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案推荐.doc_第1页
《水调歌头》教案推荐.doc_第2页
《水调歌头》教案推荐.doc_第3页
《水调歌头》教案推荐.doc_第4页
《水调歌头》教案推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教案推荐 一、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有东坡全集(参考内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今存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一言以蔽之: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超越 二、词的简介: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也叫“长短句” 词一般以“阙”或“片”为单位一般认为只有一片的称为“小令”或“单调”(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两片的是“双调”(比较常见)、“三叠”和“四叠”即有三片和四片比较少见词必须有“词牌”最初“词牌”与内容相关后逐渐成为一种形式只起到规定字数和格律的作用 三、写作背景: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弟弟子由经年未见这一年即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节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词作 (也可在分析词作的过程中插入介绍) (在中秋词中的重要地位: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余词尽废”) 四、全体朗读并正音 五、分析全诗(每一句的分析要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 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小结: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 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 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圆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 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小结: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六、总结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七、拓展延伸: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有关中秋月亮的古代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