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权_第1页
试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权_第2页
试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权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试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权单 倩(政法学院,法学,2004级2班,041210067)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法律建设不断的完善使得当事人在面对民事诉讼时可以用法律给予当事人的权利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免遭他方侵害。但是由于立法的过于笼统及对一些问题的考虑欠缺,使得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权利问题存在争议。如何更好的维护当事人的权益,完善我国的立法,成为立法者要考虑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对当事人权现在存在的争议,当事人及当事人权的含义特点,完善诉讼中当事人的权利,以便更好的解决法律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民事诉讼;争议;当事人权;权利完善On the Civil Rights of the Parties Shan Qian(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Law,Class2, Grade2004 ,041210067)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legal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made in the face of civil litigation, the parties can use the law to give parties the right to protect their own rights and interests from the other party against. However, because the legislation is too vague on some issues and the lack of consideration, making the civil rights of the parties is in dispute. How to better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parties, improveing of the legislative as legislators to consider the question. The requires that we understand the parties to the dispute now, Parties and the meaning of the righ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ties, are improved the rights of the parties in the litig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solve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law.Key words: civil Procedure;controversy;right parties;the right sound引言随着法制的不断完善,加之全球化合作的影响,中国的法制越来越自发的完善,民事法律纠纷的不断出现使得人们意识到通过法律诉讼解决纠纷的重要性,诉讼成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法律在制定过程中的不健全使得一些涉及当事人权的问题存在争议而不能很好的解决,这就需要立法的进一步完善。一、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权的争议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民事诉讼法在保证当事人的权利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个别问题上仍有不完善的地方,对当事人权仍存在某些争议。(一)对诉权享有者的争议诉权,顾名思义是指当事人请求保护自己民事权益的权利。分开来说,就是起诉和应诉,而对于应诉是被告的权利还是义务,诉权为原、被告双方共同享有还是只是原告享有则存在争议。1、诉权不应包括被告的应诉权对于诉权不应该包括被告的应诉权,是认为应诉只是被告的一项义务而非权利。对于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八十六条、一百四十八条的规定:当事人不提出答辩状和拒绝陈述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对该案的审理,而根据其他证据确定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这些规定,认为法律之所以不给予保障是因为诉权不是被告的一项权利。此外,权利的行使具有任意性的特点,而对于有的被告拒不出庭而产生的某种法律后果,如对被告采取拘传的问题就与权利行使的任意性产生矛盾,因此诉权不被被告人所享有。2、诉权应为原被告所共有诉权是起诉权和应诉权的总称,是当事人要求法院保护自己的民事权益的权利,为原被告双方共同享有。基于法律对诉权的此种定义,认为诉权为原被告双方共同享有就有一定的理由了:首先,起诉和应诉是当事人行使诉权的表现形式。而诉作为一种请求是当事人提出的,既包括原告,又包括被告,他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诉的请求,以起诉方式表现则是原告,以应诉方式表现则是被告。但目的都是保护自己的权益。因此,与诉有紧密联系的诉权则应是当事人到法院要求保护自己民事权益的权利。对于应诉,它不仅是消极和被动的行为,而是提出证据以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的一种权利行使,对于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八十六条、一百四十八条之规定是被告自愿不行使法律赋予他的权利,主动放弃了诉权的一种表现。其次,民事诉讼当事人双方地位平等,权利平等,这就决定了诉权为双方共同享有。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五条规定:人民法院要保障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根据我国法律的精神实质,不能认为只要原告一方才享有诉权,诉权在法律上也应该是平等的。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有诉讼权利能力的人可以成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而公民的诉讼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任何人都有权在受到利益损害时到法院诉讼,有权作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这就不分原告、被告。他们进行诉讼都是诉讼当事人诉讼权利能力在诉讼上的体现,是诉权的体现。而“原告”“被告”只是按照当事人提出请求的先后而确定的称谓。一旦进入审理阶段,都应一视同仁,让他们充分行使自己的诉权。再次,诉权具有程序性和实体性,这就决定诉权为双方享有。当事人有了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则会引起诉权程序的发生。只要当事人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有争议时就有了这方面的诉权,可以到法院进行民事诉讼,即可以原告身份起诉或以被告身份应诉。实体上的诉权则对当事人间的诉讼结果有决定作用。按实体法的规定,如果当事人享有某种实体权利,则当事人对该项实体权利享有诉权。如此看来,在法律上,原告、被告作为享有平等诉讼地位的法律关系主体,在诉讼过程中应享有同等的,不论是起诉还是应诉都是当事人维护自己利益而行使权利的一种表现,应享有共同的诉权。此外,不论作为原告还是被告,都有胜诉的可能性,而根据诉权的实体性,如果仅认为提起诉讼的原告享有诉权,则否认了作为被告胜诉的可能性,这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也是与我国法律精神实质不相符。因此,诉权应为原被告双方共同享有。(二)对民事诉讼原告能否在二审中撤回起诉的争议民事诉讼法第131条第1款规定: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适用意见)第190条规定:“第二审程序中,当事人申请撤回上诉,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一审判决确有错误,或者双方当事人串通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及他人合法权益的,不应准许”。191条规定:“事人在二审中达成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对双方达成的和解协议进行审查并制作调解书送达当事人,因和解而申请撤诉,经审查符合撤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从条文内容看,民事诉讼法仅对狭义的撤诉(即一审中原告撤回起诉和二审中上诉人撤回上诉)做了规定,而规定的疏忽,无疑也成为了导致对二审中原告能否撤回起诉产生歧见的根源。适用意见则对本案争议的问题作了规定,但其关于“因和解而申请撤诉”的表述,却因用语上的含混未能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长期以来,在审判实践中起着指导作用的观点是:撤诉是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撤回其起诉和上诉的诉讼权利,但撤回起诉只能存在于一审诉讼程序,撤回上诉也只能存在于二审诉讼程序。此时原告撤回起诉的权利也就此终止。如果案件进入二审程序,则上诉人享有撤回上诉的权利,即使上诉人是原审原告,也仅享有撤回上诉的权利,而不能享有撤回起诉的权利。基于此,就产生了对民事诉讼原告能否在二审中撤回起诉的争议。1、民事诉讼原告不能在二审中撤回起诉适用意见第191条后半段的规定意指“双方当事人在第二审期间达成和解协议后,明确表示在一方或双方反悔,不履行和解协议时执行第一审判决,因此申请撤回上诉的,应尊重当事人依法处分诉权的决定,裁定准许撤诉。”这样,允许原审原告在二审中撤回起诉,就与立法对法院以及法官角色的定位相冲突。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立法模式还不完善,对于民事诉讼是由法院主导还是由当事人主导的问题产生的质疑,反对者主要倾向于法官的主导地位。同时,在一审判决已经作出后,如果允许原告在二审中与对方绕开法院自行和解而撤回起诉,将意味着允许当事人否定一审判决的效力,势必有损法院裁判的权威。如此,民事诉讼原告是不能在二审中撤回起诉的。2、民事诉讼原告能在二审中撤回起诉基于适用意见第191条的规定,“撤诉”又可以被理解为是指原审原告“撤回起诉”,而非上诉人撤回上诉。这样,当事人双方既已和解,争议便不复存在,准许当事人撤诉使诉讼回到未发生状态是很自然的事情。原因如下:首先,适用意见第161条规定:当事人申请撤诉或者依法可以按撤诉处理的案件,如果当事人有违反法律的行为需要依法处理的,人民法院可以不准撤诉或者不按撤诉处理。这是对民事诉讼法第131条第1款规定所作的进一步解释。然而,上述两条均没有对法院驳回撤诉申请的理由作出规定,而从其行文表述上看,规范中更主要的意义在于授予了法官依法、依职权驳回当事人撤诉申请的权利,而不是试图以此来对法官干预当事人处分的行为加以限制。其次,民事诉讼法的作用不外乎两条:(1)实现个人权利或维护实体司法体系;(2)解决纠纷。它的存在目的也已然明确了,那就是“定分止争”以厘定权责为矢,以平息纷争为的,舍此再无其他。我们的法律应该在定分止争而又不损害他人利益时作出积极的评价,而在立法未能及时予以肯定之时,司法者则应当设法予以弥补,而不是借口法无明文搪赛其责。否认原告在二审中享有撤回诉讼的权利,便意味着法官委婉地作出了拒绝裁判地选择,与司法定分止争之职责大相径庭,实不足取。再次,一审判决的性质决定了其最终不生效并不危及法院裁判的权威。一审判决属于已经作出并送达当事人,但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未生效判决,它具有特有的约束力,即未经法定程序不得被变更或者撤销,但同样,它也不具有只有生效判决才具有的既判力,仍然要受当事人和二审法院诉讼活动的左右。无论当事人在二审中选择调解、撤回上诉,还是撤回起诉,都需要由二审法院制作调解书或作出裁定,令一审法院判决归于无效的,是二审法院,当事人在二审中和解,看似一审法院作了“无用功”,实则也是为了维护正当的审级关系所付出的“必要的丧失”。因此,将当事人申请撤诉的问题与裁判的权威联系起来是毫无意义的。观点各异,但是基于法律上对当事人权的维护,当事人在二审中撤诉应当给予准许是合乎常理的。撤诉,从广义上说,是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撤回诉之请求,不再要求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的行为。1撤诉是当事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并且归属于处分权,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法院应当予以准许。再者,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既然当事人双方能够和解那么法院就应尊重他们的意愿,如此一来,不仅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而且会省去法院审理案件所付出的精力和费用。况且适用意见第190条对什么情况下不允许上诉人撤回上诉进行了解释,因此,除“一审判决确有错误,或者双方当事人串通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及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形外,上诉人以任何理由申请撤回上诉均应在允许之列。何况诉的撤销是个广泛的含义,只要在判决确定之前,无论案件在何种审级,原告均可提出撤诉请求。这些争议的关键在于对当事人权的理解有冲突,而对于当事人权的界定法律上虽有一定的规定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弊端。二、 诉讼中的当事人的概念当事人是民事诉讼中一类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没有当事人,民事诉讼活动就不可能发生。当事人不仅是民事诉讼活动的启动者,同时还是整个诉讼程序向前推进抑或终止的决定者。当事人问题不仅决定着诉讼在何者之间进行,同时还将进一步决定法院审判活动的范围及其对象乃至法院裁判的主观范围。而在不同的诉讼程序中,当事人又有着不同的称谓。那么,何为诉讼当事人呢? (一)诉讼中的当事人的含义及范围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执,以个人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的裁判或者调解协议约束的人,可能是公民,也可能是法人和其他组织。如果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必须由主要负责人作为法定代表人参加民事诉讼活动,享有法定权利,并履行法定义务。当事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当事人除原告和被告外,还包括第三人,共同诉讼人和代表诉讼人;狭义上的当事人就是原告和被告。人们通常所说的当事人就是指原告和被告。原告是指由于本人或者本方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或他方发生了争执,为了维护本人或者本方的合法权益,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从而引起诉讼程序发生的人。被告是指原告声称侵害了他的民事权益,或者与其发生了民事权益争议,依法被人民法院传唤应诉的人。原告与被告是相对称而言的。在民事诉讼中,没有原告就无所谓被告,没有被告原告也不能成立。二者是相对应而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关系地位平等,都以自己或本方的名义参加诉讼。在民事诉讼中,并不是所有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可以成为当事人,只有具有诉讼权利能力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才能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诉讼权利能力,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诉讼活动中依法享有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的资格。如果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没有诉讼权利能力就不具备当事人资格和法律地位,自然也就不能作为民事诉讼的主体。因此,具有诉讼权利能力是作为诉讼当事人资格的基本条件。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法人由其法定代表人进行诉讼。其他组织由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诉讼。这一规定就表明了当事人的范围。 (二)诉讼中的当事人的特征 民事诉讼当事人还有着自己的特征:1、当事人是与民事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在一方当事人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就会以原告的身份向法院提起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时,另一方当事人就做为被告来应诉,并提出有利于自己的证据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有利害关系又包括:(1)与民事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2)与民事案件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人(包括财产管理人、遗嘱执行人、财产清算人);(3)当事人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的人。当事人只有在自己的人身财产受到侵害,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时才会提起诉讼;(4)当事人是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人。当事人提起诉讼并不是任意提出的,在诉讼过程中也要遵守法律的规定,按照法院的程序进行,在违反法院有关规定的时候也要受到惩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保证了法院的权威性和诉讼的秩序性。三、 诉讼中的当事人权的种类 (一)诉讼中当事人的权利 作为诉讼中的当事人,其地位是平等的,平等地享有广泛的诉讼权利。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双方当事人享有充分而广泛地诉讼权利:都有使用本民族地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地权利;原告有起诉的权利,并且有放弃、变更诉讼请求和诉讼理由的权利,被告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和理由,有全部承认、部分承认、进行反驳和反诉的权利;都有委托代理人进行诉讼的权利;都有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申请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员、鉴定人员回避的权利;都有提出各种证据、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开展辩论、阐明有利于自己的事实和理由的权利;都有请求传唤证人、进行鉴定和勘验的权利;经过法庭许可,都可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的权利和请求法庭重新鉴定、调查或勘验的权利;都有申请用调解的方式或自行和解的方式解决纠纷的权利;如果认为法庭笔录对自己的陈述记载确有遗漏或差错时,都有申请补正的权利;都有申请诉讼保全和证据保全的权利;法庭辩论终结时,都有提出最后意见的权利;经人民法院准许,都有查阅本案庭审材料的权利;除涉及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的材料外,都有请求自费复制本案的庭审材料和法律文书的权利;都有对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提起上诉的权利,凡胜诉一方的当事人,都有申请强制执行和请求对其诉讼费用加以补偿的权利;对已生效的判决、裁定或调解协议,如果认为确有错误,都有提出申诉的权利等。 (二)我国诉讼法对当事人权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委托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请,收集,提供证据,进行辩论,请求调解,提起上诉,申请执行。当事人可以查阅本案有关材料,并可以复制本案有关材料和法律文书。查阅、复制本案有关材料的范围和办法由最高人民法院规定。当事人必须依法行使诉讼权利,遵守诉讼秩序,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第五十二条规定: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者反驳诉讼请求,有权提起反诉。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实现和权益的保障。四、权利的完善虽然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权作了一定的规定,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着当事人权利得有效行使和利益的有效维护,但是对于一些权利的规定仍有不足,当事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其诉讼权利还应得到保障和完善。(一)知情权1、知情权的来由及地位知情权(the right to know)又称知悉权、了解权,是现代宪政国家当中公民的一项基本的宪法权利。知情权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新闻编辑肯特库伯(Kent Copper)在1945年1月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其基本含义是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国家应最大限度地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尤其是政务信息的权利。民事诉讼当事人知情权,是指当事人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对程序上与当事人有关的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及包含案件中断、中止、终结等法定是由应当享有的知晓、了解的权利。确立民事诉讼当事人知情权的基础是当事人对法律的价值追求,同时,确立民事诉讼知情权也是程序公正的要求。在任何一个国家,民事诉讼制度是一种私人运用国家公权力来终局性、强制性地解决其纠纷的制度。而在以当事人自治以及对抗制为特征的现代民事诉讼当中,决策主体呈现出分散化趋向,虽然诉讼程序由法官予以指挥管理,但是对诉讼的进程起着关键性推动作用的规则是当事人自由意志下的诉讼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当事人的行为取向及其可能产生的结果都要受到整个诉讼程序的运作规则以及对方当事人行为的影响,当事人只有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相关内容才有可能进行理性决策,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到自己应有的程序利益。然而,在民事诉讼当中,由于大量的信息资源在多数情况下被垄断在法院手中,当事人在这方面往往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所以,要促使当事人决策的理性化,就必须尽可能地保证双方当事人所获取信息的对称性。否则,在严密而复杂的诉讼程序规则系统当中,当事人就很有可能显得手足无措,如此一来,当事人势必陷入一种相当被动的境地,不仅预期的诉讼目的无法实现,其诉讼主体性也就更加无从谈起。所以,当事人应该有知晓、获取所有诉讼程序运作机制的相关信息;同时,为了体现竞争的公平性,对于对方当事人的诉讼准备情况也需要在一个必要的范围内通过适当的方式加以了解。这也就是当事人在诉讼中的知情权,它是公民知情权在民事诉讼中的延伸,体现了诉讼当事人对相关诉讼信息需求的正当性和应受保护性。2、知情权存在的不足及完善但是现行民诉法中对当事人知情权的保障还有一定的不足,仍需不断完善。主要表现在:(1)审判前的信息公示民事诉讼法第113条至119条对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的告知等一些权利作了规定,但是从这些规定本身的粗略性及零散性特征来看,立法上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用以披露并固定双方当事人诉讼准备信息的审前准备阶段,当事人仅能从对方的起诉状或者答辩状中了解到一些非常有限的信息。第108条明确规定了原告所提交的起诉状的内容,而对于被告提交答辩状却没有类似的约束,这样就人为的造成了原、被高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直接影响双方对抗的公正性。由此可见,审前准备阶段的信息公示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这一方面,建构真正意义上的、并且符合我国国情得审前准备程序乃当务之急。(2)审判中的信息披露审判过程的信息披露在现行民诉法中集中体现为公开审判这一基本原则。主要是指要对当事人情况进行公告,审判过程要公开,判决要公开,从而保证审判过程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及公众参与度。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审判公开是作为秘密审判的对立物而出现的,现代审判制度摒弃了秘密审判,因此不必再把向当事人公开纳入其中。然而,在如此定位之下,审判公开原则在展示审判的社会效应的同时,当事人的程序保障要求却不知不觉地被忽略掉了2。当事人在其中只不过起了一种烘托审判的“剧场化”效应的作用, 无以形成其自身的要求体系。与此相对应,由于在民诉法中没有确立集中审理原则和真正意义上的辩论原则,当事人的举证、质证和认证行为与法院的裁判之间也没有能够建立起实质上的联系3。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获取的信息就仅仅由例行化的诉讼审理程序来提供,而无法通过当事人的积极主张来主动了解和掌握诉讼进展的动态进而对诉讼前景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因而,有必要将“向当事人公开”纳入到公开审判原则的应有之意当中,一方面通过确立辩论原则和对席审判原则来增强当事人行为的自治程度,提升当事人的诉讼行为与裁判结果之间的关联度;另一方面,将原来属于合议庭秘密评议的事项、当事人无权过问的法官心证在一定的范围内向当事人公开,允许当事人适时对其提出自己的看法,确保当事人能够实实在在地根据诉讼活动中所得到的信息准确预测到将来的诉讼结果,从而为其行为的理性化以及正当程序利益的实现提供保障。(3)审判后的信息公布民诉法并没有要求判决书对争议事实与判决认定事实之间的逻辑联系作出一个严密的、令人信服的解释与说明,当事人及其他社会公众也就无以从判决书当中清楚地知道裁判结论地形成过程。这对于当事人知情权地的实现显然是不利的4。此外,对于司法判决透明度的裁判文书向公众公开而言5,一直缺乏明确的制度予以规范6。按照这一要求,除涉及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司法判决外,法院应将其所作判决的汇总及时公布,以供社会大众随时查阅。(4)信息告知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法院告知义务的履行作了一定的规定,如:第111条规定,对于不属于本法院管辖的案件,由本法院告知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第122条规定,受理后将该案受理的事实以及具体的庭审期日、地点告知当事人;第115条规定,在庭审开始以前告知当事人法庭的组成情况;等等。从这些规定看,尽管当事人在一定程度上为其诉讼行为的选择提供了信息资源,但法院在消极意义上的告知做的多,在当事人知情权保障方面的功能发挥严重不足7;对于当事人接受告知的这一权利缺乏相应的程序保障,法院没有履行其职责来保证当事人获得相应救济,从而使当事人的知情权在实践中难以实现。因此,促进权利规范的转型与科学化应该是整个法学理论界与实务界必须正视的课题。(二)当事人民事程序选择权在利用民事程序制度以实现私权,解决纠纷的过程中,向来有发现真实与促进程序利益的基本要求,而且,社会情势的急剧变化使纷争的社会结构越显复杂,这就对现代程序制度裁判机能提出质疑和挑战。而现代民事诉讼以当事人主体地位为基础,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来平衡当事人的实体利益与程序利益。1、当事人民事程序选择权的含义当事人民事程序选择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事程序选择权是以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功能相当的程序机制为前提,既包括当事人选择纠纷解决方式的权利,也包括同一纠纷解决方式中选取适用程序的权利。狭义的民事程序选择权是指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对相关程序以及与程序相关事项的选择权。黑格尔在其法哲学原理中深刻的指出,“法的基地一般说来是精神地东西,它的确定的地位和出发点是意志。意志是自由的,所以自由就构成法的实体和规定性”。8他所主张的法即主体性原则的理论,法律制度的核心任务是创造并保证每个人的自由和自主决定权。任何人都有不受国家或者其他社会强力的影响决定自己的行为的自由权。他必须能够加入由自己设计的和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被迫地加入一个由他人设置地秩序;而且只要不损害他人同样的自由权利,必须允许他追求自己认为正确的目标。因此,程序选择权正是体现了当事人在程序利益选择上的主体意志,体现了当事人个人意思自由的尊重。民事程序选择权源于各国宪法和诉讼法对程序主体性原则的肯定。江伟教授在市场经济与民事诉讼法学的使命一文中对程序主体性原则给出了精确的定义:“以法的主体性原则的理论来考察宪法法理与诉讼法的关系,我们不难看出,欲使宪法规定的基本权获得程序保障,就应在一定范围内,肯定国民的法的主体性,并对当事人以及程序关系人赋予程序主体权,即程序主体地位。这就是所谓的程序主体性原则。按照这一原理,程序当事人以及利害关系人,不仅不应沦为法院审理活动的客体,相反,应赋予对程序的进行有利害关系的人相当的程序保障”。因此,立法者及法官均应对于程序关系人,就有关该人利益、地位、责任或权利义务之程序利用及程序进行,赋予相当之程序参与权与程序选择权,藉以实现、保障程序关系人之实体利益即程序利益。2、当事人民事程序选择权在实体法上存在的原因当事人民事程序选择权之所以存在,主要在于:首先,民事权利源于私权,主要与当事人本人有关,与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一般并无关系。私法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个人自治或其自我发展的权利。国家对民事权利原则上持不干预的态度,而让权利人自主地去处置他的权利。权利人可以行使其权利,也可以不行使或放弃其权利。再者,具有可处分性是民事纠纷的一个重要属性。由于民事纠纷是对民事权利的享有和民事义务及责任的承担的争议,因而民事纠纷主体有权处分其民事权利。当民事权利受到侵犯时,自然也就有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解决纠纷的方式,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3、当事人民事程序选择权的适用范围及行使方式(1)当事人民事程序选择权的适用范围在我国,当事人民事程序选择权主要体现在现行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中。由此,我国现已确立的当事人民事程序选择权主要有:第一,在特定类型的案件中,当事人有选择管辖法院的权利。这一权利在合同法中体现明显,如合同法第二十五条:“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在书面合同中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在民事诉讼法中也有一定的规定,如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六条至第三十三条的规定:除了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可供当事人选择之外,依据不同的案件还包括保险标的物所在地、票据支付地、运输始发地、目的地、侵权行为地等人民法院供当事人选择。第二,当事人有合意选择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权利。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已于2003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规定正是为了规范简易程序,适应基层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需要而颁布的。第三,当事人有选择是否公开审理的权利。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20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一般应当公开进行,但是在离婚案件与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中,当事人可以选择是否公开审理。如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第四,当事人有选择结案方式的权利。民事诉讼法第85条至91条,128条及131条的规定,当事人有选择调解、撤诉、判决结案的权利,其中,在审理案件的全部过程中当事人都有权选择以调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