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基本面及影响因素.doc_第1页
豆粕基本面及影响因素.doc_第2页
豆粕基本面及影响因素.doc_第3页
豆粕基本面及影响因素.doc_第4页
豆粕基本面及影响因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豆粕是大豆经过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按照提取的方法不同,可 以分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二种。其中以浸提法提取豆油后的副产品为一浸豆 粕,而先以压榨取油,再经过浸提取油后所得的副产品称为二浸豆粕。在整个 加工过程中,对温度的控制极为重要,温度过高会影响到蛋白质含量,从而直 接关系到豆粕的质量和使用;温度过低会增加豆粕的水份含量,而水份含量高 则会影响储存期内豆粕的质量。一浸豆粕的生产工艺较为先进,蛋白质含量高 ,是国内目前现货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品种。 按照国家标准,豆粕分为三个等级,一级豆粕、二级豆粕和三级豆粕。从 目前国内豆粕现货市场的情况看,1999年国内豆粕加工总量(不含进口豆粕) 大约为1000万吨,其中一级豆粕大约占20%,二级豆粕占75%左右,三级豆粕约 占5%,三个等级豆粕流通量的变化主要与大豆的品质有关。从不同等级豆粕的 市场需求情况看,国内少数有实力的大型饲料厂使用一级豆粕,大多数饲料厂 目前主要使用二级豆粕(蛋白含量43%),二级豆粕仍是国内豆粕消费市场的主流 产品,三级豆粕已很少使用。 豆粕一般呈不规则碎片状,颜色为浅黄色至浅褐色,味道具有烤大豆香味 。豆粕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4048%,赖氨酸2.53.0,色氨酸0.6 0.7,蛋氨酸0.50.7。 豆粕是棉籽粕、花生粕、菜籽粕等12种动植物油粕饲料产品中产量最大, 用途最广的一种。作为一种高蛋白质,豆粕是制作牲畜与家禽饲料的主要原料 ,还可以用于制作糕点食品,健康食品以及化妆品和抗菌素原料。 大约85%的豆粕被用于家禽和猪的饲养,豆粕内含的多种氨基酸适合于家禽 和猪对营养的需求。实验表明,在不需额外加入动物性蛋白的情况下,仅豆粕 中所含有的氨基酸就足以平衡家禽和猪的营养,从而促进牲畜的营养吸收。在 家禽和生猪饲养中,豆粕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只有当棉籽粕和花生粕的单 位蛋白成本远低于豆粕时才会被考虑到使用。事实上,豆粕已经成为其它蛋白 源比较的基准品。 在奶牛的饲养过程中,味道鲜美、易于消化的豆粕能够提高出奶量。在肉 用牛的饲养中,豆粕也是最重要的油籽粕之一。豆粕还被用于制成宠物食品。 玉米、豆粕的简单混合食物与使用高动物蛋白制成的食品具有相同的价值。最 近几年来,豆粕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水产养殖业中。豆粕中含有的多种氨基酸能 够充分满足鱼类对氨基酸的特殊需要。 影响豆粕价格的因素分析 1. 豆粕供给因素分析 豆粕生产和消费情况、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情况已经作了介绍,这些因素都是影响豆粕价格的重要因素。豆粕供给方面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a、前期库存量,它是构成总产量的重要部分,前期库存量的多少体现着供应量的紧张程度,供应短缺价格上涨,供应充裕价格下降。 b、当期生产量。豆粕当期产量是一个变量,它受制于大豆供应量、大豆压榨收益、生产成本等因素。 c、豆粕的进口量。我国即将加入WTO,豆粕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近几年我国已经成为豆粕进口国,国际市场对国内豆粕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应尽可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国际价格水平,进口政策和进口量的变化。美国是主要的豆粕出口国,每周四美国农业部发布出口销售报告(U.S.Export Sales Reports),其中有美国豆粕出口数据,包括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数据,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分析豆粕供求情况时,特别要注意的是,储存时间较短。在南方,豆粕的储存时间一般为34个月,而在北方可储存8个月左右,从而使豆粕在现货市场上周转很快,贸易商都希望在短期内完成交易。一旦储存时间过长,豆粕质量发生变化,厂家只能降价销售。豆粕储存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一旦出现集中供货的情况,豆粕的区域性价格就会立即下跌。例如,进口豆粕集中到货,会影响进口口岸周边地区的供求关系,导致豆粕价格下跌。豆粕储存时间短,一方面促进了豆粕的市场流动,另一方面也造成豆粕价格波动频繁。 此外,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还有:国内大豆加工能力,替代品(如其他饼粕、玉米等)的相对生产成本等。 2. 豆粕需求因素分析 豆粕需求通常有国内消费量、出口量及期末商品结存量三部分组成。 a、国内消费量。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影响豆粕国内消费量的主要因素有:国内饲料工业发展情况,消费者购买力的变化,人口增长及结构的变化,政府鼓励饲料工业发展的政策等。 b、出口量。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出口量的增加会减少国内市场的供应;反之,出口减少会增加国内供应量。目前,我国豆粕产量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因此没有豆粕出口的情况。 c、期末商品结存量。如果当年年底存货增加,则表示当年商品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期货价格就可能会下跌;反之,则上升。由于豆粕的存储时间较短,期末结存量数据对豆粕价格影响较小。 豆粕需求还要考虑国际市场的供求变化,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国家的需求变化,亚洲国家的消费者食用禽肉、猪肉较多,养殖业、饲料业比较发达,对豆粕的需求量较大。亚洲国家的经济景气状况对豆粕的需求有较大的影响,经济不景气,亚洲地区的进口量就少;经济复苏、增长,豆粕进口量就会增加。 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还有:消费者的购买力,消费者偏好,替代品的供求,人口变动,商品结构变化及其它非价格因素等。 3. 豆粕与大豆、豆油的比价关系 豆粕是大豆的副产品,每1吨大豆可以制出0.2吨的豆油和0.8吨的豆粕,豆粕的价格与大豆的价格有密切的关系,每年大豆的产量都会影响到豆粕的价格,大豆丰收则豆粕价跌,大豆欠收则豆粕就会涨价。同时,豆油与豆粕之间也存在相互关联,豆油价好,豆粕就会价跌,豆油滞销,豆粕产量就将减少,豆粕价格将上涨。 大豆压榨效益是决定豆粕供应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油脂厂的压榨效益一直低迷,那么,一些厂家会停产,减少豆粕的市场供应量。以3月中旬的油脂厂压榨为例来具体分析,东北地区豆油出厂价格为5500元/吨,按照14.5%的出油率计算,每吨大豆的出油价值798元。3月中旬,东北地区豆粕价格稳定在1750元/吨的价位。按照83%的出粕率计算,每吨大豆的豆粕价值达到1453元。由此可见,目前东北地区大豆的压榨效益已下跌至100元/吨,较1999年同期大为减少,而且这一压榨效益还没有考虑每吨大豆170-180元的压榨费用。因此,此时大豆主产区东北地区的榨油厂的效益状况已相当艰难(见表5-1)。相对而言,同期进口大豆的压榨效益比国产大豆的要高,这是因为进口大豆的出油率高。 表5-1 2000年3月16日大豆压榨收益状况项 目 单 位 主产区大豆 主销区大豆 进口大豆 二级豆油价格 元/吨 5,500 5,800 5,800 每吨大豆出油量 公斤 145 145 180 每吨大豆出油值 元 798 841 1,044 三等豆粕价格 元/吨 1,750 1,900 1,900 每吨大豆出粕量 公斤 830 830 800 每吨大豆出粕值 元 1,453 1,577 1,520 每吨油粕总产值 元 2,250 2,418 2,564 三等黄大豆价格 元/吨 2,150 2,250 2,350 大豆压榨效益 元/吨 100 168 214 注:本栏所用的价格均为黑龙江市场价格。 注:本栏中用的价格均为中国华北地区市场价格,大豆原料均来自黑龙江。 资料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中国油料市场信息周报2000年第9期。 4. 豆粕价格变化的季节性因素 通常11月份大豆收获后的几个月份是豆粕的生产旺季,48月份是豆粕的生产淡季,而豆粕的需求一般从3月份开始到10月份逐步转旺,在此期间,豆粕的价格波动会很大。豆粕价格还随豆粕主产区的收购、库存变化而波动。 5. 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近几年,豆粕进出口贸易非常活跃,进口豆粕占国内消费量越来越大,国际市场豆粕价格(特别是CBOT豆粕期货合约交易价格)已直接影响到国内市场。近年来,国际豆粕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很大,1997年CBOT豆粕期货价格的最高价为300美元/短吨,2000年1月份豆粕价格已降至160-170美元/短吨。下图是1995年4月至2000年3月CBOT豆粕期货价格(3月连续的周K线)走势图。 目前饲料用豆粕的质量标准执行国标GB1038089。进口豆粕的品质均一性好,进口豆粕按国标定级后,一般除粗纤维指标只能符合国标三级标准外,其它指标都能达到国标二级以上要求。由于运输时间长,进口豆粕的新鲜度一般比国产豆粕的差,赖氨酸等指标比国产豆粕稍低一些,因此,在现货贸易中,进口豆粕的价格比国产豆粕要低大约100元/吨左右。由于进口豆粕到货量大且比较集中(一般每船3至5万吨),所以,每次货船进港都会造成短暂的供大于求的局面,当地豆粕价格也会随之下跌。 6.进出口政策的影响 1995年国家下调了豆粕的进口关税,关税率为5%,增值税为13%。国家支持豆粕的进出口贸易,对进出口权及进出口量完全放开。由于96至97年间国内市场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所以许多有进出口权的企业都从事豆粕进口买卖,促成了豆粕国内外市场快速接轨,国内豆粕价格也迅速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 有一个时期,国家对于饲料生产发展一直实行扶持政策,进口饲料免征增殖税,进口豆粕也享受此优惠政策,仅征收5%的关税,增殖税免征。这一政策导致1997-1998年我国的豆粕进口量猛增,豆粕价格快速下跌。1999年7月,国家恢复对进口豆粕征收增殖税,豆粕进口量大幅减少,国内豆粕现货价格在低位企稳后,大幅反弹。 7. 我国加入WTO后对国内豆粕市场的影响 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按照WTO的规则要求,我国将向外国开放农产品市场。从现在的国内外农产品比价关系来看,我国的多数农产品价格均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入关以后,国际市场上廉价质优的农产品将涌入国内,对国内市场形成冲击。但是,由于国家一直采取鼓励发展饲料生产,对豆粕实行放开经营的政策,豆粕的进口贸易不受任何的限制。根据中美两国政府签订的中美农业协议,中国豆粕的进口关税将保持现有的5%不变。因此,加入WTO对国内豆粕市场的实际影响很小,对交易者的心理影响较大。 (一)世界生产情况 豆粕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加工副产品,其产量主要受原料及主产品的影响。由于其原料棗大豆产量一直高居世界各种油料作物产量之首(参见表3-1),1994、95、96、97年大豆产量分别占到世界油料作物总产的54%、48%、52%、54%,一直占据着世界油料作物总供给的半壁江山。因此,豆粕的产量及消费量一直是各种蛋白粕之首。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大豆产量逐年增加,1998年产量较之1991年增加5246万吨,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7.25%。大豆四大主产国中,中国产量踯躇不前,巴西、阿根廷、美国三国产量连创历史新高,其中巴西的产量较之1991年翻了一番还多。其它一些二线生产国如印度、巴拉圭的大豆产量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表3-2:1991-1998年世界大豆产量一览表 单位:万吨 国别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欧盟15国 163 127 86 108 104 110 144 154 阿根廷 1087 1132 1105 1172 1213 1245 1100 1720 巴西 1494 1918 2256 2491 2565 2356 2643 3127 中国 972 1031 1532 1601 1351 1323 1474 1376 印度 249 339 474 393 499 521 535 550 巴拉圭 140 162 179 180 221 239 267 270 美国 5407 5961 5092 6850 5924 6484 7355 7519 其它国家 819 773 792 848 806 782 856 861 合计 10331 11443 11516 13643 12683 13060 14374 15577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豆粕生产基本与大豆保持同等增速,1998年比1991年产量增加了2765万吨,年平均增速达到5.72%。可以说,近年来,正是由于豆粕产量的增加,支撑了全世界持续不断的蛋白粕需求。从产量分布看,大豆生产大国同样也是豆粕生产大国,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四国产量占到世界总产的七成还多。近年来,印度豆粕产量也在逐年增加,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参见表3-3)表3-3:1991-1998年世界豆粕主产国产量一览表 单位:万吨 国家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阿根廷 589 671 663 723 738 832 843 843 巴西 1018 1177 1247 1471 1585 1608 1474 1665 中国 548 570 610 780 727 697 935 935 印度 156 222 289 237 324 292 382 390 美国 2570 2706 2755 2768 3018 2951 3103 3431 其它 2028 2155 2037 2103 2302 2274 2392 2410 总计 6909 7501 7601 8082 8694 8654 9129 9674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二)世界消费情况近几年来,世界豆粕消费呈现跳跃性的增长。1997年度世界豆粕消费量为9880万吨比上一年度增加750万吨,占世界蛋白粕总消费量的63%。1995、1996、1997三年豆粕消费量的增幅分别达到世界蛋白粕消费总增加量的42%、109%、90%。表3-3反映了豆粕在世界蛋白粕消费中的地位。 表3-4 1994-1997年世界蛋白粕消费量 单位:百万吨 年度 豆粕 棉籽粕 菜籽粕 葵花籽粕 鱼粉 花生粕 干椰仁粕 棕榈仁粕 合计 1994 85.0 16.32 11.30 6.39 8.57 5.55 1.49 136.71 1995 88.5 12.36 18.19 9.65 6.70 5.68 1.65 2.44 145.14 1996 91.3 12.1 17.6 10.1 6.3 5.9 1.7 2.6 147.7 1997 98.8 12.1 18.8 9.8 6.1 5.6 1.9 2.8 156.0 (资料来源:USDA) 豆粕的需求非常广泛,欧盟和美国是全球豆粕最大的两个消费市场,欧盟的豆粕消费量比较稳定,在2200-2600万吨之间;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豆粕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豆粕消费国,全年的消费量在2400-2700万吨之间。在1993-1997年期间,东亚国家,如韩国、中国、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豆粕消费增长迅猛,拉动了全球消费。然而,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东亚地区的豆粕消费立即疲软,需求不振。因此,可以说,支配全球豆粕消费的决定性因素是东亚国家的需求。表3-5:1994-1999年各国豆粕消费量表 单位:万吨 国家 94/95 95/96 96/97 97/98 98/99 美国 2408 2414 2478 2621 2782 巴西 510 521 540 610 640 欧盟 2446 2267 2209 2392 2671 中国 未列 750 1068 1276 1084 (资料来源:USDA) (三)世界贸易概况 1. 世界豆粕贸易量快速增长八十年代后,世界豆粕贸易飞速发展, 1982年,全球豆粕进出口量就双双突破2000万吨大关,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大宗产品之一。目前,世界豆粕年贸易量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2. 世界豆粕贸易呈现出口集中的特点巴西、阿根廷由于国内豆粕消费量较小,所产豆粕大部分用于出口。巴西自七十年代初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豆粕出口大国后,年出口量稳步上扬,从1994年开始连续四年年出口量均超过1000万吨,占据了世界豆粕出口总量的1/3。九十年代以来,阿根廷豆粕出口量异军突起,1997年出口量超过800万吨,创历史新高,目前仅次于巴西,居世界第二位。美国豆粕尽管年产量位于世界首位,但由于国内豆粕消费量大,出口量仅占其总产的1/5左右。近年来,印度在国际豆粕贸易中后来居上,成为豆粕出口的生力军。3. 世界豆粕贸易呈现进口分散的特点同出口国的相对集中不同,豆粕进口国比较分散。欧盟是国际豆粕市场上最大的买主,长期以来,进口量在1400万吨上下,1994年达到创记录的1700万吨,占当年世界总进口量的59%,最近几年,豆粕进口势头有所减弱,但仍然保持在1300万吨以上。前苏联未解体前,也是世界豆粕进口大国,1992年以后,进口量逐年减少。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日本、韩国和东盟国家的豆粕进口量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1997年之后豆粕进口量有所萎缩,但总量仍然较大。中国传统上是豆粕出口国,1996年情况发生变化,由于国内市场供需矛盾加剧,导致进口量急剧上升,1997年进口量位居世界第二位。 国内豆粕供需概况 (一)国内生产概况 我国是豆粕的生产大国,豆粕产量位于美国、巴西、阿根廷之后,居世界第四位。东北三省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同时也是我国的豆粕的生产基地,加上山东、河北、河南,豆粕产量约占全国的90以上。1993/1994年度之前,我国豆粕产量一直维持在500万吨以下。1993/1994年度,国内豆粕产量首次突破500万吨,达638.5万吨,之后,国内豆粕生产虽然受进口豆粕的冲击,但产量还是稳步增长。注:豆粕的生产季节与豆油相同,大体从10月开始,到次年6月,6月至10月为生产淡季。在此使用作物年度(10月至9月)以便于对豆粕产量进行分析。注:估计数。注:预测数。资料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二)国内豆粕消费我国豆粕市场的特点是北方生产,南方消费。东北3省是我国主要豆粕生产地,而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则是豆粕的主要消费地。豆粕消费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重庆、北京和上海等省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城乡居民对肉蛋禽鱼等食品的摄取量大幅增加,促进了饲料加工业的迅猛发展。家禽、优质瘦肉型猪所用饲料迅速增加,刺激了对优质蛋白饲料的需求。我国饼粕类产品很多,油菜籽和棉籽饼的产量也很大,但这两种饼粕都要经过脱毒后才可用于饲料。因此,目前国内使用的优质饼粕主要是大豆粕。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豆粕的产需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国内豆粕生产已不能满足消费需要。1994年以前,中国是豆粕出口大国,其年出口量一般都超过100万吨。1995年因大豆生产下滑,可供榨油豆减少,国内生产接近686万吨,消费600多万吨,市场供需平衡有余。1996年国内榨油用大豆进一步减少,但进口大豆增加,国内豆粕生产恢复到697万吨,消费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只有通过大量进口,才能满足国内强劲的需求。1997年国为豆粕生产量达到780万吨,消费量增加到近1100万吨。1998年我国豆粕生产量达到800万吨,消费量约为1200万吨以上。1999年,国内肉类价格下跌,豆粕市场需求量有所下降,预计比1998年略有下降。豆粕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大豆资源,二是国内饲料需求,三是豆粕的进出口情况,四是进口鱼粉情况。近几年,中国豆粕和鱼粉进口的比重发生显著变化。两者总量中,豆粕贸易量由1995年的34上升到1997年的80。随着我国养殖业的高速发展,豆粕已成为饲料行业的主要原料,豆粕的生产和消费直接受到养殖业景气程度的影响。 (三)我国豆粕贸易特点1. 从豆粕出口国到进口国的巨变1996年之前,我国豆粕的产量大于国内消费量,在国际贸易中是主要出口国之一。1994年,国内豆粕产量的50用于出口。后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殖规模扩大,国内养殖业对豆粕的需求也急剧上升。国内豆粕生产成本较高,国际市场豆粕价格远低于国内价格,大量廉价豆粕进口我国。1996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由净出口国转化为净进口国,进口量达188万吨,1997年豆粕进口达347万吨,约占国内豆粕产量的一半。1998年,大豆、豆粕进口量分别达到创记录的319万吨和373万吨。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恢复对进口豆粕征收增殖税,再加上国内饲养业不景气,豆粕进口数量锐减,全年共进口57万吨,比1998年大幅下降,降幅为84.6%(见表4-2)。表4-2:1992-1999年中国豆粕进出口情况 单位:万吨 年度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出口量 83 36 115 90 6.8 2 1.8 0 进口量 26 14 12 4 188 347 373 57 2. 豆粕进口集中在南方口岸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中型榨油厂多在北方,因此,大豆进口多在北方口岸,而豆粕的主要消费区在南方,进口目的地多在南方口岸。1998年,长江以北各口岸进口大豆数量占全国大豆进口量的80%以上(参见表4-3)。豆粕进口主要以南方口岸为主,主要进口口岸分别是上海、广州黄埔、深圳、南京、南宁等,1998年南方口岸的进口量占进口总量的87%4. 豆粕每月进口量分布比较均衡1998年,按月份划分,豆粕进口量分布比较均衡。这是因为豆粕作为饲料原料,其进口没有旺淡季之分(参见表4-6)。表4-6:1998年我国大豆、豆粕进口分月表 单位:吨 大豆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合计 进口量 242265 203930 170701 251748 4678 253249 350923 210954 196374 233224 319335 755213 3192594 出口量 15511 10303 25558 28379 29140 293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