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重阳节的意义(集锦) 【篇一】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里就把瘟疫带到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已近晚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 【篇二】 重阳节的过法有很多种但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单位发的钱只是意思意思社区的歌舞肯定达不到专业的水准儿女带老人出去旅游也未必玩得出什么名堂累心累人的居多重要的是我们透过这些不同形式看到的是一种敬老、爱老、孝老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至于采访中有人半开玩笑地说:“不过也是一种过法嘛”记者只好持保留意见了 我们中国人是一个有着尊老传统的群体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脍炙人口而现阶段大量老年人口的增加“未富先老”的社会压力赋予了文化色彩浓郁的重阳节更多更沉重的现实意义 不管说重阳节只有一天就像廖主任说的那样我们不能指望在一天的时间里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有以此为契机形成长效机制从制度上加以保证从风气上加以影响从观念上加以调整这才是重阳节真正的意义 中秋前夕传来我国端午节荣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佳讯 约有2000年历史的重阳节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民俗节日上至宫廷皇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在这一天登高饮酒、赋诗赏菊举国同庆、万民同欢在今天重阳节又承载着超过1.49亿的60岁以上的老人、占全国人口11.3%比例的一个银发社会政府将它定为“老人节”、“敬老日” 既然是一个全民敬老的节日就需要创造一个全民表达敬老、爱老的环境和条件但就多年来的现状而言重阳节特殊的节日功能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调查显示过半的年轻人不知道重阳节在天不知道重阳节的特殊意义更不知道“重阳节”与“敬老日”同为一天绝大多数传媒在重阳节那天报道的中心话题是“工会”、“领导”“送温暖”“看望孤老献爱心”而大部分老年人对重阳节的期待仅仅是单位的“慰问”重阳节仅仅成为单位退管会一年一度的“一项工作”调查还尴尬地显示假如重阳节不在周六、周日人们不可能请假去看望父母、祖父母当然更谈不上在这一天陪同父母外出走走 笔者认为要使今日之重阳节真正实现其作为一个有特殊意义的节日突出其历史内涵彰显其文化功能就在于将重阳节列为“国定假日”在重阳节到来的这一天全民放假使儿女能够放下工作探望父母儿孙可以暂停学习问候爷爷奶奶邻家的孩子可以知道楼下的阿婆要过节了这其实正是一种家庭的和谐、邻里的和谐、社区的和谐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倘若重阳节作为国定节日就有机会与周末相接形成一个三天的小假期特别适合探亲访友或作短途旅游而重阳节外出登高游乐的传统节日特点也正是现代旅游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任何其他传统节日无法比拟的 前几年“两会”中不断有代表、委员提出将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却将“重阳节”遗漏了重阳节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财富只有先设为国定假日才可能让年轻人记住这个节日并关注它的内涵一味指责年轻人“崇洋节”是不客观的从清明、端午、中秋这两年的受关注程度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 重阳节在国外也是一个有影响的节日日韩东南亚至今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民风古迹没准儿天某国再来一个“申遗”教我们愧对祖先愧对子孙对邻国的民俗文化考察证明重阳节及其相关的文化遗产比我们传承得好“端午”之争是前车之鉴重阳节不是没有可能重蹈覆辙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 1.关于重阳节风俗的作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