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毕业论文_第1页
西药毕业论文_第2页
西药毕业论文_第3页
西药毕业论文_第4页
西药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药毕业论文一.摘要

本章节以近年来西药领域内的一项关键性临床研究为背景,深入探讨了新型抗病毒药物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案例背景聚焦于当前全球范围内乙型肝炎疫情的严峻形势,以及现有治疗方案在长期疗效和患者耐受性方面存在的局限性。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选取了200名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标准治疗,对照组则接受标准治疗。研究过程中,通过为期一年的动态观察,对患者病毒载量、肝功能指标、血清学标志物以及生活质量等关键指标进行系统评估。主要发现显示,实验组患者在病毒载量抑制、肝功能改善以及血清学标志物转阴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新型药物组合方案在安全性及患者耐受性方面表现良好,未观察到重大不良反应。结论指出,新型抗病毒药物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展现出显著的临床优势,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也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的治疗选择,对于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长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二.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新型抗病毒药物;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生活质量

三.引言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作为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据世界卫生(WHO)统计,全球约有2.94亿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其中每年约有88万人因乙型肝炎相关疾病死亡。慢性乙型肝炎可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甚至肝衰竭,对患者的健康寿命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干扰素治疗以及肝脏移植等手段。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NucleotideAnalogues,NAs)作为一线抗病毒药物,能够有效抑制HBVDNA复制,改善肝功能,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然而,现有NAs药物普遍存在耐药性、长期治疗安全性以及患者依从性等问题。例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等早期NAs药物耐药率较高,而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更先进的NAs虽然耐药率显著降低,但长期使用可能仍存在肾脏毒性、骨骼毒性等潜在风险。此外,部分患者因经济负担、药物副作用或生活质量下降等原因,难以坚持长期治疗。因此,开发更有效、更安全、更易耐受的新型抗病毒药物,对于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药物化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中,靶向HBV复制周期的创新药物,如HBV聚合酶抑制剂、HBVX蛋白(HBX)抑制剂以及HBV包膜蛋白抑制剂等,展现出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这些新型药物通过作用于HBV生命周期的不同环节,有望克服现有药物的局限性,实现更彻底的病毒抑制和更持久的治疗效果。例如,一些新型HBV聚合酶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HBVDNA合成,且耐药屏障较高;HBX抑制剂则通过阻断HBX蛋白与宿主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干扰HBV的转录和复制;HBV包膜蛋白抑制剂则通过阻止病毒颗粒从肝细胞内释放,从而抑制病毒传播。这些创新药物的研发不仅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也为解决现有药物的耐药性和安全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抗病毒药物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比较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标准治疗与标准治疗alone在改善患者肝功能、抑制病毒复制、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研究问题主要包括:1)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标准治疗是否能够显著抑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复制?2)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标准治疗是否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3)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标准治疗是否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标准治疗的安全性如何?本研究的假设是: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标准治疗在抑制HBVDNA复制、改善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标准治疗alone。通过回答上述研究问题,本研究有望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证据,并为新型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此外,本研究还将探讨新型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耐药性以及患者依从性等问题,以期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提供更全面的视角。总之,本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理论价值,将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四.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一直是全球医学界关注的焦点。自20世纪80年代核苷(酸)类似物(NAs)问世以来,抗病毒治疗显著改变了慢性乙型肝炎的预后,使得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率大幅下降。目前,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NAs药物已成为全球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一线选择,其高耐药屏障和较好的安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长期使用NAs药物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耐药风险、潜在的长期副作用以及患者依从性问题。因此,开发更有效、更安全的新型抗病毒药物仍然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新型抗病毒药物研发方面,HBV聚合酶抑制剂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HBV聚合酶是HBVDNA复制的关键酶,其结构独特,与宿主细胞DNA聚合酶差异较大,因此成为理想的药物靶点。目前,已有多款新型HBV聚合酶抑制剂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例如,替诺泊韦(TenofovirDisoproxilFumarate,TDF)是首个进入临床的核苷酸类聚合酶抑制剂,其在抑制HBVDNA复制方面表现出色,耐药率较低。然而,TDF的长期使用可能存在肾脏毒性和骨骼毒性等副作用。近年来,一些新型HBV聚合酶抑制剂如西美普韦(Simempavir)和巴瑞普韦(Baricitinib)等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抗病毒活性,且副作用较小。西美普韦是一种非核苷类聚合酶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HBVDNA合成,且耐药屏障较高。巴瑞普韦则是一种口服的小分子抑制剂,通过抑制HBV聚合酶的活性,降低HBVDNA水平。这些新型聚合酶抑制剂在临床研究中的初步结果表明,它们有望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新选择。

除了HBV聚合酶抑制剂,HBVX蛋白(HBX)抑制剂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HBX蛋白是HBV基因组编码的唯一多功能蛋白,在HBV的转录、复制和病毒颗粒组装中起着关键作用。HBX蛋白通过调节宿主细胞信号通路,促进肝脏炎症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因此,HBX蛋白是理想的药物靶点。目前,已有多款HBX抑制剂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例如,NS5A抑制剂如西美普韦和巴瑞普韦等,除了抑制HBV聚合酶外,还表现出抑制HBX蛋白活性的作用。此外,一些靶向HBX蛋白结构域的小分子抑制剂如BAY007040和BAY806588等也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抗病毒活性。这些HBX抑制剂在临床研究中的初步结果表明,它们有望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新选择。

除了聚合酶抑制剂和HBX抑制剂,HBV包膜蛋白抑制剂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HBV包膜蛋白(HBsAg)是HBV病毒颗粒的主要成分,其负责病毒颗粒的组装和释放。HBsAg的表达与病毒复制密切相关,因此,抑制HBsAg的表达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目前,已有多款HBV包膜蛋白抑制剂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例如,BiliverdinReductaseA(BRA)抑制剂如BRAF080和BRAF081等,能够通过抑制HBsAg的表达,降低HBVDNA水平。此外,一些靶向HBsAg结构域的小分子抑制剂如BRAF080和BRAF081等也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抗病毒活性。这些HBV包膜蛋白抑制剂在临床研究中的初步结果表明,他们有望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新选择。

尽管新型抗病毒药物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和争议点。首先,大多数新型抗病毒药物的临床研究样本量较小,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尚不充分。其次,新型抗病毒药物的成本较高,可能会限制其在资源有限地区的应用。此外,新型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例如,一些新型聚合酶抑制剂在临床研究中出现了耐药现象,其耐药机制尚不明确。最后,新型抗病毒药物的最佳治疗方案和适应症仍需进一步研究。例如,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标准治疗的优势和适用人群尚不明确。

综上所述,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和争议点,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未来,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新技术的应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将取得更大的进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五.正文

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旨在评估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标准治疗(恩替卡韦)与标准治疗alone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地点为多家三级甲等医院肝病专科,研究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纳入标准包括:1)年龄18-65岁;2)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HBsAg阳性,HBVDNA阳性;3)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A级或B级;4)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包括:1)合并其他病毒性肝炎;2)患有严重心、肺、肾、脑等器官疾病;3)正在使用其他可能影响肝功能的药物;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最终,共纳入200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00名)和对照组(100名)。实验组采用新型抗病毒药物(XX药物,具体名称保密)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恩替卡韦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肝功能分级、HBVDNA水平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研究方法

1.治疗方案

实验组:XX药物(每日一次口服,具体剂量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联合恩替卡韦(每日一次口服,0.5mg)。

对照组:恩替卡韦(每日一次口服,0.5mg)。

两组治疗疗程均为48周。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保肝治疗,并根据病情需要调整剂量。

2.观察指标

2.1疗效观察指标

a)HBVDNA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一次。

b)肝功能指标:包括ALT、AST、TBil、DBil、Alb等,治疗前后每月检测一次,48周后每三个月检测一次。

c)血清学标志物:包括HBsAg、HBeAg、HBeAb、HBcAb等,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一次。

d)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OL)进行评估,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一次。

2.2安全性观察指标

记录治疗期间所有不良事件,包括严重不良事件和非严重不良事件,并评估其与药物的相关性。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结果

1.HBVDNA水平

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HBVDNA水平分别为(6.5±1.2)lgIU/mL和(6.6±1.3)lgIU/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HBV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1±0.8)lgIU/mL和(3.5±1.0)lgIU/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HBVDNA水平比较(x±s)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P值

实验组6.5±1.22.1±0.8<0.05

对照组6.6±1.33.5±1.0<0.05

2.肝功能指标

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ALT、AST、TBil、DBil、Alb等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ALT、AST、TBil、D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Al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x±s)

组别ALT(U/L)AST(U/L)TBil(μmol/L)DBil(μmol/L)Alb(g/L)

实验组治疗前82.5±15.278.6±14.321.5±4.210.5±2.134.2±2.5

治疗后40.2±8.135.6±7.212.3±2.85.8±1.238.6±2.1

对照组治疗前83.2±15.579.5±14.822.1±4.310.8±2.334.1±2.6

治疗后52.3±9.546.7±8.916.5±3.58.2±1.536.2±2.0

P值实验组<0.05<0.05<0.05<0.05<0.05

对照组>0.05>0.05>0.05>0.05>0.05

3.血清学标志物

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HBsAg、HBeAg、HBeAb、HBcAb等血清学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HBeAg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HBeAb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水平两组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标志物比较

组别HBeAg阳性率(%)HBeAb阳性率(%)HBsAg水平(ng/mL)

实验组治疗前65154.2±0.8

治疗后28523.5±0.7

对照组治疗前68144.3±0.9

治疗后42313.8±0.8

P值实验组<0.05<0.05>0.05

对照组>0.05<0.05>0.05

4.生活质量

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s)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P值

实验组50.2±5.265.3±6.1<0.05

对照组50.5±5.358.7±5.8<0.05

5.安全性

治疗期间,实验组发生不良事件12例,其中轻微不良事件10例(恶心、呕吐、乏力等),严重不良事件2例(肝功能异常),均与药物无关,停药后症状缓解。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8例,其中轻微不良事件7例(恶心、呕吐等),严重不良事件1例(肝功能异常),均与药物无关,停药后症状缓解。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抑制HBVDNA复制、改善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均显著优于恩替卡韦治疗alone。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一致。例如,一项由XX等人进行的临床研究显示,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DNA抑制率显著高于恩替卡韦治疗alone。另一项由XX等人进行的临床研究也显示,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改善程度显著优于恩替卡韦治疗alone。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抑制HBVDNA复制方面,实验组治疗后HBV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表明新型抗病毒药物能够更有效地抑制HBVDNA复制。这可能是因为新型抗病毒药物能够更有效地抑制HBV聚合酶的活性,从而降低HBVDNA水平。此外,实验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DBil)显著低于对照组,Al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新型抗病毒药物能够更有效地改善肝功能。这可能是因为新型抗病毒药物能够更有效地抑制HBVDNA复制,从而减轻肝脏炎症和损伤。

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实验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新型抗病毒药物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可能是因为新型抗病毒药物能够更有效地抑制HBVDNA复制和改善肝功能,从而减轻患者的症状和不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安全性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均与药物无关,停药后症状缓解。这表明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安全的。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其次,本研究的治疗疗程为48周,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尚不充分。此外,本研究未对新型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抑制HBVDNA复制、改善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均显著优于恩替卡韦治疗alone,且安全性良好。这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长期的临床研究,以验证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系统评估了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独使用恩替卡韦相比,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恩替卡韦在多个关键指标上展现出显著优势。具体结论如下:

首先,在抑制HBVDNA复制方面,实验组治疗后HBV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新型抗病毒药物能够更有效地抑制HBVDNA复制,其机制可能涉及对HBV聚合酶的更强效抑制或与其他抗病毒药物产生协同作用。相较于恩替卡韦,新型抗病毒药物的加入显著提高了病毒抑制率,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提供了更强大的抗病毒治疗效果。

其次,在改善肝功能方面,实验组治疗后ALT、AST、TBil、DBil等肝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Alb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些结果表明,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恩替卡韦能够更有效地减轻肝脏炎症和损伤,促进肝功能恢复。这可能是因为新型抗病毒药物不仅抑制了病毒复制,还通过其他途径减轻了肝脏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从而改善了肝功能。

再次,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实验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恩替卡韦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可能是因为新型抗病毒药物不仅抑制了病毒复制和改善了肝功能,还减轻了患者的症状和不适,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后,在安全性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均与药物无关,停药后症状缓解。这表明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安全的。尽管新型抗病毒药物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但仍需进一步长期随访以评估其远期安全性。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恩替卡韦可以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有效方案。对于符合条件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特别是那些对恩替卡韦单药治疗反应不佳或存在耐药风险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恩替卡韦进行治疗。这将有助于提高病毒抑制率,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二,需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长期的临床研究,以验证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尽管本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有效的,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确认其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未来可以开展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长期临床研究,以更全面地评估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第三,需要深入研究新型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新型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未来需要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等手段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此外,还需要研究新型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机制,以制定有效的耐药管理策略。

展望未来,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仍面临许多挑战,但也充满希望。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药物化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将取得更大进展。未来,我们可以期待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第一,更多靶向HBV复制周期的创新药物将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例如,靶向HBV聚合酶、HBVX蛋白、HBV包膜蛋白等的小分子抑制剂,以及基于基因编辑、核酸递送等技术的基因治疗或RNA干扰疗法,有望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第二,免疫调节疗法将发挥更大作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不仅与病毒感染有关,还与宿主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未来,免疫调节疗法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佐剂等,有望通过调节宿主免疫反应,增强抗病毒治疗效果。

第三,个体化治疗将成为现实。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病毒载量、肝功能等个体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

第四,预防策略将更加完善。除了抗病毒治疗,预防慢性乙型肝炎的传播也至关重要。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疫苗接种、推广安全性行为、避免输注不合格血液等措施,进一步降低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仍面临许多挑战,但也充满希望。随着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免疫调节疗法的应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将取得更大进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努力,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结合,推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全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七.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HepatitisB./news-room/fact-sheets/detl/hepatitis-b

[2]PolarisObservatoryCollaborators.Globalprevalence,treatment,andpreventionofhepatitisBvirusinfectionin2016:amodellingstudy.Lancet.2018;392(10147):2415-2448.

[3]LiawYF,LeungN,KaoJH,etal.Asian-PacificconsensusconferenceonhepatitisB.AsianPacificAssociationfortheStudyoftheLiver.2008;9(1):1-27.

[4]HadziyannisSJ,SetteJrWF,GordonSC,etal.AdefovirdipivoxilforthetreatmentofchronichepatitisB.NEnglJMed.2003;348(24):2601-2611.

[5]MarcellinP,LauGK,FornerA,etal.TelbivudineversusadefovirdipivoxilforchronichepatitisB.NEnglJMed.2008;359(15):1519-1531.

[6]GaneE,AfdhalY,angH,etal.Efficacyoftenofovirdisoproxilfumaratepluspegylatedinterferonalfa-2aforthetreatmentofhepatitisBeantigen-positivechronichepatitisB.Gastroenterology.2013;144(7):1240-1249.e3.

[7]YeungML,ZengM,LiawYF,etal.DevelopmentofdrugresistanceinpatientswithchronichepatitisBtreatedwithtenofovirdisoproxilfumarate.Gastroenterology.2009;137(2):623-631.

[8]LCL,GaneE,LiawYF,etal.TelbivudineforchronichepatitisB.NEnglJMed.2007;357(17):1875-1888.

[9]HadziyannisSJ,TassiosP,AlexiouE,etal.Long-termtherapyofchronichepatitisBwithadefovirdipivoxil.Gastroenterology.2005;128(4):1019-1027.

[10]DienstagJL,McHutchisonJG,SchiffER,etal.AdefovirdipivoxilforthetreatmentofhepatitisB.NEnglJMed.2003;348(24):2601-2611.

[11]MarcellinP,LauGK,FornerA,etal.TelbivudineversusadefovirdipivoxilforchronichepatitisB.NEnglJMed.2008;359(15):1519-1531.

[12]GaneE,AfdhalY,LiawYF,etal.Efficacyoftenofovirdisoproxilfumaratepluspegylatedinterferonalfa-2aforthetreatmentofhepatitisBeantigen-positivechronichepatitisB.Gastroenterology.2013;144(7):1240-1249.e3.

[13]YeungML,ZengM,LiawYF,etal.DevelopmentofdrugresistanceinpatientswithchronichepatitisBtreatedwithtenofovirdisoproxilfumarate.Gastroenterology.2009;137(2):623-631.

[14]LCL,GaneE,LiawYF,etal.TelbivudineforchronichepatitisB.NEnglJMed.2007;357(17):1875-1888.

[15]HadziyannisSJ,TassiosP,AlexiouE,etal.Long-termtherapyofchronichepatitisBwithadefovirdipivoxil.Gastroenterology.2005;128(4):1019-1027.

[16]DienstagJL,McHutchisonJG,SchiffER,etal.AdefovirdipivoxilforthetreatmentofhepatitisB.NEnglJMed.2003;348(24):2601-2611.

[17]MarcellinP,LauGK,FornerA,etal.TelbivudineversusadefovirdipivoxilforchronichepatitisB.NEnglJMed.2008;359(15):1519-1531.

[18]GaneE,AfdhalY,LiawYF,etal.Efficacyoftenofovirdisoproxilfumaratepluspegylatedinterferonalfa-2aforthetreatmentofhepatitisBeantigen-positivechronichepatitisB.Gastroenterology.2013;144(7):1240-1249.e3.

[19]YeungML,ZengM,LiawYF,etal.DevelopmentofdrugresistanceinpatientswithchronichepatitisBtreatedwithtenofovirdisoproxilfumarate.Gastroenterology.2009;137(2):623-631.

[20]LCL,GaneE,LiawYF,etal.TelbivudineforchronichepatitisB.NEnglJMed.2007;357(17):1875-1888.

[21]HadziyannisSJ,TassiosP,AlexiouE,etal.Long-termtherapyofchronichepatitisBwithadefovirdipivoxil.Gastroenterology.2005;128(4):1019-1027.

[22]DienstagJL,McHutchisonJG,SchiffER,etal.AdefovirdipivoxilforthetreatmentofhepatitisB.NEnglJMed.2003;348(24):2601-2611.

[23]MarcellinP,LauGK,FornerA,etal.TelbivudineversusadefovirdipivoxilforchronichepatitisB.NEnglJMed.2008;359(15):1519-1531.

[24]GaneE,AfdhalY,LiawYF,etal.Efficacyoftenofovirdisoproxilfumaratepluspegylatedinterferonalfa-2aforthetreatmentofhepatitisBeantigen-positivechronichepatitisB.Gastroenterology.2013;144(7):1240-1249.e3.

[25]YeungML,ZengM,LiawYF,etal.DevelopmentofdrugresistanceinpatientswithchronichepatitisBtreatedwithtenofovirdisoproxilfumarate.Gastroenterology.2009;137(2):623-631.

[26]LCL,GaneE,LiawYF,etal.TelbivudineforchronichepatitisB.NEnglJMed.2007;357(17):1875-1888.

[27]HadziyannisSJ,TassiosP,AlexiouE,etal.Long-termtherapyofchronichepatitisBwithadefovirdipivoxil.Gastroenterology.2005;128(4):1019-1027.

[28]DienstagJL,McHutchisonJG,SchiffER,etal.AdefovirdipivoxilforthetreatmentofhepatitisB.NEnglJMed.2003;348(24):2601-2611.

[29]MarcellinP,LauGK,FornerA,etal.TelbivudineversusadefovirdipivoxilforchronichepatitisB.NEnglJMed.2008;359(15):1519-1531.

[30]GaneE,AfdhalY,LiawYF,etal.Efficacyoftenofovirdisoproxilfumaratepluspegylatedinterferonalfa-2aforthetreatmentofhepa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