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doc_第1页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doc_第2页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doc_第3页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doc_第4页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容城镇都峤中学黄舒萍【论文提要】问题设置和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本文在强调认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探讨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以及课堂提问艺术的多种技巧或途径,认为问题设置的质量和课堂提问的艺术可以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采用问题教学法,认真研究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问题,能够有效地推进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关键词】课堂提问重要性原则艺术技在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中就有对提问法的精辟论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待问者反此。”可见,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提问法不仅有着古老的历史,同时也是现代教学中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教学方法。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思维心理学还告诉我们,思维是从研究问题开始的,学生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注重问题设置的质量和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技巧。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改革课堂教学,这就要大力改变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单一模式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求,善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改革学科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着力点,而采用问题教学法则可以较好地实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教学法就是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着力点,以问题为主线组织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它通常包括指导预习、问题教学、设问学习、简洁转新四个步骤。采用问题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课堂的提问,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和拓展学生的思维,它的重要性也就日益彰显。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在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中,课堂提问的使用率也已大大地提高了,因此有必要首先认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我认为,我校作为玉林地区采用问题教学法的实验学校之一,更应该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富有技巧的提问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上课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注意力涣散,思想不集中,容易被一些与上课无关的事情所吸引。这时,富有技巧的提问,就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还可以将无意注意诱导到有意注意中来,实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结合。如笔者在教学幼时记趣时,因课文是学生上初中后遇到的第一篇难度较大的文言文,学生感到非常难学,特别是一些学生不爱听也难记就易出现开小差的现象,我就先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童年时,发生过什么趣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然后深入课文,展开讨论学习,最终体会作者的童心、童趣,也掌握一些文言虚词、实词。、富有技巧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欲求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高质量的问题设置和富有技巧的课堂提问,能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顺利地解决问题。如说明文叫三声夸克的教学,因为文中的内容非常抽象,学生很难接受,我们就可以这样设问: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什么叫夸克?如此一问,就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思维也就活跃起来了。、富有技巧的提问能够诱导学生展开定向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富有技巧的提问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按“启动定向活跃收拢”的方式进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如在理解老山界一文的中心思想即课文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品质时,可把握文末一句话:“老山界是我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抓住其中的“难”字,把它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难”表现在什么地方?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对待困难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深入课文,辅以师生之间积极主动的讨论,展开定向思维,学生就会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本文的中心。、富有技巧的提问能够诱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发展创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人们对孔子教学方法的称赞。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富有技巧的提问,能给学生指明清晰的思路,并诱导学生按照这一思路,自然地深入到课文中去。如在教学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不看课文,自己独立思考,想出办法反驳楚王的问题,从而诱导学生深入理解晏子的反驳技巧,也同时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富有技巧的提问能够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教师富有技巧的提问,具有强化作用,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解决语文教材中的重点,突破教材的难点。教学最忌讳没有重点,平铺直叙,而富有技巧的提问,则可以强调重点,化解重点,使整个教学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同时,它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反应作出一定评价,使学生形成强烈印象,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繁星(巴金)时,针对“朗读体会,品味语言”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个问题:找出作者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看繁星的不同感受,谈谈这些感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星星对我眨眼说明什么?为什么它们要小声说话?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星星的什么感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到本文的重点,体会巴金看繁星时的感受及文章意境,优美的语言。二、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是通过教师设置高质量的问题并采用多种艺术技巧进行提问而实现的,因此在教学改革中,侧重探讨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多种技巧和途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课堂提问对我们组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它还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法手段。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又会出现“满堂问”的弊病,为此,笔者认为还应注意课堂提问的技巧性,使我们的课堂提问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味。、课堂提问要新奇有趣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首要的问题是课堂提问必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注意新颖性,具有趣味性。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课文。当学生寻求到答案以后,就会为获得新知识和能力而激动、振奋,为探索和创造的成功感到愉快。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课堂教学中,提问就必须有一定的特异性,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对于“好不好”、“对不对”这类问题在教学中则宜少问为妙。、问题要难易适度,体现教学的启发性: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而设计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那么,怎样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呢?笔者认为要从实际出发,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问题过大、过深、过难。这样的问题,全班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由教师代答,这只完成了课堂提问的形式,但对教学的双方都是无益的。另一种是问题过小,过浅、过易。这也是不可取的。这类问题一般表现为极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选择问或极肤浅的填空问,如作者是谁,是哪国人或哪个朝代的等等。这些问题没有任何思考价值,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在课堂气氛看似热闹的表面,还会使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那如何从实际出发呢?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的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因为好的提问正是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来的;它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但这个难度又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跨越的,是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的。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备教材的同时,认真备学生。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既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如阅读、口头表达等),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问题的数量要适中,既系统又科学:除了正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外,教师对课堂中所提的问题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就要避免问得太多或太少这两种倾向。问得太多了,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对所学的知识就难以理解,因为消化多而杂的问题,只会分散学生的整体思维;问得太少了,学生又缺少参与的机会,最终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在把握住问题的难易和数量后,还应考虑问题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教师的提问,常常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组问题;即使是一个大问题,在它的统领下,也会有若干个小问题。这些问题在课堂中一个一个地提出来,形成了教学思维链,环环相扣;问题的提出,就好像带领学生登山,拾级而上,循序渐进,同时,每个问题还要科学合题,题意明白准确,问域与答域必须一致。、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想像力和创造能力。面向全体学生,既是教师职业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的神圣天职。教师应该给每位学生机会,对学生一视同仁,以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忽略成绩一般的或较差的学生。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当既抓住点又顾及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并以表扬鼓励为主。提问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联想与创造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具有的能力去想像、创造,从而扩展知识领域。如在教最后一课时,可以提问:“小弗郎士在放学以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和判断。三、课堂提问的艺术技巧问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有研究表明,提问的艺术和问题的质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阅读教学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那么,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思考和回答问题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呢?、巧选角度,变中求异: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学生们各抒已见后,教师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学生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两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疑于无疑,平中出奇:有些课文的内容看似意蕴平平,处于无疑的境地,教师就要善于激疑,引起学生探讨课文的微言大义,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如教济南的冬天时,可以问: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写的?这一提问即可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最终明白了这是作者通过对冬天的北平、伦敦、热带的天气特点与济南的天气特点相对比,以此烘托出济南的冬天响亮、温情的特点。这是曲折行文的一种写作方法,也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又如在教三颗枸杞豆时,在学生基本理解全文内容后,即可问:三叔在临死时,送给我三颗红色的枸杞豆,我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教师就可以从这一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三颗枸杞豆的深层含意,从而深化对文章主题的领会。、利用矛盾,激发疑问:对立的事物都是互相排斥的,人们碰到这种情况时,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提问式教学中可以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如魏巍我的老师一文中,写蔡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为什么又写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又打了呢?又如本命年的回想文中有这么两句话:“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教师可以提出:既然“舍不得吃”,却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两者是否矛盾?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会明白:“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俭约、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了其它,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它们是统一的。这种写法使人感到真实可爱,富于情趣。学生弄懂了这两个句子,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化难为易,深题浅问: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如讲授课文沁园春雪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歌颂今天的哪种人?那么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又如讲授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要求学生理解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问在此意在彼,直题曲问:现行的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力求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而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如教美丽的西双版纳,如果直接问:文中描写了西双版纳哪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就很难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采用曲问法,假设场景:如果你是一名导游,正带着游客游览西双版纳,那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西双版纳的美景?这样提问,就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们争先恐后的来当导游。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讲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时,就可这样问: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学习环境、教课先生、学习的内容上各有什么不同?作者向往的是哪种儿童教育?这样提问,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寻找答案。、多层设问,化整为零:对于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易及难,顺藤摸瓜,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要做到这点就要在提问中化整为零,多层设问,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实质。比如在理解松鼠一文的语言特点时,可以抓住文中说明的对象松鼠,设计几个小问题:全文按总分的结构,分别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在介绍它漂亮的形体时,作者从哪几方面说明,怎样说明?它的习性、动作、筑窝又是如何说明的?学生通过课文就会找出答案,从中也归纳出本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又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沁园春雪这首词的主旨时,也可以利用多层设问,化整为零的方法设计问题。当然,上述课堂提问的艺术并非是孤立的,单独存在的,一堂课并非只是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更多的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互相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教学法有更深的理解,努力掌握,灵活运用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当教师在运用问题进行教学时,也应该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独立思考,特别是鼓励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哪怕是见解不成熟、有缺陷或问题,因为每个问题都有一定的发散性,我们不必追求完满的答案,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采用问题教学法,其课堂教学过程实际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目标所要求的。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从而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地向前推进。而且,问题教学法对于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只要积极实践,努力去做,无论何种基础的学校和师生,其课堂教学都会收到实效的。【注释】学记: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晚期。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参考书目】、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朱向东: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广西民族出版社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大学出版社年、杨丽萍、雷卫炎:基础教育研究 、页,基础教育研究杂志社年月出版、乐正克:学记、王华霖: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语文报社年版探究提问艺术,激发学习兴趣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朱仙庄矿中学 刘雪丰联系电话单位电话05614971346【内容摘要】 语文课堂缺乏吸引力,与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设计、问题设置有相当大的关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提问的手段,不但能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会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从中获得及时准确的反馈,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本文总结了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提出了如何通过富有艺术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并从六个方面对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进行了具体阐述。【关键词】语文 课堂提问 激趣 艺术一、引子一次听课,授课教师正津津有味的欣赏“安塞腰鼓”的雄浑壮美,我却发现我旁边一名学生正投入的看他的鲁滨逊漂流记,下面是我们的一段对话:师:喜欢看小说吗?生:嗯师:除了小说,还喜欢看什么?生:读者!我每期都买,我还订了小小说选刊。师:这些都是不错的杂志,那你喜欢语文课吗?生:不喜欢。“我喜欢文学,但不喜欢语文课!”这是一个中学生的真诚告白,作为一名中学语文的一线教师,除了悲哀和惋惜之外,我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词能表达我的心情。语文怎么了?语文课怎么了?语文课堂缺乏吸引力,并不是语文教师水平不高,更不是语文本身枯燥无味。笔者以为,形成这样的局面,与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设计、问题设置有相当大的关系。课堂设计特别是问题的设计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或者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脱节,比如,有很多语文教师都曾向学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本文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凭心而论,没有教辅资料,恐怕不少教师自己也难以归纳出个子丑寅卯来,枉论初中生?我们又如何能指望学生能对这样的语文感兴趣?二、课堂提问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提问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传统的语文课堂提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1.一言堂。应当承认,我们所有的课堂提问,都是教师认真研究、深刻挖掘教材的主观意识产物,但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对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要素-学生的实际作有效的调查;甚至有些教师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学生的实际需要,只考虑到教材本身,总认为教材的每一处都很重要,恨不得把每一个细节都给学生讲到,那么,台上教师兴趣盎然、滔滔不绝,台下学生无精打采,哈欠连天自然也就不足为怪了。2.形式主义,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然,搞一言堂的教师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教师能认识到一言堂的不可取,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也设计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并没有实质性意义,也只是走走过场,搞搞形式而已。比如有些老师总是习惯于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根本不用动脑筋,齐答了事,表面上看,课堂很活跃,但实际上效果很差,这种提问是典型的形式主义,无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有一种形式主义更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那就是无论什么问题都在教案上事先设计好“标准答案”,除此答案之外,学生的任何回答都予以否定或不予置评,有时遇到个别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设想相去甚远,干脆给个“白眼”,等到有学生从参考书上找到了“标准答案”后即大加褒扬。长期以往,形成了教师提问是形式主义,学生回答是投师所好的思维定势,教学反馈更是心知肚明的形而上学。如此提问,学生会何来参与课堂的兴致?3.课堂提问的设计缺乏吸引力时代在变,学生在变,语文教师的课堂也要与时俱进,绝不能一成不变。,但我们注意到不少语文教师总喜欢诸如归纳段意、中心思想、语言特色等一些程式化、抽象化的问题,往往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该从哪方面来思考,自然提问的效果就很差了。比如,有些教师遇到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总爱把它和反封建联系起来,好像不这样就没有深度,就不能体现鲁迅的思想,像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甚至社戏这样的文章课文都会和反封建挂上钩,把文章中浓浓的亲情、友情置之九霄云外,这样的提问,教师站在自己的角度,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状况,对学生肯定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难以回答,渐渐地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如此看来,形成学生喜欢语文而不喜欢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语文课堂的提问缺乏艺术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那么,我们又如何通过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三、如何通过富有艺术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周恩来同志指出:“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的训练,不掌握技术是不行的”。同样,课堂教学的提问也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是要讲究提问的方法和艺术,就语文课堂而言,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依据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提问角度。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教师的课堂提问要立足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同样的问题,要选择了合理的、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角度就能问得学生开窍,问的学生兴趣盎然。比如我们要归纳某文的写作特点,如果直接问:“你认为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很多学生肯定无处入手,更无从回答,但如果我们改这样问:“你认为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哪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写作文时学习的?”则学生考虑问题时就不至于无从下手,自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写作特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再如在教公输一文时,如果我们先创设情景,假如你是墨子,你为什么要劝阻楚国攻宋?你将如何劝阻?学生各抒己见后通过学生的回答与墨子的活动进行比较,分析出墨子的性格和思想主张,显然要比直接问“墨子是个怎样的人”要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更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降低难度的处理,否则可能导致学生思维的“卡壳”,课堂冷场,就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如讲授沁园春雪是,如果教师直接问:“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很难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难度: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了哪几个字自概括他对那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作者这样评价古人的目的是什么?歌颂今天的哪种人?那么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2.明确提问的目的,杜绝无效提问那些难度过高,无人能够回答的问题;难度过低,人人都能过关,或者仅用“好”、“是”之类根本无需调动脑筋的问题;张口就问,毫无准备,随意性极强的提问,均属“无效提问”。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杜绝那些毫无意义的“无效提问”,才能充分利用好课堂的宝贵时间,而不至于“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比如在教孔乙己一课时,要求学生理解孔乙己所处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时,为避免难度过高的无效提问,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目的明确而又难度适中的问题:孔乙己的腿是怎样断的?短衣帮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如何?掌柜的在孔乙己断腿前后的态度有没有变化? 文中多次提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大钱呢”表明了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这样几个问题的探究,就较容易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一问题作出全面而准确的回答。3.利用多种提问方式激发学生思考提问的要义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所以凡是能激发学生思考色提问方式都是可取的。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使用以下几种提问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看云识天气一课,可以让学生看一看当天的云彩,然后对照课文看看上课时天空中飘的是什么云?学生会很积极的去寻找答案。同样还可以让学生搜集更多的天气谚语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上化石吟时候,我从学校生物实验室拿来一块蕨类植物的化石让学生看,并提问:你能想像发现这块化石的几千万年以前是个什么样子的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文中的很多诗句,如“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等等就非常容易的得到了解释。 利用对比的方法。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一句“孔乙己大概的确是死了”为什么用“的确”还要用“大概”呢?怎样理解这样的矛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与确凿怎么能一起用呢?这样的矛盾都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思考 利用连续追问的方法(归谬法)。对于学生的一些错误回答,利用连续追问的方法很容易让他们认识到错误。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有学生将其翻译为“将军身经百战死去了,壮士经过十年的征战回来了”,我追问到:“照这样的翻译,死掉的都是将军,回来的都是壮士了?哪来的那么多将军?谁还愿意当将军去送死?”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两句应当放到一起翻译,也就明白了“互文”这种修辞的含义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