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ppt_第1页
宏观经济学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ppt_第2页
宏观经济学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ppt_第3页
宏观经济学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ppt_第4页
宏观经济学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31本章框架结构图,132重点与难点导学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的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称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均衡产出1短期分析假设前提(1)经济中存在着生产能力的闲置生产能力的闲置包括两层含义: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存在着失业;厂房机器等资本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存在着开工率不足。(2)价格水平固定不变凯恩斯认为,在短期内,价格机制是一种僵化的不易变动的机制,存在价格刚性。价格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在劳动力市场,即使存在失业,工资也不会下降;在产品市场,即使存在生产过剩,物价也不会下降。(3)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总供给是无限的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总供给是无限的,反映在图型上,体现为总供给曲线平行于横轴。其经济含义为,由于存在资源闲置,在固定的价格水平下,要什么有什么,要多少有多少。(4)由于总供给无限,所以均衡的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单方面决定(总需求分析)在短期中,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这是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产量由总需求决定,是就非充分就业状态而言的,而非充分就业是一种通常的状态。,2均衡产出与非计划存货投资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分别代表计划消费计划投资数量,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对均衡产出这一概念可以用图13-1来表示。图13-1均衡产出的决定图13-1中,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支出。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时经济社会达到均衡。在这个模型中,存货在调整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图13-1可以看出,非计划存货投资是一种产量调节机制,不是价格调节机制。3投资等于储蓄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投资,即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即于是可得投资等于储蓄,即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绝对收入假说)1消费函数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数量是价格的函数,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在宏观经济学中,价格水平不变,所以消费数量只是收入水平的函数,并且是(税后的收入)的函数,不是(税前的收入)的函数。消费函数描述的是随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的这种关系,用公式表示为。若消费与收入间存在线性关系,则:(,均为正数)。其中,为自发消费,为引致消费。(1)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MPC)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数学角度分析:,从数学角度看,MPC是消费曲线的斜率,决定消费曲线的单调性。,说明消费曲线单调递增,但递增的速率递减。正常的消费曲线如图13-2所示。图13-2消费曲线(2)平均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其公式为。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即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边际消费倾向。,2储蓄函数储蓄函数是描述储蓄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函数。用公式表示为。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线性储蓄函数如图13-3所示。图13-3线性储蓄函数边际储蓄倾向(MPS)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率,即。当储蓄函数为线性函数时,。平均储蓄倾向(APS)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的比率,即。当储蓄函数为线性函数时,即平均储蓄倾向总是小于边际储蓄倾向。,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等于收入。(2)APC和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S和M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3),。消费和储蓄的关系可通过图13-4得以体现。图13-4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关系4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社会消费函数是家户消费函数的总和。但是,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家户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从家户消费函数求取社会消费函数时,还要考虑以下一系列限制条件:(1)国民收入的分配;(2)政府税收政策;(3)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三、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二战后的经验数据表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与现实经济运行情况并不吻合。有经济学家根据美国1929-1941年的资料得出消费函数为,但根据美国1948-1988年的资料得出消费函数为。可以看出,边际消费倾向并不是递减的,而是递增的;另外,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是波动的,而不是稳定的。实际中的消费函数如图13-5所示。图13-5实际中的消费函数之谜1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SDuesenberry)在收入储蓄的消费行为理论中提出。在指出凯恩斯错误假设的基础上,杜森贝利提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根据相对收入假设,杜森贝利认为:(1)消费有习惯性,某期消费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和最高消费的影响。消费具有不可逆性,即所谓“棘轮效应”,也就是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2)人们的消费会相互影响,有攀比倾向,即“示范效应”,人们的消费不决定于其绝对收入水平,而决定于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2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由莫迪利安尼(FModigliani)提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理性消费是为了一生的效用最大化,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按照该理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主要取决于一生的收入。3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由弗里德曼(MFriedman)提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所谓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根据这种理论,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人们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用来增加消费。上述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有联系也有区别。就区别而言,前者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之变量的重要理由;而永久收入假说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就联系而言,不管二者强调重点有何差别,它们都体现一个基本思想: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因而在如下几点上都是相同的:(1)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2)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甚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接近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3)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者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4小结:宏观消费理论的发展消费理论是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凯恩斯的思想,由于假设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总支出的增长很可能小于总收入的增长,这就意味着总供给将受到总需求的约束。因此,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实际上是整个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在微观基础上进一步对消费理论进行完善的工作动摇了凯恩斯宏观消费理论,拉开了宏观消费理论在当前范式下进一步发展的序幕。,四、国民收入的决定1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1)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假定计划净投资是一个给定的量,由收入恒等式,结合消费函数(假定与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推导出均衡国民收入为。均衡收入的决定也可以用图13-6来进行推导。图13-6均衡收入的决定图13-6中,消费曲线加投资曲线与45线的交点E并给出了均衡产出。在E点左边,需求大于产出,存在脱销,厂商增加投资,引起实际总产量增加;在E点右边,需求小于产出,存在积压,厂商减少投资,引起实际总产量下降。只有在E点,既不存在积压,也不存在脱销,二者相等。,(2)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由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即,结合储蓄函数,推导出均衡国民收入为。用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的方法决定均衡收入,也可用图13-7表示。图13-7均衡收入的决定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在两部门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政府部门的加入会使经济运行过程中加入税收和政府支出两个经济变量。在这里,g是外生变量,由谁决定不研究。(1)征收定量税根据,可得(2)征收比例税根据,可得,3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四部门经济即在三部门的基础上加入净出口一项。出口函数由外国的购买力和购买要求决定。进口函数可以写成收入的函数:,为自发性进口,为边际进口倾向。进口函数是的函数,不是的函数,因为包括政府的进口。根据如下公式可以得出四部门的均衡收入:得出:。,五、乘数的含义及各种乘数1乘数的含义乘数(Multiplier)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术语,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卡恩(Kahn)在国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一文中首先提出,是指每单位外生变量的变化所带来的引致变量的变化情况。乘数的数学定义为:(1)乘数的第一种求法等比数列求和法已知:,用于公共工程,求。第一轮100100100A厂第二轮808080B厂第三轮646464C厂第四轮51.251.251.2D厂第轮则有:这是理论上求出的最大的乘数。,(2)乘数的第二种求法几何图形法图13-8几何图形求乘数(3)乘数的第三种求法求偏导法比如,三部门经济中,征收定量税时,则可得政府购买乘数为:乘数效应中这种鸡生蛋、蛋生鸡的过程,体现了经济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印证了凯恩斯定律:Demandcreatesitsownsupply。,2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在两部门经济中,投资乘数,即。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则乘数就越大。在三部门经济中,征收定量税时,;征收比例税时,。3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在三部门经济中,征收定量税时,;征收比例税时,。可以看出,投资乘数和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一样大,对都有直接影响,其传导路径都是:。4税收乘数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当税收为定量税时,;当税收为比例税时,。可以看出,税收乘数为负值,这表示收入随税收增加而减少,随税收减少而增加,其原因是税收增加,表明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会相应减少,因而税收变动和总支出变动方向相反。税收对有反方向的间接影响,其传导路径是:,5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即:。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的绝对值相同,但符号相反。6平衡预算乘数预算盈余=政府的收入-政府的支出。平衡预算有以下两层含义:(1),即政府的收入完全等于政府的支出,政府完全实现了收支相等。(2),即政府收支的变动量等于0。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小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假设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时,有:则无论在定量税还是比例税下,平衡预算乘数均为1。平衡预算乘数的经济含义是:政府在考虑预算平衡的条件下,即把增加的政府收入中的全部用于政府购买支出,由此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完全等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也完全等于政府税收的增加量。,六、节俭的悖论在微观经济学中,从这个角度看,节俭是美德。而在宏观经济学中,。这便引出了节俭的悖论(Paradoxofthrift),即节俭对于个人来说是好事,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美德,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讲,则是一件坏事,会导致国家经济的萧条衰败。凯恩斯认为:“私人致富之道,应用于国家行为之上,失业乃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事实上,节俭的悖论根源于宏、微观经济学假设的不同。消费致富论的适用条件是:深度萧条的背景下,生产能力闲置,价格具有刚性,总需求决定总供给,总供给不会成为约束总需求的条件。在经济繁荣时期,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资源被充分利用,总供给开始约束总需求。扩张总需求的结果,不是致富,而是通货膨胀。,13.3名校历年考研真题回顾一、名词解释1棘轮效应上海理工大学2004研;中央财经大学2009、2010研答:棘轮效应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SDuesenberry)在收入储蓄的消费行为理论中提出。杜森贝利认为,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即上去容易下来难。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针对这一观点,杜森贝利认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它还取决于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2平衡预算乘数华中科技大学2003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研;中央财经大学2007研;南京财经大学2010研;青岛理工大学2010研答: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小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假设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时,有:则无论在定量税还是比例税下,平衡预算乘数均为1。根据平衡预算乘数,可以把财政政策的作用归纳为三种情况: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减少税收将对国民收入有巨大促进作用;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保持平衡,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较小;政府在减少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将会抑制国民收入的增长。,3节俭悖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研;南开大学2007研答:节俭悖论是由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关于储蓄与国民收入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节制储蓄增加消费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是好事;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是件坏事。节俭是一种美德。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然而,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节俭悖论告诉人们: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个国家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二、简答题在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中,投资总是恒等于储蓄,而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投资可能不等于储蓄,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华北电力大学2007研答:在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中,投资总是恒等于储蓄,而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投资可能不等于储蓄,二者并不矛盾。分析如下:(1)在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2)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二者相等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所以,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投资可能不等于储蓄。事实上,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是从国民收入会计角度看,事后的储蓄和事后的投资总是相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投资等于储蓄为均衡的条件。正是由于投资可能不等于储蓄,所以经济社会才会出现失业、危机和波动的现象。,三、计算题1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其中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投资,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转移支付(单位均为10亿美元),税率。问:(1)均衡国民收入是多少?(2)投资乘数和政府税收乘数分别是多少?(3)当政府将一笔支出用在政府购买上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否和将这一笔支出用在政府转移支付上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一样?为什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研解:(1)根据题意可得:解得:即均衡国民收入为1125亿美元。(2)投资乘数政府税收乘数(3)两者不一样。因为,政府购买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所以,同样一笔支出用于政府购买比用于转移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