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聚集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石化产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有着极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它的发展能引导和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推动许多新兴产业的崛起,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产业体系都起着强大的支撑和技术经济辐射作用。产业集聚则能促使石化产业获得更快更好发展,是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因此,有必要分析南京地区石化产业目前及今后的发展状况,积极培育南京地区的石化产业集聚,提高南京地区石化产业的竞争力,确保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并希望能为我国的石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从而构建石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体系框架,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全文对南京地区石化产业聚集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集聚方面的相关研究,获得理论支持;接着介绍了南京地区石化产业集聚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状况,石化产业在南京市经济增长的地位以及南京地区强大的石化产业基础;继而从影响产业集群的因素包括运输成本、规模经济等基本因素,地方市场需求、产品差别化、市场关联和贸易成本等市场因素以及国家产业政策、跨国公司投资、环境和地方专业化等其它因素方面,对南京地区石化产业集聚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南京地区石化产业集聚发展条件进行多方位评价,包括南京地区石化产业集聚的发展优势与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制约;然后,本文对南京地区石化产业集聚发展进行理智思考,综合考虑我国面临的石油资源不足、石化行业景气周期性变化问题以及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以避免盲目乐观。从现代石化发展趋势来看,有了大型石化源头项目的带动,就能形成石化产业的聚集和发展。南京地区本身已具有良好的石化产业基础,在交通、区位还是发展依托以及投资环境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优势,又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南京地区石化产业集聚有着美好的前景,同时我们还要正确处理好南京地区石化产业集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最后,作者为南京地区石化产业集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关键词:产业集聚南京 石化产业Abstract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means community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s of interconnected companies and institutions in a particular region that continually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usually one dominant industry in the particular region is treated as the core-industry). As the states foundational industry;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has very strong economical linkage with the other industries, its development can conduct many other industries development and it has very strong support for the whole national economy.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can push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to develop quicker and bet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regional economy is mostly from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research the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Nanjing region, accumulating the agglomeration speed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Nanjing region, promot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Nanjing region, en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he author is also expect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scheme of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China, to build the systematical structure of periodic economy for the state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and pull off the harmony between econom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The paper mainly demonstrates and analyzes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phenomenon of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Nanjing region. First, the paper reviews the relative theory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t introduces in detail the relative study 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by foreign scholars and domestic scholars,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 basis for analyzing the agglomeration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Nanjing region. Second, the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present status of the agglomeration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Nanjing region, the strong petrochemical industry basis in Nanjing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ical growth in Nanjing region. Third, the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agglomeration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Nanjing region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fundamental influential factor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cluding transportation cost, scale economics and the Marshall-type externality; the market influential factor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cluding local demand,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demand and cost linkages and trade cost; and the other influential factor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cluding national industry policy, overseas investment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environment and districts specialization. Fourth, based on the foregoing study, the paper evaluates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the agglomeration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Nanjing region,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and great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present challeng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agglomeration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Nanjing region. The next part is the intellectual consideration for the agglomeration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Nanjing region. The author synthetically investigates the menaces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China, which includes the insufficiency of crude resources, the seasonal prosperity fluctuation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 issue that cannot be neglected, avoid being starry-eyed for the agglomeration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Nanjing region. Judging from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the contemporary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the world, with the drive of the mass petrochemical upstream industry, the agglom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s inevitable. It possesses comparable advantages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ial basis, transportation,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investment environment in Nanjing region, we believe in the great future of petrochemic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Nanjing region,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cant neglect the environment issue to ensure the harmony between petrochemi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In the end, the author also gives some advic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agglomeration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Nanjing region.Keyword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Nanjing; Petrochemical Industry 目 录导 论.1一、选题的背景和现实意义.1二、问题的提出.1三、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回顾.3第一章 南京地区石化产业集聚现状12第一节 石化产业在南京市经济增长中的地位.12第二节 南京地区石化产业基础14第三节 南京地区石化产业的持续发展.17第二章 南京地区石化产业集聚形成的几大因素.21第一节 南京地区石化产业集聚形成的基本因素.21第二节 南京地区石化产业集聚形成的市场因素.27第三节 南京地区石化产业集聚形成的其它因素.31第三章 南京地区石化产业集聚发展条件分析35第一节 南京地区石化产业集聚的必然性与作用.35第二节 南京地区石化产业集聚的发展优势与机遇.36第三节 南京地区石化产业集聚面临的挑战与制约.38第四章 对南京地区石化产业集聚的进一步思考.40第一节 不能对石化产业集聚的前景盲目乐观.40第二节 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42第三节 南京地区石化产业集聚的前景和对策.44参考文献.49导 论一、现实背景与意义石化产业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和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氨及其它化工产品的产业。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及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它既是能源工业,又是原材料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石化工业有着极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它的发展能引导和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推动许多新兴产业的崛起,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产业体系都起着强大的支撑和技术经济辐射作用。发达国家振兴石化的实践证明,发展石化产业能带动农业、建筑业、汽车制造业、机械电子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增长;提供和扩大就业机会,同时石化产业发展滞后又会减缓整个国民经济的进程。美国、西欧经济的繁荣,日本、韩国、台湾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于石化产业的发展。影响石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资金、技术、资源。石化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因而石化产业既有垄断性,又有周期性。石化产业又是技术密集产业,各种生产装置要求有很先进的生产技术,当今国际石化产业竞争的实质也就是技术的竞争。除了上述所说的,石化产业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即几乎和所有的产业部门都有着极强的技术经济联系,是高新技术的吸收器和技术进步的强大推动杠杆。石化产业又是规模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的产业,规模经济的存在迫使新的进入者一开始就要投入巨额资金,要达到同等的生产规模才有竞争力。这也使石化产品具有附加值高、效益好的特点。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间的推移和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石化产业受入世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短期收益比较多的石化产业存在着长期的隐忧。产业集聚则能促使石化企业获得更快更好发展。由于在地理位置上比较靠近,在原材料、产品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获得有更大的便利性,有更强的共通性和互补性,从而促进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相互帮助、相互依存,实现资源共享、战略协作、优势互补、规模运作。因此,有必要分析南京地区石化产业目前及今后的发展状况,积极培育南京地区的石化产业集聚,提高南京地区石化产业的竞争力以加大南京地区石化产业在入世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来面对加入世贸带来的挑战。二、问题的提出本文主要是对石化产业空间聚集现象进行探讨,因此适合用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相关概念来分析。早在一个世纪前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就开始使用“集聚”的概念,主要是讲产业的空间聚集。产业集聚是指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现象,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产业集聚主要是研究产业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别注重产业从分散到集中的空间转变过程。产业聚集在某一共同空间发展,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带来规模经济受益。迈克尔. 波特教授也对产业集聚发展问题的研究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他在其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还有在此之前和以后的诸多学者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研究时提出的不同说法包括企业集群、产业综合体、新产业区专业化产业区等等。以上概念虽然说法不同,其实所反映的经济现象是相同的。近年来,随着产业集聚现象研究的深入,波特的“产业集群”概念越来越被学术界广泛应用。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聚现象由来已久,甚至于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就有了农业集聚现象的存在。工业革命后,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得到快速发展,如英国出现的纺织业集聚、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意大利的小商品产业区等等。20世纪以来,在各个国家内形成的产业集聚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在国外,最有名的产业集聚例子就是在美国硅谷形成的信息产业的集聚,在英国伦敦拍卖业的集聚,在德国斯图加特的机床业的集聚,在法国布雷勒河谷的香水瓶业的集聚,在瑞士巴赛尔市场的医药生产业的集聚,在日本东京都大田地区的金属制品业的集聚,还有在芬兰Lahti的家具制造业的集聚,在秘鲁Lima的服装业的集聚,在加纳Kumasi的汽车配件制造业的集聚,在巴西Sinos的鞋类制造业的集聚和在印度尼西亚Anetral Java的棕榈糖业的集聚等等。在我国,产业集聚的现象也到处可见,如在浙江诸暨大唐镇的织袜业的集聚,在浙江嵊县的领带生产业的集聚,在珠江三角洲的家电制造业和计算机制造业的集聚,在广东顺德的家具制造业的集聚,还有称为中国低压电器之都的浙江温州的柳市、称为中国轻纺城的浙江绍兴柯桥,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福建晋江的制鞋业及江苏戴南的不锈钢制品业等等,数不胜数。总之,产业集聚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现象,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产业集聚已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因为产业集聚往往是某个国家或某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持续创新发展的源泉,也是提升该国或该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和竞争力的主要动力。自我国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产业集聚也呈现勃勃生机,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亮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有必要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解释我国的产业集聚现象。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对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创新机制、专业化分工、区域分工、跨国经营、各种模式和对经济发展的意义等许多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而本文则主要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把研究视点放在南京地区石化产业这一地方性的具体产业区上来,对南京地区石化产业集聚形成的基本因素、市场因素和经济全球化等其它因素加以分析。本文以空间经济学理论为研究的参考点,它是经济地理学的概念,经济地域的空间结构是指经济地域内诸经济事物的地域组合关系。包括经济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把经济地域内的空间结构概括为区域内点、线、面三者的关系,空间结构包括核心(即经济事物)、外围地域与网络三者的空间排列与组合关系。经济事物的空间结构对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空间结构状况影响整个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与产业的良性循环。因此从空间经济理论角度对产业集聚进行研究分析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立脚点。三、相关理论回顾目前,产业集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各国政府也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学术界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有关产业集聚研究的理论成果以国外学者影响最大,国内学术界对产业集聚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下面就分别对国外及国内有关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述评。1、国外学者关于这方面相关研究述评国外学者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产业集聚的概念及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等方面。下面就从这两方面对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文献进行论述。1)关于产业集聚的概念关于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 斯密的分工理论,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描写到“工人所穿的粗劣呢绒上衣和牧羊剪毛所用的剪刀这两种产品,是由家庭作坊和手工业加工场为基本单位的小企业集聚联合劳动完成的。”亚当. 斯密虽未对产业集聚的概念进行明确的定义,却首先提及了集聚这一词。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则首先从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角度来研究产业集聚,他认为产业集聚是企业为追求共享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等外部规模经济而产生的聚集体。区位经济学家韦伯从空间角度研究了产业集聚现象,他把区位因子分为地方因子和集聚因子,并认为集聚因子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通过自身扩大而产生的集聚优势;第二阶段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的地方工业化。很显然,第二阶段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产业集聚。所以,韦伯关于产业集聚的定义就是:产业集聚是在某一地域相互联系的企业的聚集联合体。另一位区位经济学家胡佛将规模经济引入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范围,他将规模经济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单个区位单位如工厂、商店等的规模决定的经济;二是单个公司或联合企业体的规模决定的经济;三是该产业在某个区位的聚集体的规模决定的经济。因此,胡佛关于产业集聚概念的表述为:企业为追求规模经济而在空间集聚的现象。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则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聚现象,他认为在纯市场组织和科层之间,存在大量的中间性组织,这种中间性组织是克服市场失灵和科层组织失灵、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他把产业集聚的概念定义为:产业群是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众多企业集合起来的组织,这种组织结构介于纯市场和纯科层之间,比市场更稳定,又比科层更灵活。竞争优势理论大师波特则把产业集聚纳入竞争战略的研究范围,并明确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以上学者对产业集聚的概念作出了解释,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他们关于产业集聚的定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亚当. 斯密从分工的角度来研究企业集聚问题,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以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为目的而结成的群体;而韦伯强调产业集聚是一种组织形式,是在某地域范围内相互联系的集聚体;威廉姆斯则从生产组织形式的角度认为产业集聚是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众多中小企业集合起来的组织,是介于纯市场和纯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比市场稳定又比科层灵活;罗森菲尔德强调社会关系网络及企业间的合作对产业集聚的活力起决定作用,他认为企业集聚是相似的、相关联的或互补的众多中小企业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聚集,有着通畅的销售渠道、积极的交流和对话,共享社会关系网络、劳动力市场和服务,共享市场机会及分担风险;波特在其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以其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明确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认为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中,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位置上集中,有相互关系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的机构和产业协会等的群落。2)关于产业集聚的成因分工与专业化理论对其成因的解释古典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亚当. 斯密提出了分工理论。斯密认为一国国民财富积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由于分工也就是专业化的结果。因此专业化分工是规模报酬递增的根本原因。斯密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一是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化分工而不断进步,再是节省了劳动时间,还有就是机器的发明和应用。他认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分工提高了人力资本,促进了技术创新,是产生报酬递增的根源。他在其分工理论中论证了产业集聚存在的合理性。外部、规模经济理论对其成因的解释新古典经济学家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对企业集聚理论做出了开创性研究,他阐述了存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条件下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描述了集中于某些地方的工业,形成工业区,这些工业区是具有专业化分工性质企业在特定区域的集聚。他认为企业的区位聚集有三个原因:第一,几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区位便提供了特定产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确保了工人较低的失业率,并降低了劳动力出现的短缺的可能性;第二,地方性产业可以支持非贸易的专业化投入品的生产;第三,信息的溢出可以使聚集企业的生产函数好于单个企业的生产函数,尤其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促使的知识地方化溢出。同一产业越多的企业聚集于一个区位,就越有利于企业所用生产要素的聚集,其中包括劳动力、资金、能源、运输及其它专业化资源等。而区域内诸如此类的投入品或者说生产要素供给越多,就会降低整个产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并且,随着投入品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生产就越有效率,这一区域内的企业也就变得越具有竞争力。区位理论及空间经济学对其成因的解释与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研究产业集聚现象的角度不同,空间经济地理学从空间地理角度来研究产业集聚现象,其代表人物有韦伯、佩鲁、克鲁格曼等。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对传统的产业聚集现象同样作出了解释。韦伯将聚集经济定义为成本的节省,他并不特别关注为何会产生聚集经济,而只是将其假定为内部规模经济的外部表现,其模型的目的也只是解释为何这样的经济会导致聚集,而不是解释聚集经济概念本身。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阐述了微观企业由于相互协作、成组分布而在选址决策中趋于集聚。但是由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以古典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成本分析为依据来研究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工业地域结构,所以他没有考虑到垄断价格给企业带来的超额利润,也没有考虑到政府的作用、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他只是从资源禀赋的角度考虑资源型的产业的集聚,所以不具有一般性。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美国经济学家赫尔希曼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增长极理论通常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它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由于累积性因果循环的作用,增长极的出现对周围地区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回波效应,即出现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不发达地区越来越落后,经济不平衡状态越来越突出,甚至形成一国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局面;二是扩散效应,即通过建立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如果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大于回波效应,就会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共同发展。该理论的要点及重要意义在于:1. 首次提出“经济空间”的概念,这种经济空间非同于一般的地理空间,它体现的是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2. 所表述的最基本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原理是“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从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3. 增长极体系有三个层面:一是先导产业增长;二是产业综合体增长;三是增长极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依次递进,有机联系的系统。4. 该理论认为增长极应该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成,它具有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交通运输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等多种功能,能够产生吸引或辐射作用,由此促进自身和推动其它部门、地区的经济增长。由此可见,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实际上是一种结构理论,它是建立在对产业部门和企业进行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并强调了先导产业对其它产业的带动作用。而增长一般通过四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技术的创新与扩散;二是资本的集中与输出;三是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四是形成“凝聚经济效果”。佩鲁还指出,增长极效应是一种多种效应的复合体。保罗. 克鲁格曼以传统的收益递增为理论基础,引入地理区位等因素,分析了空间结构,经济增长和规模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新的空间经济理论。另外,他的垄断竞争模型在融合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如收益递增、自组织理论、向心力和离心力等的作用,证明了低的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和规模有利于区域集聚的形成。克鲁格曼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克鲁格曼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了产业聚集的动因。他所运用的外部经济概念表示的内涵并不等同于马歇尔所用的外部经济概念,克鲁格曼更注重一般性的外部经济,而不是特定于某产业的外部经济,所以,其外部经济的概念是与需求供给关系相联系的,而不是纯粹的技术溢出效应。竞争优势理论对其成因的解释传统的产业集聚理论把重点主要放在产业内部的关联与合作上,而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 波特则从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角度对产业聚集现象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基础。他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中对加拿大、德国、丹麦、芬兰、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国的产业聚集现象进行了研究,从企业竞争优势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同时还利用“钻石”的分析模型对产业聚集及产业集群进行了对比。波特认为不是不同的国家或产业而是企业进行竞争,而且贸易的专业化并不能通过要素禀赋状况而得到合理的答案。因此他的分析重点主要是企业个体,并从创新能力的角度来探讨了产业聚集现象,其整个理论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即需求状况、要素条件、竞争战略、产业集群(或是相关及支持性的产业)。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产业在国际上要具有竞争力,就必需具备上面的四个条件即国内较好的需求状况;要素投入的质量;促进企业在其产业内部超越其它企业的竞争压力;特定产业供应商与顾客之间的联系。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创新在企业的竞争优势中起到关键作用,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是企业创造新市场或获得及保持市场份额的核心。波特通过观察发现国家或区域内成群的企业在同样业务中会做的更好,如德国的化学工业,瑞士的制表和制药业,美国及后来的日本的半导体业,斯堪的那维亚的移动电话业等等都是这种产业聚集的例子。波特认为产业集群通过三种形式影响竞争:首先,通过提高公司的生产力立足本产业领域来施加影响;其次是通过加快创新的步伐,为未来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再则是通过鼓励新企业的形成,扩大并增强产业集群本身来影响竞争。归根结底,产业集群可说是外部经济条件下企业区位选择的具体体现,产业集群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影响竞争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及规模经济观念比较类似。如产业集群的产生为企业获得雇员与供应商提供了更好的途径,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能够方便地获得专业化信息,产业集群为创新也提供许多容易把握的机会,并且,由于产业集群内部企业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顾客的消费需求也就是更接近市场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创新,此外,由于产业集群不仅包括相互竞争的同行业产业实体,而且还涉及到顾客与一些辅助性机构及政府提供的一些基础设施,这样使得产业集群内企业可以进行较低成本的实验。所以,对于溢出效应起决定性作用的行业来说,企业的区位选择就趋于地理位置上的集中,那么产业聚集的现象就必然发生。新产业区理论对其成因的解释产业集聚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合作竞争,也就是指企业包括相互竞争的企业通过寻求合作的方式来获得共同发展(即双羸局面)。即使这些企业在发展新产品及市场竞争中互为竞争对手,他们通过相互的信息交换以获得最小化的风险与最大化企业的竞争能力。协作行为的规则基于相互之间的信任、家庭关系及传统观念。这样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通过协作能够获得大企业一样的内部规模经济,并在柔性专业化理论基础上形成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兴起的新产业区理论。人们通过一些产业区的研究发现,较小企业的聚集是基本的经济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还影响到动态区域内企业间关系的社会及文化行为规则(主要指制度因素)。当然,产业区内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依赖于特定的情况或文化氛围,而且企业行业的规则在不同的国家也大不相同,企业之间很难真正合作。道林格与弗来克于1997年指出两种情况下企业可能会出现合作的可能性:一是准时制存货与配货系统的利用;二是区域产业群内企业之间相互交易的速度的频率,企业之间交易越频繁越迅速,就会有越多的企业确定其生产的方向及新的专业化产品。这两种情况可能只适宜于上下游企业之间而不适合于相互竞争的企业之间。正如奈特于1996年所指出的,由于潜在的成本及收益之间极大的不同,企业之间横向纵向之间的合作划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他认为在游说、国外市场调查、联合出口促进、贸易份额划分及特定地区的专业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竞争性的企业可能合作,另一方面,他们又在生产、销售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竞争。3)其它相关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学者弗农和小威尔士在总结国际贸易对于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行国的美国工业结构转换影响的基础上剖析产品的国际循环,提出了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也称产品循环论。它是根据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动态变化,把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产品创新、产品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该理论以垄断优势论为基础,阐述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形成过程和影响,成为研究国际贸易和分析产业结构转换的重要理论工具之一。也可借来分析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经济演化论经济演化论融入了生物学关于物种及其群体适应环境而演化观点并发展得来的一种经济学理论。纳尔逊和温特1982年出版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标志现代演化经济学的诞生。演化经济学把演化过程看作一个被动的自发过程,用基于系统内在联系的动态分析框架来取代传统的表态模式,并且假设所有的变化都是渐进的和可累加的。在此基础上,经济系统尤其体现在组织形态的变迁上通常归因为三大机制的共同作用即差异、选择和维持。差异是指企业组织在结构及战略上的不同,企业组织间差异也是相对稳定的,才使得基于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选择机制发挥作用。这种选择可用生物进化论中基于“适者生存”原则的自然选择来解释,企业同其生存环境相适应是达成生存目标的前提条件。适应过程又分为主动适应和被动适应。主动适应指人们可以通过主动学习和创新而在组织变迁中引入某种正反馈机制,带来短期内的激进式组织形态变化;而被动适应过程强调了环境中惰性因素的制约,通常通过特定的负反馈机制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和长期中的渐进式变迁。维持主要源自于所谓的组织惯例(对应生物学中的生物基因),除决策中的随机性因素之外,企业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可预测和重复的。惯例具有可遗传性,企业组织通过对成功惯例的复制而得到延续,而且正是由于系统中基本惯例的延续,极大缩短了企业组织适应环境的时间。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该理论又称区域不平衡增长,它与平衡发展理论相对立。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国家或某一地区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其它资源,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部门或区域进行,其它部门或地区通过利用这些部门或区域的投资带来的外部经济而逐步得到发展。其中有赫尔希曼和汉斯. 辛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和缪尔达尔的回流效应理论。不平衡理论认为平衡增长不是从起步开始,而是从过去的结果之处开始。如果过去的发展并非均衡地发展,为了使失去的均衡逐渐恢复,则有必要采取不平衡的战略。回流效应理论是提示外部因素引起的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扩张变化的一种理论。缪尔达尔提出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来分析发展不平衡问题。回流效应指地区外因素引起的不利于该地区经济发展和扩张的变化,扩散效应是指经济扩张和发展中心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正因为强大的回流效应和弱小的扩散效应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回流效应的机制性作用产生于若干方面:首先是制度,其次移民、资本流动和贸易也会对落后地区产生回流效应。再者,国际贸易对不发达地区经济同样产生了强烈的回流效应。如果让市场力量不受阻碍地发挥作用,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那么,国内和国际的不均衡将继续扩大。要消除这种不均衡,必须在制度方面进行重大的调整和改革。该理论揭示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指出社会经济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守恒或趋于平衡,而是以循环的方式运动,但非简单的循环流动,而是有累计效应的。2、国内学者关于这方面相关研究述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以前计划经济时的产业格局已完全打破,使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集聚有了发展的基础,全国各地产业集聚的成功案例举不胜举,这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关于产业集聚与集聚现象的研究在近些年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产业发展背景,并对产业集聚现象的根源和产业集聚对发展经济的巨大动力进行分析论证,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为我国的优化产业格局,提升国民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里面包括对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著名的有梁琦(2003年)的产业集聚论,还有朱英明(2003年)的产业集聚论等,还有大量在借鉴国外的相关理论对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如唐杰(1989年)等对城市工业集聚经济效果进行的研究(首次提出集聚经济的含义与分类)仇保兴(1999年)对小企业集聚的研究,冯云廷(2001年)对城市集聚经济的研究,黄勇(1999年)、徐维祥(2001年)、李永刚及祝青(2000年)等人对浙江块状经济和小企业群落的形成机制的研究,方民生(1997年)、张仁寿(1999年)、王缉慈(2001年)等从区域经济角度对企业集聚的研究,吴丰(2001年)对外商投资与产业集聚的研究,朱康(2001/2003年)对产业群落的演进的研究,魏守华(2001年)对集聚公共政策的研究等等。下面较为详细地介绍两篇关于产业集聚研究的专著。一篇是梁琦2003年出版的产业集聚论,该书主要是对产业集聚理论方面的研究。作者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实践,将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融合,采取建立数学模型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产业集聚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化,并使用大量的计量分析方法,该书以新的证据解释产业集聚的三大基本因素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外在性,在此基础上,继续考察了市场因素,包括地方需求、产品差别化、市场关联和贸易成本对集聚的重要影响,同时进一步探讨产业集聚中的知识溢出,在讨论产业集聚中的公司定位时,从传统的公司选址和跨国公司海外扩张的选址这两个问题切入。首先创造性地在传统的公司选址模型中加入成本因素,从而体现了影响产业集聚的市场因素对公司选址的决定作用。而后在讨论跨国公司多国生产和海外投资空间分布时,又提出集聚经济,特别是产业关联和需求成本联系是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最主要的驱动力,该书一反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中比较优势决定专业化模式的观点,大胆提出集聚优势是专业化生产模式的决定因素,认为贸易成本的降低可能使比较优势决定的专业化模式发生逆转。通过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系统分析,建立起产业集聚的理论体系,系统而深入揭示出产业集聚进程的内在规律。还有一篇是仇保兴1999年出版的小企业集聚研究,该书主要是对产业集聚现象的实证分析。作者从历史和现实、理论与实践方面,分析小企业集聚的内在机制和外部条件,是目前为止系统研究小企业集聚的专著。作者本人认为按照中小企业集聚的结构来分,其形式主要有:企业群落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市场交易为主,各生产厂以水平联系来完成产品生产的“市场型”中小企业集聚;以大企业为中心、众多中小企业为外围而形成的“椎型”或“中心卫星工厂型”中小企业集聚;以信息联系为主而不是以物质联系为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业的柔性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的混合网络型中小企业群落。按照企业的性质可以分为:制造业集聚、销售业集聚和混合企业集聚等。仇保兴认为,中小企业集聚作为一种产业组织的客观存在,它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作者通过对企业最佳规模理论和方法的批判性回顾,得出小企业集聚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对小企业集聚进行了一般性理论分析,分别从专业化分工、产权和市场结构、产品和生产要素交易市场及人文环境等不同角度,对制约小企业集聚的众多因素和自身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就小企业集聚的应用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小企业集聚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小企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扶持小企业集聚的产业政策。第一章 南京地区石化产业集聚现状第一节 石化产业在南京市经济增长的地位南京是全国大型石化基地所在,主要分布在南京东北郊江北地区和栖霞区,石油化工产业是城市第一大支柱产业,1999年石化产业总产值236.8亿元,销售收入337.7亿元,实现利税42.07亿元,石化产业上缴税收占工业企业税收的35.15%,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0.64%,全市有化工企业近600家,产品上千种。其中有17个品种接近或超过全国的10%,其中烷基苯、精对苯二甲酸等装置在全国的产能最大,97年产量分别占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安全员考试安全生产安全应急预案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地铁安全员应急处理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建筑施工三类人员C证考试重点题库
- 2025年气象观测员中级面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选
- 课件《关雎》教学课件
- 2025年政府会计准则制度预测题及解析资料
- 2025年土耳其国家电投招聘笔试全真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宠物训导师笔试重点复习题
- 2025年采购员招考笔试重点突破指南
- 2025年农村财务管理实操题及答案集
- 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进度和成果汇报课件
- 高等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 从0开始跨境电商-第三章-阿里巴巴国际站入门-OK
- 新能源电站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方案
- 《紫藤萝瀑布》《丁香结》《好一朵木槿花》
- 2023柔性棚洞防护结构技术规程
- 河流地貌的发育 - 侵蚀地貌
- 离网光伏发电系统详解
- 广告文案写作(第二版)全套教学课件
-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配电部分)》
- 金融学黄达ppt课件9.金融市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