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5聚合方法_第1页
高分子化学5聚合方法_第2页
高分子化学5聚合方法_第3页
高分子化学5聚合方法_第4页
高分子化学5聚合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自由基聚合实施方法(聚合方法),5.1引言5.2本体聚合5.3溶液聚合5.4悬浮聚合5.5乳液聚合5.6各种聚合方法的比较,按单体在介质中的分散状态分类,本体聚合(bulkpolymerization),溶液聚合(solutionpolymerization),悬浮聚合(suspensionpolymerization),乳液聚合(emulsionpolymerization),5.1引言,5.2本体聚合(BulkPolymerization),无介质,只有单体本身,在引发剂或光、热、辐射能等作用下聚合。有时可能加入少量颜料、增塑剂、润滑剂、分子量调节剂等助剂。按聚合物能否溶解于单体来分:均相聚合,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乙酸乙烯酯等的聚合物能溶于各自单体中。非均相聚合,氯乙烯、丙烯腈、乙烯、偏二氯乙烯等的聚合物不溶于各自单体中。,基本组分单体:包括气态、液态和固态单体引发剂:一般为油溶性助剂:增塑剂、润滑剂、抗氧剂、色料等聚合场所:本体内,本体聚合的优点,产品杂质少、纯度高、透明性好,尤其适于制板材、型材等透明制品。自由基,离子聚合都可选用本体聚合。早期丁钠橡胶的合成属阴离子本体聚合。在络合引发剂作用下,丙烯可进行液相本体聚合。气态、液态及固态单体均可进行本体聚合,其中液态单体的本体聚合最为重要。本体聚合适于实验室研究。例如单体聚合能力的鉴定,聚合物的试制、动力学研究及共聚竞聚率的测定等。聚合设备相对简单,可连续生产,5.2本体聚合,关键问题是反应热的排除。(1)聚合热不易扩散,轻则造成局部过热(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变宽),重则聚合温度失调,引起爆聚。(2)产生凝胶效应(GelEffect),出现自动加速现象,更易使聚合反应失控。由于此缺点,本法的工业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如悬浮及乳液聚合应用广泛。,本体聚合的缺点,5.2本体聚合,本体聚合的改进,采用两段聚合:第一阶段(预聚)较低转化率(1040不等),可在较大的釜中进行。第二阶段,以较慢速率进行,或进行薄层(如板状)聚合。近二十年来,氯乙烯的本体聚合越来越受到重视,技术上已有突破,已实现工业化生产。本体法聚氯乙烯树脂产品纯净(与悬浮法和乳液法相比,不含有分散剂,乳化剂的残余),因此具有很好的抗水性、耐热性及透明性,该法又具有无废水,不需干燥,操作费用较低等特点。,5.2本体聚合,本体聚合如传热问题得以解决,凝胶效应还能被用来制备超高分子量聚合物(UHMWPolymer)。,强化传热的反应器设计:多釜串联或釜塔串联螺杆导流筒反应器釜顶回流冷凝釜外循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玻璃板材)(均相体系),使用AIBN为引发剂。第一阶段在9095预聚合至转化率10左右,得粘稠浆液,然后浇模分段升温聚合,一般从4045起,慢慢升温,后期温度达90左右(需历时数天),最后脱模成有机玻璃板材。,聚苯乙烯(均相体系),使用BPO或AIBN为引发剂(也可热聚合)。第一阶段于在8085预聚合至转化率3035,然后流入聚合塔。温度从100递增到220聚合,最后熔体挤塑造粒。,本体聚合的实例,聚氯乙烯(沉淀聚合),第一阶段在立式聚合釜中预聚到转化率711,形成种子粒子(颗粒骨架)。第二阶段在卧式釜中继续沉淀聚合达7080转化率后,停止聚合。脱除未反应单体,最后以粉状出料。,高压聚乙烯(气相本体,非均相体系),用管式或釜式反应器连续聚合。压力150250MPa,温度170200,以微量氧为引发剂。单体转化率约为1530,最后熔体挤塑造粒。,本体聚合的实例,低压聚乙烯(气相本体,非均相体系),流动床反应器中聚合。压力2MPa左右,温度85110,以二茂铬或三苯基硅烷酸酯等为引发剂(以脱水硅胶为载体)。单体转化率约2,得粉状树脂,经造粒或直接包装产品。,聚丙烯(液相本体法)(己烷溶液中-凝浆法),以TiCl3-AlCl3为引发剂,AlEt2Cl为助引发剂,温度:1580,压力:1.73.8MPa(聚合温度下丙烯的饱和蒸气压),以氢为分子量调节剂。聚合液在反应器中平均停留14小时,聚合物凝浆含固量约3060。分离掉单体后(气化、冷凝),用异丙醇庚烷萃取后再经干燥混炼,挤出造粒得粒状树脂,立构规整度大于95。,二、本体聚合的应用,铸塑本体聚合,随板材厚度的增加,引发剂用量要减少,保温温度要降低,保温时间要延长,最后还要高温聚合,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冷却速度。(原因:本体聚合过程中聚合速率是变化的)。,5.2本体聚合,5.3溶液聚合,单体和引发剂溶于适当溶剂中进行的聚合方法。均相溶液聚合-聚合物能溶于溶剂中时,如,丙烯腈在DMF中的聚合;非均相溶液聚合-聚合物不溶于溶剂而析出时,如,丙烯腈的水溶液聚合。,溶液聚合与本体聚合法相比,粘度较低-混合和传热较容易,温度易控制,较少自加速效应,可避免局部过热。在实验室,常用此法进行聚合机理及动力学研究使用溶剂-单体浓度低,聚合速率相对较慢,还可能发生向溶剂的链转移,产物的分子量一般也较低;要获固体产物时,需除去溶剂,回收费用较高;除尽聚合物中残余溶剂较困难;除尽溶剂后,固体聚合物从釜中出料也较困难。,5.3溶液聚合,工业聚合反应,不可能只进行到很低的转化率,也很少在稀溶液体系中进行。,这是因为?聚合速率慢,设备利用率低低易发生向溶剂的链转移,聚合物分子量偏低溶剂回收麻烦,能耗大,工业上,溶液聚合多用于聚合物溶液直接使用的场合,如:合成纤维纺丝液、涂料、胶粘剂、浸渍剂等。,溶剂的选择极为重要,溶剂的链转移常数CS,CS值较大时,链自由基较易发生向溶剂的转移而导致产物平均分子量的下降溶剂对聚合物的溶解性能良溶剂构成均相体系非溶剂(沉淀剂)构成非均相体系,自加速现象显著,5.3溶液聚合,自由基溶液聚合,离子及配位聚合的溶剂选择,首先应考虑其溶剂化能力,溶剂的性质对活性种离子对的形态和活性的影响,这对聚合速率、产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聚合物的微结构都有重要的影响。其次,再考虑溶剂的链转移能力等。离子型溶液聚合工艺可分为:溶液法(均相体系)-中压聚乙烯、聚丁二烯橡胶、聚异戊二烯橡胶、乙丙橡胶等常用溶液法溶剂淤浆法(聚合物不溶于溶剂而成淤浆)-低压聚乙烯、聚丙烯、丁基橡胶等常用淤浆法。,5.3溶液聚合,高纯度、非质子性、适当极性溶剂:氯代烃类、THF,聚合实例:丙烯腈:均相聚合、沉淀聚合醋酸乙烯酯:醇解聚乙烯醇丙烯酸酯类超临界CO2中的溶液聚合,I、气,II、液,III、固,5.4悬浮聚合,悬浮聚合:将不溶于水的单体以小液滴状悬浮在水中进行聚合,这是自由基聚合一种特有的聚合方法。单体液滴在聚合过程中逐渐转化为聚合物固体粒子。单体与聚合物共存时,聚合物一一单体粒子有粘性,为了防止粒子相互粘结,体系中常加有分散剂,使粒子表面形成保护膜。,分散剂,悬浮聚合的机理,与本体聚合相似,一个小液滴相当于本体聚合的一个单元。按聚合物在单体中的溶解情况,均相聚合(如St、MMA等),常得透明珠体,-珠状聚合非均相聚合(如氯乙烯聚合)。得不透明的粉未。-沉淀聚合,粉状聚合,5.4悬浮聚合,悬浮聚合产物的粒径在0.015mm范围粒径在1mm左右的也称珠状聚合,在0.01mm以下的又称分散聚合(水溶性引发剂、分散剂浓度高)。粒径大小与搅拌强度、分散剂的性质与用量等有关。聚合结束后,回收未反应的单体,聚合物经洗涤、分离、干燥后,即得珠状或粉未状产品。,5.4悬浮聚合,悬浮聚合的优点与缺点,优点:粘度较低简单安全聚合热易除去分子量及其分布较稳定产物分子量一般比溶液法高后处理工序比溶液法及乳液法简单缺点:是产品中附有少量分散剂残留物,5.4悬浮聚合,生产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有关共聚物、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及聚乙酸乙烯酯树酯等。若分散剂用量较多,可获得静置后颗粒不沉降的聚合物分散液(如聚乙酸乙烯酯分散液),可直接用作粘合剂。近来,出现了所谓的“反相悬浮聚合”。把单体溶于水溶液中被搅拌成小液珠,用不溶解单体的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该种体系也常称为“有机相中的悬浮聚合”。,悬浮聚合的主要应用,5.4悬浮聚合,悬浮聚合的成粒机理及影响因素,VCl、St、MMA等许多烯类单体在水中溶解很小,可看作不溶于水。搅拌时,剪切力使单体液层分散成液滴。搅拌强度越大,生成的粒子越小。界面张力使单体液滴成珠状,并使相互接触的小液滴凝聚成大液滴。在一定的搅拌强度和分散剂浓度下,大小不等的液滴通过一系列的分散和结合过程,构成一定的动平衡,最后得到大小较均匀的粒子。由于反应器中各部分的剪切力不同,所以粒子大小仍有一定的分布。,5.4悬浮聚合,分散剂很重要,若停止搅拌,液滴将聚集变大,最后仍与水分层因此单靠搅拌形成的液一一液分散是不稳定的。加之聚合到一定程度后,单体液滴中溶有或溶胀有一定量聚合物,就变得发粘起来。此时,两液滴碰撞时,往往会粘结在一起,搅拌反而促进粘结,最后会成一整块。为此,必须加入适量的分散剂,以便在液滴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以防粘结。水溶性有机高分子物质不溶于水的无机粉末,5.4悬浮聚合,水溶性有机高分子物质,作用机理是吸附在液滴表面形成保护膜起保护胶体的作用增大体系黏度,减少了两个液珠的碰撞机会。使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降低,使液滴变小例如部分水解的聚乙烯醇、明胶、羧甲基纤维素、蛋白质、淀粉、马来酸酐一苯乙烯共聚物、聚丙烯酸盐类等,5.4悬浮聚合,不溶于水的无机粉末,呈粉末状吸附在液滴表面起机械隔离的作用例如MgCO3、CaCO3、BaCO3、CaSO4、磷酸钙、滑石粉、硅藻土、硅酸盐、高岭土及白垩,5.4悬浮聚合,影响树脂颗粒大小和形态因素,5.4悬浮聚合,PVC:悬浮聚合占80%左右。,主要组成:水与单体重量比为21.1:1;,引发剂:AIBN或过氧化十二酰(低活性)、或过氧化碳酸酯(高活性)、或高活性和低活性引发剂复合体系;,分散剂:明胶(界面张力较大,紧密型产品);PVA或羟甲基纤维素,少量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乳化剂)作助乳化剂大量单体在增溶胶束中,胶束极多,少量单体形成微液滴(1080nm)同时胶束成核和微液滴成核,但微液滴在低转化率(45%)很快消失,CTAB为表面活性剂的O/W型微乳液体系聚合反应机理,反相乳液聚合,把水溶性单体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分散到非极性的有机溶剂中,用油溶性引发剂引发乳液聚合。,单体:丙烯酰胺、丙烯酸。,有机溶剂:二甲苯、烷烃。,乳化剂:油包水(W/O)型,如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引发剂:AIBN、BPO等。,丙烯酰胺等单体的反相乳液聚合物,可用于二次采油及废水处理的絮凝剂。,缺点:反相乳液没有常规乳液稳定性好。,反相乳液聚合Inversephaseemulsionpolymerization,水溶性单体、油溶性乳化剂、油溶性引发剂、有机反应介质、W/O型乳液。,油溶性单体、水溶性乳化剂、水溶性引发剂、水为反应介质、O/W型乳液。,反相乳液聚合,一般乳液聚合,分散聚合(dispersionpolymerization)是指单体溶于分散介质而生成的聚合物不溶,借助位障稳定剂(分散剂)而稳定分散于介质中的一种聚合方法(联系区别沉淀聚合、淤浆聚合)分散聚合体系由单体、引发剂、分散介质、稳定剂(和助稳定剂)组成均相非均相,分散聚合,分散聚合Dispersionpolymerization,油溶性单体油溶性稳定剂油溶性引发剂有机反应介质,MMA、MA、等位障型接枝或嵌段共聚物AIBN、BPO不溶胀聚合物,聚合机理包括成粒机理和反应机理,关于粒子的形成和增长主要倾向于两种机理,其示意图分别如图1、图2。齐聚物沉淀机理(selfnucleation)引发剂分解成自由基并引发聚合,当齐聚物聚合度到达临界聚合度时便从介质中析出并吸附稳定剂形成稳定的核;接枝共聚物聚结机理(aggregativenucleation),即自由基在稳定剂分子链活泼氢位置上进行接枝反应,形成接枝共聚物,这些接枝共聚物聚集成核。,分散聚合,分散聚合,分散聚合可制备单分散微米级带功能基团的聚合物微球,还可以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要求,进一步化学转化为多种类型的功能化微球。,.左为1.5m聚苯乙烯微球,右为该微球包覆聚苯胺后的形貌,均为10000,分散聚合,模板聚合,模板聚合(Matrix):不饱和单体首先与模板(高聚物)进行复合,然后在模板上进行聚合,最后形成的聚合物从模板上分离,模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