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数学3月“二诊”模拟考试试题-理(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2019届高三数学3月“二诊”模拟考试试题-理(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2019届高三数学3月“二诊”模拟考试试题-理(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2019届高三数学3月“二诊”模拟考试试题-理(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4页
2019届高三数学3月“二诊”模拟考试试题-理(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高三下学期“二诊”模拟考试试题数学(理工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设集合,则的子集的个数是:( )A. 4 B. 3 C. 2 D. 1【答案】A【解析】因为单调递增,且图象恒过点,且点在椭圆的内部,所以曲线与椭圆有两个公共点,即的子集的个数是4.故选A.2. 已知为单位向量,且与垂直,则的夹角为( )A. B. C. D. 【答案】C【解析】设的夹角为,因为与垂直,所以,即,即,即,又因为,所以.故选C.3. 若等差数列满足,则的前2016项之和( )A. 1506 B. 1508 C. 1510 D. 1512【答案】D【解析】由题意,得,即,则等差数列的前2016项和.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等差数列的性质和前项和公式的应用.在处理等差数列的有关运算时,利用一些性质(如:等差数列中,若,则)进行处理,可减少运算量,提高解题速度.4. 给出下列四个命题:“若为的极值点,则”的逆命题为真命题;“平面向量,的夹角是钝角”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若命题,则;命题“,使得”的否定是:“均有”.其中不正确的个数是( )A. 1 B. 2 C. 3 D. 4【答案】C【解析】对于命题,由于使得,但不是函数的极值点,故命题不正确;对于命题,由于取,虽有,但成平角,故不充分,则命题不正确;对于命题,由于,则其否定显然不正确,故命题也不正确;故应选答案C。5. 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中,为线段的中点,则( )A. B. 2 C. D. 1【答案】D【解析】由题意,得,设,以所在直线为轴, 所在直线为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则.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和数量积运算.解决本题的技巧是合理利用和等腰直角三角形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大大减少了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巧妙地避开了干扰信息.6. 设,则对任意实数a、b,若a+b0则()A. f(a)+f(b)0 B. f(a)+f(b)0C. f(a)f(b)0 D. f(a)f(b)0【答案】B【解析】易知函数为奇函数,且在上单调递增,因为,所以,则,即.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的综合运用.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联想到要判定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进而利用性质进行比较大小,这是一种常见题型,要多总结,多积累.7. 定义矩阵,若,则 ( )A. 图象关于中心对称 B. 图象关于直线对称C. 在区间上单调递增 D. 周期为的奇函数【答案】C【解析】当时,故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大值为1.故选C.8. 如图所示的流程图,若输出的结果是9,则判断框中的横线上可以填入的最大整数为( )A. 17 B. 16 C. 15 D. 14【答案】B【解析】由程序框图,得,即判断框中的横线上可以填入的最大整数为16.故选B.9. 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内容极为丰富的数学名著,书中有如下问题:“今有女子善织,日益功,疾,初日织五尺,今一月织九匹三丈(1匹=40尺,一丈=10尺),问日益几何?”其意思为:“有一女子擅长织布,每天比前一天更加用功,织布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从第二天起,每天比前一天多织相同量的布,第一天织5尺,一月织了九匹三丈,问每天增加多少尺布?”若一个月按31天算,记该女子一个月中的第天所织布的尺数为,则的值为( )A. B. C. D. 【答案】B【解析】由题意女子每天织布数成等差数列,且,由于,且。所以,应选答案B。10. 已知函数,若,则的取值范围为( )A. B. C. D. 【答案】A【解析】由,知为上的偶函数,且当时,,为增函数,故等价于不等式,解得的取值范围为,故选A点睛:对于求值或范围的问题,一般先利用函数的奇偶性得出区间上的单调性,再利用其单调性脱去函数的符号“f”,转化为解不等式(组)的问题,若f(x)为偶函数,则f(x)f(x)f(|x|)11. 已知,则曲线为椭圆的概率是( )A. B. C. D. 【答案】D【解析】由题意,得共有种不同情况,其中可以满足“曲线为椭圆”的有三种情况,由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得所求概率为.故选D.12. 已知定义在上的函数与其导函数满足,若,则点所在区域的面积为( )A. 12 B. 6 C. 18 D. 9【答案】A【解析】由题意设,则,故原不等式可化为,即。由于,故当时,函数单调递减,此时不等式可化为,即;故当时,函数单调递增,此时不等式可化为,即。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区域如图,结合图形可算得该不等式组表示的区域的面积为,应选答案A。点睛:本题的难度非常大,主要有这样几个难点较难突破,其一是怎样依据题设条件构造函数;其二是构造什么样的函数;第三是如何表示不等式组代表的区域。求解时先从题设中的条件入手构造出函数,再借助已知与导数工具判定其单调性,然后将原不等式进行等价转化为不等式组,最后再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区域求出其面积使得问题获解。二、填空题:本题共4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3. 已知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为,则实数a的值为_.【答案】【解析】将化为,由题意,得,即.14. 设函数,是由轴和曲线及该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所围成的封闭区域,则在上的最小值为_.【答案】【解析】当时,,则 所以曲线 及该曲线在点 处的切线为 , 区域可作图如下则根据线性规划的目标点的选取 ,将其转化为可行域内取一点与定点之间距离的平方与2的差的最小值,有可行域可知,定点到直线的距离为,所以可行域内取一点与定点之间距离的平方与2的差的最小值.15. 在区间上随机地取两个数,则事件“”发生的概率为_【答案】【解析】由题意画出事件“ ”所表示的图象,如图阴影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由几何概型概率公式有事件“ ”的概率为 .16. 已知数列与满足,若的前项和为且对一切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答案】【解析】依题设,当时,;当时,又当时, . .等价于,即,对一切恒成立,令,则,当时,当时,当或时,取得最大值, , .三、解答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70分。要求写出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 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为a、b、c,ABC的面积为(1)求c的值;(2)求cos(BC)的值【答案】(1)7;(2)【解析】试题分析:(1)先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再由余弦定理进行求解;(2)先由余弦定理求出,再由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或正弦定理求出,再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求解.试题解析:(1),ABC的面积为=absinC=sin,解得:a=5,由余弦定理可得:c=7 (2)由(1)可得:cosB=,又B(0,),可得:sinB=,cos(BC)=cosBcos+sinBsin=+=18. 时下,租车已经成为新一代的流行词,租车自驾游也慢慢流行起来,某小车租车点的收费标准是,不超过2天按照300元计算;超过两天的部分每天收费标准为100元(不足1天的部分按1天计算)有甲乙两人相互独立来该租车点租车自驾游(各租一车一次),设甲、乙不超过2天还车的概率分别为;2天以上且不超过3天还车的概率分别;两人租车时间都不会超过4天(1)求甲所付租车费用大于乙所付租车费用的概率;(2)设甲、乙两人所付的租车费用之和为随机变量,求的分布列与数学期望【答案】(1);(2)分布列见解析,【解析】试题分析:(1)由甲所付租车费用大于乙所付租车费用知可分为乙租车2天与乙租车3天两种情况,由此能求出所求概率;(2)首先求得的所有可能取值,然后分别求出相应的概率,由此能求出的分布列与数学期望试题解析:(1)因为甲所付租车费用大于乙所付租车费用,当乙租车2天内时,则甲租车3或4天,其概率为;当乙租车3天时,则甲租车4天,其概率为;则甲所付租车费用大于乙所付租车费用的概率为5分(2)设甲,乙两个所付的费用之和为可为600,700,800,900,1000,6分 8分故的分布列为600700800900100010分故的期望为12分考点:1、概率;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期望19. 如图1,在矩形ABCD中,点分别在边上,且,交于点现将沿折起,使得平面平面,得到图2(1)在图2中,求证:;(2)若点是线段上的一动点,问点在什么位置时,二面角的余弦值为【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解析】试题分析:(1)先证明 ,再证明,证明平面,从而可得 ;(2)建立直角坐标系,设,求出平面、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结合二面角的余弦值为,即可得出结论.试题解析:()在矩形中,,, 即.在图2中,. 又平面平面,平面平面,平面, ,依题意,且,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 又,平面, 又平面, .()如图1,在中,.如图,以点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平面,为平面的法向量.设,则,设为平面的法向量,则即,可取,依题意,有,整理得,即,当点在线段的四等分点且时,满足题意20. 椭圆:的离心率为,过其右焦点与长轴垂直的直线与椭圆在第一象限相交于点,(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2)设椭圆的左顶点为,右顶点为,点是椭圆上的动点,且点与点,不重合,直线与直线相交于点,直线与直线相交于点,求证:以线段为直径的圆恒过定点【答案】(1);(2)【解析】试题分析:(1)由题意可得,则椭圆C的标准方程为. (2)由题意可得,结合题意可得圆的方程为,则以线段ST为直径的圆恒过定点. 试题解析:(1)解:,又,联立解得:,所以椭圆C的标准方程为. (2)证明:设直线AP的斜率为k,则直线AP的方程为,联立得. ,整理得:,故,又,(分别为直线PA,PB的斜率),所以,所以直线PB的方程为:,联立得,所以以ST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为:,令,解得:,所以以线段ST为直径的圆恒过定点. 21. 已知函数(1)若在处取极值,求在点处的切线方程;(2)当时,若有唯一的零点,求注表示不超过的最大整数,如参考数据:【答案】(1);(2)2【解析】试题分析:(1)求导,利用对应导函数为0求出值,再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进行求解;(2)求导,讨论导函数的符号变化确定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通过极值的符号确定零点的位置,再利用零点存在定理进行求解.试题解析:(1)因为,所以,解得,则,即在点处的切线方程为,即;(2), 令,则由,可得在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由于,故时,又,故在上有唯一零点,设为,从而可知在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由于有唯一零点,故且 又.令,可知在上单调递增由于,故方程的唯一零点,故22. 已知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为参数)以为极点,轴的非负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为(1)写出直线l经过的定点的直角坐标,并求曲线的普通方程;(2)若,求直线的极坐标方程,以及直线l与曲线的交点的极坐标【答案】(1);(2)【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当时直线经过定点,设,即可求出曲线的普通方程;将代入直线的参数方程,可求出直线的普通方程,将代入即可求得直线的极坐标方程,然后联立曲线:,即可求出直线与曲线的交点的极坐标解析:(1)直线经过定点,由得,得曲线的普通方程为,化简得;(2)若,得的普通方程为,则直线的极坐标方程为,联立曲线:.得,取,得,所以直线与曲线的交点为.23. 已知函数(1)若不等式的解集为,求实数的值;(2)在(1)的条件下,若存在实数使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答案】(1)1;(2)【解析】试题分析:(1)由题意得,解得,再由已知不等式的解集为,可得到的值;(2)在(1)的条件下,即,即,求得的最小值为,可得的范围.试题解析:(1)由,得,即,(2)由(1)知,令,则 的最小值为4,故实数的取值范围是考点:1.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2.函数最值的应用.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 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礼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儳言”,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相当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若逐篇细读,如网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礼记是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仪礼和周礼。B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并非一人创作,而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集体创作。C礼记一书思想内容隽永,说理宏通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节描述。D礼记全书都采用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对浅近。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记对人们的手、足、目、口、头、声等各方面的仪容仪态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要求,要求人们在礼仪场合要做到言行举止端庄文明。B按礼记的要求,拜访客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做人的原则在当今仍有指导意义。C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毋剿说,毋雷同”,意即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观点不能与人雷同,提倡独立思考,发扬创新精神。.D礼记要求对尊长要谦恭尊重,听师长讲话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插话,而且还要神态恭敬,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虽然时代不同了,我们读礼记仍可学到一些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B读礼记我们可学到许多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应注意的事项,例如怎样在尊长旁陪坐,如何得体访客等。C读礼记可以学到许多让人受益终生的格言,这些格言立意深刻,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堪称人生准则。D读过礼记,就会发现“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内涵最大的概念,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庞大的中国文化体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黄花渡黄大刚黄花渡是一个渡口,也是一座桥的名字。黄花渡是黄家庄第一个大学生大林出资建造的。28年后,大林从都市回到家乡时,看到黄花渡过往还是靠那只小木船摆渡,只不过那只小木船更破旧了,真不知道能不能载得动船上的重量。大林的豪车只能望船兴叹。大林很是气恼,还没进家门,先去找村长,“建一座桥需要多少钱,你说?”村长不知惊还是喜,半天答不上话来。钱很快打到了村里的账户。传出建桥的消息,兴奋喜悦的情绪在村子荡漾,村人说起这件事时,都说:“这下好了”黄老师也说:“这下好了,学生上学不用划船了。”黄老师特意跑到集市给大林打电话。“大林,”黄老师还像当年那样喊着他的名字,“你为家乡做了件大好事,老师以你为骄傲。”大林听了,嘴里客气着,心里却不以为然。黄老师是大林的小学老师,那时候,大林去学校的路上有黄花溪,大林到黄花溪边就不走了,脱了洗衣服和小伙伴蹦 进溪里玩,打水仗、捉鱼虾,玩饿了也不回家,摸进地里摘西瓜,挖地瓜,直到日落西山,才背着小书包,“放学”回家。大林一天没到学校上学,黄老师紧跟其后家访。大林正在埋头吃晚饭,黄老师说明来意,父亲一听今天没去上学,一把拉过还在低头吃饭的大林,巴掌立马扬得高高的。黄老师忙把大林拽到身后,问:“大林,今天怎么不去学校?”“我,我不敢过黄花溪。”大林躲在黄老师身后,脖子一梗,答道。黄老师一听,不再责怪大林,反而劝说他父亲,“福叔,孩子不懂事,慢慢教,大林是个不错的孩子,有前途的。”第二天,大林在父亲的催促下,背着书包去上学,才到黄花溪,就看见黄老师和那只小木船候在溪边。大林只得乖乖上了船。黄老师在船家的指点下,笨拙而吃力地把船撑到了对岸。看黄老师手忙脚乱的样子,大林忍不住“噗”地笑出了声。但大林玩心不改,总有这样的理由那样的借口逃课去玩,父亲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无奈了最后吼一声:“你要学就学,不学回家,老子给根牛绳让你牵。”一看父亲真动了脾气,大林也好像感到了事情的严重,不再说话,无助地看着前来家访的黄老师。“学还是要上的,大林顽皮点,但聪明着呢,将来会有出息的。”黄老师说。在黄老师的劝说下,大林回到了学校。黄老师经常对大林他们讲外面的世界。在黄老师的描述下,大林他们露出了向往的神色,不由好奇地问这问那。大林说:“外面的世界有什么呢?老师,你去过吗?”黄老师说:“外面的世界精彩着呢,单说省城,就有供人闲暇时放松心情的美丽的公园,还有你们喜欢的动物园,里面有老虎、大象、猴子”“还有什么呢?”“还有跑得比牛快的汽车,有像长蛇一样的火车,有飞机,有高到云端的大楼”“只要你们按时上学,认真学习,不逃学,有机会老师带你们去省城看看。”老师的话激起一片欢呼。“你们要努力学习,走出这黄花渡。”黄老师意味深长地说。、黄老师看着远方,脸上浮现出幸福的微笑,好像看到了孩子们的未来, 看到了自己的梦想段考后,黄老师 自掏腰包,带大林他们去了一趟省城。大林梦想去动物园、公园玩,但黄老师带他们去的是省城的大学校园,从那一刻起,当一名大学生的念头像一颗种子在大林的心里发芽。大林不仅如愿考上了大学生,还走向了外面精彩的世界。多少年过去了,黄老师还留在黄家庄当老师,多年的乡村教师生涯,已把黄老师磨得与一个农民无异。再想起黄老师当年鼓励自己走向外面精彩世界的话,大林突然觉得老师那些话语过于虚伪,要是真如老师讲的那样,那黄老师干嘛窝在黄家庄一辈子。桥建好了,名字大林也想好了,就以捐资者的名字命名,这是惯例的,只是他不好意思提而已。还没等大林找个合适的人来表达他的意思,父亲却提议以黄老师的名字命名这座桥,父亲说:“黄老师是村里第一个走出黄花溪的人,可为了村里的孩子,又从外面精彩的世界回到了黄家庄。”还有这等事,多少年过去了,要不是父亲提起,他永远不知晓。但黄老师说:“不是已有现成的名字吗,就叫黄花渡吧。”4黄老师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5小说采用插叙的手法交代大林儿时上学的表现有何作用?(4分)6小说也以“黄花渡”为题,有何用意?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一代儒宗马一浮郭继民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马一浮幼年时的“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的诗句似乎预示了其高人的走向。马一浮幼年时即智慧过人。初始随母亲学文,母丧后他的父亲请名仕郑举人来教。后举人辞馆,理由是这孩子才智超老师。父亲从此不再延师,听任自学。马一浮一生阅书无数,且过目不忘,被喻为中国20世纪的“读书种子”。李叔同说:“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的多。”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哲学、社会学等著作。后转赴日本学习日文和德文,并携德文版资本论回国。据资料显示,马一浮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 人。中国当时的世界地位及西方人对中国的歧视促其写下了“沦海飘零国恨多”“国命真如秋后草”的诗句并最终东归。回国后,马一浮依旧热衷西学,翻译了堂吉诃德政治罪恶论等著作。自1906年起,他正式转向国学,并在广化寺潜心读书。三年内,他读完了36400余册的“四库全书”,并做了大量笔记,为其日后的国学研究夯实了基础。马一浮的诗歌造诣极高,从11岁的神童诗到临终的绝笔诗,皆融入其性情与学问。他11岁即能依题限韵作出好诗。临终作拟告别亲友,诗虽短短四十言,但集儒、释、道为一体,诗歌情感真挚,非有真性情者不能作出。熊十力早年曾评价说:“马一浮的学问,能百家之奥。其特别之表现在诗,后人能读者几乎等于零。”马一浮的书法亦精纯,他擅长草书,精于篆隶,风格凝练,法度谨严。书法家沙孟海曾说:“展玩马先生遗墨,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史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卓越,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除精通书法外,马一浮亦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沙孟海评价其印风:“朴茂高雅,纯用汉法古意新姿,韵味无穷。”至于绘事,马一浮虽少践行,但也提出了卓然洞见。他认为,绘事需要有两种准备:一是对艺术史的考察,二是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作为“游于艺”的绘事最终应“归于仁”,以达到“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丑恶。”1907年他曾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为文宗,记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自此之后,他以传承儒学、“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动,终成一代醇儒。梁漱溟评价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蔡元培曾请马一浮去北京大学任教,因不同意北大反孔、废经的教学理念,马一浮婉拒之。抗战期间,他为了保留一点儒家的种子,以传统儒家礼教的模式创办了一所书院复性书院。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此主张与熊十力产生了分歧。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马一浮尝言,“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 ,可谓其志坚性醇的体现。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他真切指出:圣贤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如果学人不能实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显性德的生命进路,那么多学何益,多说何益?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他认为,“六艺皆史”的主张“流毒天下,误尽苍生”,“学者须知,六艺本是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的。”若把六经堪称史学甚至是考据学,那么心性之学就将蜕变,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马一浮所说的“统摄”,指融会贯通之义,它不仅仅是发生于六艺之间,即所谓易统礼乐,春秋统诗、书等,而且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中。诗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春秋是至真若是西方有圣人出,行出来也是这个六艺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虽然其观点值得商榷,然而,他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马一浮终生追求并践行易经中“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纵观其洁净精微的人生历程,他已进入化境之中,正可谓:“性醇智商,道深行逸。默然不说,其声如雷。斯人已逝,精义常存。一代宗师,千古国粹。” (选自社会科学报,有删减)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梁漱溟认为马一浮是儒学界的“宗主”,与马一浮精通诗歌、绘画、书法以及在纷扰世俗、动荡时局中志坚性醇的表现不无关系。B精通艺术和儒学的马一浮曾将二者联系起来,他认为绘事最终应归于仁,达到心中的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的丑恶师。C文章的题目是“一代儒宗马一浮”,但在行文的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对西方之学的热衷,这样写有游离文章主线之嫌疑。D马一浮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肯定,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认为六艺之间有统摄关系,西学也合乎六艺之道,作者肯定了他的说法。E马一浮提倡精英教育,以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就业。8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请问“高人逸士”的品性在马一浮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概括。(4分)9马一浮的儒学主张有哪些独到之处?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共19分)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