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罚目的及实现途径与完善_第1页
论刑罚目的及实现途径与完善_第2页
论刑罚目的及实现途径与完善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论刑罚目的及实现途径与完善董耿耿(政法学院,法学,2004级1班,041210006)摘要: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特殊预防针对具体犯罪人实施不同的惩罚和改造措施来达到改造罪犯和预防犯罪的目的;一般预防则通过刑罚的威慑、安抚和教育功能预防社会上的其他人犯罪。然而,无论是特殊预防还是一般预防,它们的实现不是尽善尽美的,都会在实现的过程中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不能完全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因此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实现在实践中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关键词:刑罚目的;特殊预防;一般预防;实现途径;完善On the Penalty with the Purpose and Means of Achieving Perfect Dong Genggeng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Law, Class1Grade2004,041210006)Abstract: Special prevention and general prevention through different channel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rime prevention. Special prevention were implemented various reform measures and penalties to achieve rehabilitation of offenders and crime prevention purposes; general prevention through deterrence of the penalty to pacify the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educate the other criminals .Nevertheless, for the special prevention or the general prevention, their realization is not perfect.They will be exposed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realization , we can not fully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rime prevention.The realization of general prevention and special prevention in practice needs further refining and improving.Key words: penalty purposes; special prevention; general prevention; ways; perfect前言刑罚目的向来是刑法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也是我国司法改革着重研究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国的法制建设尚不健全,刑法上对刑罚目的及实现途径的规定还不完善,在刑罚目的的实现过程中有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在实现中表现的问题突出,达不到预防犯罪的目的。随着我国司法改革进程的加快,对刑罚目的实现途径的研究日益提上刑法理论界及司法界的日程。本文将通过对刑罚目的的介绍及对刑罚目的实现途径完善的探讨进一步了解这一刑法上的热点。一、 刑罚目的刑罚目的,是指国家进行的由创制,裁量和执行刑罚所组成的整个刑事法律活动的目的,即国家的刑事立法采用刑罚作为对付犯罪现象的强制措施及其具体运用和执行所预期达到的效果。刑罚目的集中体现着一个国家创制刑罚,适用刑罚,执行刑罚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它决定着刑罚体系和种类,刑罚原则的确立,同时也决定着刑罚的适用和执行。因此可以说刑罚的目的是整个刑罚制度赖以建立的出发点和归宿。关于刑罚目的的概念,即什么是刑罚目的,刑罚目的有几种,自古至今,一直是中外法学界和哲学界纷争不下的问题。(一)西方学者的刑罚目的理论 刑罚目的论在近代西方刑法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围绕刑罚目的,西方学者发表了不少见解,形成名目繁多的学说。在西方刑法理论界关于刑罚目的主要有以下两种理论。1绝对主义认为刑罚目的是犯罪的当然结果,犯罪是刑罚的原因。换言之,刑罚只是由于犯罪才被科处,此外不应追求任何其他目的,因而称为绝对主义,又称报应主义或报复主义。绝对主义它认为刑罚的本质的目的在于惩罚罪犯,它希冀以此来达到对犯罪人的公平报应,以其承受的痛苦来衡量罪责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绝对主义在不同时期又受到不同思想的影响可以分为神意报应主义,道义报应主义,和法律报应主义等多种理论。其中神意报应主义认为犯罪违背了神意,应受到神的惩罚,因为神支配着天地万物是正义的象征;道义报应主义认为行为人的犯罪行为违反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伦理的道德,因而要受到惩罚;法律报应主义认为正义的根据在于法律,犯罪行为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应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些理论虽然有不同的思想内容,但基本的精神都是一致的,即强调罪与刑的均衡性。2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理论是以预防思想为基础的刑罚目的理论,故又称为预防理论,相对主义理论认为刑罚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其自身只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离开了这一目的,刑罚就变得盲目,就缺乏存在的正当性。刑罚权的根据正是在于刑罚的合目的性合有效性。犯罪只应是刑罚的先决条件,而不应是刑罚的理由。预防目的可以通过威慑和矫治两个方面来实现。从而达到刑罚的功利效果,所以相对主义理论又称为目的理论或功利理论。相对理论,因其预防对象和运作方式的不同,可区分为一般预防理论与特别预防理论。一般预防理论针对社会上的一般公众,根据这种理论,刑罚的目的既不是报复,也不是对行为人的影响,而是通过刑罚的威胁和执行,预防社会上的其他人犯罪。它透过刑事法律的明示和刑事司法的运作对社会形成威慑力,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一般预防理论的意义在于通过刑事立法和司法达到警示作用,以抑制人们的犯罪意念和行为;特殊预防理论又称为个别预防理论,它认为刑罚的目的在于教育和矫治犯罪人,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生活,重新回归社会。不能单纯为了惩罚犯罪而惩罚,惩罚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矫治的过程,惩罚是治疗的手段。总之,特别预防理论以剥夺犯罪人的再犯能力,使之不再犯罪为目的。(二)我国刑罚的目的我国刑法学界历来对有关刑罚目的的方面的问题进行过很多探索,理论界也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目前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直接目的说和根本目的说。它认为刑罚的直接目的是惩罚、威摄、教育、安抚和改造;根本目的是保护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惩罚说。这种观点认为适用刑罚的目的在于限制和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和权利,使他们感到压力和痛苦,以制止犯罪的发生。3改造说。认为对犯罪人判处刑罚,是通过对犯罪分子惩罚这个手段,达到改造罪犯,使其重新做人的目的。4.双重预防说。这一说认为适用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特殊预防,即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预防其再次犯罪;二是一般预防,即通过创制、适用和执行刑罚防止社会上的一般人犯罪。5三目的说。认为刑罚的目的有三:即惩罚和改造犯罪分子,预防他们重新犯罪;教育和警戒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使他们不走上犯罪道路;教育广大群众增强法制观念,积极同犯罪行为做斗争。6预防和消灭犯罪说。认为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的目的是预防他们再次走上犯罪道路,把他们改造成为新人,从而达到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7刑罚目的的二元论说。认为刑罚目的是报应和预防的辩证统一。刑罚的目的不仅仅追求惩罚犯罪,抵制犯罪的目的,而且是积极追求、预防犯罪人再次犯罪的目的,是两者的辩证统一 。前者体现了刑罚目的中的正当性原则;后者体现了刑罚目的中的效率性原则。以上各种学说有不少是相同或相近的,他们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对有的问题分歧意见太大,仍需要刑法理论界的进一步探讨。在我国刑法理论界通说认为刑罚的目的可分为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1. 特殊预防特殊预防也称为个别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惩罚改造犯罪分子,预防他们重新犯罪。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除了对极少数罪行及其严重的适用死刑以外,主要是利用刑罚的惩罚与教育改造功能,限制或剥夺犯罪分子的再犯能力,使其认罪伏法,改恶向善,重新做人。也就是说特殊预防的对象只能是已经实施了犯罪的人。2. 一般预防一般预防,是指通过刑罚的制定、适用和执行预防尚未犯罪的人实施犯罪。一般预防的对象不是犯罪人,而是有潜在犯罪危险的人。这些人一旦赋予他们机遇、环境和条件,他们将会实施犯罪。这些人包括三类人:一是被害人及其亲属。被害人及其亲属是直接或间接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心理上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对犯罪分子深恶痛绝,往往有强烈的复仇念头,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他们有可能采取犯罪的手段来达到报复的目的。二是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这类人在社会上游手好闲,没有固定职业,法制观念淡薄,自制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犯罪思想的诱惑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应该称为一般预防的对象。三是社会上的危险分子。这类人是指多次实施违法行为的人,多次受到行政处罚的人以及刑满释放但没有得到有效改造的人。这些人主观恶性较深,人身危险性较大,属于潜在的犯罪人,处于犯罪的边缘状态。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特殊预防针对具体犯罪人实施不同的惩罚改造措施来达到改造罪犯和预防犯罪的目的;一般预防则通过刑罚的威慑、教育和安抚功能预防社会上的其他人犯罪。然而无论是特殊预防还是一般预防,它们的实现途径都不是尽善尽美的,都会在实现的过程中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不能完全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因此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实现在实践中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二、刑罚目的的实现途径(一)特殊预防的实现1剥夺犯罪分子重新犯罪的能力,使其不能再危害社会对罪行极其严重的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适用死刑,从肉体上彻底消灭,使其完全失去危害社会的能力;对一般的犯罪分子判处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刑罚,使其受到管制或与社会隔离,抑制其犯罪的能力;对经济性犯罪、财产犯罪以及贪利性犯罪的犯罪分子执行财产刑,剥夺其再次犯罪的物质条件;通过对某些犯罪分子适用和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的资格刑,剥夺其某些权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资格,预防其利用这种权利或资格再次危害社会,进行新的犯罪活动。2改造犯罪分子,使其不愿再去犯罪犯罪的发生取决于各个方面的因素,它是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内部与外部、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存在天生的犯罪人,在理论上每个犯罪人都可以被改造。基于刑罚的特殊预防的目的,根据每个犯罪人的特殊情况对其进行个别性的教育,强制其劳动,让其懂得劳动是获得财富的手段,在思想上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彻底摒弃犯罪的念头,弃恶从善。执行刑罚的痛苦使其不敢再去犯罪,以身试法。思想上的净化使其不愿再去犯罪。3.教育犯罪分子,使其不敢再去犯罪特殊预防针对不同的犯罪分子适用不同的刑罚,在思想上进行伦理道德,政治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有违伦理道德,有违法律的行为。同时通过对其实施刑罚,使其感受到触犯刑法所付出的代价,使其感受到与社会隔离,失去自由,失去财产的痛苦,让他认为以这些珍贵的东西去换取犯罪时的享乐是得不偿失的。通过对犯罪分子思想上的洗脑,使其不敢再以身试法,不敢再去犯罪,在接受刑罚处罚的时候能够有效地得到改造。(二)一般预防的实现由于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对象上的差别,因而它们的实现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对于特殊预防的对象只能采用惩罚、剥夺的方式,对其进行精神强制。而一般预防则只能采用刑罚的威慑、安抚、教育的功能来实现。1通过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威慑、警戒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抑制其犯罪意念,使其不敢犯罪。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他们没有固定的职业,法制观念淡薄,处在犯罪的边缘状态,一旦机会条件成熟他们就会趁机犯罪。通过刑罚的制定、适用和执行,使社会上处在犯罪边缘状态的危险分子知道他们实施的行为是触犯刑法的行为,知道他们如果实施同样的行为将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从被执行刑罚的人中了解了接受刑罚的痛苦,所以这样就能预防这些危险分子去实施犯罪,拯救处于犯罪边缘状态的人。2通过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教育群众增强法制观念,并且鼓励群众积极同犯罪行为做斗争。通过刑罚的制定、适用和执行给人民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使他们认识到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认识到犯罪行为所应当受到的惩罚,在内心产生对刑罚的敬畏,从而提高法制意识,增强群众的法律水平,也由此增强了人民群众对犯罪的痛恨,增强了他们同犯罪做斗争的自信心和决心。3通过惩罚犯罪人,安抚被害人,防止进行私人报复,引发新的犯罪。 被害人是直接或间接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如果对被害人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他们很容易以私人报复的形式去加害于犯罪行为人,这又会产生新的犯罪。所以通过特殊预防的惩罚犯罪人,使其得到应得的惩罚,这样就会给被害人心理安慰,使其心服口服,预防被害人的私人复仇,保证社会秩序的安宁,预防新的犯罪的发生。理论上的研究结果证明,刑罚可以达到一般预防的目的,只是比特殊预防的实现要复杂的多。要达到一般预防的目的,要特别注意刑罚的公开性、及时性以及刑罚的适当性。三刑罚目的实现中存在的问题 两种预防在预防犯罪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社会转型的非常时期,犯罪的类型和数量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新的犯罪类型大量出现,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上升,重新犯罪的比率升高,团伙犯罪和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横行一时等等。这些犯罪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安宁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面对新形势和新特点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一)特殊预防存在的问题特殊预防是针对已然犯罪人的预防,它要根据犯罪人的自身情况贯彻刑罚个别化的原则来实现刑罚的目的,如果对犯罪分子判刑畸轻则达不到威慑教育社会大众的作用;如果对犯罪分子判处过于严厉的刑罚则又达不到改造罪犯的目的。所以这要经过刑事立法机关在两者之间的缜密权衡以达到刑罚的最佳效果。既然特殊预防是针对已然犯罪的人实行,即刑罚运作的前提必须有犯罪行为的存在,只有对已然的犯罪行为,特殊预防才有其发挥作用的机会,对于未然的犯罪行为,特殊预防便无能为力。从这一角度而言,特殊预防只是一种被动的预防,不能预防最初的犯罪行为.生活中有很多确定注定要在将来发生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即便有足够的证据,但只要危害行为尚未发生,国家的刑罚就无法开始运作,特殊预防也就无从谈起。也就是说特殊预防只能“补漏”而无法前瞻,它是一种事后的预防。(二)一般预防存在的问题1.刑罚的不公开、不公正和不及时会影响一般预防的效果一般预防是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来达到威慑、教育、安抚社会上其他人的目的。所以对犯罪人适用刑罚的适度性、公正性、公开性、及时性就能很大程度地影响一般预防的效果。如果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及时、公正、公开,那么一般预防会受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对犯罪人适用刑罚不及时,不公正,该公开的不公开或者说不该公开的公开了,那么一般预防的目的不仅不会达到,相反会在社会上产生不好的效果。2.影响一般预防效果的因素较多一方面,不同的人对刑罚一般作用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法制意识比较好的人不受刑罚威慑的影响,他们一贯守法,而法制意识淡薄的潜在犯罪人没有刑罚的威慑作用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司法机关执法的情况也会影响刑罚一般预防目的的实现。如果执法者贪污受贿、草率行事,则必会削弱一般预防的作用。再者,不同国家法制的发展状况不同,刑罚的一般预防的作用也会有所不同。在法制状况良好的国度里刑罚的一般预防的作用要小于在法制状况败坏的国度里。总之,一般预防的局限性表现在: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事而异。四、刑罚目的实现的完善刑罚目的的实现就是要使人们在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的过程中所期望的结果变成现实。然而刑罚目的的实现要比刑罚目的的确立复杂的多,再加上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在实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局限,所以要实现刑罚的目的,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 刑罚执行的个别化原则行刑的个别化是指在刑罚执行的过程中,根据犯罪者的个人情况,主要是其再犯可能性的大小,有针对性地给与个别处遇,以期教育改造犯罪人,实现特殊预防的目的。只有在行刑阶段将抽象的刑法规定实施加于具体的犯罪人,才能在客观上剥夺或限制犯罪人的再犯能力,才能对其施以矫正和改造。要在行刑阶段达到特殊预防的目的,关键要做到行刑的个别化。行刑个别化是特殊预防实现的保障机制。有的学者将行刑个别化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管理的个别化。根据犯罪的类型,刑罚的种类,刑期等情况的不同,采取分别关押,用不同的方式管理。二是教育的个别化,根据罪犯的不同情况采取因人施教,分类教育。三是劳动的个别化,根据罪犯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的不同等分配适合的工作,合理组织劳动。四是奖惩的个别化,根据罪犯教育改造的不同情况而依法实施不同的奖励和惩罚,奖优罚劣,赏罚分明。总之,刑罚个别化就是从最有利于改造罪犯的目的出发,实行因人而异,量体裁衣的方式去矫治和改造。(二)刑罚适用上的罪责刑相适应为使特殊预防收到良好的效果,刑罚与所犯的罪行必须相适应。在当今社会里,平等、等价等从潜意识里操纵和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甚至是日常行为。已经犯罪的在押犯罪人同样也会以这样的理念来衡量对自己判处的刑罚是否公正。如果对其科处的刑罚适度,就极有可能促使其认罪服法,进而通过教育矫正使其产生悔罪感和自责心理。如果刑罚过重,可能会使犯罪人的公平观念失去平衡,使其产生强烈的抵触和敌对情绪。他们会从心理上抗拒改造,即使复归社会,还会加倍疯狂地东山再起,向社会实施报复。相反如果刑罚过轻,可能会使犯罪人由于感到所受惩罚较之因犯罪所得的利益为小,而把因犯罪所受的惩罚看成是理应付出的“代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同样达不到特殊预防的目的。(三)刑罚执行上的行刑社会化行刑社会化就是在对罪犯行刑的过程中,不能让罪犯完全与社会隔离。执行机关要把执行的手段与社会结合起来,这也是针对特殊预防的目的所要求的。利用社会化的方式为犯罪人重返社会奠定基础,也为犯罪人复归社会以后尽快地适应社会不至于再次实施犯罪而提供超前服务。行刑社会化不但能收到改造罪犯的效果,还能达到教育社会公众遵纪守法的一般预防效果。通过监狱参与罪犯改造,就使得等刑罚执行场所从封闭走向开放,使监狱走近社会,也使社会走近监狱,使社会公众通过参与改造罪犯,切身体验到国家刑罚机器的运作过程,使其从中增加辨别是非的能力,巩固其法律意识,强化其守法的价值和守法的观念。(四)刑罚的迅速及时犯罪案件发生以后,司法机关应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犯罪人缉拿归案,交付审判,执行刑罚。刑罚的及时性包括及时判决和及时执行刑罚,这两个及时又要以及时侦查、起诉为前提。刑罚的迅速及时对于一般预防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犯罪发生以后,司法机关能够及时破案,及时起诉和审判就会使被害人及其家属的心理得到抚慰,广大公民的义愤得以平息,同时还可以在人们对案件记忆犹新时受到震动和教育。相反,如果案件久拖不决,或者使犯罪人长期逍遥法外,则会使人们失去对司法机关乃至法律的信任。即使犯罪分子最终受到了刑罚处罚,但因为不及时,其威慑和教育作用将大大降低。(五)刑罚的公开刑罚公开由刑事立法上的刑罚公开和刑事审判上的刑罚公开组成。在现代社会刑罚公开对实现一般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应将刑罚公之于众,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知晓。首先,要在刑事立法上明文规定各种犯罪的法律后果,可以促使人们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不至于因不懂法,不知法走上犯罪的道路。其次,在刑事审判中公开判决结果,可以使人们受到现实生动的法制教育,而这种教育作用是一般预防所必须的。(六)建立保安处分制度,弥补特殊预防的不足上文已经提及特殊预防的局限性,主要在于它是一种事后预防,只能对已然的犯罪产生效果,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可以考虑建立保安处分制度。保安处分主要是对非刑罚所能改善者而增设的特殊措施,因此能极大的弥补特殊预防的不足。相对于特殊预防而言,保安处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事前预防。我们国家尚未建立保安处分制度,但有很多类似于保安处分的规定,例如,对吸食毒品者送往戒毒所戒除毒瘾的制度;对卖淫嫖娼者送往收容教育所收容教育的制度;对有违法或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送往工读学校进行特殊教育的制度等等。在当前形势下,应该将上述制度纳入法律调整的轨道,在立法上予以完善,借鉴别国经验,尽早建立完善的保安处分体系。 (七)以社会预防为主,刑罚预防为辅,构建完善的社会治安综合系统现代犯罪学研究表明,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社会综合症。所以治理犯罪也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刑罚预防犯罪的功能,另一方面既要通过制定并推行各种社会政策,努力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形成遏制犯罪的社会机制,又要通过文化、道德,法律教育尽力改善人们的自身素质。消灭犯罪的根本途径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的进步与发展,在于人们价值观的完善与提高。预防犯罪的根本途径在于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如果说刑罚治理犯罪是治标,那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才是对付犯罪的治本之举。对于犯罪这样的社会疾病,我们只能寻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