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远古时期知识点.doc_第1页
中国音乐史远古时期知识点.doc_第2页
中国音乐史远古时期知识点.doc_第3页
中国音乐史远古时期知识点.doc_第4页
中国音乐史远古时期知识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音乐史远古时期贾湖骨笛: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被测定距今约8000年,因此说我国音乐文化距今有8000年可考的历史,M282:20是由鹤类尺骨构成,七音孔,五声音阶。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只有两三个按孔的骨哨,是新时期时代产物,比舞阳骨笛晚约1000年,由禽骨构成。彩陶盆: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距今约5000余年,有舞蹈图像的彩陶盆,在盆的内壁有三组舞者,每组五人,手挽手列队跳舞,舞姿优美,富有节奏感和情感。舞者头上有下垂的发辫或装饰物,身边拖着一条小尾巴,可能是扮演鸟兽的装饰物。雩舞:商代用于求雨仪式的乐舞,用牛尾做道具,在舞者之间相互传递,因此又被称为“代舞”或“隶舞”,舞步盘旋,因此卜辞又称“盘隶”。魌舞:商代驱鬼逐疫的乐舞,由方相戴着假面具扮演鬼怪的模样,边舞边唱,充分体现了商代巫乐多姿多彩的特色。音乐的起源:1、 巫术说原始人为了生存必须与险恶的大自然苦斗,在不能战胜大自然和客观环境时,就会产生精神力量的支柱,进而演变成巫术。朱襄氏之乐: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它是炎帝部族的乐舞,是说朱襄氏部族的生活环境,风沙很大,天气干旱,植物枯萎,有个叫士达的人造了一个五根弦的瑟,用来求雨,以安定百姓的生活,反映了原始人在干旱等自然灾害面前以音乐娱神,祈求降雨的愿望。2、 情感说远古人类在获得猎物后,尝尝聚集在一起以歌舞庆贺,情感的多方面用音乐表达进而演变成情感说。3、 模仿说大自然各种鸟类的名叫是有固定音程的,因此原始音乐音程的形成有可能模仿鸟鸣的因素。4、 劳动说产生于劳动生产,劳动号子之类的。古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rou4)葛天氏之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木草;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级。它是传说中的一种古乐,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阙:终曲。载民:歌颂祖先;玄鸟:歌颂这一氏族的鸟图腾;遂木草:歌颂并希望植物生长茂盛;奋五谷:歌颂并希望粮食丰产;敬天常:歌唱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达帝功:感谢自然地赐予;依地德:要按照徒弟的自然规律从事生产活动;总禽兽之级:歌唱并希望畜牧生产得到繁荣增殖。这些都反映了先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礼记-郊特牲记载的古代祭歌: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易经-愤:愤如,番如,白马瀚如;匪寇,昆垢(P8)六代乐舞黄帝时代的云门:祭天神尧的咸池:崇天的乐舞舜的韶:祭四望夏的大夏:赞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商的大濩:祭先妣周初的大武:祭先祖散乐、夷乐民间乐舞,由旄人掌教 四夷之乐当时王朝四周各部族的乐舞,歌曲,由提楼市掌教 宗教性的乐舞包括田旱时求雨的舞鹤每年秋季驱除瘟疫时所用的摊舞。古乐器鼓:最早产生的击打乐器,最古老的是土鼓,后有木鼓,商代出现铜鼓。制造水平最高的是商代的双鸟耗真纹铜鼓磬:最古老的民族乐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称为“石”或“鸣球”,最早用在先民的乐舞中,按照场所和演奏方式分为特謦和编磬;虎纹大石磬: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商代石器,通体用大理石造成,表面光滑,右上角钻有小孔以便悬挂,通体刻画的有类似老虎的图案,造型精美,音色浑厚、柔美。钟:目前发现最早的是陶钟,新石器时代遗物编钟:青铜制成,印能奏成出唱歌一样的旋律,因此又被称“歌钟”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的高低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巨大的钟架上,用十字形木槌个长兴木棒敲陶埙:以陶土制成的吹奏乐器,一般成平底,卵形。陶响器:原始乐器具有特殊节奏色彩的乐器,形制为封闭状的腔体,和内装的小石粒或小泥丸相互碰撞发音,以小巧玲珑和多种奇特的形状为其特征。西周时期乐舞等级制度和音乐教育乐舞等级制度:春秋末期在“礼崩乐坏“的局面中,周代建国初期,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它是一种用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把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再依照等级地位的不同,规定所实施的礼乐,其目的是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音乐的发展。分为佾(yi4)和乐县(xuan2)。县:悬挂钟磬多少的规格及排列的方位。规定王使用的乐舞可以排列在东南西北四方,诸侯可以排列三面,卿和士大夫可以排列两面,士看可以排列一面。佾:王的乐舞列队可以有八行,每行8人,共64人;诸侯则只可以六人一行,排六排,共36人,以下逐渐递减。我国第一个礼乐几个头是周代设置的春官。音乐教育:1、音乐礼仪:郊社(祭天地神明)、尝祭(贵族祭祖)、食祭(政治上的外交宴会等)、乡射(乡里中贵族们联欢仪式)、师大献(凯旋庆典)、行军田役(军事演习性质的狩猎)。音乐体裁:歌舞音乐、声乐(独唱、群唱)、器乐(合奏、独奏)。2、礼乐教育:周王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设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春官中有大司乐、乐师、大师共1463人,分别负责音乐教育、传授乐艺、表演和其他音乐事物。教育对象:世子和国子。教育时间:1320年。大司乐教:乐德(乐的思想、崇高目的)、乐语(表现方式)、以致乐舞(大型乐舞)。乐师教:小舞。大师和小师:音乐和乐器演奏。六艺:礼:政治道德、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等内容乐:音乐、诗歌、舞蹈等;射:射箭技术的训练;御:驾驭战车的技术书:识字教育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宗教技术的传授。 古乐和新乐古乐:即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表演的乐舞和演奏的音乐,它是一版用于郊社、宗庙、宫廷礼仪、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是我国历史上建立起的第一个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六代乐舞为其最高典范。特点:1、有乐队变化的群舞形式,表演者为男性; 2、音乐的表演有一定的程式规范;3、有特定的内容和历史内涵;4、具有修身养性、和睦家庭、安定社会的教育意义和作用新乐:即郑卫之音,是黄河流域一带郑、卫、宋、齐等地的民歌泛称。特点:1、演奏者为女性、倡优;2、舞蹈前进后退都作出俯身扭腰的夸张动作;3、音乐放纵没有节制;4、内容不十分具体,历史内涵不大深刻。三、诗经、八音分类法、三分损益法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瑞安经典之作,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末年共500年间的各类音乐共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称为诗经,现所传为汉朝毛享传下来,因此有脚“毛诗”。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和小雅(74)共105篇,周颂(31)、鲁颂(4)、商颂(5)40篇。包括民间歌曲、宫廷歌曲和祭祀乐舞三种不同内容形式的音乐作品。特点:1、地域:产生在黄河流域,也远及长江汉水一带;2、作曲技巧:1、同一曲调多次反复;2、带有副歌形式的歌曲;3、被俗世称为“号子”一类的歌曲和“山歌”一类的抒情民歌,在演唱时采用有“歌”和有“和”的形式;3、演唱形式:演唱时大都是无乐器伴奏的“徒歌”但也有用埙等乐器伴奏。楚辞:战国时期南方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实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文学加工整理而形成的音乐形式,是以楚国历史、风俗、音乐、方言进行创作的,有着独特文化传统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的作品。分为九歌、离骚、天问、招魂。九歌原来是楚国南部民间祭祀时唱的一套歌曲。屈原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写成了充满生活气息和浪漫色彩的艺术作品。成相篇:周代的劳动歌曲,我国最早的说唱音乐形式,说唱音乐。内容是揭露统治者愚蠢,要他们改变作风,实行开明的政治。演唱形式: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伴唱。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曾侯乙编钟:1978年春秋之交出土于湖北随县,我国目前所见最大的一套编钟,显示出我国编钟音乐文化的发展大到惊人的成就,通体由错金铭文,2800字,用以表明各个钟发音的律和音阶。一钟双音,音域达到五个八度。整个编钟共64枚钟分上中下三层,上层扭钟19枚,分三组排列,种下两层是编钟的主题,也分三组。第一套钟称为“琥钟”,由11枚长乳甬钟组成,第二套称为“音丝”,由12枚长乳甬钟组成,第三层称为“揭钟”,由22枚长乳甬钟组成。左边分布短架,长335cm,高173cm,长架分布在中间和右边,长748cm,高165cm,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时期,由6个武士托起,古代打击乐器,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第65枚为缚钟,楚惠王所赠)十二律:十二律分作六律六吕,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称为六律,是阳律,大吕、夹种、仲吕、林忠、南吕、应钟是六吕,是阴律。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振动体的长度来进行音节或十二律的相称三分损益法。它是以弦长为其计算基础的。记载于管子.地员篇即用增加或减少弦长的三分之一,往返交替,反复求律的方法。乐记:是一部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著作,它以客观艺术实践为依据,总结出音乐的原理及其艺术规律,提出关于音乐的本源,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能,对音乐的美感认识。主要内容:1.就音乐的产生,提出“物动心感”的命题,指出了诗歌、音乐表现感情的特征,否定了当时在音乐起源上模拟自然、来自阴阳的观点,具有唯物的认识因素;2.系统得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乐的特点是“和”目的在于“和同”,即通过音乐歌舞的演奏,使不同的人在情感上相融。礼的特点是“异”,目的在“辨异”,即通过各种不同的具体的文饰等规定,把贵贱、上下、亲疏等界限区别开来。儒、道、墨家各自的音乐思想 儒家孔子:1.赋予礼乐新的内容仁,由此构成新的礼乐精神;2.承认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3.认为音乐可以反映热门的痛苦和欢乐,但在感情上要受到节制4.重视音乐的教育,提出学习的六门功课即礼、乐、射、数、御、书。 孟子:1.提出“君与民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人民的重要性2.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音乐比说教更有说服力,高度评价音乐的作用 荀子:主张“以古持今”,“以时顺修”的原则改造旧的礼乐2.认为音乐可以配合统治者的文治武力,音乐可以感化人心。 墨家墨子提出“饥者得食,函者得衣,劳者得息”2.主张“节用”,宣传兼爱、非攻,在音乐上主张“非乐”。3“弦歌弦瑟,习为声乐“此足以表天下。 道家老子:1.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哲学思想先河,音乐方面是原始唯物主义,提出“道法自然”“无为”2.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主张“大音希声” 庄子:1.主张“清静无为”2.把音乐分为“天籁”“地籁”“人籁”.,崇尚天籁之音,反对人的主观作用3.反对包括音乐在内的一些科学文化艺术,认为会打乱他那“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理想生活。 乐府、鼓吹、相和歌、清商乐 乐府:封建王朝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始于秦代,兴盛于汉代,是以采集改变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内容包括创作和填写歌词,创作与改变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乐府”一词的含义后来扩大喂三种:1.是作为音乐机构的岳父;2.是岳父机构采用过的是个,以及候人拟作的,类似民间诗歌或者文人诗作,亦称“乐府”3.大凡入乐或者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鼓吹:分为鼓吹曲、黄门鼓吹、短箫饶歌、横吹曲,秦汉时得名并发展起来的鼓吹乐,是一种以鼓吹乐器和击打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乐曲合奏形式。鼓吹乐:以鼓、排箫和笳为主奏乐器,中间有歌唱的一种形式,最初是北方军诗歌 黄门鼓吹:一种鼓吹乐,演奏汉代皇帝飨宴群臣的“食举乐”,兼并奏杂曲,有事鼓吹又指箫、笳的乐队配置,于朝会道路作仪使用 短箫饶歌:以排箫、饶为主奏乐器,一般有歌词,可以唱歌,启用于军歌,现存汉饶18篇,如上邪有所思文群为杂言,音乐为西域胡曲,鼓吹乐的一种 横吹曲:以鼓、角为主奏乐器,军队中使用,骑在马上唱,又叫“鼓角横吹曲” 相和歌: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以后徒歌又发展称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但歌”发展成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的形式,成为了“相和歌”。它两吸魏晋对于民间歌曲著作艺术加工后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可单称为相和或者根据形式称相和歌,相和大曲。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相和大曲含有多段体的大型歌舞作品,是相和的最高形式三部分:1.引:一般无唱歌,仅用笛子与弦乐伴奏2.曲:即小型乐曲,大都是声乐曲,一般分为吟叹曲与诸调曲;3.大曲:即大型乐曲,一般是歌舞曲,也有部分声乐曲和器乐奏鸣曲,一般器乐奏明称为“但曲”。相和大曲:1.艳:出现在曲前,起引子的作用2.“曲”和“解”:置于中段并且多次出现,是相和大曲的主题部分3.“趋”和“乱”:出现在结尾,是整个大曲的高潮部分。清商乐:又叫做清商曲,简称清商、清乐,是在南朝乐府钟新兴起来的歌曲及歌舞曲,其中包括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和江南一带的各种民族民间歌曲,以及根据这些歌曲填词或改变的乐歌,按产生地区分为“吴声歌”和“西曲歌”两类。是东晋南北朝期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之总称。请上月的形式结构略同相和诸曲,其宫调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