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47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m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一、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多种方法,能根据小说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性格。 3、体会不同风格小说的特点 4、了解市场新产品调查的基本方法,组织或参与一次调查活动。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 15 课时 孔乙己 2 课时 范进中举 2 课时 口技 2 课时 变色龙 1 课 时 窗 1 课时 诵读欣赏 1 课时 写作 3 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3 课时 三、教学设想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2 / 47 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小说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各种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小说的艺术形象的分析,达到使学生认识生活,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的。本单元课文除窗外,篇幅均较长,人物较多,情节较复杂,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教师应善于寻找阅读的突破口,提供探究的平台,化繁为简,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孔乙己 教材简析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生动形象描写,深刻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更着重表现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从而在更深广的意义上暴露封建社会的 腐朽与黑暗。小说巧妙地通过多重对比和以笑衬悲来达到揭示这一主题目的,充分反映了鲁迅作为文学大师对社会的洞察力和小说笔法高超的表现技巧。 教学目标 3 / 47 1能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动作、外貌、语言描写的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能通过对小说其他人物及社会环境的分析与小说主要人物结合起来,领悟小说主旨。 3能分析小说运用多重对比及以笑衬悲的写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要的性格特征,把握小说的主旨,小说对比手法及以笑衬悲手法的运用。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页下注释,读 准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孔乙己( 1) 教学内容 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介绍,小说情节分析及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概括。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 33 篇小说,他自己说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呀,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4 / 47 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唾弃的苦人儿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 造这个形象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 1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写作时代背景。 明确:鲁迅( 1881 一 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本文写于 1918 年冬天,最初发表于 1919 年 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先请学生介绍,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并且补充。) 5 / 47 2介绍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 人的意思。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生。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土,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轨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从科举取士人员的情况来看,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 变法前,全国每年有 100 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 秀才 ,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昏沉、麻木状态。少数的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 3读准下列加点字音。 颓唐( tu)附和 (h)分辩 (bin)惋惜( wn)阔绰 (chu)荤菜 (hn)羼水( chn)舀水( yo)门槛( kn)绽出( zhn)打折( sh)间或 (jin)哄笑( hng)涨红( zhng)着了慌(zho)不屑置辩 (xi)咸亨酒店 (hng)拭( sh)蘸 (zhn)砚6 / 47 (yn) 4补充下列词语解释。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分辩:辩白,辩解。 格局:布置的格式。 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之乎者也: 之、乎、者、也 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大抵:大概。 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明确:(先请学生读并解释,老师引导学生评 价并且补充。) 三整体感知 导入语:通过检测预习,可以感知大家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明确要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乙己的几件事。 明确:( 1)孔乙己偷东西被酒客揭短、取笑。( 2)孔乙己没有考取秀才被众人讥笑。( 3)孔乙己教 我 写 回 字。( 4)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 5)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6)孔乙己拖着残腿来到酒店喝酒,再次遭到众人7 / 47 取笑。 四精读品析 导入语: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我们刚才了解了小说的基本情节,下面 我们一起来分析小说的环境和人物。 环境分析:阅读课文前三段,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 1)小说开头写穿长衫的和短衣帮酒客在喝酒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2)小说开端介绍鲁镇酒店的大概情况有什么作用? 明确:( 1)短衣帮:靠柜外站着,花 10 几文钱,热热的喝了休息。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两种酒客一外一里,一站一坐,一贫一富,写出了社会阶层的差别,为不伦不类的孔乙己的出场埋下伏笔。( 2)咸亨酒店是孔乙己出场的背景,穿长衫的、短衣帮、掌柜的和小伙计都是孔乙己身边的人 ,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由 我 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同时酒店的大概情况也就是一幅清代末年江南小镇的世俗画面,这些构成了孔乙己的社会环境。 主要人物分析:找出课文中对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结合前面孔乙己的六件事,说说孔乙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你认为作者对他持一种怎样的态度? 8 / 47 明确:( 1)肖像描写: 第一次出场:写他 身材很高大 ,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 青白脸色 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 时常夹些伤痕 ,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顿颓唐。他那件长衫 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第二次出场: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 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 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满手是泥 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 2)语言神态描写: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 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 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说明孔乙己 惟有读书高 的自命清高的性格。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9 / 47 不 要取笑! 跌断,跌,跌 .明明是丁举人打断的却不敢说,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的精神,摧残了他的肉体,他却至死不悟,死要面子。 ( 4)动作描写: 便排出九文大钱 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 排 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 摸 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孔乙己教 我 识字和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表现他的热心善良。 概括其一生,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他以读书人自 居,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吃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另一方面,教我 识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品行比别人都好、从不拖欠等,反映了他心地善良的一面。 作者对他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有嘲讽、批判,又有同情、惋惜。 (以上先组织学生自读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形成组内意见班级交流,组织学生互评。) 其他人物分析:找出文中描写短衣帮、 我 、掌柜的、丁举人等人物的词句,试着分析他们的形象,写 我 又有什么作用? 10 / 47 明确:短衣帮:处于社会下层,一方面被人欺压 ,另一方面又欺压更弱的人,冷漠而又麻木。 掌柜的:媚上欺下,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一个势利奸商。 丁举人:凶狠毒辣的封建统治阶级代表人物。 我 :一个忠厚老实,具有同情心但又不乏冷漠的一个小伙计。 写 我 的作用:( 1) 我 -12 岁的酒店小伙计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都是通过 我 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 2)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 3)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 12 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剧的意味。 第二课时孔乙己( 2) 教学内容 小说主旨探究,以笑衬悲及对比写法的运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孔乙己的形象,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的一个人物呢?作者想通过这样一个人物要告诉读者什么呢?我想这是许多同学都想知道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讨这些问题。 二深入探究 11 / 47 1试根据小说的环境、孔乙己自身及其周围人物的状况。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社会原因。 (1)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那样连半个秀 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迂腐不堪,成了废料笑料,任人取乐践踏的对象。 (2)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而且使他不仅不能成材,相反成为不能谋生的可怜虫。 (3)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意识不到自己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反而以嘲笑更加不幸的孔乙己为能事、为乐趣。 (4)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 自身原因。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2探究小说主旨:作者 弃医从文 ,目的是要疗救中国人的病态灵魂,本文作 者通过这样一个人物又想要告诉读者什么呢,思考后讨论交流。 明确: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12 / 47 炎凉,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据孙伏园回忆,鲁迅曾说,小说是 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 3探究以衬笑衬悲的艺术写法: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小伙计的笑,掌柜的笑,短衣帮的笑,小孩的笑各是什么样的笑?以哄笑声来 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讨论并归纳: 第一次,写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 这里突出 笑 字,既造成悬念,又统罩全文。在冷酷的氛围中突出 笑声 ,显示这种 笑 声带着冷酷的意味。 第二次是孔乙己果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一股悲凉的意味。酒客们还取笑孔乙己偷书,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第三次是酒客们取笑孔乙己 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时,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的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 第四次是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的乐一乐,于是这群孩子都在笑声里13 / 47 走散了。分豆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迂腐可笑及穷酸相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更表现了当时社会人跟人的 关系,冷漠无情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 小伙计的笑是解脱的笑。掌柜的笑是没有人性的自私而卑劣的笑,短衣帮的笑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的笑是天真无邪的笑。 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4探究小说对比手法的运用:孔乙己的人生是悲苦的,所处的社会是冷漠的,封建科举制度是罪恶的,这一切,在小说中之所以能表 现得那么突出、强烈、典型,与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很大关系,试从文中找出几处对比,并试着分析其具体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 ( 1)小说通过对孔乙己 第一次 与 最后一次 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对比描写,凸现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与不幸14 / 47 遭遇。 ( 2)小说通过科举考试的失败者与获胜者的对比描写,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 ( 3)小说通过邻舍孩子与大人对孔乙己的不同态度的对比描写,从而揭示封建文化教育使人们逐渐丧失良知和仁爱而变得冷漠无情。 布置课后学习 一、完成下列填空 (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的人。( 2)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的人。( 3)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的人 ( 4)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的人。( 5)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 茴 字写法但又()的人。 ( 6)孔乙己是使人快活但又()的人。 (参考答案:穿长衫;好吃懒做;偶尔偷窃;把 半个秀才也没捞到 当作灵魂伤疤;遭到冷遇;无人关心。) 二、写一篇 500 字以上的一篇作文孔乙己离开酒店以后 .或 XX 版孔乙己。 要求:不改变原作人物性格特点,充分发挥想象,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设计 /王强) 第三课时范进中举( 1) 15 / 47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学点 1儒林外史的介绍。 2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 -夸张、对比、写实。 (二 )能力训练点 1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 2比较阅读的能力。 (三 )德育渗透点 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四 )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 二、学法引导 因范进中举是长篇小说节选,学生要想较好地完成该课的学习目标,宜课外阅读儒林外史全书,对该书的整体情况,包括所刻画的人物,所选取的典型题材,反映的主题,主要 的艺术手法有个大体的了解。学习本文时,着重从范进的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及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原因的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题及艺术特点。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 (2)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2难点旧16 / 47 小说中的雅语与口语。 3疑点同是读书人,范进与孔乙已有何不同 ? 4解决办法 重点问题主要由学生阅读分析得出答案,难点多参照文下注解解决,疑点采取结合上几节课内容进行两个人物的比较的方法解决。 四、课时安排 2 课时五、教学 步骤 重点、难点 :范进喜极而疯的戏剧性结局 (一 )明确目标 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 3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精读。 (二 )整体感知 儒林外史是古代讽刺小说中的精品,所以在一开始应予以介绍并鼓励课外阅读,这也能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人物主题的认识。而后分析课文内容,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主人公范进的遭遇及性格。 (三 )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以一幅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的对联导入课 文。 2作家、作品简介 17 / 47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 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 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3自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体会语气,语调的运用,注意文下注释中一些旧小说中的词语的解释。 (2)围绕 中举 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将选文分成 中举前 和 中举后 两个部分。 4根据插图,复述课文梗概。 5整体感知课文: ( 1)找出课文中写得比较精彩的地方,试作简要分析。 ( 2)课文中这些精彩之处都是围绕哪个中心情节展开的? 6范进形象分析 18 / 47 (1)中举前后,范进产 生了那些变化?(从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对人态度等方面来谈)中举前学生默读第 1、 2 两段,思考 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 ?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 明确:如 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 , 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 唯唯连声 。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中举后学生读第 5 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给其划分层次,并分析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这种反复说明了什么。 明 确: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昏厥一疯跑一跌倒一疯走集上。这里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 一句话反复出现。拍手、笑印证了他是因喜而疯,我中了 体现他念念不忘的是科举,一旦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的设置,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学生读第 5 至 12 段, 思考 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 ?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 ?又说明了什么 ? 明确: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高,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 范老爷 ,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 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19 / 47 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由 岳父 转为 老爹 ,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 2)作者设计范进 喜极而疯 的用意何在 ? (四 )总结、扩展 本课对于范进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分析,我们重要的是明确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孔乙己没 有进学、潦倒一生,范进进了学又如何 ?不过变为统治阶级的走卒而已,不同的命运、相同的主题。 (五)拓展阅读 神医袁体庵 子孺言: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 ,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 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 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 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 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 20 / 47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 (六 )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对胡屠户描写部分,体会人物性格。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第四、五、十三至十五回。 第四课时范进中举( 2) (一 )明确目标 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对比、夸张、写实的讽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断阅读。 4范进与孔乙己形象比较。 (二 )整体感知 本课时以讽刺艺术的欣赏为重点,以胡屠户的形象分析其实也贯穿这一内容,范进与孔乙己比较、精彩片断阅读求粗不求细,大致轮廓出现后让学生自己揣摩。 (三 )教 学过程 1以胡屠户为例,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 思考 本文主要用丁哪几种形式 ?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21 / 47 对范进的称呼: 现世宝 一一 贤婿老爷 。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 尖嘴猴腮 一一 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 一副大肠和一瓶酒 一一 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 腆着肚子去了 , 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 狗血喷头 一一 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 , 那手早颤起来 , 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2)夸张 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 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众人回家时, 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3)直接写实 第 12 段,这里胡屠户的动作 攥 、 舒 、 缩 、 揣 及 紧紧 、 连忙 两个词活画出他那 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 通过对比、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 学生讨论文中对其他人物的讽刺描写,如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情状。 22 / 47 2请从胡屠户、乡邻、张乡绅对范进态度的变化这个角度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胡屠户: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充分表现出他的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乡邻:趋炎附势,谴责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 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次要人物。作者具体描写了 张老爷拜会新贵范老爷 的场面 ,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四 )总结、扩展 本文与孔乙己相比,是通过一个中举的人,围绕 中举 这一事件,描写各色人等的种种丑态,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世态。作者用了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手法对这些人物进行描写、讽刺,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批判性。 1下面进行儒林外史精彩片断的阅读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找一个带有明显讽刺的片断进行阅读,然后集中讨论。 示例 1 第四回写到范进到知县汤奉处打秋风,当知县 看到范进因守制而不用银镶杯箸,不用象箸时,很担心他不用荤酒,正在此时,却见范进 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 ,这才放心。一句 大虾元子 的描述将范进虚伪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表现出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23 / 47 示例 2 第五回写到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众人都不得要领,其妾赵氏猜出他的心事 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 ,挑掉一茎之后,严监生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这两个指头使严监生与葛朗台一样,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之一。 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作为比较的双方应具有可比性,即有共性与个性。同样,除了范进与孔乙己,还可进行丁举人与张静斋的比较,胡屠户与张静斋的比较。这些比较都有利于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 2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 1)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 2)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 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 的形象,那 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24 / 47 漓漓一身水 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 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 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 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五 )布置作业 1比较范进中举与变色龙的讽刺艺术。 2根据有关历史资料,结合课文,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了解,并把它写成 300 字左右的短文。 第五课时口技( 1)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相关的文言语句与文意。 2、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争取当堂会背诵课文。 25 / 47 3、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学习: 1、了解作家作品。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 一、导入: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我们经常能在相声、小品中感受口技这种表演技艺。口技的魅力是无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清朝的林嗣环笔下的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听讲,联系以前的生活经验。 二、朗读、感知课文步骤教师活动 学 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组织学生自读课文 二人一组,一人读课文,一人听,发现读音或停顿有错误,随时指出,讨论统一意见。 2 组织全班试读课文,抽查朗读 1-2 位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注意他们的读音和停顿。读完后指出。 3 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4 组织学生三读课文 出声朗读两遍课文,然后全班齐读。 26 / 47 三、疏通课文大意、理解疑难词句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组织学生自读课文,自译课文 四人一组,一生现代汉语串讲课文大意,其他人随时指出其翻译,把不明白的语句记下来。 2 组织交流质疑 交流、质疑、释疑 3 检查课文翻译情况 各小组抽一人进行翻译接龙 4 强调重点疑难字词含义(包括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 同桌讨论 课后学习: 熟读课文,巩固重点词、句的含义。 第六课时口技( 2) 一、复习检查: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组织检查重点词、句的含义 口答或默写 二、精读研讨: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提出问题: 1、 京中有善口技者 ,哪些语句能体现这 善 字? 2、找出文中描写与摹状的语句。哪些是正面描写, 哪些是侧面烘托?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27 / 47 3、读课文第 2、 3、 4 段,看看口技艺人用口摹演了几个场景?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三个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深夜失火) 4、文中前后两次交代道具,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先独立默读课文,独立思考每一题,然后四人小组交流。 2组织交流、评价 全班交流、评价 3 组织学生品读课文,体会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学生品读课文 三、背诵课文: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背诵指导:理清文章的思路,首 段与末段相照应,中间三段写口技艺人用口摹演 了三个场景,每段 都写艺人所模仿的声响,后写听 众的反应。 学生理清思路,抓住关键词试背。两人一组,相互检查背诵。2 指名背诵 学生个别背诵。 3 组织全班学生接龙背诵课文 全班接龙背诵。 四、课后学习: 28 / 47 巩固课文背诵及词、句的含义理解。 第七课时变色龙 学习目标 : 1、能理清并说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2、能从 变 中分析、领悟并说出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理解细节、对比描写的作用。 课前学习: 1、了解作家作品。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导入步骤教 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组织学生简介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交流二、整体感知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本文主人公是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默读、概括、交流 浏览课文、勾画、绘制图表、思考、交流,概括人物性格。2 你能用简洁的图表来表示奥楚蔑洛夫在处理 案子 过程中的几次变化吗? 3 奥楚蔑洛夫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 从奥楚蔑洛夫对百姓和对将军的不同话语中发现是一个什么性格29 / 47 的人? 三、研读课文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作者多次刻意描述奥楚蔑洛夫的新军大衣,有什么作用? 独立思考后,再与同学交流 2 奥楚蔑洛夫这个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 默读课文、理解、思考、交流 3 设想如果不是奥楚蔑洛夫处理这个案子,这件事会怎么处理? 思考、交流 四、总结 五、课后学习 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 第八课时窗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情节,分析人物,领会思想,指导生活。 2、通过学习本文,品味作品中的生活观和人生哲理。 课堂学习: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借助窗,我们接纳温暖的 阳光,也窥视藏在角落的阴暗。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扇窗,30 / 47 透过它,人们看到了外面不同的世界,透过它,我们审视灵魂,解剖人性。 二、自读课文,咀嚼回味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思考:本文有一个出人意料、震撼人心的结尾,说说看,文章中哪些内容为这种震撼作了铺垫? 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2 简要评析学生交流的情况。 就同学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肯定优点,也可以提出应改进的地方。 三、合作探究,讨论人物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 思 1 设置情境:欣赏小说人物,不仅要阅其故事,也要知其人。请用一个词语或短语评价其中的一个人物,并说说你这样评价的理由。 读文章,思考交流 2 例: 靠窗的病人:他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看到的其实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可他的眼前却有那么美的景色 . 他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们两个病都很重,每天都很痛苦、很寂寞。但是他能够描绘出如此美妙的场景 . 他是一个关心他人的人。虽然他自己的病也很重,但是他坚持每天为不靠窗的病原体人讲其实并不存在的美景,帮31 / 47 助他减轻痛苦 . 不靠窗的病 人: 他是一个自私的人。靠窗的病人像他一样病重,但是靠窗的病人却想办法鼓励他,带给他欢乐。而他却只考虑自己,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管别人的死活 . 他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他当时病得很重,而他们两个既不能读书看报,又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靠窗的病原体人能看窗外的美景,他也想看,这是正常的 . 他是一个在欲望的驱使下逐渐堕落的人。他想占那个订位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他也为这种想法感到惭愧,也克制过自己。但后来他认为那张床就应该是他的,所以就见死不救世主死不救 . 明确要求后,精心准备,小组推荐讲述的学生,到讲台前向全体学生和老师讲故事,进行比赛。 3 请同学思考:当不靠窗的病人最后看到窗外是一堵墙的时候,他会怎样想呢?会有怎样的动作和神情呢。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四、理性思考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我们把靠窗的病人称为甲,不靠窗的病人称为乙,假如甲乙二人从开始就调换了床位,你认为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请说说你的理由。 32 / 47 学生反复揣摩,体会小说构思的巧妙。 2 交流学生的观点后,请同学讨论,你支持哪能一种猜测。 学生表述观点是要明确,理由充分,老师以点拨为 主 发挥想象,进行合理的表达,领悟人生的哲理。 3 小写作 根据以上的讨论,写一段话发表你的看法并在组内交流,要求观点明确,材料能够恰当地支持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是同时存在的,美好的心灵需要我们自学地支塑一个人若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就只能是一片荒漠。希望大家在自己的人生之窗中,永远展示人性中光辉美好的一面! 听讲、领悟 六、课后学习: 阅读 2-3 篇小小说,体会其精妙的构思。 第九课时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 1、能体会烘云托 月的手法。 2、引导学生亲近文学,培养审美情趣。 课前学习: 收集文学作品中写眼睛的片断,并作简要点评。 课堂学习: 33 / 47 一、导入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组织学生简介巴金及其作品家 交流介绍 二、品读赏析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组织学生朗读语段,指导情感的把握。 自由朗读,领会情感,个别朗读,评价,齐读。 2 组织评价写眼睛的妙处 交流、评价 3 组织交流课前收集的写眼睛的语段。 四人一组交流,每组推荐出一篇优秀作品,并完善点评,全班交流。 4 推荐名著中描写眼睛的语段, 组织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感受文学的美,去亲近文学,热爱文学。 品读、感受文学的美。 三、课后学习 背诵课文,积累语汇。 第十、第十一、第十二课时写作 课题名称:写人记事突出中心 教学札记 训练目标:学会分清写作材料的主次,能选择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详细写。 训练题目: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各种各样的交往。34 / 47 有人在交往中相互理解、诚实守信,有人在交往中心胸宽阔、豁达大度,有人在交往中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在交往中,搬弄是非、制造矛盾者有之,捞 实惠 、占便宜者有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坑蒙拐骗 者亦有之 . 要求:( 1)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或体验,以 交往 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 2)文题自拟,中心自定; ( 3)不少于 600 字。 训练要求: 1 确立一个中心进行写人、记事,做到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2 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训练过程: 一、思路点拨: 交 和 往 是双向的、互动的,构思时应抓住引导语中为我们所提供的信息和角度,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因为它既可以作为我们选材叙事的方向,也可以作为文章要表达的中心,还可以视作议论的要点,如果再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作文的基本框 架也就搭建完成了。 二、自由交流:谈谈平时交往过程中的体会。 三、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交流互评: 1、对照要求评其优点 2、全班交流点评 35 / 47 五、学生自改 教学后记 说明:作文指导及作文、交流点评、学生自改各需一课时。 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课时综合实践活动 市场新商品调查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组织 市场新商品调查 活动,可以利用网络,了解当前新商品的大量信息,但是,我们更要求学生走进市场,了解市场,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交际能力,训练定向组合、分析信息的能力,初步建立 一点经营意识。 二、课时安排: 3 课时 三、教学步骤:见下 四、设计说明: 该方案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性:自主分组,自主推荐组长,自主收集、整理资料。关注热点问题,让学生收集、走访、讨论、学习用文字、图表、照片等手段来展示学习成果。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调查的积极性,确保每位学生参与。活动开展的关键在于过程,不管最终展示的成果如何,只要让学生充分的 动 起来,都可以说是成功。 同时教师也应发挥好主导作用,例:活动的目的、兴趣及方法指导、信息反馈、评价乃至安全性等 不可随意。 36 / 47 第一课时(准备阶段) (一)、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初步了解活动内容。 1、了解市场新商品销售行情有何作用? 了解市场新商品销售行情,是企业生产和经营决策的基础工作。 2、假定现在你就是某一生产厂家或商品推销公司的职员,企业主管安排你去作某一种或某一类商品的市场行情的调查,你将怎么做呢? 3、选择一项你感兴趣或较熟悉的新商品。如 mp3、电视机、果汁饮料、牙膏。 4、组成你的市场调查团队 ( 1)、自主确立调查专题并自主分组,推选出组长,要求人人参与。 ( 2)、各小组讨论并确立各自 的调查方案,由组长进行详细分工。 (二)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研讨,明确调查的方式、内容等。 1、怎么调查? ( 1)了解商品用途和适用群体; ( 2)排出项目,提出问题,设计表格; ( 3)走访商场,获取信息; ( 4)写出调查报告,报送有关部门、机构或公司企业。 37 / 47 2、拿出你的市场调查问卷!什么是市场调查问卷? 市场调查问卷是企业为获取市场信息,针对企业特定的目标市场和目标人群设计的问卷类调查表。市场调查问卷,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采访目录或资料表。 市场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 ( 1)标题 标题一般由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和 调查问卷 组成,如 中学学生消费情况调查问卷 。 ( 2)前言 前言用来说明调查的意义、目的、调查项目、内容以及对被调查对象的希望和要求等。 ( 3)问卷指导 问卷指导用来引导被调查者解答问卷。 ( 4)问题 这是调查问卷的核心。也叫题型。 3、写出你的市场调查报告!什么是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人们对某一情况 ,事件 ,经验或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而写成的书面报告。它反映了人们通过调查研究找出某些事物的规律 ,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是社会 调查实践活动的成果。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有助于同学们进一步认识社会 ,参与社会 ,把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8 / 47 撰写调查报告 ,要做到以下几点 : ( 1)、着力点要明确 : 首先 ,要深入调查 ,占有材料。这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其次 ,要认真分析 ,找出规律。这是调查的目的。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 ,要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地总结出事物的规律。 再次 ,要立场正确 ,观点鲜明。调查报告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透过现象看本质 ,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最后 ,要概括事实 ,有叙有议。不能光罗列现象 ,而且要适当地进行分析 ,议论 ,阐述观点。 ( 2)、报告格式要规范: 标题。 单标题 , 双标题 , 标题不用 调查报告 字样 ,也可用一般文章题目形式。 前言。这部分内容 ,往往对调查的时间 ,地点 ,对象 ,范围作必要的交代 ,总领全文。 主体。主体是具体叙述调查内容 ,列举事例和数据并做恰当的议论和分析 ,概括出经验或规律 ,是表现调查报告主旨的关键部分。在材料的安排上 ,要把调查得来的大量材料归纳整理出若干条目 ,采用小标题式写法 ,要注意层次清楚 ,条理分明。 结尾。结尾是调查报告的结束语 ,也作归纳性说明或总39 / 47 结全篇的主要观点 ,也可指出存在的问题 ,提出建议。 第二课时(实施阶段) (一)、各小组分头调查。 (二)、各小组集中汇总整理资料,并进行讨论、研究。 (三)、各小组组长向老师汇报调查进展情况,教师适时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科牙医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全州区工会知识培训班课件
- 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及合同范本
- 2025版跨境电商物流担保合作协议
- 全员核酸采样课件
- 2025版保障性住房商品房买卖合同规范书
- 二零二五年度物流配送合同风险提示
- 二零二五年度家具行业电商平台入驻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合伙购房风险评估与交易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租赁合同租赁保证金管理规范
- 安宁疗护之症状管理
- 《神经影像解析》课件
- 电力建设水电工程智慧工地技术规范
- 2025年初级消防员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中考数学二诊试卷(含部分答案)
- 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识
- 行政岗干货知识培训课件
- 向上沟通培训课件
- 网站篡改演练方案
- 《2025年CSCO卵巢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 2025年-四川省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