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底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底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底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底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底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底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1. 汉元兴元年(前134年),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天人感应”与“罢黜百家”等主张。有学者认为,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从根本上违背了孔孟儒学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是A. 人性本善 B. 礼法并施 C. 对鬼神敬而远之 D.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D【解析】据材料“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从根本上违背了孔孟儒学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谐思想,“罢黜百家”显然违背了这一思想,故D项正确;“罢黜百家”并未违背“人性本善”的思想,故A项错误;“礼法并施”属于荀子思想,且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也吸收了法家思想,故并未违背,故B项错误;“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思想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孔孟儒学的核心理念与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的关系,“和而不同”与“罢黜百家”的对比,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 姚崇和宋景是唐玄宗年间的名相。在二人任相期间,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总有一个职位空缺。姚崇做中书令,就没有侍中(侍中为门下省省长官);宋璟做侍中,就没有中书令。结果,姚崇和宋景便自然而然地成为首席宰相。这表明A. 中央官制彻底丧失制衡功能 B. 两省长官交替空缺成为制度C. 当时的政府可以明确问责 D. 姚崇和宋璟独揽行政大权【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总有一个职位空缺姚崇和宋景便自然而然地成为首席宰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门下两省只有一个长官,这导致了首席宰相负责的后果,便于在发生行政错误时有明确问责的对象,故C项正确;“中央官制彻底丧失制衡功能”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两省长官交替空缺成为制度,故B项错误;虽然姚崇和宋璟成为首席宰相,但材料也不能说明他们独揽行政大权,故D项错误。故选C。3. 公元前359年,商鞅建议秦孝公增加对秦国境内关隘、集市商品的税收,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A.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 加强秦国的经济实力C. 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削弱境内的商人势力【答案】A【解析】据材料“商鞅建议增加对秦国境内关隘、集市商品的税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A项正确;“加强秦国的经济实力”,没有明确统治阶级的属性,不属于该变法主张的根本目的,故B项错误;当时还没有资本主义经济存在,故C项错误;增加商税以抑商,也不属于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题干“根本目的”的限制词,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根本目的进行分析,据此即可对选项逐一判断。4. 贝奈戴托克罗齐是意大利著名的史学家和哲学家,他在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中提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意在强调A. 历史具有传承性和生命力 B. 治史离不开自主探究精神C. 现实不是历史简单的重现 D. 历史恰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答案】B【解析】据材料“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故治史离不开当代研究者自主探究的精神,故B项正确;“历史具有传承性和生命力”没有指出历史研究者的主观意识的问题,故A项错误;“现实不是历史简单的重现”也没有突出当代研究者自主探究,故C项错误;“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只能说明以史为鉴,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故选B。5. 1912年1月2日,孙中山通电全国,宣告中华民国改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取代先前中国实用的农历。然而,这一变化却造成了民间“不知何时过年”的尴尬局面。之后,虽然民国政府多次明令禁止过“农历年”,但百姓大多仍以旧俗为重。材料表明A. 传统思想阻碍自然经济解体 B. 民国百姓不愿接受外来事物C. 辛亥革命改变民众生活习惯 D. 新旧观念并存成为时代现象【答案】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新旧观念并存”在题干材料中的表现,改用国际通行的公历属于新观念,“农历年”属于旧观念,据此即可正确判断。6. 1903年,荣氏兄弟在无锡创办了茂新面粉公司,其生产的部分产品于1926年参加了美国费城博览会,并获得了乙等荣誉奖。上述材料实质上表明A. 中国产品开始打入国际市场 B. 中国制造得到国际社会认可C. 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增强 D. 国际交流促进中国企业发展【答案】C【解析】据材料“茂新面粉公司产品于1926年参加了美国费城博览会,并获得了乙等荣誉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品牌国际竞争力增强,故C项正确;1926年不是中国产品开始打入国际市场的时间,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中国制造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际交流与中国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C。7. 下图是美国邮政总署在1942年发行的,附在“龙鹰握手”信封上的5美分邮票,上面印有美国总统林肯和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头像及主张(“民有、民治、民享”和“民族、民权、民生”),邮票中间还带有“抗战建国”等字样。根据上述信息,我们可以得知中美共同领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美国珍惜与中国并肩战斗的友谊中美同盟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A. B. C. D. 【答案】B【解析】据材料图片和文字内容“美国总统林肯和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头像及主张”、“抗战建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力量,但不是共同领导者,故错误;抗日战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美国邮票上有以上内容,故正确;美国认识到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主要地位,珍惜与中国并肩战斗的友谊,故正确;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是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而不是中美同盟,故错误。故组合正确,故B项正确,ACD选项都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抗战建国”,学生可以联系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答案。8.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得中国共产党感到了空前的执政危机,中国的经济政策也由此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出台“周十六条”,明确提出整顿地方房产投资热和重新审查地方批准的经济开发区等主张,这表明A. 经济变革出现集权化特征 B. 政府强调指令型计划经济C. 私营经济遭到了彻底清除 D. 中央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答案】A【解析】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整顿地方房产投资热和重新审查地方批准的经济开发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央对地方自主建设和改革的权力的收紧,体现了当时中国经济改革的集权化特征,故A项正确;当时中国已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私营经济遭到了彻底清除,且该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中央限制了地方经济自主权,故D项错误。故选A。9. 学者陈晓律认为:”君主立宪制的本质,就是依法治国,也就是谁都不能高居法律之上,谁都不能为所欲为”。下列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 法国拿破仑民法典 B. 清朝钦定宪法大纲C. 德意志1871年宪法 D. 英国王位继承法【答案】D【解析】据材料“君主立宪制谁都不能高居法律之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拿破仑民法典处于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时期,不是君主立宪,故A项错误;清朝钦定宪法大纲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专制皇权,故B项错误;德意志1871年宪法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C项错误;英国王位继承法属于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的表现之一,故D项正确。故选D。10. 18世纪初,印度生产的棉布逐渐在英国流行,这使得传统毛纺织生产者倍感威胁,他们说服议会通过一系列法律保护国内的毛纺织业。然而,法律并不能遏制消费者对棉布的狂热,这种狂热直接推动了英国A. 棉纺织工业的机械化 B. 加速海外市场的开拓C. 议会制的民主化进程 D. 对外殖民侵略的步伐【答案】A【解析】据材料“印度生产的棉布逐渐在英国流行法律并不能遏制消费者对棉布的狂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棉布的市场需求很大,这直接推动了英国在棉纺织业的工业革命,故A项正确;棉布在英国市场的需求旺盛与海外市场的开拓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B项错误;议会制的民主化进程,属于政治领域的变革,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18世纪以前英国已经开始了对外殖民侵略,故D项错误。故选A。11. 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和赫们特齐格勒认为,在斯大林领导时期的苏联,国家“推迟了公民对工业化感到满意的时间而外界怀着蔑视、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发生的变化”。下列不属于“外界复杂心情”构成因素的是A. 苏联利用农业集体化提高生产效率 B. 斯大林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的成就C. 苏联经济在斯大林时期已臻于极盛 D. 苏联的计划经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斯大林领导时期工业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工业化的条件之一是利用农业集体化奠定基础,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的成就,故外界有羡慕的复杂心情,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苏联经济在斯大林之后继续发展,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斯大林领导时期苏联的计划经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2. 1963年,75个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切身利益,成立“七十五国集团”;1964年,“七十五国集团”正式发展为“七十七国集团”;xx2月,“七十七国集团”已经拥有126个成员国。“七十七国集团”的出现和发展A. 反映了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B. 推动了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C. 体现了世界多极化的正式形成 D. 动摇了西方国家的国际地位【答案】B【解析】据材料“七十五国集团七十七国集团已经拥有126个成员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十七国集团”并不是区域集团化组织,故A项错误;“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切身利益的组织,故有利于推动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故B项正确;世界多极化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趋势,还未正式形成,故C项错误;当今世界,西方国家仍然占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故选B。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有学者认为,管仲治理齐国的核心战略思想是实行宏观管制,所以管仲常被称为是“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在宏观管制的战略思想下管仲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是盐铁官管。它的影响绵延两千余年,迄今犹存,几乎成为中国式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保障。然而,管仲去世后,齐国一世而衰这也使得以商治国的思想在当时彻底破产。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材料二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因而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着手。凯恩斯指出,投资的变动会使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因而他更主张政府投资,以促使国民收入威倍地增长。摘编自(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材料三在1978年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央认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基于这一认识到1984年,又把在农村行之有效的承包刺引入企业改革中。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与凯恩斯的主张有何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可能导致国家经济战略发生变化的因素。【答案】(1)同:都重视经济的发展;都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都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经济发展。异:管仲主张发展具有垄断性质的封建经济,主要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凯恩斯主张发展具有福利性质的资本主义经济,主要为资产阶级服务;(2)影响:管仲:使齐国走向富强;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经济基础);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与发展。凯恩斯: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为资本主义国家缓解经济危机奠定了理论基础;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推动经济发展。因素:时代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在宏观管制的战略思想下管仲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是盐铁官管”、据材料二“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管仲与凯恩斯的主张有何相同。再从经济形态和阶级性质的角度分析管仲与凯恩斯的主张有何不同。(2)本题根据材料一“几乎成为中国式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保障”,据材料二“主张政府投资,以促使国民收入成倍地增长”并结合所学知即可从齐国富强、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等方面指出管仲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再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缓解经济危机、巩固资产阶级民主等方面指出凯恩斯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时代、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可能导致国家经济战略发生变化的因素。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根据以上三幅图片,提取相关信息,指出其中一方面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答案】示例:(从服饰或外交观念变化等方面回答均可)变化:中国的外交观念从天朝上国自居,到意识形态外交,再到多方位外交。说明:图1,中国在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因素不断增长,国力长期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故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清朝在一段时间内对世界局势认识不清,故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图2,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中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强,外交观念趋于全方位、多元化。【解析】本题根据以上三幅图片“乾隆接见英国使节”、“毛泽东访问苏联”、“APEC会议领导人合影”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提取相关信息,例如从外交观念的变化的角度,从天朝上国自居,到意识形态外交,再到多方位外交的变化过程指出图片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天朝上国、闭关锁国、一边倒、改革开放、经济区域合作等方面加以说明。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北魏初期,河东郡的盐池原归官府所有,以收税利,后来罢止;孝文帝延兴年间(471-476年),朝廷复立监司,再收税利;到了宣武帝时期(499-515年),再次解禁;神龟年间(518-520年),又归国有,其后“更罢更立”。摘编自白寿彝等说秦汉到明末官手工业和封建制度的关系材料二唐开元十年(723年),玄宗下令,除蒲州盐池之外,其余盐池产地“无须巡检”。安史之乱后,“州县多为藩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乾元元年(758年)和上元元年(760年),朝廷先后启用第五琦与刘晏对盐法进行改革,恢复官府专营制度。此后,“天下之赋,盐利居半”,政府亦有“削藩”之财。然而,盐法改革也导致了盐价飞涨的局面,一时间“商人乘时射利,远乡贫民至有淡食者”。摘编自新唐书食货志等(l)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到唐代盐法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五琦与刘晏进行盐法改革的背景和作用。【答案】(1)禁弛多次反复;盐法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增加税收。(2)玄宗禁盐池后,朝廷盐税收入有限;安史之乱后,朝廷权威下降,税源枯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规范食盐的生产与流通;为中央削藩提供经济保障;导致盐商借机抬价,影响贫民生活。【解析】(l)本题根据材料一“盐池原归官府所有,以收税利,后来罢止再收税利再次解禁又归国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多次反复、增加税收等方面概括北魏到唐代盐法改革的特点。(2)本题根据材料二“安史之乱后,州县多为藩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安史之乱、朝廷权威下降、税源枯竭等方面分析第五琦与刘晏进行盐法改革的背景。再据材料二“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盐法改革也导致了盐价飞涨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增加财政收入、中央削藩、借机抬价等方面分析其作用。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收获季节来到了欧洲知识分子和城市里的年轻人,对这一消息是欢欣鼓舞的。很多人对战争期待已久,把战争看成是释放多年政治、社会和经济危机的突破口一些人梦想着荣誉,他们相信上帝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德国新兵皮带扣环上刻着“上帝与我们同在”,这种情感也反映在“为上帝和沙皇”而战的俄国军队里,英国士兵是“为上帝、国王和国家”而走上战场的他们相信这将是一次短暂而光荣的冒险这一期待很快就破灭了。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产生了大量的诗歌。维尔佛雷德欧文(1893-1918)也许是最伟大的战争诗人,他的诗对战争做了最犀利的描绘;我的朋友,你不应该以巨大的热情告诉孩子们,让他们追求那些绝望的光荣,“为国家而死是种荣耀”,则是古老的谎言。摘自埃蒙德布伦登维尔佛雷德欧文诗集(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的知识分子、青年和士兵对战争爆发感到欢欣鼓舞的原因。(2)根据材料,分析欧文为什么说“为国家而死是种荣耀”是古老的谎言,结合所学指出一战后各国为避免战争再度爆发所作出的努力。【答案】(1)民族情绪的爆发;认为战争可以缓解本国危机;对战争残酷性预估不足;都将本国视为正义的一方。(2)对战争的反思。成立国际联盟;召开巴黎和会,安排战后和解;限制战败国;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绥靖政策;和平主义思潮涌现。【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把战争看成是释放多年政治、社会和经济危机的突破口一些人梦想着荣誉相信这将是一次短暂而光荣的冒险”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情绪、缓解本国危机、预估不足等方面概括欧洲的知识分子、青年和士兵对战争爆发感到欢欣鼓舞的原因。.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17世纪初,耶稣会士尝试以传统方法改变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