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论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认定及处理李保明(政法学院, 法学, 04级一班, 041210023)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做的司法解释将逃逸解释为:行为人在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我们认为,行为人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能够履行救助伤者义务的行为而不履行救助义务伤者的行为也应属于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的范畴。将交通肇事后的两种逃逸行为作为加重情节有众多不合理之处,可以把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单独定为交通肇事逃逸罪。关键词:交通肇事 ; 逃逸行为 ; 交通肇事逃逸罪On Identify And Deal with The Hit-And-Run After The IncidentLi Baoming(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 law Class 1,Grade2004)Abstract: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have made a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t-and-run: the person ,in a severe traffic accident, in order to avoid legal proceedings and then he escapes . We believe that the person in the event of a traffic accident who knows that the victim was severely injured but fails to perform its obligations to aid victims of the acts should also be the essence of hit-and-run .After the accident, the two kinds of escaping acts as aggravating circumstances are not appropriate in the theorily and practically, so they should be instituted as new accusationsKey words:Traffic Accident; Escape act ; Crime of escape after causing a traffic accident引 言近年来,我国交通事故频频发生,交通肇事后行为人未救助被害人而是选择了逃逸,这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的社会问题。从司法实践有关交通肇事罪的调查结果来看,接近50%的肇事司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罪责选择了逃逸,使得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的救助而死亡的案件逐年增多,导致危害结果的进一步扩大,也给公安交警部门的侦查工作带来的相当大的难度。但是,我国目前的法律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法律规范却存在大量的问题,这无疑不利于对我国日益严重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及交通肇事进行有力的打击。一、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认定(一)对逃逸行为各种理解的评析 要了解什么是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我们必须先来了解一下我国目前法律对交通肇事罪是如何规定的。所谓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本罪是一种过失型犯罪,刑罚较轻。但对于交通肇事的逃逸行为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和“因逃逸之人死亡的”,刑法及有关的司法解释做了另外的规定。根据刑法第133条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或有其他特别恶劣的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相对于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罪行来说,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的处罚要重的多。刑法之所以这样规定,原因在于肇事者在肇事后不但不积极抢救被害者,反而置被害人于死活不顾逃跑,或不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防止其他危害结果的进一步扩大,这样就有可能发生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有重伤,甚至死亡或是公私财产遭受更大的损失等严重后果的发生。反过来说,如果肇事者当时积极地履行救助伤者的义务,积极地采取措施防止危害结果的进一步扩大,那样就可能不会有被害人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更大的损失等严重结果的发生。那么,究竟什么是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呢?对此,刑法学界认识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重大交通事故,为逃避法律的追究而逃离现场的行为 赵秉志主编:新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447页。第二种观点是,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重大交通事故,为逃避法律的追究而不依法报警,保护现场,等候处理等,私自逃离现场的行为 鲍遂献,雷东生: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9页。第三种观点认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发生了重大交通交通事故,不履行相关的义务而逃离现场的行为 欧居尚:交通肇事逃逸罪与交通肇事罪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犯罪,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37页。第四种观点认为,“交通肇事后逃逸”,从法律设置事故发生后行为人负有的义务的角度来说,“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没有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对于受害人或受损的财物没有做必要的救助义务或处理义务,未按法律规定向公安机关报告,而逃离现场的行为 林亚刚著:危害公共安全罪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3页。鉴于理论和实践中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不同理解而造成的司法实践中混乱的局面,最高人民法院做了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为解释)。解释第3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的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解释第五条又将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解释为:“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的追究而逃跑,致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得救助而死亡的情形。那么,解释是否比前面的几种学说更科学,更全面的揭示了逃逸行为的内涵,且准确的把握立法的原意呢?下面,我们将对前面的几种观点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中关于逃逸行为的界定予以分析,以求得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我们认为,一方面要对以上几种观点和解释中合理的部分予以承认。各种观点和解释都认为逃离现场和明知已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应为逃逸的内涵,是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也赞成此种观点。第一,行为人负有国务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为办法)第7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必须立即停车,当事人必须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并迅速的报告公安机关或值勤的交通警察听后处理”的义务。法律为什么这样规定呢?原因在于保护被害人的权益,鼓励肇事者及时的救助受伤者。解释第3条规定,“行为人在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的追究而逃跑的行为”,第5条规定又将“因逃逸之人死亡”进一步解释为:“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的而追究而逃跑,致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的救助而死亡的情形。”第二,显然在上述交通事故发生后逃逸行为只能是故意的行为,否者,这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上述几种观点和解释中关于逃逸行为是在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后故意逃跑的阐述是十分合理的。例如,一个肇事人没有发现自己已经造成了重大交通事故,而是正常的驶离现场的,这种情况在司法实践中与交通管理中也是常见的现象。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多种多样,其原因主要有:第一,道路交通环境差,路面坑洼不平,驾驶员的听觉、平衡觉收集信息的功能减弱,难以发现情况;第二,气候条件差,遇风、雨、雪、雾天,能见度较低,难以觉察到交通事故的发生;第三,深更半夜,视觉收集信息功能减弱,难以发现情况等;第四,弯道行使且路面不平整,后轮外侧与非机动车或行人碰撞,因视角盲区或疏忽大意没有发现;第五,车辆快速行驶,难以觉察所致,只要肇事者不存在故意逃离现场的行为,该类案件不宜作为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来处理。综上所上述,以上几种观点和最高人民法院做的解释关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故意可以排除一些不宜归入逃逸的案件。另外,解释中还规定肇事者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现场,这一规定也有利于准确的把握逃逸的本质。例如,一个肇事者在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或死亡后,弃车逃离了现场,几天后到交警大队投案自首,经讯问肇事者供认:“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有许多当地人对其围攻殴打,致其身体多出受伤,为了保护他自己,不得以离开现场,经查证其话属实。在此处,肇事者逃离现场的目的显然不是逃避法律责任,而是为了避免自己受到不必要的殴打,所以肇事者不构成逃逸。如果在此处不管肇事者的主观心态,而只看肇事者在客观方面有无逃离现场的行为,这样很容易导致客观归罪,这与我国刑法定罪的主客观原则相统一不符。再次,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需要有前提条件,此处的条件便是行为人需要构成交通肇事罪。对此最高院的司法解释第3条对逃逸行为的司法解释为:“行为人在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离现场的行为。”解释第5条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解释为:“行为人在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的追究而逃离现场,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的救助而死亡情形。”解释的第3条和第5条都规定行为人为逃避法律的追究而逃离现场,在此显然,肇事者应构成交通肇事罪,否则何来的责任啊?同时解释也能够避免对逃逸行为的双重评价,刑法第133条及最高院解释第2条第2款规定,“如果行为人在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后发生交通事故后,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的主要或全部责任,并且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而逃离现场的,就构成交通肇事罪。这里的逃逸行为是犯罪构成的事实,起的是定罪的作用;而我们所说的逃逸行为是在交通肇事者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基础之上的加重情节的行为。而司法解释的第2条第2款,与第3条第5条可以将此情况清楚的区别开来。进而就可以避免对逃逸行为做双重的法律评价。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我们在看到司法解释的优点的时候,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司法解释的弊端所在。立法者设立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作为交通肇事的法定加重情节,是期待肇事者在先行的违反规范的情况下,来积极的采取措施去补救自己造成的损害事实,即作为行为规范的刑法规范希望加重逃逸者的法定刑来警戒或期待肇事者实施有其先行行为引起的一定义务。这些有其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主要存在于有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于2003年10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为安全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例如,安全法第70条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员应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的驾驶员应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的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公安机关的交通管理部门。”上述的五种观点有的紧扣这一义务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做出解释。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十分的合理的。但是在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中却没有对此的相应规定,把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仅仅定位于为逃避法律的追究。我们认为,刑法加重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处罚,除了要处罚行为人的逃避行为外,还应包括处罚逃逸行为所导致的抢救伤者义务的缺失及未保护现场、报警及逃避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不应该仅仅是逃避法律责任的追究。如果单单是要处罚的是逃避法律责任的追究,我们就会发现解释存在大量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谈一下这个问题:从立法的角度来分析,解释没有能把握好逃逸的危害行为本质进行规定。交通肇事者的逃逸行为及逃逸之人死亡不仅仅是违反禁止性义务的规定,也都是违反命令性规范的行为。交通肇事者的逃逸行为及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不仅没有履行安全法第70条的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后,车辆驾驶员应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肇事人员应立即抢救被害人,并迅速的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公安机关的交通管理部门。”而且,逃逸行为给交警正确的处理案件带来了大量的本可以避免的困难。同时也可能会发生因逃逸行为而发生的本可以避免的更加严重的危害后果。所以,我们说,刑法处罚的绝不仅仅是肇事者的逃逸行为,更是肇事者的不救助被害人行为。从司法的角度来讲,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于被害人的因得不到及时的救助而死亡的结果的发生或其它更加严重的危害结果间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吗?如果肇事者在肇事后没有选择逃逸而留在现场冷眼旁观并不实施任何的救助行为,此时如果发生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的救助而死亡的结果或其它本可以避免的严重危害结果,这时不能依据解释和我国刑法第133条进行处罚。因为此时行为人没有逃逸的行为,更不存在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的情节,行为人主观上也没有逃避法律追究的心态,不能以交通肇事后逃逸进行处罚。否则就会违背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反之,当行为人在肇事后履行可救助义务后而选择逃逸的情形发生时,虽然行为人交通肇事的人身危害性已经很低,但因其有逃逸行为,他仍然要承担与未履行救助义务的人同样的处罚。以上两种情况显然都是有失公平且不符合立法原意的。既然,逃逸前履行救助义务与不履行救助义务要承担同样的法律责任。那么这种司法解释似乎在无意中倡导行为人可以履行救助义务也可以不履行救助义务。从而放任被害人的死活。总而言之,不应只把逃逸行为与逃避法律的追究联系起来,更应把逃逸与不履行救助义务联系起来。(二)对逃逸行为的界定我们认为交通肇事后行为人有救助被害人可能但未履行救助义务的行为也应该是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真正内涵之一,而不仅仅是为逃避法律责任追究的逃逸行为本身。刑法之所以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这个法定的加重情节,其初衷在于督促行为人履行救助义务,尽量地避免被害人的伤势加重,甚至发生死亡的重结果,从而更好的维护被害人的生命安全,而不是单纯的惩治行为人的为逃避法律责任的追究的逃跑行为。因为逃逸行为本身不可能致被害人伤势加重甚至死亡,而行为人肇事后的不救助行为才是导致被害人的伤势加重或死亡结果的发生的真正原因。逃逸一词的使用是由于立法上的用词不够准确,没有准确的表达出立法者的愿意。因为不仅有逃避法律责任的作为,而且更有不履行救助的不作为。另外,解释的第5条中“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的救助而死亡”的措辞本身也说明行为人有救助的可能却未履行救助义务,这与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而不是与逃逸行为导致的。另外,我们还必须强调的一点就是逃逸的前提是已经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以及行为人明知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如果客观上只是发生了一般的交通事故而行为人逃逸的则仅能以一般的交通事故违法行为的加重情节,不属于交通肇事罪的范畴。当行为人主观上未认识到发生交通事故,从而未停下来继续前行,在这种情况下因行为人不知道发生交通事故就根本谈不到逃逸了。综上,我们认为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应这样理解:行为人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能够履行而不履行救助伤者的义务的行为,或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而不保护现场,不报警以及逃跑的行为。二、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处理 当前的刑事立法、司法和理论都将“交通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作为交通肇事罪的两种加重情节处理。刑法和司法解释关于刑法第133条交通肇事罪中“交通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缺乏科学性,给司法实践中准确认定及惩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带来诸多不便。另外,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具有不同于交通肇事罪的独立的犯罪构成 ,首先它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既包括社会交通管理秩序 ,也包括受害者的生命健康权利。客观方面表现在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积极逃离现场的行为 ,犯罪的主体范围更大、主观恶性更为严重。所以,应当将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在刑法条文中独立犯罪化,制定交通肇事逃逸罪。(一)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的缺陷1.与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实质不符在我国 ,情节加重犯属于加重罪状的范畴。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加重罪状与基本罪状所描述的是同一种犯罪 ,加重犯与基本犯在犯罪构成上是没有区别的。” 可是 ,交通肇事罪的基犯罪行为是交通肇事行为 ,而加重情节的行为是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 ,基本犯罪和加重犯罪的两种行为在行为方式、主观罪过等方面都不相同 ,难道它们会有相同的犯罪构成吗 ? 回答肯定是否定的。所以将“交通肇事逃逸 ”行为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显然是不合乎刑法法理的。还有学者认为“情节加重犯之所谓加重情节 ,只能是在基本犯的基础上 ,加重其罪质的主观和客观的事实因素。凡超出其罪质的范围 ,则该情节构成其他犯罪。这时 ,应当解决的是犯罪的单复数问题 ,而不是情节加重犯的问题。”正如刚刚论述的 ,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罪与情节加重犯在罪质上显然是不一样的。众所周知 ,刑法规制的是行为 ,行为不一样 ,罪质绝对不可能一样。按照此学者的观点 ,凡超出其基本犯罪罪质的范围 ,则该情节构成其他的犯罪。这又说明将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来处理的做法是不合乎刑法法理的。此时 ,加重情节应该构成一个其他的犯罪 ,那么 ,应该构成怎样的一个犯罪呢 ?2.有悖刑法的基本原则与理论,破坏法治的权威与均衡交肇事后逃逸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适用,可能导致罚不当罪,有悖于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依据刑法第 133 条和解释的规定,交通运输肇事者造成交通事故致 1 人死亡后逃逸的,处 3 年以上7 年以下有期徒刑。交通事故致 10 人死亡后逃逸的仍处3 年以上7 年以下有期徒刑。后者的危害后果远远高于前者,但两者在同一量刑幅度内处罚。交通事故致1 人重伤,肇事者逃逸,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的,肇事者处7 年以上有期徒刑。重罪轻罚,轻罪重罚,罚不当罪,显然有悖于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刑法第133 条本身虽然只是把“逃逸”规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把“逃逸致人死亡”规定为特别加重情节,但由于这种规定的存在,可能引导对逃逸行为性质的错误解读。交通肇事逃逸加重处罚的情形下,其行为实际上是交通肇事的过失行为加“逃逸”这一故意行为构成,交通肇事作为过失行为无成立共犯的可能,但逃逸行为却是故意行为,可以成立共犯。在对共同逃逸问题处理的尴尬与无奈中于是就有了解释第5 条第2款规定 :“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彭卫东.交通肇事逃逸问题研究.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 J ,2005,3,20.对此规定,有的学者认为是合理的。交通肇事罪既可以由过失构成又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其罪过形式是一种复合罪过形式,可以以交通肇事罪一个罪名来定罪量刑。交通肇事罪具有共犯也就有了其理论前提。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是适当的 但小红.关于交通肇事罪共犯的认定 兼谈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的理论依据.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J ,2003,4,23 .。但实质上,在“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的情形中,由于交通肇事行为已经发生,所以,“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与肇事者之间并没有共同引起交通肇事结果的行为,只是在事后的逃逸行为这一点上具有共同的行为。但是交通肇事之后的逃逸行为,在刑法第 133 条中只是一个量刑情节,本身并没有被单独看做交通肇事罪。解释的规定,把仅仅有“逃逸”共同行为的教唆行为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实际上是把逃逸行为错误归结为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行为,张冠李戴,不仅违背刑法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也违背刑法有关共同犯罪的基本理论林亚刚. 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兼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若干规定.法学家J ,2001 ,3,45. ,严重破坏法治的权威与均衡。3.放纵“犯罪”,有失公允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依附于交通肇事罪,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适用,将导致有些交通肇事后逃逸案件无法定罪处理。按照刑法第 133 条的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作为交通肇事罪的情节加重犯与情节特别加重犯,使刑罚加重,适用的前提是逃逸者对先前的交通事故负主要或全部责任,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能够成立,否则,就无法按照刑法第133 条交通肇事罪追究逃逸者刑事责任。如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7 条规定,行人不得进入高速公路。有些案件中行人因为图方便翻越隔离栏进入高速公路突然横过路面,汽车驾驶员高速驾车刹车不及,将行人撞成重伤,交通事故主要或全部责任应由行人承担。但汽车驾驶员未报警,也未予抢救,驾车逃离,负伤的行人因延误时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但是这种死亡结果不能依据刑法第133 条规定追究汽车驾驶员交通肇事罪责任,同时也无其他合适罪名能够追究汽车驾驶员的刑事责任,从法学理论与社会道义上都很难说是公平的。(二)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在刑法条文中应当独立犯罪化 一个行为要在刑法立法中“取得 ”独立的罪名“资格 ”,必须具备一定的正当性。首先 ,它必须符合刑法立法的基本原理 ,其中最基本的规则便是必须具备独立和完整的刑法上的犯罪构成条件 ,即它不仅要符合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 ,而且和其他的犯罪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其次 ,还必须具有立法的现实性 ,亦即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 ,对此类行为有必要独立地进行制裁。1.交通肇事逃逸具有特别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的本质是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是一个主客观相统一的概念 ,即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仅表现为行为对一定的社会权益造成了客观危害、实际损害或造成实际损害的可能性 ,而且还表现为行为造成的客观危害是在一定的自由意志支配下的结果 ,即还要具有一定的主观恶性。行为具有客观危害和行为人具有主观恶性 ,是行为应受刑罚惩罚性内容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严重的客观危害与主观恶性相统一的行为 ,即具有严重的客观危害又具有严重的主观恶性的行为 ,才应作为犯罪。仅有客观危害没有主观恶性的任何行为或者仅有主观恶性没有客观危害的行为 ,都不应作为犯罪。这是犯罪的一条最重要的规定 ,即主客观统一的规定郭立新.刑法立法的正当性研究 M .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154。逃逸行为在客观上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刑法第 133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 ,处 3年以上 7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 ,处 7年以上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以下简称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 70条规定 ,在发生交通事故后 ,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 ,保护现场。根据刑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 的规定可以看出 ,在发生交通事故后 ,行为人不得逃逸 ,否则就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此时 ,交通肇事逃逸的行为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管理秩序 ,给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影响了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 ,严重侵犯了国家正常的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这种行为 ,较之一般的犯罪行为主观恶性更大 ,常常激起很大的民愤。第二 ,交通肇事犯罪发生后 ,行为人不履行法定的抢救伤者和财产的义务 ,从而以积极的逃逸方式增大了危害结果的严重性。统计表明:有效的现场救护能降低 20%的致死率。从司法实践有关交通肇事罪的调查结果显示来看 ,几近50%的肇事司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 ,为逃避罪责而逃逸 ,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 ,导致危害结果的进一步扩大 根据刑法第 133条的规定,只在有发生重大事故的前提下,才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 直接影响社会公众的交通安全感 ,影响恶劣 ,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非常不良的作用。第三 ,交通肇事被害人及其家庭由于肇事者的逃逸 ,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赔偿 ,有的甚至家破人亡。实行第三者责任法定保险的保险公司要为逃逸者预付伤者抢救期间的医疗费、死者的丧葬费 ,国家和集体的财产损失也得不到赔偿 ,从而使肇事者的经济赔偿转嫁于保险公司和社会甚至受害者本人 ,其性质极其恶劣 ,造成的民愤也极大。第四 ,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 ,表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大。行为人在能救助伤者和财产的情况下 ,不予救助。缺乏最起码的良知 ,有悖于人道主义原则 ,给其他交通运输人员造成的负面影响大 ,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直接破坏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交通肇事逃逸有自己完备的犯罪构成要件。(1)交通肇事逃逸的客体。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所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主要是社会的交通管理秩序 ,也包括受害者个人的生命健康权利、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国家和个人的财产利益。交通肇事后 ,行为人逃逸 ,交通管理部门的正常工作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以致于事故的责任无法认定 ,给交通管理部门的侦破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受害者由于行为人的逃逸 ,不可能得到及时的救助 ,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 ,有的受害者可能因此失去生命。(2)交通肇事逃逸罪的客观方面。交通肇事逃逸罪的客观方面表现在行为人在交通肇后所采取的积极逃离现场 ,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和不救助伤者或财产的行为。总之 ,逃逸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看情况而定。(3)交通肇事逃逸罪的犯罪主体范围更大。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如果独立定罪 ,那么它的犯罪主体可以是肇事者本人 ,也可能是单位主管人员、车辆所有人、包人或者乘车人。因为故意犯罪中存在着共犯 ,在交通肇后 ,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都有可能教唆或指使事者逃逸 ,而存在交通肇事逃逸罪的共犯。这样 ,可以解解释 中规定共犯问题的尴尬。(4)交通肇事逃逸罪的主观方面。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主观恶性是显而易见的。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 ,是行为人在其自由意志的支配下所做出的选择 ,具有行为人主观上恶的表现。行为人第一意识是逃避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置交通管理秩序的混乱于不顾 ,也不管受害者的伤势如何 ,在法律有明文禁止规定的情况下 ,选择了逃离现场;有的逃逸者甚至是明知受害者被挂在车上 ,却仍然驾车逃逸 ,致使受害者被活活拖死;更有甚者 ,有的逃逸者为了杀人灭口 ,竟将伤者移至人迹罕至的地方 ,如山洞中而自己却逃离 ,排除了其他人救助受害者的可能性;还有部分肇事者将受害人移置车内将受害者摇晃致死 ,后一种逃逸的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主观恶性 ,与故意杀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观恶性又有什么两样呢 ?解释 第 6条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 ,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 ,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政管理学科复习常见试题及答案
- 饭店火灾应急疏散预案(3篇)
- 2025年软考携手共进的试题及答案
- 软件测试工具的使用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5网络环境下的管理变革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网络原理试题及答案
- 高考数学模考准备的要点2024试题及答案
- 法学概论学习中的常见挑战及解决方案试题及答案
- 民法基本理论探讨试题及答案
- 2025年VB中的文件处理技术考察题及答案
- 东南大学医学三基考试外科选择题及答案
- GB/T 7777-2003容积式压缩机机械振动测量与评价
- GB 5585.1-1985电工用铜、铝及其合金母线第1部分:一般规定
- 等级保护定级指南(第十二期)讲解课件
- 接触网设备检测课件
-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专家共识课件
- 故都的秋公开一等奖课件
- 土石坝填筑的施工方法
- 【高中化学会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化学试题样题
- 2023高考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计划和备考策略
- 2022年虹口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面试考官练习试题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