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4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V)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 下表为孔子年谱(摘要)年份年龄大事记前5484岁在鲁,齐国大臣崔杼弑齐庄公前51736岁离鲁去齐,鲁君昭公被权臣驱逐至齐国前49359岁去卫西行;卫国内乱父子夺位表中所示内容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影响是A. 以“仁”的宽广胸怀引导世人B. 主张“为政以德”的施政原则C. 以“忠恕”理念对待社会动荡D. 对“礼崩乐坏”局面进行反思【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齐国大臣崔杼弑齐庄公”“鲁君昭公被权臣驱逐至齐国”“卫国内乱父子夺位”等信息,说明这是一个统治秩序受到严重破坏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对孔子的儒学思想产生很大影响。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与材料联系不紧密,排除ABC项。点睛:礼崩乐坏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指周代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井田制逐步解体、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和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等四个方面。本题材料所反映的正是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2. 秦朝时,统治者提出过“以吏为师”,到汉代,却提出了“以师为吏”。这一变化反映了A. 加强了对知识分子阶层的管控B. 国家治理理念的更新C. 黄老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D. 百家争鸣局面的最终结束【答案】B【解析】“以吏为师”是秦国暴政的手段之一,反映了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以师为吏”强调教化,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故B正确;从“以吏为师”到“以师为吏”,反映了对知识分子作用的重视而不是加强控制,故A错误;材料和黄老之术无关,故C项错误;D项没有体现出变化,故排除。3. 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A. 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 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 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 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但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故C项错误;“天理”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故D项错误。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君权神授【名师点睛】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主张:(1)政治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2)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3)经济主张:“限民名田”、 “塞兼并之路”,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儒家仁政思想的应用)。(4)伦理思想:三纲五常。特点: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使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和宗教迷信色彩;维护大一统,为封建专制服务。4.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出现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A. 佛教与儒家伦理相抵触B.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魏晋时期,斥责佛教的人在指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危害的同时,强调“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这正是儒家伦理的体现,也表现了佛教“四大皆空”与它的冲突抵触。故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背景5.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了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材料强调A. 程朱理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B. 理学成为正统观念,儒家退出历史舞台C. 科举制导致社会僵化不断增长D. 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了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可见理学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故选A。理学本身属于儒学范畴,排除B。题干主要论及理学的影响,CD并非题干的主旨,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6. 李贽说:“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的真实意图是A.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应该继承B.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C. 对儒家思想不应一味尊奉D. 强调个性,主张人性的解放【答案】C【解析】材料含义不是过度崇拜孔子,C正确;A与材料主旨相反;B不符合材料孔子信息;D说法错误。7. 梁任公曰:“我国有力之政治思想,乃欲在君主统治下,行民本之精神。”秦汉以后,“行民本之精神”主要得益于A. “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B. 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C. 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D. 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材料的前提条件是“在君主统治下,行民本之精神。”秦汉以来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因此A“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错误。B是客观条件,C“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过于绝对,排除。儒家思想主张“民贵君轻”“民为邦本”, 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因此选择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8.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A. 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B. 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C. 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D. 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南北朝时,佛道盛行,儒学受其影响,吸收佛道的精神,故选C。A、B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与题意不符。考点:三教合一点评:三教合一是宋明理学出现的背景。在三教合一的基础上,儒家学者创立了理学,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宋明理学的内容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9. 元史以前的列女传,可以说是优秀女性的集成。元朝以后就不同了,一是数量大增,元史收入了一百八十七个,明史则收入了三百零八个。二是这些女性基本上都是所谓“贞、孝、节、烈”的典型。这主要反映了A. 理学影响了国家法律B. 妇女地位的大幅提高C. 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D. 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理学影响到了妇女的日常生活,“贞、孝、节、烈”也均是理学的思想,材料体现的是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妇女地位不是大幅提高而是很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而非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10. 中国古代史学家多以封建制和郡县制来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顾炎武希望“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这反映了顾炎武A. 呼唤圣人有浓厚的人治色彩B. 以地方自治反对君主专制C. 探索治国之道具有复古倾向D. 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意思是把封建制的一部分意义放入郡县制中,那么天下可以得到治理,由此可以分析出顾炎武主张给地方一定的自治权,以此来反对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11. 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该言论旨在A. 维护儒学独尊地位B. 反对文人参加科举C. 大力提倡求实学风D. 强调加强自身修养【答案】C【解析】题干的材料表明,学习的目的是要“明道”“救世”,即为了明白事理,济世救民,如果只是为了吟诗作赋,成了所谓的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处呢,这说明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思想12.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中儒家思想A. 提供了积极进取和改革精神B. 提供了无为的哲学思想C. 提供了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D. 提供了兼爱思想【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各家思想的特点13.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指的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这些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即“发生了重大的反动”,故C项正确;“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说明A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思想不是对传统儒学的彻底否定,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虽然对传统思想和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但还没有达到倡导“自由”“平等”思想的地步,故D项错误。14. 中国古代晚期思想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如黄宗羲的“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这一观点体现了A. 变集权为分权,变专制为自制B. 主张治天下皆决于学校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 工商皆本【答案】C.15. “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评价的应是A. 荀子思想B. 董仲舒新儒学C. 宋明理学D. 维新思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宋明理学的认识。材料信息“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宋明理学。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概念16. 清人赵翼写廿二史札记,讨论到元朝末年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标题叫“元末殉难者多进士”。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朝代,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汉族进士居多。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解释A. 元朝灭亡的原因B. 理学的影响C. 元朝知识分子地位降低的原因D. 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答案】B【解析】理学注重道德熏陶和气节培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元末殉难者多进士”正是理学影响下出现的一种现象,故B项符合题意。17.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A. 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 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 封建制度逐步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矛盾尖锐,孔子、墨子、孟子都主张稳定社会秩序,故A正确。百家争鸣没有趋于合流,故B排除。奴隶制度全面崩溃,过于绝对,故C排除。当时封建制度还未形成,不可能逐步发展,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18. 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A. 藏富于民B. 勤俭节约C. 忠孝为本D. 国富民贫【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题中材料可以看出,孟子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荀子反对剥削太重而使国富民贫,故A符合题意;D与题意相反,B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C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19.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该思潮属于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墨家【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可知该思想强调加强政府力量和政府的权威,这属于法家思想,B项正确,儒家主张“仁”,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AC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联系法家思想主张分析解答。20. 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A. 民贵君轻B. 天人感应C. 三纲五常D. 和谐中庸【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出的做人原则和处世准则,符合道德准则的题意要求,故答案为C项;“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民本思想,排除A;“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神学思想,排除B;D项是后人演绎的哲学思想,排除。21.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之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A. 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B. 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C. 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D. 宋朝程朱理学【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依据材料文字“王者配天”、“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言论属于“天人感应”学说,此学说体系是西汉儒学家董仲舒提出的,成为后来“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思想基础,故选C。22. 柏杨先生评价说:“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柏杨先生评价的“国策”是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君主专制,天下一统C.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D. 大兴文治,反对暴政【答案】A【解析】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汉代统治阶级正统思想,A正确;B是秦始皇时期;C属于限制君主权力;D属于汉代初期政治特点。23.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怎样的思想A. “君权神授”思想B. “大一统”思想C. 反专制思想D. 理学思想【答案】B【解析】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体现出“大一统”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故B正确;“君权神授”思想是符合君主专制的需要,故A错误;材料是加强专制,故C错误;理学是宋代出现,故D错误。点睛:汉武帝时代,董仲舒吸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改造儒学,儒家思想适应了政治统一和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4. 李贽在藏书中说道:“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这表明李贽A. 认为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是非差别B. 坚决反对孔子的是非观C. 主张人应该独立思考D. 与儒家学说势不两立【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中“人之是非,初无定质”表明李贽主张人应该独立思考,A项表述错误,排除,李贽自身便是一位儒学家,他反对人们以孔子的是非观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B、D两项错误,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25题15分,26题15分,27题10分,28题12分共52分)2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85年10月,刘铭传被清政府任命为首任台湾巡抚。在其抚台生涯中,对台湾的开发建设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其条陈台澎善后事宜折中说,“查设防、练兵、清赋三端,皆可及时举办,惟抚番须待三者办成之后方可议行。其次设电、购轮、造桥、修路,以通南北之由邮;理屯、兴垦、开矿、取材,以兴自然之利”。其中设防、练兵两项,是针对外敌逼临而做的应急措施;清赋、抚番两项则主要是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此后依次开展各项建设。刘铭传在台湾调整行政体制,按照省的设置,在台湾设3府1直隶州,领11县5厅,将台湾分为南、中、北和后山四路。这套行政建制奠定了今天台湾省行政区划的基础。建设海防,练兵整军,兴办军事工业,添修军事设施。1886年在台北设立电报总局,铺设两条海底电缆,将台湾与澎湖、台湾与大陆联系起来,加强台湾与大陆的电讯联系。1887年成立“全台铁路商务总局”,自1887年至1893年耗时6年,建成基隆至新竹90公里的铁路。1887年设西学堂于台北,聘英人布茂林为教习,“课以英法之文、地理、历史、测绘、算术、理化之学”。同时派汉文教习二人教以经书。1890年在他即将离任之际,又设电报学堂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摘编自浅谈刘铭传与台湾的近代化(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在台湾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铭传在台湾改革的作用。【答案】(1)特点:注重长远规划;优先侧重国防建设与部署;内容较为全面;近代化色彩浓厚。(2)作用:改革行政体制,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增强了台湾海防,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促进了台湾的近代化;创立新式学堂,为开发台湾奠定人才基础。【解析】(1)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由材料“对台湾的开发建设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可知,刘铭传注重长远规划;由材料“其中设防、练兵两项,是针对外敌逼临而做的应急措施;清赋、抚番两项则主要是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此后依次开展各项建设”可知,优先侧重国防建设与部署;由材料“查设防、练兵、清赋三端其次设电、购轮、造桥、修路理屯、兴垦、开矿、取材1887年设西学堂于台北”等关键信息可知,改革内容较为全面;近代化色彩浓厚。(2)回答刘铭传在台湾改革的作用可以根据其改革的内容来进行分析,如改革行政体制,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增强了台湾海防,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促进了台湾的近代化;创立新式学堂,为开发台湾奠定人才基础。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鉴于金朝末年纸币滥发的教训,对政府的纸币发行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元世祖首先发行了“中统元宝钞”,以铜钱为本位,以足量白银作为准备金。同时下令,收兑江南流通的南宋纸币,禁用铜钱,原来发行的各种纸币作废,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又发行“至元通行宝钞”,并颁布至元通行宝钞条划,其中对纸币发行、准备金设置、旧币兑换、维持币值稳定、伪造处罚等各个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元世祖的货币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理论走向成熟。摘编自戴建兵、陈晓荣中国古代货币金融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世祖货币改革的背景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世祖货币改革的影响。【答案】(1)背景:完成国家的统一;多种货币并行,币制混乱;吸取金朝纸币滥发的教训。特点:为纸币发行设置准备金;用法律的形式规范纸币发行;纸币改革的措施详细明确;货币改革具有延续性。(2)影响:实现了全国货币的统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理论的成熟。【解析】(1)背景:根据“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鉴于金朝末年纸币滥发的教训”“原来发行的各种纸币作废,统一了全国的货币”,联系远超国家统一的背景概括;特点:根据“以足量白银作为准备金”“颁布至元通行宝钞条划”“各个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鉴于金朝末年纸币滥发的教训,对政府的纸币发行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又发行“至元通行宝钞”,并颁布至元通行宝钞条划”概括归纳。(2)根据“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元世祖的货币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理论走向成熟”以及对远超社会经济的作用分析得出。27.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材料二(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答案】(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解析】试题分析:(1)由材料可知,日本文明开化是由天皇等上层人士自上而下推动的;开化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吃穿住行等各个生活方面;国民无论士农工商等身份都热情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