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2 八下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m 八下第二单元 “ 诵读欣赏 ” 诗词曲三首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 白 一、字音字形: (一)字音: 谢朓( tio) 酣( hn) 扁( pin)舟 饯( jin)别 校( jio)书 蓬莱( pngli) 二词语解释: 高楼:即题 “ 谢朓楼 ” ,南齐诗人谢朓官宣城(即宣州,今属安徽)太守时所建。 蓬莱:指秘书省。李白族叔李云官秘书校书郎。 清发:清新秀丽。 逸兴:超逸的意兴。 散发:不戴冠簪 子。指散漫无拘束。 扁舟:小船。弄扁舟,指归隐江湖。 2 / 22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 “ 诗仙 ”“ 谪仙人 (指神仙受了处罚,降到人间 )” 。性格豪放浪漫。传说 “ 铁杵磨成针 ” 就是他小时候的故事。他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 “ 纵逸 ”豪放的风格。杜甫称赞他的诗 “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有李太白集。 2、写作背景:背景:此诗作于天宝十二年 (公元 753 年 )秋。李白于上年在幽州目睹安 禄山阴谋叛乱之嚣张气焰,忧心忡忡,游历河北河南后,于本年秋从汴州梁园 (今河南省开封市 )来到宣州 (今安徽省宣城县 ),恰遇李华以监察御使来宣城办事,共登谢朓楼,乃作此诗。 四、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这首诗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谢朓楼:在今安徽宣州,又名北楼、谢公楼,是南朝齐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也是谢朓高斋地。他曾在此送友,后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朝齐代杰出诗人。唐懿宗咸通年间,改名为叠嶂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书:秘书省校书郎 (专掌图书收藏、校勘及抄写事务 )省称。 叔云:李白族叔李云3 / 22 (华 )。 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唐玄宗天宝初年,他由道士吴筠 (y n)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被玄宗 “ 赐金还山 ” 。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诗人在饯别族叔李云时,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有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掩抑不住的郁闷与不平。这首诗抒写的就是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体裁:因此这是一首借饯别以咏怀的七言古诗。 (二)结构分析: 开头说:以往的岁月已经弃我而去 ,无法挽留;如今的岁月却只能使人心烦意乱,忧心忡忡。 接下来却陡然一转,写秋高气爽、寥廓明净的天空,如此壮阔明朗的景色,使诗人不觉烦忧顿释,精神为之一振,“ 酣高楼 ” 的豪情油然而生。 五、六两句又从胸中情转到眼前景。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以谢朓自喻,说自己的诗像谢朓一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 七、八两句就 “ 酣高楼 ” 进一步渲染,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可以登上青天揽取明月。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 ,这一落千丈的情感4 / 22 转折,正是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所造成的必然。 最后两句,表 达了诗人为坚持自己理想,保持人格清白,誓不与昏乱现实妥协的决心。 (三)整体感知: 1、整体分析: 第一、二句:连用十一字长句,喷涌出郁结抑塞之气。既说“ 弃我去 ” ,又说 “ 不可留 ” ;既言 “ 乱我心 ” ,又称 “ 多烦忧 ” 。表现出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既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有着一泻千里之势,可谓奇矣。 第三、四句:借景抒情。上两句的壮志难酬而时不我待的苦闷之气吐出后,李白的心情为之一弛。第三句忽作转折,接以即席所见之景,第四句连类而下,始落到题面。目接风送秋雁之景, “ 秋 ” 字点明饯别的季节,精神 为之一振,烦忧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的舒畅,于是 “ 酣饮高楼 ” 的豪情油然而生,点明了饯别的地点和方式。此:指上句所写的长风秋雁的景色。酣高楼:在高楼上开怀畅饮。酣,畅饮;高楼,谢朓楼。 第五、六句:接下来赞美李云的文章可上追两汉,有建安风骨;自己的文章,可与谢朓媲美。蓬莱文章:指汉代文学作品。蓬莱,传说中的海中仙山,藏有仙家典籍。藏书很多,被称为 “ 道家蓬莱山 ” 。周代的藏室、汉代的东观和唐代的秘书省,都是国家的藏书机构。唐人则多以蓬莱山,蓬莱阁5 / 22 指秘书省,李云任秘书省校书郎,故用 “ 蓬莱文章 ” 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 骨:东汉末年,以曹操父子为首的作家,文章刚健清新,辞情慷慨,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把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称为 “ 建安风骨 ” 。建安,汉献帝的年号。骨,比喻文学作品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故诗中用 “ 建安骨 ” 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指从建安 (东汉末年,汉魏 )到唐代之间的南朝。小谢:世称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为 “ 大谢 ” ,南朝齐代谢朓为 “ 小谢 ” 。清发:清新秀发,指谢朓的诗风。因李白非常推崇南朝诗人谢朓,这次又是以谢朓楼上饮酒,所以,他自喻小谢,显得非常自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负。 第七、八句:主客双方谈古论今,喝酒谈诗,豪 放的李白情绪不禁高涨,雄心勃发,连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来。俱怀:两人都怀有 (也可包括汉代作家、小谢 )。逸兴:豪迈高雅的超越凡欲的兴致。壮思:雄心壮志。览:同 “ 揽 ” ,摘取。 小结:可见,五到八句写了对才能的自负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第八句中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豪情达到极点。然而这不过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而已,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低头却见楼下宛溪水长流不断,就会更加强烈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苦闷无以排遣。这种无以排遣的苦闷诗人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以下四句就表达了这种壮 志难酬的悲慨。 6 / 22 第九、十句:是本诗的又一大转折,也是本诗的名句。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溪水如带绕城而过,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阳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第九句借用生活中的现象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读来感到自然天成。李白一生借酒浇愁,原想解脱,结果是愁上加愁。第十句三个“ 愁 ” 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 “ 多烦忧 ” 呼应,道出了不得志的苦闷之深。诗人长期陷于一种 “ 不称意 ” 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方式 ,即 “ 散发弄扁舟 ” 。 第十一、十二句:不称意:不如意;散发:古人束发戴冠,而散发就是不束发、不戴冠,有不受拘束、狂放不羁和隐逸不仕两重意思。明朝:第二天早晨。弄扁舟:驾小舟泛游于江湖之上。扁舟,小船。这里有泛游江湖、归隐江湖之意。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 “ 乘扁舟浮于江湖 ” 史记货殖传: “ 范蠡 l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 ” 这里暗用其意。 逃避现实虽然不是他的本愿,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最 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不免流露出诗人消极遁世的情绪。 2、主题: 7 / 2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 3、写作特点: 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跳跃,语言明朗朴素,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豪放与悲愤共存,天真与苦闷统一,形成太白独特的 “ 纵逸 ” 风格。另外,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4.参考译文: 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 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 高楼。 你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我好比谢脁,诗歌亦清发隽秀。 我俩都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 抽刀吹断江水,江水更猛奔流,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 人生在世,不能活得称心如意,不如明朝散发,驾舟江湖漂流 5体验拓展 补充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 山晚望晴空。 8 / 22 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 临风怀谢公。 【诗文解释】 水边的宣城明净秀丽,如在画中。秋天的傍晚,独自登上谢北楼。凭高远眺,晴空山 色,一览无余。句溪和宛溪两条河流相互辉映,宛如明镜。凤凰桥和济川桥有如彩虹横跨溪水。远处升起一缕缕炊烟,橘柚便掩映在这寒烟里。秋气苦寒,深碧的梧桐染上浓重的秋色。有谁知道,在这深秋的北楼上,有人正临风惆怅,怀念北楼昔日的主人谢朓。 【诗文赏析】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后,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四处飘摇的生活。秋日重登谢楼,秋色伤怀,难免要发思古之幽情。想到谢朓和自己相似的经历,虽然事隔古今,却感到他们的精神遥相接应。反映了李白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只能寄情山水,怀念古人,向大自然倾诉他的心声。 诗人笔下的秋景苍茫壮阔,意境深远。诗中丰富的想像与奔腾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李白的诗歌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渔家傲范仲淹 9 / 22 一、字音字形: (一)字音: 塞 si 下 燕 yn 然 羌 qing 管 (二)词语解释 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边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重山峻岭。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吴县 (今属江苏省苏州市 )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 ,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 ,有敢言之名 。死后谥号 “ 文正 ” ,他的诗词风格豪放,语言简练,有范文正公集,其中诗歌 268 首,词传世仅五首,这首渔家傲写得慷慨悲壮,最为脍炙人口,散文代表作岳阳楼记提出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的思想,影响深远。 2、写作背景: 宋仁宗宝元三年 (1040),西夏攻延州 (今陕西延安 ),范仲淹10 / 22 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并兼知延州,守卫西北边疆,遏止了西夏的侵扰。当时边境民谣说 “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 ,庆历元年 (1041)四月调知耀州 (今陕西耀县 ),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3、知识点拨:提到词,大家已 不陌生了。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 词牌 ” 。例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 “ 渔家傲 ” 。词有两大词派, “ 婉约派 ”( 代表词人李清照,柳永 )和 “ 豪放派 ”( 代表词人苏轼 ) 三、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据宋人魏泰东轩笔录载,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 “ 塞下秋来 ” 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尝讥之为 “ 穷塞主 ” 之词,现仅传此一首。 (二)结构分析: 上阕:着重写景。 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 (三)整体 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上阕:着重写景。写了什么样的景呢? 塞下:边境险要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一句话交待了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及环境,一个 “ 异 ” 字概括总的感受。因11 / 22 为词人是南方人,所以这北方的秋景让他感到非常奇特。 那他是否喜欢这里的风光呢?词中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感觉出来,哪一句? 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呢?衡阳雁去:是 “ 雁去衡阳 ” 的倒文,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古代传说,秋季雁南飞避寒,到衡阳即止。衡阳:今湖南省地名,旧城南有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这一句烘托出荒凉 ,极写感受:雁去而人不得去。 接下来从听觉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如边塞的风声、草声、马嘶声、驼羊悲鸣声、牧人的吟啸声、胡茄羌笛声等。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边塞之地,傍晚时分,四面八方北疆特有的悲凉之声随着城头的号角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进一步为下阕的抒情蓄势。 千嶂:像屏障一样的群山。在重峦叠嶂的山峰包围中,漫无边际的暮霭、血红的夕阳,衬托、映照着紧闭的孤城。这一句从听觉转入视觉,尽括了悲凉苍茫的气象,展现了悲凉壮阔的北国风光。 “ 孤城闭 ” 三个字透露出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为下阕做铺垫。 小结:可见词人笔下西北边境的秋景,是多么得悲凉奇异!也显示出边地生活的艰辛和军事形势的严重。 下阕: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又抒发什么样的情呢? 12 / 22 浊酒:古人以米酿酒,乳白色,故称 “ 浊酒 ” 。 “ 一杯 ” 与“ 万里 ” 造语悬殊,暗衬乡愁。这一句紧承 “ 孤城闭 ” 而来。词人身在荒僻的边境孤城,夜晚难免会起乡关之思,于是借酒消愁。但一杯浊酒哪能消得了浓重的愁思!何时才能返回家乡呢?可是尚未破敌立功,回乡之计从何谈起?燕然未勒:是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据后汉书记载,汉和帝永元 元年 (89),东汉的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勒,在碑上刻字记功。这个典故道出了词人守边御敌,不胜不归的决心。这两句是本词的名句。 羌:古代西部少数民族, “ 五胡 ” 之一。笛本出于羌中,故称 “ 羌管 ” 。笛声悠远,寒霜满地。这一句是写景句,从时间上看是 “ 长烟落日 ” 的延续,可见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以及因 “ 归无计 ” 而 “ 人不寐 ” 的哀伤,表现出边地之苦。这里的 “ 人 ” 指谁?既指词人自己,也包括戍边士卒。而结句 “ 将军白发征夫泪 ” 最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思考: 将军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头发?征夫为什么落泪?显然都是因 “ 燕然未勒归无计 ” 造成的。可见,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 2、译文参考: 秋天的西北边疆风景非常奇特。大雁向衡阳南飞,对西北的荒凉之地毫不留恋。边塞之地,傍晚时分,四面八方北疆特13 / 22 有的悲凉之声随着城头的号角而起。在重重叠叠像屏障一样的山峰包围中,漫无边际的暮霭、血红的夕阳,衬托、映照着紧闭的孤城。 一杯浊酒让人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但敌兵未溃,功业未成,边境未安,尚不能归还。笛声悠远,寒霜满地。将士们深夜不寐,将军愁白了头 发,征夫落泪。 3、主题: 这首词通过对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的描写,表现词人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4、写作特点: 全词写景抒情完美结合,将爱国情怀、思乡之苦和建功立业的渴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苍凉悲壮的情调。并将视野扩展到塞下孤城、千嶂万壑,着墨于军旅生活,与盛唐边塞诗相近,以悲景苍莽的意境体现出崇高的壮美感,风格苍凉悲壮,开宋代苏辛豪放词派的先声,在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5体验拓展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 红叶黄花。 ( 1)朗读。 (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14 / 22 (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 “ 愁 ” 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一、字音字形: (一)字音: 昏鸦 y 天涯 y (二)注释: 昏:傍晚。 断肠:形容悲痛到极点。 天涯 ;天边,极远的地方。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 作家、散曲家。曾任浙江行省官吏。所作杂剧今知有 15 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 120 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后世把他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 “ 元曲四大家 ” 。 2、关于元曲: 元代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那就是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以曲辞为主的一种综合艺术。元代出现了最杰出的大戏剧家关汉卿,其代表作窦娥冤,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马致远的汉15 / 22 宫秋。散曲在元代是韵文的主体,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类。小令一般指一支曲子(也就是一个曲牌);散套由两支以上以至数十支同 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首尾一韵到底。马致远的散曲成就居全元之首,他的散套夜行船 秋思是其名世代表作。 三、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这首写景小令天净沙 秋思以28 个字刻划出一幅动人的天涯行象照象图,堪称 “ 千古绝唱 ” ,是其小令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被称为 “ 秋思之祖 ” ,选自全元散曲, “ 天净沙 ” 是曲牌名, “ 秋思 ” 是题目。 (二)结构分析: 这首曲子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三句纯粹写景,末两句不仅写景(夕阳西下:傍晚的太阳向西坠落),而且写人。 (三)整体感知: 1、重 点段落分析: 这首曲子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三句纯粹写景,大家看看这三句的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每句都是三个名词性的短语排在一起,短语之间、句子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语,让读者根据前后连贯的几个画面意会 “ 秋思 ” 的主题。 能说出都有哪些并列的短语吗?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16 / 22 瘦马。 根据这些写景的短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时候所特有的景色呢? 明确:深秋傍晚。昏:黄昏;西风:即秋风 (东风,春风 )。 这些景色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何以见得? 明确:萧瑟、苍凉、沮丧 树是老的,藤是枯的,显得毫无生气;而傍晚时栖息树上的乌鸦却能引起旅人思归之念。“ 小桥流水人家 ” 本来是恬静明丽的景物,在境界上似乎与上下句所描写的景象截然异趣,其实不然。因为旅人在荒郊野外见此安适的人家,只会引起 “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的愁绪。第三句更给人以苍凉之感。一个 “ 古 ” 字唤起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古道: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而旅途劳顿的 “ 瘦马 ” ,更使整个画面带有令人沮丧的感情色彩。 哪们同学能把这并列的九种景物,用你自己的语言把它联缀起来,向大家描绘一幅秋郊 夕照图呢? 明确: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住着几户人家,年代久远的驿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风中,骑着瘦马缓慢前行。 在这幅图画中,有人吗?是谁? 明确:有, “ 断肠人 ” (断肠:形容悲痛到了极点),末两句不仅写景(夕阳西下:傍晚的太阳向西坠落),而且写人。 17 / 22 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 2、译文参考: 译文: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住着几户人家,年代久远的驿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风中, 骑着瘦马缓慢前行。傍晚的太阳向西坠落,悲痛到极点的游子,飘泊在天边极远极远的地方。 3、主题: 这支曲子选取了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表达了天涯游子思乡的孤寂凄楚的心情。 4、写作特点: 这支曲子只有 28 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 “ 秋 ” ,而且用景物来表现 “ 思 ” ,化景为情, 情从景出,把 “ 秋思 ” 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可见它被无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称誉为 “ 秋思之祖 ”是当之无愧的。语言凝炼,刻画准确,格调清逸,音节和谐,最后一句点明本旨,情景交融,妙合无垠。 5体验拓展 18 / 22 同学们能根据曲中的意境,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是个什么样的断肠人? 明确: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来。悲痛到极点的游子,飘泊在天边极远极远的地方。天涯:天边,极远的地方。由此可见,前面一系列景物的渲染,为末句 “ 断肠人 ” 作了铺垫。末两句是本曲的名句,也是本曲的主旨句,面对 此景,不由得让人肝肠寸断,凄然泪下。 诗词曲三首同步训练: 1默写: _,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 _。人生在世不称意, _。(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极度忧愁的诗句是 _ 、_。 4、宣州谢朓 楼饯别校书叔云表明李白在行路上最能表现他 面 对 挫 折 积 极 向 上 ,对 理 想 执 着 追 求 的 诗 句 是 :_, _ 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运用想象写作者壮志豪情的19 / 22 诗句是: 6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并答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作者巧着一个 “” 字,统领全词,表现出塞下苦寒、战事吃紧 、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词的下片重在抒情,作者妙用一个 “” 字,表现出将士们因思家心切、有家难归、功业难成的哀伤。 词中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7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从军行王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邮储银行2025衡水市秋招半结构化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邮储银行2025沈阳市秋招笔试专业知识题专练及答案
- 建设银行2025秋招笔试英语题专练及答案新疆地区
- 工商银行2025绍兴市半结构化面试15问及话术
- 农业银行2025陇南市秋招笔试英语题专练及答案
- 建设银行2025秋招群面模拟题及高分话术甘肃地区
- 农业银行2025铜仁市半结构化面试15问及话术
- 中国银行2025陇南市小语种岗笔试题及答案
- 中国银行2025徐州市半结构化面试15问及话术
- 建设银行2025娄底市秋招笔试热点题型专练及答案
- 国有企业普法培训课件
- 传统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与启示
- 用户需求驱动产品设计
- 《铁路旅客运输组织》课件
- 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主题班会课件
- 健康养老与医养结合
- 小学生主题班会 好习惯的养成 课件
- 浦东科普诗词大赛题库
-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
- 老干部工作业务知识要点课件-湖南大学离退休处
- 环境卫生学与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