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专用,公输墨子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二、重点句子翻译1夫子何命焉为?先生有什么见教呢?2吾义固不杀人。我坚持道义,坚决不杀人。3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你坚持道义,不杀少数人却杀多数人,不可以说是明白道理。4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好比华丽的车子与破车子比。5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一次又一次运用了攻城的巧妙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抵挡了他。,三、问题探究1文中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或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2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见义勇为的精神。3墨子是怎样一步步止楚攻宋的?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以实力迫使楚王放弃攻打宋国。,4文章墨子的论辩有什么特点?在逻辑上,墨子善于运用“比较法”“归类法”,善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在语言上,善用比喻、夸饰的方法,语言形象,在说理中善用排比句,增强了说服力。5从墨子的言行分析,墨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理想,不怕牺牲,不畏艰辛,他有勇有谋,言辞锋利巧妙,有雄辩的口才。,四、文章中心本文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D,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有短褐而(其人)欲窃之。B王曰:“(此人)必为有窃疾矣。”C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盘)必取宋。D虽杀臣,不能绝(宋城守御者)也。,C,3翻译下列句子。(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公输盘替楚王制造云梯这种攻城器械,造成后,将要用来攻打宋国。(2)胡不见我于王?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楚王?4你认为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实际,请你谈谈如何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善于将道义与实力结合,并运用了类比、对比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劝说技巧,语气委婉等等。,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成语探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三、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少。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家人和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四、问题探究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章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证:开头提出论点,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对“人和”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得道”才会“战必胜”,从而阐明了“人和”的重要性。2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章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文章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要施行“仁政”(“王道”),实现“人和”,使天下归顺。(或“要体恤百姓,凝聚人心”),五、文章中心本文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在战争中所起作用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是是否施行“仁政”。从而表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D,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用天下人都归顺的力量,攻打连家人和亲戚都背叛的国君,所以,施“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要战就一定能胜利。4“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能举类似一例即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让他做事不顺。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干。4人恒过然后能改。人常犯过失,这样以后才能改正。,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以后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三、问题探究1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2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位古代圣君贤臣,他们经历艰苦磨难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在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再列举一例。司马迁在遭受腐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惊世之作史记。,3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常常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我认为一个人犯错是难免的,但犯错并不可怕,只要知错、认错,就能改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4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有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已经过时,你认为它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忧患能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因此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现在物质生活优裕了,但我们仍需具备忧患意识。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能力素养就无法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所以要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四、文章中心本文通过列举事实和正反对比论证,阐述了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若要成功,都应该经历磨炼的道路。,A,D,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4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论证更充分。5(2015安徽)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练。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二、成语探源1舍生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2嗟来之食:原指悯人饥饿,呼其来食。后多指侮辱性的施舍和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富。,三、重点句子翻译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果一个人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华丽的住宅却接受了。5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就叫作丧失了他的天性。,四、问题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舍生而取义(或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义”)。2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用“鱼”和“熊掌”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这是比喻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这是举例论证;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论证,这是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3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用比喻的方法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使论述的问题通俗易懂,为下文论述“舍生取义”作铺垫。4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性吗?为什么?有必要,孟子的“义”告诉我们要有舍己为人等值得学习的精神。,5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处理好“舍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例说明。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我们应该舍生取义。如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决不吐露党的秘密,用青春传承了舍生取义,用无畏谱写了英雄赞歌。生命只有一次,面对诱惑和考验,我们既要珍爱生命,同时应该用智慧去维护“道义”。如鲁迅先生,用多个笔名,与敌人斗智斗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捍卫了正义和真理。湖北青年周冲,为了营救被卡悬空的女童,急中生智,巧妙借助防护栏,冒着生命危险,用顽强的毅力托举女童,展示了平民英雄的义举。,五、文章中心文章通过生与义的对比,以路人宁死不食不义之食与面对物质诱惑而丧失本性的人为例,劝勉人们要时刻保持本心,努力做到舍生取义。,D,2翻译下列句子。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以前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_。(用原文的话回答)4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_”比“_”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_”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义,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或者不辩礼义接受万钟)。,5(2015云南)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题示例: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唾弃。(言之有理即可),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三、问题探究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或“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四、文章中心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写了惠子和庄子在濠梁上游玩,并就庄子能否知道“鱼乐”的问题发生辩论,展现了两人不同的认知态度,同时表现了他们思维的敏捷。在辩论中,可见庄子认为的“鱼乐”其实是他内心的愉悦心境的一种折射。,【考点精练】1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_。庄周,是(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庄子秋水,战国,曹刿论战左转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二、成语探源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奋士兵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三、重点句子翻译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2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来策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3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回答说:“这些只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报告)。,5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四、问题探究1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表现了军事家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2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3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4你对本文中曹刿这个人物形象有何认识?请结合其言行简要作答。“公将战,曹刿请见”表现了曹刿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说明曹刿有正确的战略思想,明确战争胜利的条件是取信于民。“齐人三鼓”之后才下令攻击,说明曹刿有聪明的军事头脑,认为战胜齐师的方法是后发制人。“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后才下令攻击,说明曹刿有卓越的指挥才能,懂得取得胜利的途径是适时追击。,5读了这篇短文,鲁国获胜给你的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示例: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他人的意见往往凝聚着他们的经验,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能帮助我们获得成功。,五、文章中心本文以曹刿与鲁庄公的谈话为主要内容,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3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A,4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政治公平,取信于民;精于谋略,知己知彼_善于观察,把握时机_洞察时政,进谏献言(答出三点即可)5(2015苏州)“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与鲁庄公的贸然下令比,曹刿先下车察看车辙和登高瞭望敌情,从细节观察,然后作判断发出命令,最终取胜,表现了他认真细致,冷静谨慎,懂战术有谋略的特点。,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二、成语探源门庭若市:指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三、重点句子翻译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2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自己远不如徐公。3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晚上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失的,得到上等的奖赏。5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要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四、问题探究1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于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宫廷嫔妃和身边的亲信偏爱齐王;朝中的大臣害怕齐王;举国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齐王。3邹忌为什么会劝谏成功?邹忌能从个人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讽谏齐王。另外齐王察纳雅言,知错能改,是位头脑清醒的明君。,4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齐王是一个为了修明政治,善于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行动果断的君主。5通过本文对邹忌行为的叙写,可以看出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请概括。有自知之明、头脑清醒、心系国家、思维敏锐。6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齐国有邹忌这样敢于并善于劝谏君王的忠臣;齐威王能够接受和采纳群臣的劝谏和意见。,7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邹忌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这种做法,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五、文章中心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考点精练】1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语义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B盖/余之勤/且艰若此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B,C,3翻译下面的句子。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命令刚刚下达的时候,大臣们都来进谏,朝廷里像市场一样(热闹)。4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写燕、赵、韩、魏四国前来朝拜,从侧面衬托出齐威王纳谏成果之大,引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结论。,5(2015重庆B卷)文中齐威王的故事,蕴含着什么道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虚心听取别人的好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进步。,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二、成语探源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校会计专业教育改革的策略与探索
- 大数据技术在电子商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 家庭农场策划咨询方案
- 皮卡车雨季三防应急预案
- 奉节网络营销设计方案
- 湛雪与配偶离婚协议中子女抚养费及财产分配协议
- 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医学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合作协议
- 智能化商铺租赁合同范本与维护服务
- 离婚协议中彩礼退还及财产分割执行合同
- 离婚后子女医疗及保险费用承担补充协议
- 人保农险理赔员考试题及答案
- JG/T 328-2011建筑装饰用石材蜂窝复合板
- 护理操作授权管理制度
- T/CECS 10271-2023不锈钢分水器
- 工程项目廉洁培训
- 职业技术学院《宠物临床诊断技术》课程标准
- 《器官捐献与脑死亡》课件
- 2025海南省金城安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第一期人才招聘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及治疗课件
- 部队安全形势分析
- 陪玩协议合同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