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古诗词曲鉴赏复习课件.ppt_第1页
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古诗词曲鉴赏复习课件.ppt_第2页
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古诗词曲鉴赏复习课件.ppt_第3页
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古诗词曲鉴赏复习课件.ppt_第4页
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古诗词曲鉴赏复习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古诗词曲鉴赏,一、渔家傲二、越调天净沙秋思三、秋词(其一)四、登高五、江南春绝句六、春夜喜雨七、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八、钱塘湖春行,九、过零丁洋十、凉州词十一、从军行(其四)十二、使至塞上十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十四、夜雨寄北十五、饮酒十六、过故人庄十七、望岳,十八、滁州西涧十九、登岳阳楼二十、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二十一、水调歌头中秋二十二、送元二使安西二十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渔家傲,北宋范仲淹,【考情搜索:近3年未考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秋”点明季节,“异”字统领全篇,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秋景的不同。后句用典(衡阳回雁峰),写塞下天气极其寒冷,与词人家乡吴地截然不同。,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边声”伴随着军中号角声,形成浓厚悲凉的气氛;“千嶂里”点出孤城处在崇山峻岭之中,“长烟落日孤城闭”表面写夕阳西下孤城紧闭之景,实写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再次点出“风景异”。动静结合,为下片抒情蓄势。,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两句从正面揭示自己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一杯”与“万里”悬殊对比,诉尽杯酒难消之乡愁。后句化用典故(勒石燕然),表明立志打败外敌,确保西北边境安定的决心。,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羌管”(发出的是凄切之声)加上大地上铺满的秋霜,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征人的愁思。“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用悲怆的情调含蓄地表达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主旨:这首词描写了边塞的萧瑟风光和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久戍思乡与功业未成、欲归不得的矛盾和痛苦。】,金题演练,1.(15黔南州)首句中的字统领了上阕景物。(1分)2.(15黔南州)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词是作者边塞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异,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座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3.(15黔南州)“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2分),【答案】表达了词人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解析】C项中“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为止。而不是选项中“衡阳的大雁飞去”。,【答案】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深秋郊野晚景图,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对宁静温馨家园生活的向往及有家不得归的悲苦。以“昏鸦”“人家”“瘦马”构成一幅意境深远的画卷,羁旅愁思寓于景中,自然显现。,二、越调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考情搜索:近3年未考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两句写人,写了出现在西下夕阳映照下的天涯行客,点出“断肠”的旅思。“断肠”二字为全曲之“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主旨:这首小令前三句纯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后两句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金题演练,1.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的深秋晚景图。(2分),2.(15徐州)对这首散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苍凉萧索,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出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C.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缀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地寓于图景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解析】B项“小桥流水人家”看似是美好的景象,但却不是作者的家乡,并不是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美好景物的喜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3.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2分),【答案】B,【答案】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出语非同凡响,同时也留下了悬念:何以“秋日胜春朝”?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三、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考情搜索:近3年未考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鹤”是孤单的,然而“排云上”的鹤群矫健凌厉的英姿和气概不仅令人赞叹,更催人奋进。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引发“诗情到碧霄”。“诗情”是豪情,也是壮志,自此悲秋情绪一扫而空,创造出高远的意境。,【主旨:这首诗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群鹤直冲云霄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金题演练,1.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的手法。(2分),对比,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使人们联想到从古到今众多“悲秋”的名句名篇,给人以一种厚重的沧桑之感。B.诗歌前两句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C.第三句中的一个“排”字,写出了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这正是诗人虽遭贬抑,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D.后三句表现了诗人乐观向上、气冲霄汉的豪迈气概,营造出开阔雄健、明净爽朗的意境。,【解析】通读全篇可知,诗歌前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B项表述错误。,【答案】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写局部近景,着重刻画眼前的具体景物,以“急”“哀”写风、写猿,透露出诗人心境的悲凉。“渚清沙白”、鸟儿翻飞不定,这种暮秋荒寂、凄清的江景,与诗人的悲凉、落寞的心情相互映衬。,四、登高,唐杜甫,【考情搜索:近3年未考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从大处落墨写远景。以“无边”“不尽”作强调,把秋景写得既空旷深远又肃穆萧杀。“萧萧”“滚滚”暗寓着思绪纷纷,思潮翻滚。“落木萧萧”自然会勾起身世飘零之感,衬托出“万里悲秋常作客”之情;“长江滚滚”又触发人生的感兴,映衬出“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慨叹。写景句句寓情,为后两联抒情作铺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直抒诗人年老多病、长期漂泊的种种愁闷痛苦。用“万里”“百年”等词语,夸张地写出诗人悲苦的境遇。,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进一步扩展了悲秋之情的容量,也更深沉。“艰难”主要指时事艰难,社会动荡;“苦恨”表现出恨到极点。二者均兼指社会和个人,于悲秋之情中融入了广阔的社会内容。本想借酒浇愁,无奈因病连“浊酒”也不得不戒了。这就把“艰难苦恨”之情推到极致。一个多愁多病、忧愤深广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主旨: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长期流寓他乡、终生潦倒的愁苦情怀。】,金题演练,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了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B.首联写诗人的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C.颔联“无边”“不尽”两词用得好,使诗的意境显得更为广阔深远,气象万千。D.尾联写外界环境带给作者的艰难苦恨和诗人随着年龄增长而日渐苍老以至于连喝酒的兴致都没有了。,【解析】阅读全诗分析,诗人登楼时老弱多病,悲苦难当,因多病而停下酒杯。D项中说诗人“新停浊酒杯”的原因是“日渐苍老以至于连喝酒的兴致都没有了”,表述错误。,【答案】D,2.(15盐城)第三联多角度写出了诗人的悲苦,请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2分),【答案】流落他乡的愁苦;年老多病的哀伤;独自登台的孤寂;远眺秋景的伤感。,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前两句着重表现江南春色明丽的美,以“千里”二字开头,形象地刻画出广阔的江南地区的春景。次句写出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红绿色彩的映衬,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动静的映衬,声色的映衬,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五、江南春绝句,唐杜牧,【考情搜索:近3年未考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后两句表现江南春色的朦胧美,写景中又包含着诗人的无限感慨。既写出了深邃悠远、朦胧迷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景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又巧妙地揉进了历史的沧桑,表达了诗人对南朝朝政的讥讽与批判。,【主旨:本诗以轻快、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鸟语花香、烟雨迷蒙的江南春色画卷,营造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春景的赞美与神往。】,金题演练,1.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2分),【答案】莺啼、红花绿柳(树)、水乡、酒旗、春雨等。,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B.诗歌前两句不仅从整体上描绘了江南春光的明,媚,而且还具体写到莺歌、绿树红花、酒旗等,使读者从一个个具体的景物去体会江南风光细微之处的色彩多姿与妩媚动人。C.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江南深邃悠远、朦胧迷离的景色,与前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景的画卷更加丰富多彩。D.全诗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另一方面也暗含了对南朝统治者兴建佛寺、崇尚佛法的赞美。,【答案】D,【解析】阅读全诗可知,诗歌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春景的喜爱,另一方面暗含了对南朝统治者兴建佛寺,劳民伤财的讽刺,并不是赞美,故D项错。,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用一个“好”字赞美“雨”,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接下来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好在“润物”。“润”字传神、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六、春夜喜雨,唐杜甫,【考情搜索:2015年考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颔联仍用拟人手法,既描写了春雨的动态,又写出了它的润物之神。诗人着重从“听觉”上去描绘雨景。“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这里的“潜”字和“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前者透露出风很微,后者说明了雨小,悄无声息。,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颈联从视觉上写春雨,写雨夜景色,田野上浓云密布,一片漆黑,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一暗一明互为反衬,展现出一幅美妙的江村夜雨图。,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创造出一个清新绚丽美妙的新世界,表达了诗人对这场好雨由衷的赞美。“红湿”“花重”,把春雨后的花姿写得活灵活现。,【主旨:这首诗表达了对春夜细雨无私奉献品质的赞美之情,也表现了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金题演练,1.(15益阳)从诗体上看,春夜喜雨是一首近体诗中的。(2分),五言律诗,2.(15益阳)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B.诗的前四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细而轻柔的特点;第五、六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出一幅美妙的江村夜雨图。,【答案】B,【解析】诗歌的第五、六句主要描写江村夜雨的景色,但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故B项错误。,C.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枝头。D.作者描写春雨融情于景,由近及远,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受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七、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考情搜索:近3年未考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后两句表现江南春色的朦胧美,写景中又饱含着诗人的无限感慨。运用对比,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满城烟柳要美很多,“遥看近却无”的草色,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突出了春色的特征,表现了诗人对初春美景的怜爱。,【主旨:诗人运用质朴的语言,以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金题演练,1.试分析“天街小雨润如酥”一句的表达效果。(2分),【答案】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柔润滑腻的特点。,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诗中真正写景的是一、二两句,作者抓住早春特有的景物小雨中的草色来写,富有诗情画意。B.“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全诗中最精彩的一句,草色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萌动着无限的生机,以此景写早春最为恰当。C.后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指出满城烟柳之景是早春最迷人的景象。,【解析】诗歌后两句的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满城烟柳的景色。而非满城烟柳的景色是最迷人的景象。,【答案】C,D.作者将此诗送给好友张籍是希望他能走出家门去感受一下早春气息,“最是一年春好处”也蕴含激励人们珍惜早春这一美好时光的意思。,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远景,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八、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考情搜索:近3年未考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此句用“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似问非问,机巧俏皮,使诗歌更富情韵,也彰显了诗人对早春钱塘湖的喜爱之情。,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渐欲”“才能”描绘了春天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主旨:诗人紧扣季节特征,通过对春水初平、早莺争树、新燕衔泥、春花初绽、浅草没蹄和翠柳遮堤六组画面的描摹,把早春西湖的春意盎然、生机勃发、充满活力描写得恰到好处,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盛景的无比喜爱之情。】,金题演练,1.诗歌颔联用“”“”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把春天的美写活了。(2分),莺争暖树,燕啄春泥,2.(15泰安)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的兴趣不在于集中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的春意。B.“渐欲”“才能”两个词语,动态地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C.这首诗观察点不在某一处,而是边行走,边观察,多角度描写钱塘湖春景。D.这首诗处处紧扣季节特征,把春天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答案】C,【解析】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写湖东景色,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由此可见,这首诗的观察点就在湖边,诗人在湖边观察湖上和湖东,并没有边走边观察,因此,C项理解错误。,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答案】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现出诗人不为凡俗事物忧扰,醉心山水、平易畅达的愉悦心境。,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九、过零丁洋,首联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写了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一是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南宋文天祥,【考情搜索:近3年未考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颔联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以“风飘絮”表现大好河山遭受蹂躏的惨象和诗人对时局的悲痛,以“雨打萍”表现诗人在抗元斗争中遭受的种种打击和挫折。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颈联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借典型事件表现忧愤之情。“说惶恐”是追忆过去,表明自己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叹零丁”是慨叹眼前,兼有将士伤亡殆尽的孤独感。巧用地名,语义双关,把纪实和抒写特有的心情结合得天衣无缝。,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主旨:本诗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虏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悲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尾联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汗青”在这里特指史册。,金题演练,1.诗歌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2分)2.(15滨州)下面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写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了生平的艰辛,命运的曲折。,风飘絮,雨打萍,B.颔联运用比喻和拟人,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局势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C.颈联中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D.尾联直抒胸臆,以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为诗歌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答案】B,【解析】诗的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没有拟人,题干表述错误。,3.(15来宾)请简析“雨打萍”的表达效果。(2分),【答案】“雨打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己一生历经坎坷、漂泊不定的经历,抒发了作者的感慨: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十、凉州词,诗的首句抓住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气象开阔。次句展现了塞上孤城的景象,“孤城”意象的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做好准备。“万仞山”写出了此城的地势险要、处境孤危,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考情搜索:2013年考查】,唐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引入羌笛之声,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出强烈的怨情,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末句由关外不见春色联想到这是“春风不度”之故,则又不怨杨柳而怨“春风”。“春风不度”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隐指皇恩不及塞外,表现出了诗人对朝廷刻薄寡恩的尖锐讽刺。,【主旨: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之情,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1.(13益阳)对这首唐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歌的前两句以远处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金题演练,B.第三句中的“怨杨柳”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吹奏哀怨的折杨柳曲,另一层意思是说,因为与家人离别而怨恨的戍卒抱怨边塞杨柳不青,连折柳寄情的愿望也难以实现。C.“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指朝廷对戍边将士不关心,恩泽不能到达边塞。D.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答案】D,【解析】D项的“情绪消极悲切”说法不当,诗歌虽抒哀怨之情,但悲中有壮,不失慷慨、豪放。,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十一、从军行(其四),“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句在写景时蕴含复杂的情感: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负担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考情搜索:近3年未考查】,唐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襟怀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塞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不破楼兰终不还”,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主旨:诗人通过写戍边将士的边关生活,表现他们不畏艰苦、忠心报国的豪情,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金题演练,诗歌前两句运用的写作手法,既写出西北边疆的景色,又写出征人的艰苦和孤寂之感。(2分),情景交融,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前两句是对整个西北边疆的概括,境界阔大。B.“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极言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C.“不破楼兰终不还”化用典故,表露了身经百战的将士的豪壮誓言,掷地有声。D.本诗前两句描绘了边关的阔大景象,表现了戍边将士誓死戍守的决心,奠定了全诗激昂的基调。,【答案】D,【解析】阅读全诗可知,这首诗前两句描写整个西北边疆的景色,浓云笼罩雪山,青海与孤城玉门关遥遥相望,景象迷蒙暗淡,透露出征战的艰苦和边地生活的孤寂,因此奠定了诗歌悲壮的基调。而D项中说“激昂的基调”,赏析不正确,故选D项。,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十二、使至塞上,交代出使的经过,“单车”有独当大任之意。暗用汉武帝降服匈奴置属国的事,明说路途之远,隐含对国土辽阔、国力强大的自豪。,【考情搜索:近3年未考查】,唐王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描写边塞情势。上句以“征蓬”自喻,下句写仰望所见。风吹蓬草即过边塞,北飞的大雁也从头顶飞入胡地的天空,可见诗人已到了边关前沿。“出”“入”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直”“圆”描绘静态景物相结合,使画面富有变化,意境深远。,描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用“大”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孤烟之高;“长”从视觉上表现出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圆”表现落日,给人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直”一“长”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天地间大气浩瀚、沉寂壮美的景色,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尾联照应诗题和首联。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仍在前线,可见战争虽胜,都护却仍未放松警惕,流露出对都护的赞赏之情,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燕然”采用了用典,代指前线,暗示前线取得了胜利。,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主旨:这首边塞诗描写诗人出使凉州途中的情景。借汉喻唐,歌颂唐帝国的幅员广大、国力强盛,抒发诗人不辞辛苦长途奔波,奉命出使边塞的豪情。】,1.本诗的作者王维是唐代诗人,字,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2分),金题演练,摩诘,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诗歌通过描写边塞生活,流露出诗人对都护以及守边将士的赞赏之情,抒发了诗人不辞辛苦长途奔波奉命出使边塞的豪情。,B.颔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中,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D.此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答案】诗人行至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前线。可见打了胜仗,都护仍然没有放松警惕,流露出诗人对都护的赞赏。,【解析】诗歌颈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是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不是颔联,故B项错。,3.请从情感角度赏析“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两句诗。(2分),【答案】B,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十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突出边塞的气候特征。“卷”“折”分别写出了北风怒吼奔驰的巨大气势和它狂暴肆虐的特点。点出“八月”,是为了能突出此地寒冷的恶劣气候。一个“即”字,神情毕肖地写出诗人见到此情此景的惊奇之情。,【考情搜索:近3年未考查】,唐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梨花开”喻雪,传神地表现了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飞动,形象鲜明,极富动态感和立体感。着以“千树万树”四字,更使风雪奇寒呈现出浓郁无边的春意,境界大,立意高。,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运用反衬手法,以“珠帘”“罗幕”写出主人身份尊贵,取暖条件优越,将“狐裘”“锦衾”的不暖和将士的手脚僵直难穿衣相映衬;写沙漠之景:广阔沙漠冰封,天空阴云密布,使天上地下构成一幅立体凝重的画卷。这六句诗,围绕奇寒,由动到静,多角度、全方位地描绘了边关雪天的奇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由写雪景过渡到写别情,用“胡琴”“琵琶”“羌笛”三种典型的西域乐器渲染出送别的气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从视觉角度写红旗与飞雪。“掣”真实地描绘出红旗被冻住,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的意象,使这幅凝重的画面透露出生命的活力,洋溢着诗人愉悦激奋的感情,令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抗争、对塞外奇丽风光的礼赞。,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景,诗人送友人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空”字写出了边塞的空旷苍凉之景,曲折迂回地表明了诗人依依惜别的怅惘之情和思乡之情,意境深远。,【主旨:这首诗以送别为主旨,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描绘特殊的环境背景,衬托出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金题演练,1.请简要分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的妙处。(2分),【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发挥想象,将北风比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营造出情趣盎然、壮美浪漫的意境。“忽如”写出了“胡天”的变幻无常和诗人对此景象的惊奇之感。,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风吹雪舞、天寒地冻的塞外风光。,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以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C.“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从视觉角度写,生动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的情景。D.这首诗将咏雪与送别巧妙结合,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惜别之情。【解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没有运用对偶的修辞。【答案】A,【答案】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3.(15遵义)“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十四、夜雨寄北,首句从问对方“归期”落笔,表达对对方的思念之殷切,也表明自己怀归心切。“未有期”道出诗人的遗憾失望。在两个“期”的一问一答间,宦游漂泊、欲归不得的惆怅之情尽显。“涨”字富有动态感,既写巴山之水灌注秋池的自然之景,也将诗人的愁思融入其中,表现诗人深重的绵绵愁思。“秋”字在点明季节的同时,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绪的写照。在此起营造气氛,烘托情感的作用。,【考情搜索:近3年未考查】,唐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紧扣“夜雨”宕开笔墨,借想象另辟新境,表达愿望。这两句中的“巴山夜雨”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对未来相聚的设想,用反衬的手法来表现诗人孤寂的心情。回环对照,意韵绵长。“何当”紧扣“未有期”,将思归的急切心情展现得更加有力。,【主旨:这首诗通过对归期的询问和回答,既描写诗人身处巴山倾听秋雨而不得归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相聚之时的幸福欢乐,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情。】,金题演练,1.诗句中的“秋”字在诗中起什么作用?(2分),【答案】“秋”字既点明了季节是容易勾起人们愁思的秋天,又渲染出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B.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荡气回肠。C.这首诗既描写了身处巴山倾听秋雨不得归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D.“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解析】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答案】A,3.请从炼字的角度来赏析“未有期”的妙处。(2分),【答案】“未有期”既有对归期的热切盼望,又有对归期难定的惆怅,表现出诗人失望的情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十五、饮酒,首句表明诗人虽身居俗世,却不受俗世的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考情搜索:2014年考查】,东晋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从心理效果上来表现心灵的宁静。运用设问手法,一问一答,回答了“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原因。“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对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闲适的心情,“悠然”“见”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上句承上启下,点明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表现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状。,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真意”二字是全篇主旨,指能够悠闲自在地生活,不在世俗中迷失自我。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主旨: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表达出诗人渴望归隐田园,悠闲自得的心境。】1.(14益阳)对陶渊明饮酒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金题演练,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辩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解析】D项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中的“真意”二字暗指亲近自然、醉心自然、远离世俗的生活;“欲辩已忘言”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中,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而不是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答案】D,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十六、过故人庄,首联开门见山,写故人“邀”而诗人“至”,简单而随意。写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考情搜索:近3年未考查】,唐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颔联运用对偶的表现手法由近及远地描写山村风光。“合”字写出村边绿树环绕,自成一个幽静的天地。“斜”字写出远山的逶迤蜿蜒,突出田园风光令人亲切的特点及作者的向往。,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颈联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富有生活气息。写出主客襟怀之淡泊,情趣之投合。,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尾联以重阳节还来相聚作结,写出友情之深,淡淡的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主旨:诗人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1.诗人通过“”(用原文填空)一句,将室内外的景象联系起来。(2分),金题演练,开轩面场圃,2.对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诗歌尾联的节奏停顿应该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B.诗的首联先写老朋友的邀约,极为亲昵,仿佛叙述家常。朋友有“邀”“我”就“至”,毫无渲染,简单而随便。C.“绿树”两句写“故人”居住地自然环境的优美。由远及近,把小村青山远映,绿树环绕的景象表现得生动逼真,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D.这首诗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解析】“绿树”两句写了“故人”居住环境的优美,但先写的是近处的“绿树”,而后写的是远处的“青山”,由近及远,远景映衬近景,描写出村庄环境的旷远幽静。故C项错误。,【答案】C,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十七、望岳,写远望之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开头第一句以设问统领下文。第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地理特点:绵延、高大。,【考情搜索:近3年未考查】,唐杜甫,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之景,点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生动有力;“割”字运用了夸张手法,衬托出泰山昂首天外的高峻、遮天蔽日的形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细望之景,并由静转动。前句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后句一个“入”字写出了山腹的深远。“荡胸”“决眦”写出诗人胸襟的坦荡、眼界的开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极望之情,诗人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的决心。“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以“众山小”来衬托出泰山的高大,表现了诗人追求的境界高远。,【主旨: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临其境。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积极向上、兼济天下的壮志豪情。】,(15天门)全诗是围绕着“”字来写的。(1分)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岱宗夫如何”一句中,诗人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B.“造化钟神秀”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金题演练,望,C.“齐鲁青未了”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D.“阴阳割昏晓”中“割”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解析】“夫”在此是语气助词,无实意,这里理解为“岱宗夫”,错误。,【答案】A,3.(15湘潭)诗的颔联主要体现了“岱宗”的什么特点?(2分),【答案】颔联上句写泰山的秀美,下句写泰山的高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十八、滁州西涧,首句写静景,第二句静中有声,烘托了环境的清幽。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诗人独爱甘于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鹂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的位置。两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地表露出诗人恬然的胸襟。,【考情搜索:近3年未考查】,唐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前一句静中有声,后一句虽动却静,是脍炙人口的即景好句。其中一“急”一“横”,动与静相映照,清丽如画。从这两句诗中,似乎可以看出作者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的心情。,【主旨:这首诗描写了滁州西涧在晚潮来临时雨中幽寂的风景,营造出恬淡幽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寻求安静的政治情怀和审美心态。】,金题演练,1.滁州西涧一二两句就诗人的感官而言,运用了和描写。(2分),视觉,听觉,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B.第二句从上句的俯视转为仰视,通过对照、映衬的手法,写出了画面的幽美和谐,让人赏心悦目。C.第三句的“急”字,写出了春潮和阵雨打破了山涧的宁静,呈现出一番飞动流转之势,衬托出了诗人悠闲、宁静的心境。,【解析】全诗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答案】D,D.全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写滁州西涧的春景,静中有动,画中有声,而写动景和声响则是为了衬托画面之静。,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十九、登岳阳楼,以“昔闻”起题,单刀直入,不说“洞庭湖”,而说“洞庭水”,突出了“湖水”,使人读了容易联想起洞庭湖雄伟壮阔、烟波浩淼的水面来。“今上岳阳楼”一句表现了今日得上岳阳楼一偿夙愿的兴奋和喜悦。,【考情搜索:近3年未考查】,唐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吞山河的气魄。“坼”字富有动态感,把洞庭湖浩瀚无边的气势生动形象地写了出来。“乾坤”一句,是说洞庭湖浩瀚无边,整个宇宙都好像浮动于水面之上。这一句写湖水日夜汹涌、天地为之低昂的壮阔声势。,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与亲人音信断绝的现状。下句紧承湖景,诗人想起自己贫病交加的生活窘况,全诗前后照应,一气呵成,写得感情无限悲痛、凄凉。“无”与“有”对仗,使诗抑扬顿挫、铿锵入耳。,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戎马关山北”一句,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凭轩涕泗流”一句与题目“登楼”呼应,收束全文,使全诗浑然一体,表现出诗人伟大的人格,加深了诗歌的思想境界。,【主旨:诗人身临其境,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魄。同时,抒发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和怀才不遇的心情。】,金题演练,1.(15遂宁)“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壮阔磅礴的气势,富有动感和气势。,2.(15遂宁)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体现了“诗圣”杜甫怎样的情怀?(3分),【答案】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孤苦、晚景凄凉的哀叹和对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的悲伤。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二十、临洞庭湖赠张丞相,首联总写洞庭湖的浩瀚深广。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阔大。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考情搜索:近3年未考查】,唐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颔联极写洞庭湖蓄积之丰厚,气势之雄浑。“撼”字传神地表现出洞庭湖湖水的声势和威力,也透露出诗人的豪壮气概。,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颈联转入抒情。抒写诗人仕与隐的矛盾,上句“欲济”不能的起兴隐含想出仕而无人援引之意,由此引发下句欲罢不能,不甘闲居之情。,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尾联又即景为喻,以垂钓者比出仕者,言外之意是不希望当旁观者,希望得到援引而出仕,出仕之意表达得不露痕迹。,金题演练,1.这首诗最能表现出诗人言外之意的诗句是_,_。(2分),徒有羡鱼情,坐观垂钓者,【主旨:诗人托兴观湖,写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希望得到他的援引踏上仕途,表现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广阔。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水势浩大的景象。C.颈联和尾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解析】诗歌的颈联和尾联抒发了作者渴望有人援引而出仕的政治热情和希望,而不是归隐田园,故C项表述错误。,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二十一、水调歌头中秋,开篇两句问天,出语峭拔,纵横古今,是对宇宙永恒的惊叹,显示了词人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抒发了其强烈的思亲之情与对明月的向往之情。“不知”二句转为沉吟,流露出对天上良辰美景的向往。,【考情搜索:近3年未考查】,北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欲”三句进入大胆的想象。词人感慨人生失意,因而萌生了乘风上天的幻想。但又顾念“琼楼玉宇”,纵然高洁,却不胜其寒,这一转折,反映了词人想逃避现实,却又犹疑不决的矛盾心理。“恐”字把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起舞”二句再作一转折,矛盾的解决使思想感情从幻想跌回现实。生动地表现了词人独特的精神面貌,抒发了清逸深沉的情怀。,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二句即是景物描写,以月渐沉,夜渐深,人不寐,映衬出人间别离之愁的绵长、深沉,为怨月作铺垫。“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表明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词人的忧伤。“不应”二字再次问月,怨月无情,不在人们团圆之时一洒清辉,偏要长照离人,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难全”为转折,由对月的埋怨转为为月开脱。这里的人事与物理,人间与天上,古与今,浑然一体,发出人生、自然向来就难以圆满之叹。表面上是为月开脱,实际上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