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对比赏析7页.doc_第1页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对比赏析7页.doc_第2页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对比赏析7页.doc_第3页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对比赏析7页.doc_第4页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对比赏析7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近,我有幸聆听到了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和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认识分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8100页),两位老师对于同一教材的不同设计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两位老师 “在引导下的发现”和“发现中的引导”,充分展示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格局,焕发出蓬蓬勃勃、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使我深深感受到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和活力。片断一:(张齐华老师)师:叮叮和当当在野餐中遇到了一些数的问题。让我们去看一看。(出示课本情境主题图)师:你看到了什么?生:他们带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块蛋糕。师:叮叮和当当怎么分这些食品呢?生: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分到2个;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1瓶。(动画演示)师:像这样分得的每一份同样多在数学里称为“平均分”师:可是蛋糕只有一个,能平均分吗?生:能!师:如果是你,你怎么分?生1:从中间切开,两边一样大。动画演示:将蛋糕平均分成2份。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全体齐答:一半。师:这是一半吗?另外这一边呢?生:也是这个蛋糕的一半。师:可是,这一半怎么用数来表示呢?生:。师:听说过吗?是一个分数。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师:仔细观察,我们现在把蛋糕平均分成了2 份,这1份是2份中的一份,就是这2份的。谁会读?一齐读。(生齐读)师:这一份是,另一份呢?生:也是。赏析:张老师创设生活中常见的平均分东西情境。以叮叮和当当通过分一分苹果、矿泉水体会平均分,接着通过分蛋糕,只有一个怎么分?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使用生活语言得出“每人分得这个蛋糕的一半”,而“一半”还只是一个具体的量,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数。张老师“这一半怎么用数表示呢?”的提问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学生再次根据自己从生活中获得的数学知识回答是“”,建立了新的认知平衡。 师:(出示长方形纸)它的是怎样的呢?先看要求: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用斜线表示它的。(学生动手操作)师:先涂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的。生:先对折。师:你们觉得是吗?有没有不同的折法?(师动画演示三种不同的折法)师:瞧,同样一个长方形,可以这样折,还可以这样折,为什么折法不同都可以表示呢?生:都是一半,大小一样,而涂色的正好是其中的一份。师: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就是-。师:用一张纸,得到它的几分之几,容易吗?老师收集到一些纸,你看到什么共同特点吗?(出示正方形的、长方形的、圆形的。)师:为什么形状不一样,都可以表示呢?生:因为都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表示其中的一份。赏析:张老师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的意义,引导学生用长方形纸片折、涂出“”,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都可以表示”进而引导学生抓住本质,进行适度抽象概括,“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使学生深刻理解的意义,在学生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张老师进一步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深入:“为什么形状不一样,都可以表示呢?”学生根据刚才获得的经验,借助图形的平均分,抓住分数的本质,得出结论:“因为都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表示其中的一份。”这一思维过程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的含义,把握分数的本质,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片断二:(朱乐平老师)师:请同学们用1、2这两个数组成尽可能多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算式。BK(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汇报得出如下算式:)加法:2+1=3 1+2=3减法:2-1=1 1-2=?乘法:12=2 21=2除法:21=2 12=?师:今天,我们不研究“1-2=?”而研究12=?师:在算式“12=?”中,“ 1”和“2”分别是什么数?生1:被除数和除数。生2:被除数除数=商师(出示):84=师: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生1:把8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生2:还可以表示求8里面有几个4?师:能说说“42=?”的意思吗?生1:把4平均分成2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生2:还可以表示求4里面有几个2?师:能说说“12=?”的意思吗?生1:把1平均分成2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生2:还可以表示求1里面有几个2?师:12等于多少呢?生1:1除以2等于0.5。生2:1除以2等于一半。生3:我知道1除以2等于赏析:朱老师以最简单的两个数“1”和“2”入手,让学生尽可能多写出一些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算式,创设了一个开放的数学教学情境,学生很自然地能提出问题:12=?。朱老师再以学生原有的整数应用题“平均除”和“包含除”为基础,通过“84= ” 和“42= ”这两个算式,让学生类比迁移出“12=”的意义。在学生理解算式意义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很自然地想到把1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一半、0.5、。师:是一个分数,是1除以2的商。师: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生。师:出示算式:14=(1) 想一想:商是多少?(2) 动手折纸,并在每一份上写上分数。、(3) 摸一摸,每一份的大小。(在学生完成上面三个思维过程后,教师再分别出示 “18=和116=”让学生重复上述三个思维过程)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刚才这些分数是怎么得到的?(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了刚才的学习过程)师:说一说下面这些分数的含义:、 、。(1) 先说给自己听一听,(2) 再说给同桌听一听。师(出示下图):分别用分数表示下图各部分大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图中标出和两个 ) 。师:和 谁大谁小?生:大于 。师:你能用和写一些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算式吗?试一试。(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汇报结果如下) + = 2= - = =。(师将上图变化为下图) 根据上图,比较分数的大小,再写出一些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算式。(教师让学生独立写了将近十分钟、大部分同学写了几十个算式),赏析:在这个教学环节,朱老师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折出的分数,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大小;再引导学生回忆刚才得出分数的过程,让学生在重温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反思,以实现新的认知建构;最独具匠心的是结合一张“分数图”,让学生先在老师的引导下写出了3个算式,再留给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写出尽可能多一些分数加法、乘法、减法、除法算式,这时学生已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不断创新和不断加深理解的过程。对比赏析:1、数学发展扎根于现实生活,还扎根于数学自身内发展的需要,两位老师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引入新课。张老师根据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了生动、贴切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学生感觉很自然,浅显易懂。朱老师根据数学自身内发展的需要,由两个数“1”和“2”写出一些算式,引出问题,创设了一个开放的、纯数学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种引入对目前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许多老师对“数学生活化”的片面理解而引发的“去数学化”课堂教学起了一个很好的导向和示范作用。2、张老师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分数的含义,借助于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引导学生在直觉思维的基础上适度抽象,深层把握分数的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