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数学9月月考试题-文新人教版新版.doc_第1页
2019届高三数学9月月考试题-文新人教版新版.doc_第2页
2019届高三数学9月月考试题-文新人教版新版.doc_第3页
2019届高三数学9月月考试题-文新人教版新版.doc_第4页
2019届高三数学9月月考试题-文新人教版新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9届高三9月月考试卷高三文科数学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三次函数的图象在点处的切线与轴平行,则在区间上的最小值是( )ABCD2已知(为虚数单位),则复数( )ABCD 3如表是我国某城市在2017年1月份至10月份个月最低温与最高温()的数据一览表月份12345678910最高温59911172427303121最低温171719232510已知该城市的各月最低温与最高温具有相关关系,根据这一览表,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最低温与最高位为正相关B每月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平均值在前8个月逐月增加C月温差(最高温减最低温)的最大值出现在1月D1月至4月的月温差(最高温减最低温)相对于7月至10月,波动性更大4等比数列的前项和为,且,成等差数列,若,则( )A7B8C15D165已知函数为奇函数,且当时,则( )AB0C1D26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则输出的( )A5B6C7D87已知集合,则( )ABCD8已知,与的夹角为,则( )A2B3C4D59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动点到圆上的点的最小距离与其到直线的距离相等,则点的轨迹方程是( )ABCD10某四面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四面体的四个面中,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是( )A2B4CD11设抛物线:的焦点为,过点且斜率为的直线与交于,两点,则( )A5B6C7D812已知在正方体中,点是中点,点是中点,若正方体的内切球与直线交于点,且,若点是棱上一个动点,则的最小值为( )A6BCD第卷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5分,满分20分,将答案填在答题纸上)13设,满足约束条件,则的取值范围为_14某学校有两个食堂,甲、乙、丙三名学生各自随机选择其中的一个食堂用餐,则他们在同一个食堂用餐的概率为_15在数列中,且记,则_16已知平面直角坐标内定点,和动点,若,其中为坐标原点,则的最小值是_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12分)在中,角,所对的边分别是,且(1)证明:;(2)若,求18(12分)如图,在平行四边形中,以为折痕将折起,使点到达点的位置,且(1)证明:平面平面;(2)为线段上一点,为线段上一点,且,求三棱锥的体积19(12分)某家庭记录了未使用节水龙头50天的日用水量数据(单位:)和使用了节水龙头50天的日用水量数据,得到频数分布表如下:未使用节水龙头50天的日用水量频数分布表日用水量频数13249265使用了节水龙头50天的日用水量频数分布表日用水量频数151310165(1)在答题卡上作出使用了节水龙头50天的日用水量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2)估计该家庭使用节水龙头后,日用水量小于的概率;(3)估计该家庭使用节水龙头后,一年能节省多少水?(一年按365天计算,同一组中的数据以这组数据所在区间中点的值作代表)20(12分)已知中心在原点,左、右焦点分别为,的椭圆的离心率为,焦距为,是椭圆上两点(1)若直线与以原点为圆心的圆相切,且,求此圆的方程;(2)动点满足:,直线与的斜率的乘积为,求动点的轨迹方程21(12分)已知函数(1)求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2)证明:当时,请考生在22、23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22(10分)【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以直角坐标系中,以为极点,轴非负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直线的参数方程为(为参数),曲线的方程为,定点,点是曲线上的动点,为的中点(1)求点的轨迹的直角坐标方程;(2)直线与曲线相交于,两点,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23(10分)【选修4-5:不等式选讲】已知函数(1)当时,求不等式的解集;(2)若的解集包含,求的取值范围高三文科数学答 案一、选择题1【答案】D2【答案】A3【答案】B4【答案】C5【答案】A6【答案】C7【答案】C8【答案】B9【答案】A10【答案】C11【答案】D12【答案】C二、填空题13【答案】14【答案】15【答案】316【答案】三、解答题17【答案】(1)见解析;(2)4【解析】(1)根据正弦定理,可设,则,代入中,有,变形可得在中,由,有,所以(2)由已知,根据余弦定理,有所以由(1),所以,故18【答案】(1)见解析;(2)1【解析】(1)由已知可得,又,且,所以平面又平面,所以平面平面(2)由已知可得,又,所以作,垂足为,则由已知及(1)可得平面,所以平面,因此,三棱锥的体积为19【答案】(1)见解析;(2);(3)【解析】(1)如下图(2)根据以上数据,该家庭使用节水龙头后50天日用水量小于的频率为,因此该家庭使用节水龙头后日用水量小于的概率的估计值为(3)该家庭未使用节水龙头50天日用水量的平均数为该家庭使用了节水龙头后50天日用水量的平均数为估计使用节水龙头后,一年可节省水20【答案】(1);(2)【解析】(1)设椭圆方程为,由已知,得,椭圆方程为当直线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为,代入椭圆方程得,即,即与以原点为圆心的圆相切,圆半径,则,圆的方程为当直线的斜率存在时,易知方程为满足上述方程综上,所求圆的方程为(2)设,由得又直线,的斜率积为,即,在椭圆上,联立得消去,得当斜率不存在时,即,得,此时,同理斜率不存在时,点的轨迹方程为21【答案】(1);(2)见解析【解析】(1),因此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是(2)当时,令,则当时,单调递减;当时,单调递增;所以因此22【答案】(1);(2)【解析】(1)由题意知,曲线的直角坐标方程为设点,由中点坐标公式得,代入中,得点的轨迹的直角坐标方程为(2)直线的普通方程为,由题意可得,解得,即实数的取值范围是23【答案】(1);(2)【解析】(1)当时,当时,由得,解得;当时,无解;当时,由得,解得,所以的解集为(2)等价于当时,等价于,由条件得且,即故满足条件的的取值范围为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殷人将日月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朝虽没有中秋节,但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云:“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诗酒风流,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变化无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就寄托着这种浩叹。似乎中秋明月的清光,也难掩宋人的感伤。不过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即世俗的欢愉。北宋东京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梁录);市井贫民“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社会乡族观念增强,人们对家庭更为依恋,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连,取团圆之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奈),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中秋经历了文人赏月的雅趣,民间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心吃月饼而无心看月的俗趣,节俗形态从古至今发生了重大变化。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史,也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摘编自萧放团圆饼与月亮节中秋节俗形态的变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日月,殷人称东母与西母,春秋战国时称东皇公、西王母,汉代称东王公、西王母,从这些称呼可以看出,中国古人的日月崇拜有一脉相承之处。B唐宋两代都有文人赏月的风尚。唐人多借月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赞美,体现出诗酒风流的情趣,而宋人常因月抒发感伤之情。C南宋时的都城杭州,中秋夜热闹非凡,不仅富家巨室、中小商户宴饮赏玩,“以酬佳节”,连财力匮乏的市井贫民也勉力寻欢,足见中秋在当时已是非常重要的节日。D中秋的节俗文化经历了不断丰富与演变的过程,如宋人赋予中秋节阖家团圆的意义,明人则将月饼引入中秋节,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感情的信物。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弦、望、晦、朔是月亮在运行过程中被人观察到的不同形态,是中国大多数节日设定的基准,如中秋节的设定就与“望”有关。B中秋节源于原始宗教中的月亮崇拜,但形成较晚。唐代文人已有中秋之夜赏月的风尚,到宋代,中秋则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C沂南汉画像石中的西王母为月神,居于昆仑山,后演变为月神嫦娥。晋代郭璞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即以此神话为依据。D唐朝的一般民众将月亮视为欣赏的对象,而不再觉得它高不可及,这跟天文知识的丰富、文化观念的进步和皇家丧失对祭月的独占权大有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为天地大神,在宗教祭祀中地位重要,上古时期统治者独占祭月权之后,直至隋唐以前,一般民众无权祭月,中国民间也没有祭月的风俗。B尽管唐宋文人赏月的情趣大异,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和苏轼中秋月都是借月抒怀的感伤之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C在宋代,中秋已是团圆佳节,到明清时期,理学的影响增强了民间社会的乡族观念和人们对家庭的依恋,于是中秋节更成为共享天伦与联系亲族的良机。D中秋节俗形态丰富,从文人雅士赏玩明月,到民间阖家团圆共赏明月,再到以月饼相赠加强亲族联系,这些习俗的演变折射了时代精神的变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百年震柳梁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