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集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_第1页
3集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_第2页
3集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_第3页
3集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_第4页
3集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0 3 集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 纪录片千年包公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力求在观众心里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清官而非戏说的包公形象。纪录片共 3 集,第 1 集清心直道,第 2 集铁面无私,第 2 集以民为本。以下是关于千年包公观后感。 分集简介 第 1 集清心直道,通过包拯青少年时期真实的故事、包拯出仕时明志诗,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 ;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的清正廉洁的家风与精神至今仍有深刻影响 ;通过同时代的官员刘筠对他的影响,呈现北宋仁宗 时代的社会政治环境。点面结合,有理有据。 第 2 集铁面无私,叙述包拯任监察御史及开封府尹等官职时,不畏权贵,弹劾贪官污吏及皇亲国戚的故事,其中以 七弹王逵 、 六弹张尧佐 与 断冷清案 最为精彩,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进行再现,突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第 3 集以民为本,通过 断牛舌案 、 匿金案 、 陈州折变 、 不持一砚归 等历史故事,说明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对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心怀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2 / 10 一千年来, 百姓把他也放在心坎里。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力求在观众心里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清官而非戏说的包公形象。 千年包公观后感 月 20 日,央视网连续发布了两段时长分别为 15 秒、30 秒的千年包公宣传片。这两段宣传片将包公称为中国良吏贤臣的代表,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 不同于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纪录片千年包公力图真实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拯形象。 根据安徽省纪委宣传部的消息,千年包公共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 ,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 ;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 第二集铁面无私,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再现 七弹王逵 、 六弹张尧佐 与 断冷清案 等典型史迹,突出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 断牛舌案 、 匿金案 、 陈州折变 、 不持一砚归 等历史故事,展现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 其中, 不持一砚归 的故事曾被检察日报于 20163 / 10 年 4 月 9 日刊载: 相传,包拯离开端州,一块端砚也没有带走,连自己在衙门里用的端砚都上交了。可当他坐的船开到西江羚羊峡时,突然风浪大作,船不能够行驶。包拯想,这是不是为官不廉所致 ?于是,命仆人检查,发现船舱里有百姓送的一块端砚。包公把端砚抛到江心后,风浪立刻停止了。 这样的故事让导演感慨: 我们发现,真实的包公故事,比起传说毫不逊色,而且更加精彩,更加丰满,更加生动,更加感人。 千年包公的制作过程,得到了来自安徽省纪委、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等的关心和支持。导演手记中称,安徽省纪委领导不但亲临 拍摄现场慰问指导,还多次前往北京,帮助导演组协调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们还亲自审看节目文本,数易其稿,力求精确完美表达。 千年包公观后感 包拯严厉的家训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显示在银屏上,一首包公诗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 先后也在银屏上出现了,这首诗是包公出仕做官的座佑铭,也表明了自己清心治本,直道处世。先 清心 ,才能 直道 ; 百善孝 为先 先对父4 / 10 母孝才能对工作尽职、对国家尽忠、对老百姓好。 不持一砚归 等历史故事,展现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昨晚,观千年包公第一集 清心直道 感触颇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第一、人,首先要修身养性。包公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教育,饱读诗书,宁静致远,持续的 清心 。影片中有一场景:包公在庐州读书时,有一富人请包公和李姓同学赴宴,李姓同学欣然应允,然包公却未答应。包公曰: 今若赴宴,日后为官,怕凡事不能公义。 ,虽寥寥数语,却反映出包公从青年 时代便不结交权贵,不高攀富人。作为一名公务员,特别是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公务员,一定要严于律已,守得住底线,经得起考验,懂得明荣知耻与修身。 第二、是人就要孝敬父母。影片中包公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直到 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知县。可能现在我们好多人不理 解,然而, 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怎么对工作尽职、对国家尽忠、对老百姓好呢 ?作为我们普5 / 10 通的现代人,虽不要求像包公那样的举动,然而,如今社会进入了老龄化不说,平时常回家看看,平常能给父母多打个电话,能陪陪父母聊聊天,这样的些许小事,我们总该还会做到的吧 ! 第三、要营造家风。包拯家训中言: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大意是:包氏后世子孙有做官的,如果胡作非为,贪赃枉法,活着,不得再进家 门 ;死了,不能葬入包家的祖坟。在封建社会制度时,不被族人认同,不得衣锦还乡,不能葬入祖坟大茔,是最严厉的惩罚。可见包公治家之威严,训子之严厉。严厉的家训、家道、家风也是一个家庭灵魂的延续,是家族内部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良好的家风犹如无形的财富,支撑一个家庭栉风沐雨、走向辉煌。影片中在搬迁包公墓时,程如峰专家及在场的人们满怀期待的以为作为一个朝廷的三品大员,一定会有很多值钱的宝贝吧 ?然而,却令现场人员及大家大失所望,包公,他的儿子包绶,孙子包永年的墓中陪葬的东西连平民都不如,也就是几十件日常用品而已 ,由此可见包家三代的清正廉明啊。这又让我想到了家风家训的定义,要进一步诠释家风、家训、家规的内涵和作用,并向孩子们宣讲孟母断织教子、岳母教子 精忠报国 等这些优秀家教故事,引导广大民众从优秀家风家6 / 10 训中汲取培育道德的养分。 最后,我认为要弘扬优秀家训传统文化,也要培育文明家教风尚,使人们对 诚实、孝道、勤俭、诚恳 等字眼再次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从中让其感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部好的家训中涵盖最多的内容也是加强子女教育、抓好日常养成、怎样生活学习、如何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包氏子孙虽然是人才辈出,但有必要继续重蕰家训内涵。我们普通人也要营造良好的家风,并且要以身作则,教育好子女, 忠孝仁义礼智信廉 在我们的时代同样适用。 在举行 感恩教育 、 道德讲堂 、 两学一做 活动的推动下,搭建平台,通过唱诵、诗歌朗诵、小品演示等方式将家风故事展示给群众看,传承好的家风。家风正则行得正,家风淳则风气淳,家风好则民风好,家风好则党风好。家风中蕴藏着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 让我们从包公良好的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以家庭倡廉托起廉政生态,让家庭风尚涵养时代风尚,千千万万个家庭足以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石。对 家风家规家训 的看法,以及要运用家规家训教育子女。通过活动,让人们相互学习借鉴好的 家风家规家训 家庭教育经验,促进家庭和谐,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为成年人及社会各界营造一个和谐的交流、勾通、工作、学习7 / 10 的大的社会环境,为共同实现伟大的 中国梦 营造良好的、必要的社会空间。 千年包公观后感 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人物烂若繁星,千 百年来,若论在大众中影响最为深广的人首推孔子,孔子之下的一人,在我看来,或许就要数到包拯了。 孔子是思想家,思想家的思想可以超越时空,成为全人类的财富。包拯是封建王朝的一位实干型官员,除史书记载的政绩外,留下的主要文字是上书皇帝的 奏议 。不管奏议怎样高明,政绩如何突出,最终都是为巩固封建王朝服务,但是,他的影响为什么也能跨越时空、超越阶层、传诸久远呢 ? 那是因为,在那些卓越的政绩、作为政绩的思想基础的奏议背后,蕴藏着一种很宝贵的 包拯精神 。要知道包拯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就有必要明了包拯 的思想核心与性格特征,而这又需要对他的生平有一个大概了解。 包拯,字希仁,谥孝肃,北宋真宗咸平二年 (公元 999)出生于淮南西路庐州合肥县解集乡包村 (今安徽合肥所辖肥东县包公镇包村 ),包拯父亲有一定文化,做过小官,薄有田产。小康之家耕读为本,这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包家亦不例外。 肥东县志上说: 包拯少年在乡读书,亦耕亦牧。 8 / 10 天圣五年 (公元 1027)包拯进士及第后,曾经被朝廷两次授官,均因父母不愿随行而辞官尽孝,直到双亲病殁,守孝三年,才出任天长知县,时年 38 岁。 在地方,包 拯担任过知县、知府、转运使等职。在中央,他由权度支判官、监察御史里行、户部副使、御史中臣、三司使,一直做到枢密副使任上离世。我们知道,北宋最高监察机关是御史中丞领导的御史台,最高财政机关是三司使领导的三司,最高军事机关是枢密使领导的枢密院。枢密院是辅佐皇帝执行兵政的机构,在皇帝的总揽下,由宰相、副相、枢密使、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共同组成国家最高领导核心。所以,包拯的职位是相当高的。 包拯的思想核心是忠君与民本的高度统一。包拯具有鲜明的忠君思想。在一封奏札里,包拯写道: 臣生于草茅,早从宦学,尽信前书 之载,窃慕古人之为,知事君行己之方,有竭忠死义之分,确然素守,期以勉循 ,而 骤被殊用,置诸侍从之列,擢处谏诤之班,臣于此时敢忘图报 !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一个出身既不高贵又缺少政治后台的人,能够被朝廷委以重任、视做心腹,这种感恩戴德的心理是不难理解的。基于这样的心理,他特地上书仁宗 请建太子 ,希望赵家王朝 传之无穷 ,因为 太子天下之根本也 ,只有建立太子,才能 巩固王室 , 挫奸雄观望 ,否则 必稔祸于将来,恐非社稷之福 。这样的忠君思想,9 / 10 可谓臻于极致了。 包拯又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古人很 早就提出 民唯邦本,本固邦宁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这一古代中国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成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包拯一生从政的根本信条。他反复对仁宗说: 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当务安之为急。 民者国之本,财用所出,安危所系,而横赋暴取,不知纪极。 他几十封为民请命的奏折,便立足于民为国本的思想。 难能可贵的是,包拯思想中的忠君与民本是和谐一致的。那么对于包拯来说,将二者统一起来的逻辑性何在呢 ? 在请差灾伤路分安抚中,包拯反映江淮等地天灾人祸严重,请求从速安 抚,否则酿成大乱: 民间之蓄尽为军储矣,民失其赖,流亡日众 况今秋苗稼既槁 凋残之民朝不谋夕 饥则盗起,盗起则奸雄出,奸雄出则不可制矣,岂可不深惧而豫防之哉 ! 他讲得很明白,如果官不爱民,民不聊生, 奸雄 就会揭竿而起,后果不堪设想。类似这样的话,在今天尚能看到的包拯的奏议里至少说了四次。能够看出,包拯不仅自己爱民,还苦口婆心地劝说皇帝爱民。包拯将之当做最大的 忠君 ,这也就是他秉持的忠君与民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可以说,包拯 忠君 的目的固然在于 君 ,但客观上有利于天下苍生,其忠君与民本高度统一的 积极意义也正体现在这里。 10 / 10 包拯的性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