居异乡等这家庭 悲剧的同时,又遭遇了才高气傲、科考案首之后,却再无寸进的学生打击, 同时,更因为家产荡尽,遭遇乡人摈弃, “乡里传为弟子戒。 ”正因为有这样 的经历,所以,吴敬梓对儒林众生、对人生百态,有了深刻的认识,描写也 是入木三分,他的好友赞扬曰: “ 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 ”5 1 1、命运多舛、命运多舛 吴敬梓与儒林有着深厚的渊源。他的好友程晋芳文木先生传 (文木是 吴敬梓的字)中描述,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 者”,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曾祖和祖父两辈官运亨通,在 明清之际,有 50 年家门鼎盛的时期。而其嗣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他 自己成长阶段,是随父吴霖起在县学教谕任所度过。吴霖起捐赀破产,修复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5 学宫的义举,是儒林外史一书中“修祭泰伯祠”的影子。 吴敬梓的科举之路并不顺畅。少年吴敬梓才华横溢, “读书才过目,辄能 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 ”61722 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 亲病逝,巨额家产在亲族觊觎侵吞、个人豪爽挥霍下,消耗殆尽,被乡人视 为败家典范。1729(雍正七年) ,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 遭到侮辱。不得已,变卖家产,移居金陵。直到 54 岁在扬州逝世,主要靠卖 文和朋友周济过活。1736 年,36 岁的吴敬梓被推荐参加博学宏辞科试,却因 疾病而推辞。他深切感叹: “人生不如意,万事皆朔朔。 ”小说中,这事变成 了杜少卿“托病辞试”情节。从此吴敬梓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 于饥寒交迫窘境。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 尤深。 吴敬梓对儒家思想有独到的见解。他交游广阔,放达任涎,却又尊崇儒 学,辅助政教,反对胸无点墨的八股腐儒。他受颜元、李士恭重视礼乐兵农 思想的影响,在家业零落情况下,依然变卖祖产,捐资修复南京先贤祠,以 示尊崇儒学。 2 2、成书历程、成书历程 据考证,吴敬梓五十六回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创作,起始于雍正十 一年(1733 年) 。在他科举失利、变卖祖产、移居南京后不久,就开始了创作。 成书于 1749 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 1803 年(嘉 庆八年) 。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 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 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另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 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不同的创作阶段,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 反映了作者思想探索的历程。 初始创作:抒发个人愤懑。初始创作:抒发个人愤懑。 从创作时间上看,在雍正十一年(1833 年)二月,吴敬梓移居金陵后不 久,即开始创作。这个阶段,他的人生遭遇重大变故,众多矛盾汇集一身。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6 家世显赫,恃才傲物。然而,万金散尽,科举蹉跎。众叛亲离,被迫背井离 乡。小说第 228 回,科举制度下儒林众生相,穷形尽相,揭露嘲讽。 雍、乾年间,清朝统治者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作诱饵,考八 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以理学为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使 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 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他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 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对这些丑恶的 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泄愤”是那个时代无数不得志的文人进行创作的动机,如张竹坡就讲: “ 金瓶梅何以而有此书也哉?曰:此仁人志士孝子悌弟,不得于时:上不 能问诸天,悲愤呜咽,而作此秽言,以泄其愤也。 ” 7 第二阶段,探求士人理想。第二阶段,探求士人理想。 泄愤之余,吴敬梓开始反躬自省:读书人的出路在何方?士人的使命感 与责任感在哪里?通过塑造正面理想形象,展示自己的人生理想,这也是他 对士人命运的探究。 乾隆元年,博学宏辞科试,改变了他的创作意图。1736 年,吴敬梓参加 了博学鸿词科预试,被举荐入京廷试时,他不得已因病笃辞。而同时参加考 试的亲友,或者铩羽而归,或者赴京考试后,病死京都。他对科举有了更加 理性认知, 流露出放达任涎、 追求个性自由的新思想。 在 儒林外史 第 3146 回中,描写了一些理想文士的形象。杜少卿就是吴敬梓个人经历的缩写。放 任洒脱,轻财仗义,散尽千金,托病辞试。杜少卿有真儒之操守,而无贤人 之迂腐;具名士之潇洒,而无狂士之荒诞。 儒林外史中,吴敬梓还塑造了 一个纯正无疵的真儒与学官形象虞博士。古道热肠,知人善教,不拘小节, 体贴慰藉。 “可以说,虞博士是吴敬梓一生学官情缘的结晶,是中国小说 史是最成功的学官形象。 ” 8 这些理想士人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作者对儒林、对人生的新思考,对士 人新境界的追求:传统儒学精华与时代新精神的融合。然而,这样的人是不 容于世间的另类,拯救儒林的良方在哪里? 第三阶段,寻找社会出路。第三阶段,寻找社会出路。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7 大隐隐于市,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与安乐,这是吴敬梓为儒林寻找的最佳 归宿。 士人是一个不事产业的特殊群体。在明清时期,士人如果科举失利,再 无家产维持,不能为官,不屑为吏,不堪从医,无馆可坐,是很难生存的。 诗酒风流,更是奢侈。 吴敬梓家世显赫,少年高才,目下无尘,有强烈的门第优越感。然而科 举蹉跎,阅尽冷眼;家产荡尽,更成乡里笑柄。睥睨商贾,自己遗体都要靠 盐商捐资才能魂归故里。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士人生存之路在 何方? 在儒林外史最后一部分,他描写了几个自得其乐的市井奇人。季遐 年、王太等人,均有产业可糊口,之外,弹琴、下棋、或卖字、或开茶馆, 自给自足,且以此其乐。这也是他自己理想中的士人。在满足最基本的物质 生活需求之后,享受最大的自由与安乐。他们谋生有道,精神充实;不慕荣 华,安贫乐道;人格高尚,自重自尊。体现了作者在真儒、奇人两类士人理 想追求破灭后,对士子人生道路、人格范式的新设计。显示出他民主主义的 思想色彩,展露了近代现实主义的曙光,足堪跻身世界文学名著之林。 (二)吴敬梓笔下的儒林百态(二)吴敬梓笔下的儒林百态 1 1、儒生形象、儒生形象 第一种是热衷功名、可怜可叹的腐儒,如周进、范进。 第二种是迷信八股、笃守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如:马纯上(马二先生) 、 王玉辉。 第三种是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如:匡超人、牛浦郎。 通过周进贡院痛哭,死去活来;范进中举傻笑,狂奔疯跑,及中举后两 人命运发生的变化,可以看出作者在对科举制度的批判的同时,波及到对当 时人伦关系及恶劣的社会风气的揭露,表明科举制度是如何毒化了社会风气, 使人们都成为趋炎附势、眼热心冷的势利小人。从而认识的科举制度腐蚀读 书人心灵,控制知识分子命运的罪恶。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8 2 2、官绅形象、官绅形象 科举是求取功名的桥梁,少数幸运者一旦功成名就,就要用无厌的贪求 来攫取财富,压榨百姓。 第一种是贪官污吏:他们贪婪成性、敲骨吸髓,如王惠、汤奉等。 第二种是土豪劣绅:他们戴着科举功名的帽子而横行霸道、堕落无行。 如严贡生、严监生、张静斋等。严贡生是读书人中的无赖、恶霸。严监生是 个精明、懦弱的悲剧人物。 3 3、假名士形象、假名士形象 这些人最初热衷科举的名利之徒,但在碰壁之后,转而清高,其实全是 一些毫无真才实学,甚至连八股文也写不好的庸才。如娄三、娄四公子、马 二先生等。他们故弄风雅,其实空虚做作;明明是趋势之徒,却伪装不叩权 门;明明是不学无术之徒,却故弄风雅。因此,闹出无数愚蠢自嘲,使人发 笑,也使人憎恶的行经。 在功名上不得志,但也不打算像周进、范进那样苦熬苦挣,而是投机取 巧,以刻诗集、结诗社或品评艺人的“色艺”等形式,混充名士,互相勾结, 互相标榜,过着无聊的寄生生活 。如莺脰湖名士,娄三、娄四公子。西湖名 士,景兰江、赵雪斋。莫愁湖名士,杜慎卿、季苇萧等。 4 4、理想文士、理想文士 吴敬梓描写了一批真儒名贤,如:虞博士、庄绍光、迟衡山等,他们重 品行出处,有真才实学;蔑视权贵,淡薄利禄;鄙视八股,向往真儒。吴敬 梓主张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空谈性理的理学,以“经世致用”的学问 取代僵化无用的科举时文。作品里写了两件大事,一是祭泰伯祠,一是萧云 仙重农桑、兴学堂的政绩,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 这类人物是作者心目中非常尊重的真儒。体现了作者对八股取士、理学 教育造成的儒林学术空疏、歪曲儒学真典现象的思考。 作者虽厌弃八股,但以复古寻求出路,连作者自己也觉得有些迂腐,他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9 笔下这类人物也表现出迂腐的特性。 奇人杜少卿有真儒的操守,而无贤人的迂腐;具有名士的潇洒,而无狂 士的荒诞。体现了作者对儒林、对人生的新思考,对士人新境界的追求:即 传统儒学精华与时代新精神的融合。 5 5、市井奇人、市井奇人 季遐年,买字为生,且以此其乐。 王太,卖火纸筒为业,又棋技高超。 盖宽,开茶馆谋生,以画画为乐。 荆元,身为裁缝,以弹琴自娱。 他们谋生有道,精神充实;不慕荣华,安贫乐道;人格高尚,自重自尊。 体现了作者在真儒、奇人两类士人理想追求破灭后,对士子人生道路、人格 范式的新设计;但作者还是无可奈何其毁灭的结局。于是,积极的探索热情 与无可奈何的失望情绪变主宰了作者的心灵,弥漫在儒林外史艺术世界 之中。 (三(三) 儒林外史的创作目的儒林外史的创作目的 从儒林形象来看吴敬梓的创作目的与社会理想。 1 1、吴敬梓的创作目的、吴敬梓的创作目的 反对沉溺八股、昏庸无知的腐儒,如鲁编修、周进、范进之流。主张以有 裨实用的学问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如理想人物王冕、虞华轩等。 2 2、吴敬梓的社会理想:、吴敬梓的社会理想: 吴敬梓的社会理想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核心内容是既有传统美 德,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不慕名利,自食其力,既自由自在,又忧国忧 民。 理想形象:杜少卿是作者自己的写照,是个真儒形象。他继承和发扬了儒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0 家的传统美德,又不拘泥于传统,既狂放不羁又能忧国忧民。 9 传统社会思想:吴敬梓继承、提倡儒家的孝亲思想,如虞博士、庄征君、 武书等,都是事亲极孝。 士人的社会理想:从市井奇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不慕名利、自食其力、自由 自在理念。虽有魏晋风度,仍怜恤百姓,有仁人之心。 士人的核心价值观: 儒林外史主张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空谈性 理的理学,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取代僵化无用的科举时文。如庄绍光的教 养十策,如萧云仙的“劝读、兴礼乐”等,如修祭泰伯祠等。 二、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二、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有言: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 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 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 层,为中流砥柱。篇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而其人之性情心术,一一活现 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在儒林外史一书中, 儒林百态,跃然纸上。描摹刻画,入木三分。嬉笑怒骂,下笔成趣。作者视 野开阔,眼界高远,手法多样,感情复杂。其讽刺手法,如鲁迅所言, “戚而 能谐,婉而多讽。 ”其讽刺艺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 真实为讽刺的基础。 儒林外史描写了科举制度对一代士人的影响,小 说取材于现实,因此对现实的的反讽才足见深刻。正如鲁迅所言, “非写实绝 不能成为所谓讽刺 ;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 和污蔑而已。 ”10 1 1、取材真实、取材真实 科举制度形成于隋唐,八股考试取士则从明初开始。到了清朝中页,科举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1 制度的弊端已经完全暴露出来。作者表面上写明代生活,实际上将清代中叶 的儒林生活呈现了出来。现实主义人写作手法,使作品呈现出强烈的生命力。 2 2、人物真实、人物真实 小说中人物源于真实生活中。据吴敬梓的姻戚晚辈金和的跋文说,大都是 当时实有的人物,“或象形谐声,或庾词隐语,全书载笔,言皆有物,绝无 凿空而谈者。若以雍乾间诸家文集细绎而参稽之,往往十得八九。”金和指 出杜少卿即作者的自况,马纯上即冯萃中,迟衡山即樊南仲,牛布衣即朱草衣 等 20 多个例子。这当然不是毫无根据的。这些作者生活中的现实人物,经过 艺术加工,使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以其独特的个性,成为艺术中的 典型人物。 小说中人物具有艺术真实性。吴敬梓通过人物的互动串联,构造出真实 的世态。小说中人物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使许多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血 肉丰满。具有艺术的真实性。 3 3、场景真实、场景真实 儒林外史中,作者客观呈现种种世态,引导读者分析人物形象所承 载的现实意义,并探究其社会根源。 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鲍文卿、鲍廷玺领了向知府的命,在察院里 巡场查号: “见那些童生,也有代笔的,也有传递的,大家丢纸团,掠砖头, 挤眉弄眼, 无所不为。 到了抢粉汤、 包子的时候, 大家推成一团, 跌成一块 有一个童生,推着出恭,走到察院土墙眼前,把上墙挖个洞,伸手要到外头 去接文章”。儒林是国家的基石,科场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场所,科考场所混 乱龌龊,国家未来的栋梁丑态毕露,让人怎么不为国家的命运担忧? 作者笔下,儒生、官绅、名士、文士、雅客、市井闲人,林林总总,一 个个粉墨登场,本色表演,作者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11。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2 (二)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二)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 1 1、善恶美丑,对比鲜明、善恶美丑,对比鲜明 吴敬梓采取广泛而强烈的对比艺术,成功地塑了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 成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最显著的特色。文中王冕、虞育德、杜少卿等 是作者理想中“振兴世教”的人物,这些人或来自乡间,或出身显赫,共性 是对举世若狂的科考、对功名富贵淡然视之,追求宁静淡泊的生活。所以, 对全书第一回出场的王冕,力求塑造成能“敷陈大义” 、 “隐括全文”的正面 人物形象。 与之相对,作者还描写了一大批受科举制度荼毒而人性泯灭、道德败坏、 孤陋寡闻的士人与官绅形象。如严贡生寡廉鲜耻、巧取豪夺,牛浦郎贪图名 利、招摇撞骗,匡超人忘恩负义、停妻再娶,娄三、娄四公子、马二先生等, 不学无术之徒,却故弄风雅。 2 2、前倨后恭,世态炎凉、前倨后恭,世态炎凉 以仕途顺逆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已经成为明清时期整个社会群体性的价值 取向。作者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世风的扭曲,胡屠户只是世态炎凉 的一个代表罢了。 范进中举这一情节,展示了科举制度对一代士人、对社会意识形态的的巨 大影响。范进中举后,不仅在胡屠户眼里由“尖嘴猴腮”的“现世宝穷鬼” 变成了“才学又高,品貌又好”的“贤婿老爷” ,即使“一向有失亲近”的乡 绅张静斋也成了“世谊同好” ,而且“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 钱、米是不消说了” 。社会位置的变化,把人的辈份、脸孔和价值尺码都改变 了。正是这种社会地位变换的巨大反差,不仅使我们得以理解周进以花白头 颅去撞号板哭号板,范进觍着黄瘦的老脸为中举而狂呼乱窜的荒唐行为,也 使我们得以明了一代士人为何孜孜于举业虽九死而不悔的心理动机,而于这 一反差背后,以科举得中与否衡人的炎凉世态,展露的又何尝不是八股举业 对民间心理的恶性熏染?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3 3 3、表里不一,原形毕露、表里不一,原形毕露 喜剧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儒林外史中,人物通过自己的 言行举止,展示自己人性的善恶。范进中举后,母亲喜极而丧,孝子应该守 制示哀。事实却恰恰相反: 落进在酒席上, 遵制不肯使用银镶杯著、 甚至碰杯、 牙箸, 以示孝子情状。 用餐时,却不避荤腥, “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 ”在官方 理学规范下的虚情假意,一下子暴露无遗。作者无一字褒贬的言词,范进的 虚伪跃然纸上。 4 4、言行不一,丑态毕现、言行不一,丑态毕现 让人物自我展示,冠冕堂皇的言词与卑鄙龌龊的行为形成铺鲜明对比,形 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范进与张静斋到高要县打秋风时,遇上严贡生来拉关系。严贡生自夸说: 自己为人率真, “从不晓得占人寸丝片缕的便宜” 。这时他家小厮来请他回去, 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严贡生的谎言,让人哑然 失笑。 5 5、前喜后悲,礼教吃人、前喜后悲,礼教吃人 撕下文化面具,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展示人性的弱点。如王玉辉的 女儿要生殉死去的未婚夫,王玉辉开始是冷漠地说:“倒也由着她行罢”, “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他指责为女儿哭得死去活来的妻子是“呆子”, “她这死得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她这一个好题目死哩!”得知女儿死后, 遂仰天大笑:“死的好!死的好!”待到烈女入祠建坊时,他反而“转觉伤 心”,不肯参加入祠宴席。其后外出散心,“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 悽悽惶惶”,看到别人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他又想起女儿,心里哽 咽,那热泪直流出来。” 由此恢复了人性。在良心与理教的冲突中,对王玉 辉的讽刺,始终是嘲弄之中,包含辛酸的泪。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4 6 6、善恶转变,科举熏染、善恶转变,科举熏染 八股取士制度的恶性熏染导致了士人精神人格的堕落。 匡超人本是一憨厚 朴实的农家子弟,只因马二先生“人生在世上” , “总以文章举业为主”的一 番劝说,从此逐渐热衷举业。知县李本瑛的抬举,斗方名士的引导,使他逐 渐成了一个靠行骗而成名、抛弃结发之妻而获富贵的衣冠禽兽。小说通过这 一人物逐渐堕落的过程的描写,揭示了导致一代士人精神人格走向堕落的总 根源在于八股举业背后的功名富贵。 7 7、雅俗对比,啼笑皆非、雅俗对比,啼笑皆非 科举制度对人性的这种恶性熏染不仅及于寒士文人及民间心理,它甚至 渗透进社会的各个角落乃至闺阁绣房。前代文人“苏小妹三难新郎”的诗词 雅致在儒林外史的科举世界中演变成了“鲁小姐制义难新郎”的新风流 佳话。鲁编修之女鲁小姐把东坡诗话、 千家诗之类在其父眼中是“野狐禅” 的玩意儿让给侍女,日暇教她们读几句诗以为笑话,自己却把一部部八股文 章摆在梳妆台和刺绣床上,逐日蝇头细批,记熟了三千余篇。因此当她与蘧 駪夫成婚, “才子佳人,一双两好”之日,她用来为难新郎的不是苏小妹式的 诗谜和对句,而是八股制艺,从而导致新郎说小姐“俗气” ,小姐怨新郎“岂 不误我终身?”这篇时艺文坛的新风流佳话,令人触目惊心地窥见八股文化如 何无孔不入地渗入家庭、闺门、夫妻、母子之间,把人从社会到家庭的里里 外外的生活趣味、包括才子佳人的精神人格通通异化了,以至连人间最富有 温柔情感的地方也变得冰冷和僵硬。 (三)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增加讽刺的喜剧效果(三)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增加讽刺的喜剧效果 1 1、适度夸张、适度夸张 夸张是抓住富于表现力的细节对其加以夸大,达到淋漓尽致的讽刺效果。 在现实主义写法基础上,适度夸张,能够更加真实地暴露罪恶。 儒林外史 “出色地在现实主义一写作手法上加以适度的夸张,以真实去合理的暴露罪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5 恶,而不流于溢恶 ,以此极尽讽刺之能事。 ” 12科举制度对普通士人的荼毒, 在周进、范进身上体现得犹为鲜明突出。 周进是继楔子后的第一个重要人物。他出场时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童生, 黑瘦面皮,花白胡子。他曾在县衙“户总科提控顾老相公”家任西席,因所教 的“顾小舍人”成了秀才而失业,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做塾师。在申祥 甫为他接风的宴席上,遭到了新进学的秀才梅玖奚落挖苦、刻毒讥讽。在陪侍 新举人王惠时,又受到王惠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的屈辱。之后因王举人说到与 集上七岁学生荀玫同榜进士的梦被传为笑话,导致集上人以“安身不牢”而 把他辞去。丢掉塾师饭碗后,周进跟随姐丈金有余到省城买货记账。一日闲着 无事,周进随杂货行主人和姐丈金有余等一伙客人去看贡院。当进入号房门, 他“见两块号板摆得齐齐整整,不觉眼睛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 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 被抢救过来后,又放声大哭,直哭到口内吐出鲜血来,被抬回茶棚子后, 还“索鼻涕,弹眼泪,伤心不止。 ”后来众人决定给他捐个监生进场,他称其 为重生父母,说自己“变牛变马,也要报效” ,并且趴到地方磕头。 第三回中,与周进命运相似的范进中举后,自己一下子喜欢疯了。范母 在范进中举后,久贫暴富,居然喜欢得一下子丢了性命。 在科举制度下,下层知识分子人格被异化,人性被扭曲,尊严被剥夺, 周进之痛哭, 范进之疯癫, 匡超人之变异, 鲁小姐之可笑, 马二先生之僵化 产生了诸如此类可悲可笑可叹可怜的芸芸众生。 2 2、细节传神、细节传神 如果说年过花甲的老童生周进逛贡院号哭、 三十多年忍气吞声清贫苦寒的 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是孜孜以求的结果的话,严监生临终时伸出的两根手指, 在夸张之余,还通过怜惜两根灯草的细节,活灵活现把惜财如命的性格展示 出来。 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 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 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赵氏慌忙揩揩眼泪,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6 走近上前道: “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 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 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严监生家底丰裕, “有十多万银子” , “钱过北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 牛羊成行” ,垂危之际,居然吝啬两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坟土未干,产业 却被兄长严贡生巧取豪夺。真是让人感叹:一生聚敛,临终吝惜,为谁奔波 为谁活?生前有知,想来断不至于再做克己节俭的守财奴。 3 3、隐喻色彩、隐喻色彩 情节设计的隐喻性。情节设计的隐喻性。 儒林外史第十回,蘧公孙和鲁家小姐成婚的宴客场景,隐喻人物的经 历命运、甚至时局世态 13。燕窝碗里掉进了老鼠,乡下小使因看戏发昏弄翻了 粉汤,踢狗却误甩出的钉鞋打翻了猪肉馅的烧卖、鹅油白糖蒸的饺儿以及索 粉八宝攒汤等。见微知著,食物如此精细,宴会定当豪华奢靡,婚宴上烈火 烹油一样热闹的场景,与其后鲁编修因得知朝廷任命兴奋过头一命呜呼后鲁 家的饮食寒酸形成鲜明对比。婚宴上,食物的丰富程度隐喻鲁家的发达程度。 陈和甫举箸要开吃,就被乡下小使踢出的鞋子把佳肴打烂,暗示鲁蘧两家因 成婚是个误会,预示醉心八股的鲁翰林、鲁小姐与对八股漠然视之的蘧公孙 之间的矛盾,背后是吴敬梓对腐朽荒唐的八股科举制度的嘲弄和批判,同时 也隐喻了世相的本质:外表浮华,内里泥沙俱下。 人物名称的隐喻色彩。人物名称的隐喻色彩。 王德、王仁意味着忘德、忘仁,亡德、 亡仁。昏朽的“二进”竟然名“进” , 而且姓“周”姓“范” , “周”有“方正” , “范”为“范式”的意思,这就是 鲁迅说的“婉而多讽”了 。严监生、严贡生的名字严致和、严致中等等。 (四)讽刺态度的多样性(四)讽刺态度的多样性 儒林外史讽刺的态度:秉持公心,把握分寸。针对不同人物采用不 同的讽刺谋略。如对周进、范进,讥讽中怜悯居多;对马二先生,揶揄讥讽 其庸腐无知, 又肯定称赞了他的急人之难、 不吝钱财、 诚笃善良。 对“二严”、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7 “二王”及王惠、“汤父母”等,则无情揭露,严厉鞭挞。 1 1、酣畅淋漓,讽刺挖苦、酣畅淋漓,讽刺挖苦 小说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中对胡屠户的描 写就达到了这种效果。胡屠户愚蠢自私,又自命不凡。对范进的态度就极为 不协调。女儿高不成低不就,三十多岁嫁给穷酸士子范进,他感到遗憾,见 天喝呼斥骂。范进中了秀才,以长辈身份教训他“凡事要立个体统来” ,否则, “连自己的脸上都无光了” 。范进借钱去乡试,痛骂: “像你这尖嘴猴腮,也 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范进中举后,马上向众人炫 耀: “我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 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到了家门,自当僮仆,高声唱门: “老爷回府了! ” 全无长辈的尊严。中举后女婿喜极发疯,需要胡屠户打嘴巴唤醒时,认为女 婿是天上的星宿打不得,喝过壮胆酒后,才敢动手,打罢“那手早颤起来” , “把个巴掌仰了,再也弯不过来。 ”心里又懊恼: “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 ” 这种滑稽夸张的描写,反映出胡屠户在特殊环境中的特殊心理,提示社 会给人带来的不和谐,让人忍俊不禁,开怀大笑。 2 2、自暴其丑,冷峻嘲弄、自暴其丑,冷峻嘲弄 对特别恶劣的人和事,作者毫不怜惜自己的憎恶之情,淋漓尽致的揭露 人物的丑恶本质。如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废” ,王德王仁兄弟二人,一个是 县廪膳生员,一个是府廪膳生员,两个理学之人,见财忘义,六亲不认。妹 妹临危,却帮着妹夫把小老婆扶为正室,还帮着写立告文书,逼死了自己亲 妹妹,私吞妹妹的私房钱,并公然说这是按孔子的教导办事。贪财夺利,道 貌岸然,狼心狗肺,其心可诛。作者正是这样,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下人性 的扭曲。 又如严贡生:“人生万事,都是个缘法,真个勉强不来的。汤父母到任 的那日轿子将近,远远望见老父母两朵高眉毛却又出奇,几十人在 那里同接,老父母轿子里两只眼只看着小弟一个人他就痴心,只道父母 看的是他,忙抢上几步,意思要老父母问他什么,不想老父母下了轿,同别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8 人打躬,倒把眼望了别处,把他羞得要不得。次日小弟到衙门去谒见, 老父母方才下学回来,诸事忙作一团,却连忙丢了,叫请小弟进去,换了两 遍茶,就像相与过几十年的一般。” 3 3、婉而多讽,可悲可怜、婉而多讽,可悲可怜 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科举制度对儒林人士造成的坎 坷命运与身心创伤,让人可悲可怜,满含带泪的笑。人物可笑可鄙,言行滑 稽,命运堪忧,字里行间,饱含苍凉的讽刺。 周进六十余岁,还是童生,进贡院而号哭。范进侥幸考取了秀才,一家 人还在饿肚,不得已要卖生蛋的母鸡。得知中举,一下痰迷心窍,疯癫过去。 他的母亲一生困窘,得知骤富,一笑之后魂归西天。鲁编修得知选官,居然 也是喜极而亡。惹人发笑的片刻,恰是内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 这些失去常态的生死际遇,透露出浓郁的悲剧色彩,让人认识到科举制 度的罪恶和世态的炎凉。 4 4、多重性格,可怜可叹、多重性格,可怜可叹 吴敬梓也认识到人的性格具有复杂多样性。 儒林外史中通过人物自己 的语言行动,从具体的情节发展和场面中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作者不直接 表明自己的思想见解和爱憎倾向,让人物自己表演,让读者自己去击节赞叹 或会心一笑。 如第十四回写马二先生游西湖一节,作者通过马二先生自己的表现,讽 刺了迂腐儒生的可笑而又可怜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据实摹写,情伪毕现。马 二先生马纯上,是以作者现实朋友为原型而塑造的。马二先生是个八股选家, 心地善良,被起承转合的八股思想愚弄得麻木僵化,不懂得欣赏与享受生活。 作者恰如其分地对他进行嘲讽。游西湖时,对美景不懂欣赏,对美食不懂品 味,见到茶室“柜子上摆着许多碟子,桔饼、芝麻糖、粽子、烧饼、处片、 黑枣、煮栗子。 ”他只“每样买了几个钱的,不论好歹,吃了一饱。 ”见到许 多事情,也不在意, “女人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 ”经过书店,只关心自己 选的书卖得怎样。西湖胜地,良辰美景,有马二先生一游,产生了牛嚼牡丹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9 的审美效果。平淡无奇的描写,平淡无味的生活,足见其人其文也定然平庸 之至,乏善可陈。 三、三、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的渊源传承与发展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的渊源传承与发展 鲁迅指出: “殆吴敬梓儒林外史出说部中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 14 中国严格意义的讽刺小说,始于儒林外史 。其渊源历史悠久,其影响,弥 足深远。 (一(一)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的渊源传承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的渊源传承 讽刺小说,是与世情小说、神魔小说、狭邪小说交列的古典小说的一种 表现形式。 15思想内容上源于儒家的社会责任感,艺术形式上源于中国小说的 发展演变。 1 1、讽刺源于诗歌的、讽刺源于诗歌的“美刺美刺” 讽刺小说的文化起源是与中国古代诗教中讽谏精神一脉相承。儒家“兴 观群怨”中的“怨”就含有讽刺的含义。孔子就特别强调讽谏的方式,要遵 循“劝百讽一”的原则。这种讽谏精神,贯穿在中国小说的形成过程中。如 形成于先秦散文与寓言的有讽谏意义的历史故事,蕴含着先人们对人性弱点 的讽刺,如源于这些故事的成语“刻舟求剑” 、 “滥竽充数” 、 “掩耳盗铃”等 等。 2 2、讽刺源于笑话类小说、讽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让与担保制度风险管理体系合同
- 2025版环保设备监造与节能改造合同
- 2025版特色小镇商铺委托出租运营合作协议
- 2025年度综合性商场展览场地租赁及广告投放合同
- 2025年度学校桶装水项目合作协议范本
- 2025年度房屋买卖分期付款及违约责任协议
- 2025年智能穿戴设备研发与市场推广合作协议
- 2025年度石油产品运输及保险服务合同
- 2025版专业摄像头研发与生产采购合同范本
- 2025版三方公司租赁设备借款合同
- 物业管理服务流程与标准手册
- 2019新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1整本教材课后习题全部答案
- 精微广大-绘画的功能和种类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绘画
-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实施方案
- 装修施工项目投标书模板
- 1《哦香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2024-2030年中国天然气制合成油行业需求量预测与营销战略分析研究报告
- 直播电商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方案完整版
- 《孩子来了:如何度过最艰难的育儿时刻》记录
- 202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水利局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历年真题及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