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过节”为话题的作文写作思路点拨指导及示例-作文站-课件_第1页
以“过节”为话题的作文写作思路点拨指导及示例-作文站-课件_第2页
以“过节”为话题的作文写作思路点拨指导及示例-作文站-课件_第3页
以“过节”为话题的作文写作思路点拨指导及示例-作文站-课件_第4页
以“过节”为话题的作文写作思路点拨指导及示例-作文站-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以“过节”为话题的作文写作思路点拨指导及示例 -作文站 -课件 题目设计 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元宵节遥见灯会的热闹,清明节坟前祭拜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中秋节的明月见证团团圆圆的浓厚亲情,七月七因鹊桥相会流传千古 这些都包含很深的民族底蕴,体现了中国独有的文化理念。 而今,中国人春节串门拜年的风俗日淡,剩下的就是喝酒搓麻了。中秋节只剩短信问候了,各类节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反倒是圣诞节越来越红火,遍地都是圣诞快乐,情人节满大街都是玫瑰和 “ 我爱你 ” ,母亲节、万圣节 ,各类节日纷纷登场。 日前,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十博士联名发文抵制圣诞节,要求国人 “ 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 针对这一现状,你有什么看法?请以 “ 过节 ” 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思路点拨 思考点一:传统节日映射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2 / 7 力的表征。端午节被韩国申遗的痛楚依然郁积在胸,如果我们中华民族连这些都淡漠了,我们拿什么面对世界? 思考点二:洋文化的冲击 像是迎面而来的海潮,退却后,遗留的是珍珠是贝壳抑或是石子苔藓?中国人应有所选择,不应一并收纳。 思考点三:话题涉及的范围很大,落笔时要选择小的切入点。今天的中国传统节日一言以蔽之: “ 吃 ” 春节吃分岁洒、新年酒,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 “ 人散后,天如水 ” (丰子恺),繁华落尽,谁还会摸着肚皮关注精神、关注传统?要使得传统节日能够发展传承,紧扣时代的脉搏,必须关注意识层面,提升精神层次。 思考点四:外国节日在中国的红火不过是商家为赢利促销的 “ 造势 ” ,是表象,是假象,人们根本 忽略了其原有的宗教内涵。有的人冲着 “ 折价 ”“ 清仓 ” 去赶趟儿 “ 血拼 ”一回,有的人是在忙里偷闲借洋 “ 节日 ” 找乐子。 思考点五:外国节日的到来,让比较内向的国人在 “ 母亲节 ” 、 “ 父亲节 ” 、 “ 感恩节 ” 打开心扉对父母、师长表达一份感恩之情。这种表面化、形式化的东西,多少让人感受一点温馨与和谐。 思考点六:变了味的外国节。如,舶来的 2 月 14 日情人节即西方传统圣瓦伦丁节,本来是为缅怀修士圣瓦伦丁和纪念人间真挚爱情的圣洁时刻,寄托着真善美的美好寓意。3 / 7 中国的年轻人早把这些抛到九霄云外,节日过得越来越火爆、激 情,越来越散发出浓烈的性爱味、金钱味、商业味。北大教授孔庆东一针见血指出, “ 过节,应该是一种精神的洗礼,灵魂的检阅。而在中国,节的本质意义大都被消解、遗忘或者扭曲了。 ” 思考点七: “ 节日腐败 ” 让 “ 节 ” 成了 “ 劫 ” 。风气日下的社会,过节助长了腐败之风,收受贿赂、吃喝玩乐、滥发钱物、公费出游、串门跑官 种种腐败在节日中花样翻新地上演着、延续着。 例文一 且聚,且散 阮甜怡 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北风侵袭着萧索的街道,残雪堆积了一地的凄清,天色将欲垂暮,店铺家家 紧闭。若非民居外亮红的一幅春联与窗口透出的几晕烛光,谁能想象这是中国最大的节日 除夕夜的情景?那,如果是这样呢:夜的大街光明如昼,精心装饰过的橱窗连成一片童话般的奇景,笑容满面的圣诞老人手捧一把红通通的糖果,远处飘来平安夜安详的歌声。当然,那些华丽的别墅此刻是安静的,谁愿在这狂欢的季节守在空荡的家里? 选择一个节日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人,一直过得太累了。 4 / 7 人类一向是恋家的动物,中国人尤其是。异地经商、他乡求学或是成了 “ 宦游人 ” ,都是中国人被迫离家的理由。是由于山水阻拦、各地文 化差异还是其他的一些什么,归乡成了离家人最大的一块心病。于是节日给他们送去了慰藉:春节要回家吃团圆饭,清明是回乡祭坟扫墓,中秋月圆时节又该全家团聚,共赏明月。若是到了这些时候还不得归去,人们或对月,或凭栏,总不免洒几滴思亲泪。这些节日于是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悲情色彩。 那些身在家乡、得以团聚的人们呢?在大家庭中,当家的中年人老早就要开始准备大宴席、请戏班子,置办各种食品,尽力讨好上一辈 ,自己过节反是操劳;小孩子走亲访友前要被无数次告诫不许犯这样那样的禁忌,收获了新衣、零食的同时也收获了惧怕、担心或许还有大人的一顿数落。 节过完了,当然有无尽的欣喜,但不论是否团聚,人们都是满心的疲惫。说到底,还是一个 “ 聚 ” 字在中国人的心中缠绕了几千年,缠得人总是生生地疼。 “ 聚 ” 当然是美好的,深含了一份骨肉亲情和乡土情结。漂泊在外、背井离乡到底令人心酸。引申开来, “ 聚 ”或许还包括了孝敬老人、多子孙是福和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但久而久之,过分追求团聚就演变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枷锁,使中国的 节日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伤感,人们的心沉甸甸的,仿佛莫名。大年夜空荡的街景,也便是 “ 聚 ” 字5 / 7 的产物。 有趣的是,西方的过节方式恰恰是一个 “ 散 ” 字,男女老少都离家外出,分散到城市的各个角落,营造了众人尽情狂欢的奇景。疲惫了数千年的中国人一眼瞥见,才终于脱开了 “ 聚 ” 字加于身心的枷锁。原来我们可以不分彼此、忘记形式,不再为别人而活,可以这样恣意,这样释放,在 “ 散 ”的洒脱中寻找本真的快乐。 “ 聚 ” 是不能丢的, “ 散 ” 又何尝不可?只是在原本单一的形式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寻找到一个新的平衡支 点。那么,就在感受 “ 散 ” 的快乐时,一定勿忘归程,勿忘本根,在聚和散的平衡中收获完美生活。 简评这是一篇有深度的典范文章。阅读此文,可以清晰感受到作者对语言、立意、结构的自觉追求。文章从春节与圣诞热闹与冷清的对比画面入手,接着挖掘其本质义,抓住两种生活方式的 “ 聚 ”“ 散 ” 的比较,高明的是,对国人的恋家情结重墨描绘,体现很深的文学底蕴,而对西方的“ 散 ” 淡描带过,文章错落有致。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由 “ 但不论是否团聚,人们都是满心的疲惫 ” 一语收束前两段,使文章结构严整。语言驾驭可见才情,如 “ 几晕烛光 ”中量词的锤炼、 “ 生生地疼 ” 中浓郁的古诗意味。 例文二 6 / 7 洋味冲突 戴沁沁 国人的节日如同过期的面包,也许出自上等面料,也许光鲜的油色耀显出依然活力的营养价值,但生产标签上的日期总跟不上国人的步伐,国人走得远了,它的保质期无人关心。 真的是漂洋过海而来的风情更适宜中国如此 “ 水土流失 ” 的国家吗?如今的文化根植远不及邻国的小片土地。我们也许意识到,并正焦虑地叹望着沙化般迅速的文化流失,但我们也只能叹望着脚下不断锐减的 “ 土地 ” 。 “ 中华情结 ” 一直以来是 有的,因为中韩端午之争引起少数人振奋。可惜好像只有在那一刻,些许人突然停下手头的忙碌,或惊异或不解或作不可思议的皱眉状 是什么时候韩国人悄然吃了我们的粽子,划走我们的龙舟?只是在那时,几秒钟的停驻。末了,继续埋头忙碌自己的事。是为预定情人节豪华餐位而焦头烂额吗? 洋文化的冲击像是迎面而来的大浪潮,退却后,遗留的是珍珠是贝壳抑或是石子,总之,中国人一并纳收。而国人的承载能力远超出外国人的想象,我们争相拣拾,不惜代价。于是我们手拿玫瑰,衣身斑斓,装点似过分花哨的圣诞树,想象自己沉浸在异国风情的浓郁时 尚中。身边所淡化的,正是在我们念念不忘中渐渐淡忘的传统文化。 7 / 7 当然,这不是洋文化的过失,文化之间存在的冲击并不能否定它们的价值。任何文化都需要在一个最适宜它的土地滋长蔓延,理所应当。而新式浪潮更应当是生活的装点,不是垄断传统文化市场的竞争者。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应该不是会大张旗鼓庆祝西方节日的盲目跟风者吧。站在文化之间,竟觉可笑。若是真的敬慕圣诞老人式的慷慨,不如慷慨拾回那一抹实在的中华温情。 简评在众口一词的大众化语境下,这篇文章的最大的亮点是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