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完善_第1页
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完善_第2页
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完善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学 士 学 位 论 文题目: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完善姓 名 于润龙 学 院 政法学院 专 业 法学 年 级 2005级 学 号 051210080 指导教师 周洪江 2009年5月25日目 录摘要1引言1一、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一般理论1(一)代表人诉讼的内涵1(二)代表人诉讼制度的意义2二、国外典型国家的群体诉讼制度3(一)美国的集团诉讼制度3(二)日本的选定当事人制度3(三)德国的团体诉讼制度4三、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立法现状及不足4(一)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立法现状4(二)我国代表人诉讼之不足4四、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之完善6(一)当今适用代表人诉讼制度应遵循的原则6(二)对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建议61.关于实践中代表人诉讼制度很少被援用的问题62.诉讼费用的问题63.判决执行与财产分配问题64.被代表人的权利保障问题75.裁判效力有限扩张性的缺陷7结语7注释8参考文献8谢辞9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完善于润龙(政法学院,法学,2005级2班,051210080)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的群体性诉讼大大增加。在此背景下,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缺陷,而不能被成功的启动和应用,影响了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需对其进行全面改革。我国代表人制度的规定较为简单,代表人诉讼制度常常为共同诉讼等方式替代。代表人诉讼制度急需改革。本文将分析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现状,研究我国诉讼代表人制度与美国集团诉讼的差异,然后结合我国司法改革的现状,深入探讨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改革。关键词:代表人诉讼;现状;不足;完善Perfection on Chinas Representative Action System Yu Runlong(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Law, Class2Grade2005, 051210080)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conmic of China,the class action increased dignificantly in our country .In this condition,the representative ac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cannot be successfully actuated and well applied because of existing defects and incompleteness in itself,as has enshrouded its own value and action.The representative action system in China is very simple.In genrearal, it is replaced by the other ways.Perfection needs repaidly.Status in quo and the difference with the other class action system is formulated in this article.And then the perform of the representative action system will be shown.Key words: the representative action system; status;inadequate; perfection引言群体诉讼制度是各个国家一项很重要的诉讼制度,它在节省司法资源、保障诉讼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因为其地位的重要性,所以被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所重视,现在很多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群体诉讼制度,如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我国在1991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中吸收了美国集团诉讼和日本选定当事人制度的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人诉讼制度。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建立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出现了很多问题,诸如司法实践中不被重视、被代表人的权利保障问题等等。完善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制度迫在眉睫,本文主要是从与外国典型国家的制度相比较出发,立足于我国的立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论证了我国完善该制度的一些设想。一、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一般理论(一)代表人诉讼的内涵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代表人制度,就其性质来说,是在共同诉讼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吸收代理制度的某些特点而形成的解决众多当事人纠纷的一种群体诉讼制度。在共同诉讼制度的基础上,是指诉讼代表人所进行的诉讼应当符合共同诉讼的基本条件,如果所代表的当事人不是共同诉讼人,就当然不能在诉讼中推举代表人代为实施诉讼行为。诉讼代表人制度合理吸收了诉讼代理制度的特点,从而使大量的诉讼行为得以通过诉讼代表人的行为,扩大诉讼解决纠纷的范围,有效避免了因众多当事人直接参与诉讼带来的诸多不便。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可以分为两大类:1.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制度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制度是指一方当事人众多,在起诉时人数确定,所涉及的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同一种类,由全体成员推选出代表人,并授权其代表众多当事人一方进行诉讼的制度。代表人代为诉讼,代表人的诉讼行为对其所代表的当事人发生效力,但代表人更改、放弃诉讼请求或者承认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和解,必须经被代表的当事人的同意。2.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制度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制度是指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在起诉时人数不确定,经当事人推选或法院与其协商产生,由其代表众多当事人一方进行诉讼的人。由于诉讼时人数并不确定,因此法律规定了公告制度,其目的在于向未起诉的权利人说明案件情况和诉讼请求,通知权利人尽快向人民法院登记,参加诉讼。另外在诉讼代表人权限、裁判的扩张性方面,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制度也有其独特的程序和规定。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与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共同组成了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二者虽有不少相同之处,但又有明显的区别:1.诉讼标的不同当事人人数不确定的诉讼代表人,诉讼标的只能是同一种类的。而人数确定的诉讼代表人,诉讼标的既有共同的,也有同一种类的。2.诉讼主体人数确定与否不同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并且在起诉时人数尚未确定,方能使用人数不确定的诉讼代表人制度。如果起诉时当事人人数已经确定,就只能适用诉讼代表人制度。(二)代表人诉讼制度的意义1.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确立是对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纵观各国民事诉讼法,大多都有解决群体性民事纠纷的规定,如英国美国的集团诉讼、日本的选定当事人、德国的团体诉讼等。我国1982年颁布的民诉法试行只规定了共同诉讼人制度,没有规定代表人诉讼制度。如果成百上千人的案件,按照共同诉讼人制度审理,要求每一位当事人到庭参加诉讼,显然不具有可行性。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确立,解决了这一问题,完善了我国民事诉讼法当事人制度。2.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建立有助于诉讼经济。群体性诉讼中,假若要求每一位当事人出庭参加诉讼显然无益于诉讼经济原则,民诉法规定了代表人诉讼制度,由人数众多的当事人一方推选出代表人代表全体当事人参加诉讼,可以极大的简化诉讼程序,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宝贵的司法资源,使案件能及时得到解决,及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3.诉讼代表人制度的建立体现了“便利群众诉讼原则”、“便利法院办案原则”。“便利群众诉讼原则”、“便利法院办案原则”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重要立法原则。对于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人数众多的案件,共同诉讼制度要求所有当事人亲自参加诉讼程序,大大提高了诉讼成本,不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由人数众多一方推选出代表人代为参加诉讼,即便利了众多当事人的诉讼,又便利了人民法院的案件审理。即简化了诉讼程序,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又提高了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避免了矛盾判决。江伟.民事诉讼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4.所以诉讼代表人制度的建立充分体现了“便利群众诉讼原则”、“便利法院办案原则”。二、国外典型国家的群体诉讼制度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对外国群体诉讼制度有所借鉴,存在一些相同性,但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也同日本美国等西方法制发达国家的群体诉讼制度存在一些区别。这些国家的群体诉讼制度各有自己的特点,对他们所设立的制度进行再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完善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从国外民诉理论来看,群体诉讼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美国的集团诉讼制度集团诉讼(Class Action)又称代表人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庞大集团,具有共同利害关系的集团成员因人数众多而不可能人人都参加诉讼,故由能够代表全体成员利益的代表人进行诉讼。集团诉讼始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的衡平法院,后在美国得到发展并进一步完善。集团诉讼是美国特有的司法制度和经济体制的产物,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在标准合同诉讼、证券交易诉讼、反垄断诉讼、行政诉讼。消费者保护诉讼中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集团诉讼模式下,代表人实施诉讼行为无需经全体成员同意,但却对全体成员发生效力。法院对集团诉讼案件所作的判决,对未参加诉讼的集团成员发生效力。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国集团诉讼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其国内也在大力研讨集团诉讼的改革方向,兰德研究所的研究者对近年来流行的关于集团诉讼改革的主要观点和改革方案进行了总结。目的是找到某种改革措施,以便可以在即不限制也不扩大某一种特殊领域中的损害赔偿集团诉讼的利用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平衡公共目的和私人收益。并为那些共同关注损害赔偿集团诉讼活动,但在有关其政策讨论中持不同立场的人找到某种共同基础。范愉.集团诉讼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6.(二)日本的选定当事人制度所谓选定当事人制度是指具有共同利益的多数人可以选定其中一人或数人为全体当事人担任原告与被告,其他当事人不参加诉讼,法院的判决对全体有共同利益的当事人具有约束力。日本民事诉讼法基本上是以德国法为蓝本制定的,但其中的选定当事人制度确立是在大政十五年(1926年)的法律修改之际,受英国法信托理论的影响而创设的,因而是日本一项独特的制度。中村一郎、陈刚.新民事诉讼法讲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84.根据日本现行民事诉讼法,选定当事人制度主要有以下内容:第30条(选定当事人):第1款,具有共同利益的多数人,在不符合本法前条规定(即非法人社团等的当事人能力)的情况下,可以选定其中一人或数人为全体成为原告或被告。第2款,根据本条前款的规定,在诉讼系属之后,选定了应成为的原告或被告,则其他当事人当然退出诉讼。第3款,与诉讼系属中的原告或被告有共同的利益,但不是当事人的人,可以把该诉讼的原告或被告选定为自己的原告或被告。第4款,根据本条第1款或前款的规定,选定原告或被告的人,可以撤销或变更被选定的当事人。第5款,选定当事人中有因死亡或其他事由而丧失其资格的人,可由其他选定当事人为全体选定人为诉讼行为。白绿铉.日本新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41.(三)德国的团体诉讼制度德国的团体诉讼制度(Verbandsklage),是指为了使某团体组织成员的利益能够得到司法保护,法律规定该团体组织有权代表其成员起诉或应诉,其判决对团体组织的成员有拘束力的一种诉讼制度。德国的团体诉讼本质上并不是群体诉讼,而是属于诉讼信托,“所谓诉讼信托是指由法律授予某一公益团体的诉讼实施权,由该公益团体为权利受侵害的当事人起诉,而组成该公益团体成员的诉权被强制让与该团体的制度”。杨峰.德国团体诉讼对完善我国证券侵权诉讼制度的借鉴Z. /article/default.asp?id=41097,2008-10-28.德国的团体诉讼制度使多数人诉讼更加经济,将多数人分别提起的多个诉讼变为由团体统一提起的单一诉讼,即简化了诉讼程序,节省了法院和当事人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又克服多数人分别诉讼的弊端。同时团体诉讼制度将实体法和程序法相结合。针对各个法律实务领域的特点,作出相应针对性地处理。另外德国专业的团体组织在专业知识水平要比大多数人高得多,进行相关的诉讼也更能得心应手。张杰.德国的团体诉讼制度Z./public/detail.php?id=61335,2008-01-21.三、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立法现状及不足(一)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立法现状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在诉讼原理上是以共同诉讼制度为基础,为避免多人同时参加诉讼而带来的种种麻烦,在诉讼代表人的产生方式上借鉴和吸收了代理制度的特点,从而使众多诉讼主体的诉讼行为能够同时集中于诉讼代表人一人之行为,因此扩大了单个诉之诉讼主体的容积。在诉讼代表人的产生方式上,我国民事诉讼法借鉴了日本选定当事人制度的做法,通过诉讼代表人的推选或者商选,在当事人推举诉讼代表人不能的情况下又赋予法院指定诉讼代表人的权利,使具体进行诉讼的当事人得以确定,但我国规定被代表人并不因此退出或者脱离诉讼,仍然是本案的当事人,通过权利登记,人数不确定的一方当事人的人数得以确定下来,由此法院判决的效力范围得以确定。从判决向没有参与诉讼的当事人的扩张这一事实来看,又与美国的集团诉讼有些相似。因此,从总体上来说,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代表人诉讼制度有选择性地吸取了其他国家的群体纠纷解决制度中的某些特色,具体体现为对日本选定当事人制度和美国集团诉讼的糅合,因而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体诉讼解决制度,对现实社会中群体纠纷的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立法过于简单,规定过于概括,为人诟病,因此还需要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与改进。(二)我国代表人诉讼之不足虽然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兼具选定当事人制度和集团诉讼的优点,并且在内容上有所创新,规避了两种制度的漏洞。但是正如某些学者所说“考察十年来的司法实践,代表人诉讼这种诉讼形式很少被援用,甚至有立法资源被浪费之嫌。除去若干客观因素外,制度设计也值得我们反思”。王忠山、伍红.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面临的困境及其改革对策Z. /html/article/200305/13/55796.shtml,2003-05-13.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立法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代表人诉讼制度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立法初衷和实践中代表人诉讼很少被援引的冲突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确立时间不长,由于当时受种种条件限制,立法存在过于原则,可操作性较差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在诉讼实践中代表人诉讼制度很少被援用。在实践中,很多法院往往对群体性诉讼主体过多而可能带来的麻烦顾虑重重。对于集团诉讼制度认识不够的问题并不仅仅在于法院一方,由于我国确立依法治国方针,倡导法治社会时间较短,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受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相对淡薄,群体诉讼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新的问题,群体诉讼案件也是近年来才大量涌现,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具体,司法实践中经验也不够丰富,很多人对集团诉讼的认识不够,所以很多情况下,当事人往往不愿意使用代表人诉讼模式解决争端。另外在学者王忠山、伍红认为:司法实践中存在一些不合理做法,如对案件个数的追求及办案奖金分配机制不合理等,这些情况导致法律虽然规定了代表人诉讼这种诉的合并形式,但各级法院为追求办案个数而分离的情形时有发生,大大增加了程序耗费。王忠山、伍红.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面临的困境及其改革对策Z. /html/article/200305/13/55796.shtml,2003-05-13.2.诉讼费用规定不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进行诉讼,应当缴纳诉讼费用,原告起诉时,应当缴纳案件受理费。若这种规定适用于代表人诉讼,会严重阻碍诉讼的顺利进行。因为:在提起诉讼之前,提起代表人诉讼的当事人必须与其他当事人联系, 征求各个当事人的意见,推举适当的诉讼代表人选,聘请代理律师收集相关证据材料等。在提起诉讼后,诉讼请求变更或者放弃、承认对方的诉讼请求、和解和撤诉等诉讼事项的发生,都必须经全体当事人达成共识,才能做出相应的诉讼对策。这样必然涉及大量有关交通费、律师代理费等诉讼费用。代表人诉讼涉及的受害人愈多,搜寻有关信息和达成诉讼合意就越困难,当事人需要付出的交易成本也就越大。过高的诉讼成本为纠纷当事人提起代表人诉讼设置了难以跨越的门槛。董少谋.民事诉讼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237.3. 诉讼代表人胜诉后判决的执行和财产的分配执行难是中国司法界一个老大难问题,当事人众多的代表人诉讼中的执行则显得更为艰难。民事诉讼法对权利、义务的履行方式胜诉后所得如何在权利人中进行分配等未作规定,赋予法院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在代表人诉讼中,尤其是一些大型利益集团被诉时,判决的执行和财产分配的程序问题亟待完善,使人数众多一方当事人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保护。4. 被代表人的权利保障问题在司法实践中,依然大量存在地方保护、行业保护主义干预法院审判等问题。在群体性纠纷中,加害方往往是大型利益集团,作为地方上的纳税大户经常获得当地政府或者行业主管部门支持和庇护。一旦这些大型利益集团被诉,与他们联系密切的部门、组织可能从地方保护或行业保护等角度出发对法院或法官施压。由于我国诉讼代表人诉讼中,被代表人一般不直接参加诉讼,因此这就为这些大型利益集团提供了程序上的漏洞。如有些环境污染案件的管辖、审理与执行遭遇重重干扰,无法顺利进行。如何保障被代表人的利益应该成为民诉法代表人诉讼制度的一个改革方向。5.裁判效力有限扩张性的缺陷 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人民法院对于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制度。该制度规定了人民法院对于这种诉讼所做的判决、裁定具有扩张性,即未参加登记的权利人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提起诉讼时,人民法院如若认定其诉讼请求成立,即应裁定使用此前已经做出的判决、裁定。可见,这种裁判效力具有有限扩张性。但是问题随之而来,由于规定比较模糊,在有关诉讼请求不一致时能否适用原判决、裁定;由于各个诉情况有很大差异,未参加登记的权利人能否对原判决裁定提出异议;当事人能否对适用原裁判的裁定提起上诉等问题不明确。刘学在.代表人诉讼之裁判效力扩张的几个程序问题J.法学,1999(2):55-56.四、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之完善通过对国外群体制度的研究和我国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我国要完善代表人诉讼制度,但绝不能奉行拿来主义,将国外群体诉讼制度生搬硬套过来,我们必须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别国比较成功的经验,最终建立起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群体诉讼制度。笔者拟就前文提出的问题,探讨如何适用和完善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一)当今适用代表人诉讼制度应遵循的原则1.纠纷解决多元化原则 群体性纠纷作为民事纠纷的一种特殊形式,应当受到民事诉讼理论的约束,基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理论,诉讼并非是解决群体性纠纷的唯一方法,尤其是在中国这个法制理念相对薄弱的国家。因此尝试适用多元化群体纠纷解决机制解决群体性纠纷应当纳入我国法律的调整范畴。中国正处于政治法律经济等深刻的变革时期,法院的功能和威信与西方欧美国家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在既定情况下行政主导的调解行为不失为解决群体性纠纷的一个良好对策。2.对代表人诉讼分类研究原则代表人诉讼作为民事诉讼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其产生往往存在于侵权等几个领域,例如,证券相关诉讼或环境污染诉讼等领域,可以探索有针对性的群体性诉讼方式,积累经验,以供立法者参考。 (二)对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建议1.关于实践中代表人诉讼制度很少被援用的问题有学者戏言:民诉法第55条规定的“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在起诉时人数尚未确定的”代表人诉讼方式在司法实践中,特别是在近年以来基本上处于睡眠状态,几乎很少有实际应用的案例。从某种意义上表明,民事诉讼法在立法时对美国集团诉讼理念的理解、制度设计和预期并没有实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我国处于改革时期,政治、法律、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并不具备人数不确定代表人诉讼的生存环境,更不足以承受其带来的巨大问题。2.诉讼费用的问题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进行诉讼,应当缴纳诉讼费用,原告起诉时,应当缴纳案件受理费。若这种规定适用于代表人诉讼,会严重阻碍诉讼的顺利进行。因此,代表人诉讼的诉讼费用可采取法律救助的办法解决。具体办法可作如下参考,多数人为原告提起诉讼时,可暂为缓缴诉讼费用,待诉讼结束时是诉讼进程而定。多数人败诉时酌情减交或免交诉讼费用;诉讼中的公告费鉴定费,不应由多数人一方承担:即诉讼结束后,诉讼费用由败诉一方承担,若人数众多一方当事人败诉,则可适当减免诉讼费用。3.判决执行与财产分配问题对代表人诉讼案件的生效判决如何执行以及如何实施执行,取决于代表人诉讼案件的类型和法院判决的内容。诉讼表的共同的代表人诉讼,法院只能做一个判决。若判决确定的是不可分的共同权利或共同义务,其中任何一个权利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的行为对全体共同权利人或义务人有效;若判决按份确定权利义务,则可单独申请执行。诉讼标的同种类的案件,则可以由当事人单独申请执行,也可以由众多的一方当事人共同申请执行。民事诉讼法对权利、义务的履行方式胜诉后所得如何在权利人中进行分配等未作规定,法院的判决一般采用统一赔偿金额的方式。因此,财产分配方式应以诉讼代表人为主,并推举一定数量的被代表的当事人,共同组成财产分配小组,由分配小组讨论具体分配方案。分配小组的工作应受法院监督。4.被代表人的权利保障问题诉讼代表人诉讼中,被代表人一般不直接参加诉讼,因此被代表人的权利保障非常重要。借鉴外国立法,总结诉讼实践经验,应从两方面加强:一是加强人民法院对诉讼代表人诉讼的干预。如审查代表人是否合格,代表人处分实体权利是否征得了全体共同利害关系人同意等;二是赋予被代表的当事人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