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案_第1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案_第2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案_第3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案_第4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0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案 莲山课 件 k 高一历史年级学科必修 教学案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5、感受改革带来的社会巨变,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6、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 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7、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8、感受对外开放带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知识梳理】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 / 10 历史背景: 20 世纪 50-70 年代以来的经验教训; “ 文革 ” 的结束;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时间、地点: 1978 年 12 月。北京。 2、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 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工作重点:从 “ 以阶级斗争为纲 ” 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改革 开放决策:提高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思想方式;肯定权力下放原则、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三个历史性转变: 从 “ 以阶级斗争为纲 ” 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两个标志: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中国农业集体化以后,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压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温饱问题都没解 决。 历程: 最早是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和四川广汉县的农民自发进行尝试; 3 / 10 中共中央推动 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质:改革生产关系,没有改变所有制性质。 意义:这场改革,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改革: 推动:农村改革的推动。 开始标志: 1984 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意义 实质: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意义: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城乡居民得到实惠,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0 年)、海南( 1988 年) 4 / 10 开放沿海城市 14 个( 1984 年) 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1990 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 要标志。 开放内地城市 2、格局: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3、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4、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合作探究】 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又有哪些区别呢? 前提不同:前者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完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下进行的,后者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丧失的前提下进行的。 性质不同:前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 展,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经验,更好地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 后者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政策,是帝国主义为了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中国而提出的。 结果不同:前者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5 / 10 济;后者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经济发展。 【本课测评】 一、选择题 (B)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主要是因为 A、肯定了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B、转移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 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D、抛弃了 “ 以阶级斗争为纲 ” 的错误口号 (D)2、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下列对其表述错误的是 A、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 B、我国政府在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和经济开放区都实行优惠政策 c、对外开放的实行带动和促进了内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D、特区的 “ 特 ” 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 (c)3、 1953 年我国实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1978 年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列对以上变化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B、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c、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D、后者是对前者6 / 10 的合盘否定 (B)4、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 土地改革 人民公社化 农业合作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B 、 c 、 D 、 (A)5、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我国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B、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特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 沿海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c)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凤阳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 表明 A、这种责任制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惟一途径 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c、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相适应 D、调动农民积极性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 (B)7、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在 A、 1979 年 B、 1980 年 c、 1984 年 D、 1988 年 (A)8、 1985 年邓小平说: “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其本质含义是 7 / 10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二、判断题: ( A) 9、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B) 10、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三、材料题: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阅读下列材料: (10 分 ) 材料一:申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 (金额单位:亿元 )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 所望尘莫及的。 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 “ 不堪重负的压力 ” ,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8 / 10 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 (1958 年 7 月 23 日 )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1980 年 5 月 31 日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 1952 1956 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 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 农业生产总产值持续增长(或农业不断发展)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或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 ?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 不真实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3)材料三中所述的 “ 包产到户 ” 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 ?为什么说 “ 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 安徽、四川 因为包产到户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 实行的(没有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 9 / 10 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农业生产政策(符合国情,适应生产力发展) 史论共享: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 以阶级斗争为纲 ” 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 体,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2、经济体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