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系统复习 成绩基石 八上 文言文课件.ppt_第1页
(临沂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系统复习 成绩基石 八上 文言文课件.ppt_第2页
(临沂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系统复习 成绩基石 八上 文言文课件.ppt_第3页
(临沂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系统复习 成绩基石 八上 文言文课件.ppt_第4页
(临沂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系统复习 成绩基石 八上 文言文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系统复习成绩基石,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第1篇桃花源记,考情检索:近六年未考,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朝代)著名诗人。,一、文学常识,考点梳理,二、通假字,便要还家(通“邀”,邀请),三、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1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4芳草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5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6诣太守,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四、古今异义,五、一词多义,1,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寻,2,便舍船舍弃,放下,屋舍俨然房舍,舍,3,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志,1缘溪行缘:沿着,顺着2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3才通人才:仅4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6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7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8便扶向路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9诣太守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10遂迷遂:终于11闻之,欣然规往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12后遂无问津者问津:访求、探求13此中人语云语:告诉14乃不知有汉乃:竟然15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详尽,六、重点实词,七、重点虚词,1,忘路之远近助词,的,处处志之助词,无实义,之,2,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为,具答之代词,代所提问题,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八、翻译句子,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5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6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1文中描写桃花源美丽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生活悠闲自在、自得其乐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请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落英缤纷、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无人问津。,九、背诵默写,1作者为什么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2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寄托了陶渊明对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的向往。3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十、问题探究,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017苏州中考改编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即时过关,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相同()A便舍船,从口入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复行数十步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C屋舍俨然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2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请作简要分析。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B,第2篇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考情检索:2014年考查课内阅读,1陋室铭的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2爱莲说的作者是北宋(朝代)哲学家周敦颐。,一、文学常识,考点梳理,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著名)2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二、词类活用,1惟吾德馨惟:只馨:香气,文中指品德高尚2可以调素琴调:调弄,文中指弹(琴)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文中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4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公事文书形:形体、身体5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文中指奏乐的声音6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蕃:(草木)茂盛,文中指繁多7濯清涟而不妖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8亭亭净植植:立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10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1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三、重点实词,四、重点虚词,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的,1.之,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表转折,却3花之隐逸者也者:“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五、判断特殊句式,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3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出自淤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六、翻译句子,1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七、背诵默写,5陋室铭中,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或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名贤一样安贫乐道,具有远大抱负,且引用了两个典故)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6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写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7爱莲说中,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欺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8爱莲说中写君子美名远扬,有美好的品质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1陋室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志趣,试加以概括。高洁傲岸,安贫乐道。2爱莲说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并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的?这样写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八、问题探究,2017安徽中考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即时过关,【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选自论语子罕【注释】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1)有仙则名名:(2)斯是陋室斯:(3)谈笑有鸿儒鸿儒:(4)无案牍之劳形案牍:2翻译下列句子。(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2)或曰:“陋,如之何?”有人说:“那里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出名,有名,这,博学的人,官府文书,3【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和“”。(用原文语句填空)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惟吾德馨,君子居之,第3篇核舟记,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文学家。,一、文学常识,考点梳理,考情检索:近六年未考,二、通假字,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诎右臂支船(通“屈”,弯曲)3左手倚一衡木(通“横”,横着)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拣”,挑选),三、一词多义,为宫室、器皿、人物做,文中指雕刻,中轩敞着为舱是,为,四、重点实词,1罔不因势象形因:顺着、就着象:模拟,文中指雕刻2尝贻余核舟一贻:赠3高可二黍许可:大约许:上下4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5佛印绝类弥勒绝:极类:像,6矫首昂视矫:举7神情与苏、黄不属属:相类似8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9其人视端容寂端:端正,正视10其船背稍夷夷:平1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盈:满,五、重点虚词,能以径寸之木介词,用,以至鸟兽、木石连词,以及,1.以,2盖大苏泛赤壁云盖:表示推测,大概3箬篷覆之之:代词,代船舱4雕栏相望焉焉:助词,表陈述语气,1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2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3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六、词类活用,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态。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许多胡须的是苏东坡。3苏、黄共阅一手卷。苏轼和黄庭坚一起看一幅横幅的书画卷子。,七、翻译句子,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大概是挑选桃核中长而窄的刻成的。,1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2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3文中评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4这件雕刻作品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用课文原句回答),八、背诵默写,课文第三自然段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船头,以空间为说明顺序。语言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九、问题探究,2018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即时过关,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答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节选自核舟记),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1)神情与苏、黄不属(2)卧右膝,诎右臂支船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能以径寸之木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C石青糁之D左臂挂念珠倚之,类似,通“屈”,弯曲,A,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4上文具体描写了“船头”和“舟尾”人物各异的情态,其目的是。,说明核舟工艺的精巧(或说明雕刻者高超的技艺),第4篇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人名)答问的著作。,一、文学常识,考点梳理,考情检索:2017年考查直接默写,二、通假字,1选贤与能(通“举”,推举)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鳏”,老而无妻的人),三、词类活用,1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2盗窃乱贼而不作(乱:形容词用作动词,指造反)(贼:名词用作动词,害人),四、重点实词,1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归:女子出嫁2货恶其弃于地也恶:憎恶3盗窃乱贼而不作作:兴起4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外户:泛指大门大同:指理想社会5矜、寡、孤、独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五、重点虚词,1货恶其弃于地也于:介词,在2不必为己为:介词,为了,六、翻译句子,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选拔品德高尚的人,推举能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因此人们不单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单抚育自己的子女。3男有分,女有归。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样奸邪之谋不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作“大同”社会。,1总括全文的纲领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文中最能够体现全社会的关爱这一特征的句子是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七、背诵默写,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2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两个社会都和平安康,人人劳动,互敬互爱,无战乱。,八、问题探究,2018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即时过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1解释下面画线的词语。(1)男有分,女有归(2)是谓大同2翻译下面句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关系)。3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本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职分,指职业,这,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第5篇三峡,考情检索:近六年未考,三峡选自水经注,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朝代)地理学家。,一、文学常识,考点梳理,二、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中断),三、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2素湍绿潭(动词用作名词,急流)3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4每至晴初霜旦(名词用作动词,结霜),四、古今异义,1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如果;今义:自从)2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五、重点实词,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真、实在2绝巘多生怪柏绝:极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襄: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疾:快5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几6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绝:消失7不见曦月曦:日光,文中指太阳8每至晴初霜旦霜旦:下霜的早晨9飞漱其间飞漱:急流冲荡10属引凄异属引:接连不断,六、重点虚词,1其间千二百里其:代词,代两地2不以疾也以:介词,比3则素湍绿潭则:连词,就是,七、翻译句子,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山岩,排排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除非是正午和半夜,其他时间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到。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是乘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两岸景物的影子,绝壁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悬挂着的泉水瀑布,在山峰间反复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山峦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6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八、背诵默写,1三峡中总体写出山高峻特点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三峡中描绘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3写出三峡中描写夏季景色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4写出三峡中描写秋季景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5三峡中引用的渔歌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九、问题探究,1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2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2017福建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即时过关,【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注释】三姑:地名。幔亭峰:山峰名。,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1)沿溯阻绝溯:(2)属引凄异引:(3)不及返顾顾:(4)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即: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逆流而上,延长,看,回头看,就是,A,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白帝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长风,也不觉得(比它)快。(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第一问: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第二问:危壁出泉、疏竹掩映。,第6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考情检索:2013年考查直接默写,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有“山中宰相”之称。谢中书即谢徵。2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他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以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文学常识,考点梳理,二、重点实词,1答谢中书书答:回复书:信2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3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全、都4晓雾将歇晓:早晨歇:消散5夕日欲颓欲:将要颓:坠落6沉鳞竞跃鳞:(借代)鱼7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8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9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三、重点虚词,1山川之美之:助词,的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文中指欣赏3相与步于中庭于:介词,在4盖竹柏影也盖:连词,原来是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罢了,四、翻译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的时候),猿和鸟儿不住地啼叫。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再有和他(一样)能够欣赏这种奇山异水的人了。3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1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文中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3文中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五、背诵默写,1答谢中书书中“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2记承天寺夜游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六、问题探究,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即时过关,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1)答谢中书书(2)晓雾将歇(3)实是欲界之仙都(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书信,消散,指人间,参与,这里指欣赏,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C,第7篇观潮,观潮选自武林旧事,作者周密,宋代(朝代)湖州人。,一、文学常识,考点梳理,考情检索:近六年未考,二、重点实词,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既望:农历十六日2方其远出海门方:当时3吞天沃日沃:用水淋洗4则一舸无迹舸:船5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骑:马标:树立、举,6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倍穹:(价钱)加倍的高7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僦、赁:都是指租用虽:即使8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鲸波:巨浪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9倏尔黄烟四起倏尔:忽然10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干:江岸11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城:城墙际:连接12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文身:身上画着花纹13随波而逝逝:去,往14溯迎而上溯迎:逆流迎着潮水15如履平地履:动词,踩,三、重点虚词,1则一舸无迹则:表顺接,就2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为:介词,被3以此夸能以:介词,用、凭借,四、特殊句式,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判断句,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潮远远地从入海口涌起的时候,仅像一条银线。2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不久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3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出没在洪涛巨浪之中。4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块席子大的地方也不容有。,五、翻译句子,1文中描绘钱塘潮之“形”的语句是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2文中描绘钱塘潮之“色”的语句是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3文中描绘钱塘潮之“声”的语句是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4文中描绘钱塘潮之“势”的语句是吞天沃日,势极雄豪。5文中写参加演习船舰之多的语句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6文中写阵势变化多端的语句是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7文中写水兵演练技艺之高的语句是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8文中写双方演习作战之激烈的语句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9文中写演习声势之大的语句是水爆轰震,声如崩山。,六、背诵默写,1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样写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写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铺垫。2文章第四段写观潮人众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观潮人多,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吸引人心,之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七、问题探究,【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节选自周密观潮),即时过关,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1)或王命急宣(2)虽乘奔御风(3)既而渐近(4)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2下列各组语句中的画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沿溯阻绝往来而不绝者B其间千二百里又何间焉C方其远出海门今齐地方千里D素湍绿潭吴广素爱人,有时,飞奔的马,不久,城墙,A,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真是趣味无穷。(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4填空。甲段描写三峡的夏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其、的特点,描写春冬之水则紧扣其的特点,以“素湍”“回清”“”的动态之美映衬“绿潭”的静态之美,动静相映成趣。乙段从、色、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由远及近地写出了钱塘江潮雄奇壮观的景象。,水势大,水流急,清澈,悬泉(或飞漱),形,声(或势),第8篇湖心亭看雪,考情检索:近六年未考,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朝代)山阴人,明亡后不仕。,一、文学常识,考点梳理,二、重点实词,1是日更定矣定:以后2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3拥毳衣炉火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4独往湖心亭看雪独:独自5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7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尽力白:文中指酒杯8客此客:客居9及下船及:等到10上下一白一:全,三、重点虚词,1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