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集》与词学之“寄托”理论的论文_第1页
《花间集》与词学之“寄托”理论的论文_第2页
《花间集》与词学之“寄托”理论的论文_第3页
《花间集》与词学之“寄托”理论的论文_第4页
《花间集》与词学之“寄托”理论的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花间集与词学之“寄托”理论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通过对宋清两代词学之“寄托”形 成机制进行分析,发现清代的“寄托”理论建立在以花间集为经典词学范本的以词为本 位的立场,而宋代则是以诗为本位的;花间集参与寄托理论建构发生于明代;以这些意 识建构“寄托”理论,其一回应了词向诗歌发展的趋势,其二则树立了词体文学意识,指导 创作实践 关键词:花间集;词学;寄托 词学中“寄托”理论在 什 么时代真正形成,学界存在两种说法其一认为成熟于“清代”,以朱自清为代表,其诗 言 志辨云:“宋人已有比兴论词的到了张(惠言)氏,才更发扬光大,词体于是乎尊 起来了”(p82)因清代出现的常州词派直接以 “寄托”言词,但将清人的观点遥接宋人,宋清之间这么长的历史时段,词学观念难道真 的 静如止水?恐怕难以认可其二认为成熟于宋代,以张惠民为代表,其宋代词学审美理想 中说:“宋代词学自北宋起即有寄托观念产生,而至南宋,自觉的寄托说已基本成型,虽 尚欠周全,但规模已具,且已经相当深刻”(p234)这种观点的说服力也不是很大,詹安泰先生说:“词源不著寄托之条,殆亦讳莫如深 者”(p234),张炎不著寄托之条,恐非讳莫如深, 倒可能是理论意识未达之故,因此南宋有自觉的寄托说实属可疑对宋代比兴寄托有过全面 考察的段学俭,在其文比兴寄托说在宋代词论中的生成与演化中认为:“在绝大多数词 人和相当多的词评家的头脑里,比兴寄托的观念是模糊的而非清晰的,自发的而非自觉的 ”其评价是相当有说服力的,但其略于考察元明二 代,将问题遥接清代,其思维模式和结论仍旧逃不出朱自清的宿命 上述代表性的词学“寄托”理论,在思维模式上存在着如下问题:其一,忽视对成熟形态特 别是常州词派“寄托”理论具体而辩证地分析,从而认为宋代所产生的“寄托”意识与后来 的“寄托”理论具有相同的生成机制;其二,专以前人论述为是,疏于考察明代词学的发展 ;其三,专从诗学背景下的寄托观念审视词学的“寄托”理论,忽视对词学中“寄托”理论 独特构型的关注,因而造成对词学中特别是张惠言“寄托”理论的重大误解本文从历史角 度具体考察宋清二代“寄托”产生机制的不同,认为宋是“以诗为词”的诗位观念的产物 ,而清则是建立在以花间集为经典词学范本基础上的诗词文体互融的结果,正是后者建 立了完美的理论形式因此本文以花间集何时参与建构“寄托”理念为标本,认为词学 的“寄托”理论建构开始于明代中后期,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清人完整的“寄托”理论 宋清“寄托”形成机制比较 宋清两代“寄托”理论的形成机制具有显著不同,前者直接将词与 诗骚相连,是宋代“以诗为词”思维的产物;后者则是通过建立花间集与诗经特别 是屈骚的关系,以词学经典的确立来建构理论从产生的效果看,前者鉴赏性多于理论的体 系性,呈散漫无依状态;后者则企望建立一套严密理论,有创作导向之用 宋代的“寄托”意识与花间集无涉花间集在宋代是人们学习模仿的对象,但未用 以参与“寄托”理论建构宋陈善扪虱新话下集卷三:“唐末诗 格 卑鄙,而小词最为奇绝今世人尽力追之,有不能及者,予故尝以唐花间集当为长短句 之宗”花间集实为奇绝,可堪学习但参与 “寄托”理论建构是需要合法性的,宋人眼里的花间集是“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 士大夫乃流宕如此,可叹也哉!或者出于无聊故也?”,而“寄托”理论作为中国风骚以来一以贯之的诗学传统,“无聊”之作的花间 集当然不具备“寄托”的神圣资格宋代确有以“比兴”言词,也有以“寄托”赏词,但 此时的“寄托”意识与花间集无涉,只与苏轼诗化的词学理念相关苏轼提出:“微词 宛转,盖诗之裔”,倡导诗词同源的观念其后出 现的以诗解词的趋向,无不与苏轼有牵连“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为晏几道词作序说 :“乃独嬉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之句法其合者,高唐洛神之流;其下者,岂减 桃 叶团扇哉!”,认为晏几道词中寓有诗人的句法 ,为此高者可入“高唐洛神之流”南宋的“寄托”意识仍旧沿着苏轼的道路发展,代表 者如鎢阳居士将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进行了类诗经的解释,并得出结论:“ 此词与考?诗极相似” 林景熙胡汲古乐府序:“由此观之,二公(指王安石苏轼)乐府,根性情而作者, 初不异诗也观其乐府,诗之法度在焉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出于诗人礼 义之正然则先王遗泽,其独寄于变风者,独诗也哉!” 10 曾丰知稼翁词集序云:“文忠苏公,文章妙天下,长短句特绪余耳,犹有与道德合 者缺月疏桐一章,触兴于惊鸿,发乎情也;收思于冷洲,归乎礼义也” 11他们解词的方式以及“寄托”意识的形成 ,无非是以诗位解读词,把词当作诗,词于是具备了诗所具备的寄托功能 言比兴言寄托是诗学传统,以诗为词无疑改变了词学发展路径从大的历史视域看,词最 终走向诗,言比兴寄托是必然趋势但中国词学发展的实际时时提醒人们,词要如诗,但 词终究不是诗,因此直接运用诗学理论建构词学注定是有问题的对此,宋人已有警觉,如 李清照就直接批评为“句读不葺之计” 12虽然刘克庄提出“借花卉以发骚人墨客之 豪,托闺怨以寓放臣逐子之感” 13之特别符合“寄托”的言论,仔细考察其 里仍然是诗学语言的套话,没有专属词学理论建构的独特性 表面上,清代的词学理论建构似乎继承宋人,其实不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宋人敏锐地预 期到词最终会被诗化,其由此产生的一些意识与清代以来的词学发展要求相一致,清人面对 词学发展实际不得不将宋人提出的一些话题重新提起如果仅仅从话题入手,不考究其中的 实质,就很容易掩盖二者之间的理论鸿沟清人在建构其词学“寄托”理论的时候,有两条 线索交织,其一是中国古老的诗学理论,其二则贯穿着对花间集的观照,正是第二点形 成了宋清“寄托”理论的差别“强调词的比兴寄托,这可以说是清初词论家一种普遍认 识”14,不仅清初甚至可以说是有清一代多 数词论家的普遍认识清代的主要词派如浙西阳羡常州,不仅浙西阳羡也讲“寄托” ,常州更是“寄托”理论的集大成者清初朱彝尊认为:“倚声虽小道,当其为之,必崇尔 雅,斥淫哇,极其能事,则亦足以宣昭六义,鼓吹元音”15 “必崇尔雅”“斥淫哇”,态度如此分明的朱彝尊似乎对宋人斥为“无聊”之花间集 却青眼有加,对造成明代香弱词风的花间集草堂诗余,只反草堂不反 花间他称赞陈纬云的词:“原本花间,一洗草堂之习”,且其词“假闺房儿女 子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16无疑在朱彝尊看来,花间集是“宣昭 六义,鼓吹元音”“假闺房儿女子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的经典作品 同 时代的阳羡词派代表陈维崧也不例外,认为乐府补题:“此则飞卿丽句,不过开元宫女 之闲谈;至于崇祚新编,大都才老梦华之轶事也”17乐府补题是宋末遗民的咏物词集,历 来认为其中寄托了宋末沉重的遗民心理;而花间集多写“艳情”,将以咏物来寄托的 乐府补题与写“艳情”的花间集相比附,无非是说明花间集在“寄托”中的显要 地 位其后常州词派建构“寄托”理论沿袭同样思路,张惠言词选序开头提出了一大套词 近“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的理论,如果仅就此而言,张惠言与宋人相比没 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其突出点在于从诗歌理论回归到词学传统,提出唐宋词的源流正变,其 中“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18(p1617),特别具有意味地是,张惠言在词 史上第一次明确地用温庭筠词建构词学的“寄托”理论,其解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 金明灭”:“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19(p1609),即以骚体精神释“花间”词张 惠言词选非常苛严,选词116首,范围从晚唐五代到南宋末期,“具体地说,是多采唐 五代词,而南宋词少从作家上看,唐温庭筠的作品是十八首(全体的15%),最多”20(p388)从选录范围以及选录数量来看,不 难推断出张惠言认为以温庭筠为首的花间集与其所持“意内而言外,变风骚人之遗”21(p1637) 的主旨相契其后的常州词家如“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周济虽然在学词途径上 没有给“花间词人”一席,但在具体的评述中仍可以看出“花间”词体现其“浑化无迹”“ 寄 托”理论的极致,如:“皋文曰: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信然飞卿酝酿最深,故其言 不怒不慑,备刚柔之气花间极有浑厚气象,如飞卿则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 然细绎之,正字字有脉络” 22(p1631)发展到陈廷焯,将“寄托”说演化 为“沉郁顿挫”,他说:“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 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飞卿词如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于言表又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凄凉哀怨,真有欲 言难言之苦又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又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皆含深意 ”23(p3777)又说:“飞卿短古,深得屈子 之妙;词亦从楚辞中来,所以独绝千古,难乎为继”24(p3903)历史线索考察证明,清代在构 建词学“寄托”理论的进程中,花间集始终是一条不能被忽视的红线 本文原文明代中后期的“花间”词统与词学之“寄托”然而,以花间集构建词学“寄托”理论是清人的首创吗?考察词 学发展史,结论是创自于明代中后期之所以如此,当得益于其时词坛形成的“花间”词统 明代词坛上劲吹花草香风,明末词人徐士俊曾非常形象地说:“草堂之草 ,岁岁吹青;花间之花,年年逞艳”25 这句形象的描述如果理解为明代词学资源的大较,非常准确但明代中后期由于受到当时盛 行六朝文风的影响,类如六朝文风的花间集进入了词人以及词学家的视野,一方面虽则 草堂诗余依旧于世流传,但一方面反思草堂诗余的声音已经出现,如吴承恩花草 新编序:“然近代流传,草堂大行,而花间不显,岂非宣情易惑而含思难谐乎?”26还有如顾梧芳尊前集引:“余素爱花 间集胜草堂诗余”27等等同时在创作 领域也出现仿花间集现象,如古今词话词品上卷:“沈际飞曰:张杞和花间 集,凡四百八十篇,篇篇押韵字字求新”28;词苑丛谈品藻三:“范文光续花 间集皆画船歌席题赠之作” 29无论从理论意识还是创作实践,明代中后期 俨然已经形成“花间”词统,正如清人谢章铤所谓:“升庵? 州 力挽之,于是始知有李唐五代宋初诸作者其后耳食之徒,又专奉花间为准的”30(p3433) 即使是影响清代词学甚巨的云间词派,无一不是宗“花间”的,如郑方坤论词绝句 曰:“云间设色学花间,汴宋余波着意删和者国中二三子,笙趝未 觉寂尘寰”绝句下有 小注:“明季陈大樽偕同里李舍人宋征士唱倚声之学于江左,一以 花间为宗,不涉宋人一笔”31正因为宗“花间”,词学“寄托”理论借机 发展 现代词学家詹安泰有文论寄托,说到寄托必须问途于比兴,“比兴途径,亦各不同:或 取资闺帏之内,羁旅之中,柔情绮思,忆别伤离,而身世家国之怀寓焉(如韦端己菩萨蛮之类)或取资于自然风景,无知物类,听睹所及,曲写毫芥,而身世 家国之怀亦寓焉(如姜尧章暗香疏影之类)寓诸闺帏羁旅之中者,欲人即小以见大 也;寓诸风景物类中者,欲人触类以引伸也北宋有寄托之词,多属抒写私情,南宋有 寄托之词,多属描摹物类,非无故也”32(p226)詹氏通过寄托象体的不同,将寄托分为两类,甚符合词学发展的实际明代中后期以“ 花间”为词统,在词学“寄托”建构过程中偏取第一种途径:“取资闺帏之内,羁旅之中, 柔情绮思,忆别伤离,而身世家国之怀寓焉”,在效果上趋向“ 多抒写私情”的寄托之词宋代是传统雅文化发展到顶峰的时代,私情在社会中是得不到正 面承认的,而花间集多写艳情闺情,因而花间集不可能进入到雅文化的大殿明 代中后期重“情”的社会思潮选择了“花间”词统,为花间集建构词学“寄托”理论扫 清障碍在词学理论表述中,明人公然兜售着“情”字,论证着词中写情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明周永年艳雪集原序:“盖举乐府方俗之词玉壶(按:陈良运主编中国历代词学 论著选页261以为:“玉壶”,疑为“玉台”之误指玉台新咏今从之)工艳之语 ,香蔹纤媚之调,一一寄之于词”33 难能可贵的是,周永年紧接着提出:“士不深于比兴之义,音律之用,而但长短其诗句 ,以命之曰词,徒见其不知变耳”34,将私情 与比兴联系起来,从而实现词的寄托功能如果说以艳词寄托情怀诗歌中古已有之,那么周 永 年的序中加入词特别是以温词为代表的考量要素,如“供奉之清平助教之金荃,皆词传于 诗者也”35,将李白的清平乐与飞卿的金荃, 视为以词的体裁传诗歌精神的典范为了明晰明代中后期“花间”词统与词学“寄托”理论 的关系,再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证明之: 予初读诗至小词,尝废卷叹曰:嗟哉,靡靡乎,岂风会之使然耶?即师涓所弗道者已而, 睹范希文苏幕遮司马君实西江月朱晦翁水调歌头等篇,始知大儒故所不废 何者?众女蛾眉芳兰杜若,骚人之意,各有所托也36 王介人曰:吾老于诗,思索情竭,多作艳情绮思以发之闻此十五年久矣因思屈子江潭幽 放,托词于香草美人 37 每当春日骀宕,秋气明瑟,则寄情于思士怨女,以陶咏物色,祛遣伊郁示予 词一编,婉弱倩艳,俊辞络绎,缠绵氵奇娜,逸态横生,真宋人之流亚也或曰:“是无伤大 雅乎?”予曰:“不然,夫并刀吴盐,美成所以被贬;琼楼玉宇,子瞻遂称爱君,端人丽而 不淫,荒才刺而实谀,其旨殊也三子者,托贞心于妍貌,隐挚念于佻言,则元亮闲情不能 与总持赓和于岭春结绮之间矣38 所举范仲淹的苏幕遮词“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清彭孙?金粟词话),司 马光朱熹的词作同样是柔情丽语温博认为:“众女蛾眉芳兰杜若,骚人之意,各有所 托也”,虽然所引用的词来自非“花间”,其实是以端正大儒为类如“花间”之词张本温 博的感慨系由编辑花间集补而发,不难推测,温博一方面为类如“花间”的词找到大儒 的例子,另一方面将其并入骚人寄托之列,同时引用茅贞叔氏告诉他的一段话:“昔人称长 短句情真而调逸思深而言婉者,莫过花间”,认为花间集最具寄托之意,因此 花间集成为构筑词之寄托理论的经典范本陈子龙是受到花间集影响的典型词人,而 王介人是陈子龙好友,可算作云间词派中人,因此他们的观点无一例外地受到“花间”词统 的影响他们认为“艳情绮思”等同于屈原的“香草美人”,将“真心”“挚念”隐托于“ 妍貌”“佻言”,从此类如“花间”的词获得了“寄托”情怀以花间集的主要艺术特 征为本,进而阐述词的寄托精神,并将其与屈原开创的香草美人的意趣相连是明人的创见 它是明代的产物,相比较宋代,其更具有理论自觉性正是在此影响之下,清代人继续以 花间集构建寄托理论于此王国维有一段话:“虽止庵(周济)词颇浅薄,潘(潘德舆)刘 (刘熙载)尤甚然其推尊北宋,则与明季云间诸公,同一卓识也”39 如果认为他们仅仅“推尊北宋”则值得商榷,但王氏实道出了常州词派词学理论与明代 中后期词学之间的精神意脉 以词为本位的“寄托”理论与词体文学清谢章铤对张惠言词的“意内言外”说提出了异议:“夫意内言外 ,何文不然,不能专属之长短句”40(p3569)的确,“意内言外”是一非常大而 化之的概念形式,可用之语言诗歌文章等等,因此将此概念形式用于词这种文学文体的 解释,恐怕是小头顶大帽子,宽绰过余谢章铤的质疑值得深思:“意内言外”不专属长短 句,属于传统诗学的理念难道可以专属于长短句吗?这里必须面对词学“寄托”理论的独特 性问题 其实,明代中后期以来的“寄托”理论已经对专属于词的“寄托”理论作出了回答明代周 永年艳雪集原序: 文赋有之曰:诗缘情而绮靡夫情则上溯风雅,下沿词曲莫 不缘以为准若绮 靡两字,用以为诗法,则其病必至巧累于理,僭以为诗余法,则其妙更在情生于文,故诗余 之为物,本缘情之旨而极绮靡之变者也从来诗与诗余,亦时离时合,供奉之清平助教之 金荃,皆词传于诗者也玉局之以快爽致胜,屯田之以柔婉取妍,皆词夺其诗者也大都唐 之词则诗之裔,而宋之词则曲之祖唐诗主情兴,故词与诗合;宋诗主事理,故词与诗离 士不深于比兴之义,音律之用,而但长短其诗句,以命之曰词,徒见其不知变耳41 这段话提出“唐之词则诗之裔,而宋之词则曲之祖”,承认唐词继承了诗的精神,宋词则排 出在外,所以说“供奉之清平助教之金荃,皆词传于诗者也玉局之以快爽致胜,屯田之 以柔婉取妍,皆词夺其诗者也”,李白的清平乐与温庭筠的金荃既得词之绮靡,又 传诗歌的比兴之义;而苏轼柳永的词则淹没了诗其在序言中提出了词的源流正变,将唐 词作为正,宋词视为变,只有唐词才是诗之苗裔,这是中国词学史中较早地以词作为本位探 讨词学寄托理论的文字,姑且称之为以词为本位的“寄托”理论云间词派的蒋平阶也持相 同观念:“词虽小道,亦风人余事五季犹有唐风,入宋便开元曲,故专意小令,冀复 古音,屏去宋调,庶防流失”42认为词如诗,五代时词才保持着诗的风采 张惠言同样继承了这种思维,其词选序 : 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 谣里巷男 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 ,骚人之歌,则近之矣43 这段常见的诗学语言,若果单单就此而言词之“寄托”,的确显得理由不 充足一 般只是注意张惠言关于“意内言外谓之词”,而不注意该序开头的一句话:“词者,盖出于 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曰词”,词出于唐之诗人,唐之诗人写词, 将诗的精神入词中,所以他在该序中也梳理了词发展的源流正变,说: 自唐之词人李白为首,其后韦应物王建韩 罖白居易刘禹锡皇甫松 司空图韩翭并有述造,而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五代之 际,孟氏李氏君臣为谑 ,竞作新调,词之杂流,由此起矣至其工者,往往绝伦亦如齐梁王言,依托魏晋,近古 然也宋之词家,号为极盛,然张先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王 沂孙张炎 渊渊乎文有其质焉其荡而不反,傲而不理,枝而不物柳永黄庭坚刘过吴文英之伦 ,亦各引一端,以取重于当世而前数者,又不免有一时放浪通脱之言出于其间后进弥以 驰逐,不务原其指意,破析乖刺,坏乱而不可纪故自宋之亡而正声绝,元之末而规矩隳 以至于今,四百余年,作者十数,谅其所是,互有繁变,皆可谓安蔽乖方,迷不知门户者也 44 认为温庭筠词是最上品:既有词之韵味,又有诗之精神,在张惠言看来,五代之后的词学发 展渐渐进入迷途:要么失去词的文体特征,要么忘却词应具有诗的旨意,正所谓“安蔽乖方 ,迷不知门户”透过上面分析:明清人关于词之“寄托”理论的建构均是以源流正变为基 础树立唐词特别是温庭筠词的地位,将词之“寄托”理论从先前的以诗建构的外在模式回到 以词为本位的建构模式 词之“寄托”理论相当重要,决定着什么是词体文学的重大问题以词为本位的“寄托”理 论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词从抒情的本质讲,词是诗;如果从文体美学风格看,词不是诗 明代中后期,关于词应具备什么样的美学风格带来诗词曲体式之辨,因此回归到以词为本 位的“寄托”理论当是必然结果早在宋代已经存在着李清照“词别是一家”和苏轼“词自 是一家”的言说,前者以词为本位,后者以诗为本位,虽然在创作中存在越位的情况,但在 理论意识上,两派一直处于分离状态元明以来的词学实践,无疑强化了词如诗的理念,互 相分离的理论意识开始互融,如明朱承爵所言:“诗词虽同一机杼,而词家意向与诗略有不 同”45但词从此成为诗,会不会从此取消词 的独立性呢?明人在此问题上论述颇多且几乎形成了大致相同的意见,即“大约词体以婉约 为正”46“词须宛转帛系丽,浅至儇俏,挟春 月烟花于闺辤内奏之,一语之艳,令人魂绝,一字之工,令人色飞, 乃为贵耳”47(p385)在此种词体风格指导之下展开了和诗之间的辨 析,如“之诗而词,非词也之词而诗,非诗也”48(p385),到清代李东琪仍总结道“诗庄词媚,其体元别”49 (p606)如此执著地辨析,无非是说明诗词有相通之地,且应有相别之 处,相通在于词应有诗的寄托精神,相别在于词具有不同于诗的美学风格,所以李冬琪认为 写词“不得因媚写入淫亵一路媚中仍存庄意,风雅庶几不坠”50 (p606)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集,在反复的诗词之辨中得到张扬 成为了词学正典,成为诗词二者中途的理想地带:既得诗之菁华,又存词之美媚 以寄托言词本非首开于清代常州词派,但由此引发的得失无不集矢于此宋代已有用诗学观 念言词的先例,但其言说方式无不是就事论事,自发的诗词比附并未引起后人多大争议清 代常州词派引发后人争议的无非是其将温庭筠的词解释为“离骚初服”,而史书记载温庭筠 “士行尘杂”“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辞”51 ,如此人品怎可产生如此词品?后人的争议其实引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以词学为本位的“ 寄托”何以可能其实张惠言的词论可以从两方面看,其一是言词,其二是作词,二者实为 二而一的关系,言词是为了指导作词,而这正是今文经学典型的做法张惠言说:“以其文 小,其声哀,放者为之,或跌荡靡丽,难以昌狂俳优然要其至者,莫不恻隐盱愉,感物而 发,触类条鬯,各有所归,非苟为雕琢曼辞而已”52(p1617) 提醒作词者:词虽文小却有至者存焉,不可因其小而“苟为雕琢曼辞” 此点常州后学周济领会最深,张惠言编辑茗柯词选,以“国风离骚之旨趣铸温韦 周 秦之面目”53一“铸”字大可考究道光时 潘曾玮也说张惠言词选:“大要惩昌狂雕琢之流弊,而思遵之于风雅之归”,周济词 辨:“固深恶夫昌狂雕琢之习而不反,而亟思有以厘定之”,无不是在说明他们的词学理 论以说词来指导作词,那就是所作之词“非苟为雕琢曼辞而已”,其中当有至大至刚的诗魂 存焉,言下之意则是词既有词本有的雕琢曼辞,又存诗的寄托理想 总之,明代中后期开始的以温庭筠词为代表的花间集介入词之“寄托”理论建构,改变 了先前诗词比附方式,回归到词的本位,理论效果是建立了词体文学的认识,并由此指导新 一轮的创作实践,正如周济所言:“诗有史,词亦有史”,影响之下,清代后期词创作回应 了明代中后期以来的理论呼声,自觉地创作了既有诗魂又有词心的词学作品 朱自清诗言志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惠民宋代词学审美理想,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32詹安泰论寄托,詹安泰词学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 段学俭比兴寄托说在宋代词论中的生成与演化,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 宋陈善扪虱新话下集卷三,丛书集成初编本 陆游花间集跋,陆游渭南文集卷三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苏轼祭张子野文,苏轼苏轼文集(五),中华书局1986年版 黄庭坚小山词序,转引自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页194,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宋鎢阳居士复雅歌词,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一)页60, 中华书局1986年 10宋林景熙胡汲古乐府序,见其撰霁山文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宋曾丰知稼翁词序,见其撰缘督集卷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李清照词论,王仲闻校注李清照集校注页195,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版 13宋刘克庄跋刘叔安感秋八词,后村题跋卷二,丛书集成初编本 14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清代)页691,上海古籍出版社1 996年 15清朱彝尊静惕堂词序,转引自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页543,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