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观后感【郎平、吴锦泉、张宝艳秦艳友、屠呦呦、阎肃】_第1页
感动中国观后感【郎平、吴锦泉、张宝艳秦艳友、屠呦呦、阎肃】_第2页
感动中国观后感【郎平、吴锦泉、张宝艳秦艳友、屠呦呦、阎肃】_第3页
感动中国观后感【郎平、吴锦泉、张宝艳秦艳友、屠呦呦、阎肃】_第4页
感动中国观后感【郎平、吴锦泉、张宝艳秦艳友、屠呦呦、阎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9 感动中国观后感【郎平、吴锦泉、张宝艳秦艳友、屠呦呦、阎肃】 感动中国任务必须是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 ;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以下是关于感动中国观后感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 学校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了 2016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视频,看完后心中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每次观后,总会给人以长久的思索与追问:是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们造就了如此浩瀚宏阔的精神世界 ?是什么样的机缘使他们令九州动容 ? 如今,在 2016 年里又增添了十位值得我们去尊敬的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无私、坚韧、奉献和关爱。这是央视给郎平的颁奖词: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 !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博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 郎平率领的中国女排于 2016 年 9 月 6 日晚 3: 1 击败日本队,以 10 胜 1 负的战绩,历史上第四次捧起女排世界杯的冠军奖杯。曾经以球员身份铸就无数辉煌的郎平首次以2 / 9 主教练的身份夺得 “ 三大赛 ” 冠军, 续写着自己在世界排坛的传奇。 岁的郎平在她辉煌的体育人生中又一次实现了对自我的巅峰超越。 在运动员生涯创造无数辉煌的郎平,又在率领中国女子排球队的姑娘们重夺阔别 12 年的冠军,她从人生的一个高峰迈向另一座高峰,这是人生角色的一次华丽的转变。她也像姚明、邓亚萍、李宁等体育明星一样,开创新的人生征程,书写人生另一段传奇。 郎平场上是严师,场下是慈母。训练时,在郎平的言传身教下,谁也不会偷懒,大家都想方设法去学习去提高。到了场下,队员们则成了郎平口中的 “ 孩子们 ” ,就连 “ 饭前洗手,病从口入 ” 这样的小事她都会叮嘱队员们。她是光芒万丈的中国女排的核心人物 ;她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世界女子排球界 “ 三大主攻手 ” 之一 ;她就是有 “ 铁榔头 ” 之称的郎平。如果说 “ 铁榔头 ” 的一锤定音是力者果敢的展现,那么作为教练的郎平则更多体现的是智者的谋略。力者与智者的完美结合,郎平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排坛的传奇。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3 / 9 010 年 8 月 9 日,吴锦泉 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 1000 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 2016 年 4 月 20 日,四川雅安发生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 XX 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 37000 多元钱。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电视机里,位于舞台最前方的吴锦泉 坐在小马扎上,带着他最熟悉的那套工具,安静地磨着剪刀 这成为了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多年来,一个不多见的景象。 “ 人性中最好的东西一直都在,可能在我们身边,可能是你,可能是他。 ” 站在领奖台上,吴锦泉表示,自己身子骨很好,一点都不累,而且,他还要 “ 活到老,磨刀到老 ” 。 吴锦泉老人住的是三间旧平房,红瓦下面还是芦苇帐,吃的是自己辛勤劳作出来的蔬菜、粮食,还有自己养的鸡、鸽子。老人生活十分俭朴,却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以帮助他人为最大乐事,多年来多次通过南通市红十字会向灾区、残疾儿童及需要帮助的人捐 款累计超过 4 万元 !同时,老人倡导所在村成立了 “ 锦泉一元爱心社 ” ,建立了南通4 / 9 “ 磨刀老人 ” 微公益基金,带动一大批人投身公益行动。 吴锦泉用 “ 人人可为 ” 的凡人善举生动地诠释了慈善的真谛,他的善举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各级媒体多次报道,老人先后获得助人为乐中国好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江苏省第五届道德模范、江苏省最具爱心慈善行为楷模等荣誉。 2016 年 4 月,高票当选第七届 “ 中华最具爱心慈善楷模 ” ,被李克强总理亲切接见。 2016 年 11 月,获得首届中国公益良心奖,颁奖嘉宾原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当场拥抱了老人, 并祝老人健康长寿。 他衬托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放飞追逐着我们的中国梦。感动中国,感动我们的心灵。中国梦,凝聚中华儿女的百年期盼,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烘托我们美好的中国梦,支撑我们美好的中国梦。 感染中国梦,感染我们视觉,给我们心灵上的洗涤,精华我们的心灵。为了中国梦的实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我们实现自身解放和自我超越。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感动中国梦。 亲情是一股涓涓的细流,给心田带来甜甜的滋润 ;亲情是一缕柔柔的阳光,让冰冻的心灵无声溶化 ;亲情是一个静静 的港湾,让远航的疲惫烟消云散。亲情是父母额上增多的白发,是父母眼中无限的关怀和盼望,亲情是黑暗中的一束灯光,给你的无可替代的家的感觉与温馨。是的,世间最5 / 9 美的感情便是人间。而张宝艳、秦艳友夫妇将这份美好的亲情转换成了人间大爱。 1992 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 XX 年,夫妇二人建起 “ 宝贝回家寻子网 ” ,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 2016 年,张宝艳提出的 “ 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 DNA数据库的建议 ” 得到公安部采纳, DNA 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立 8 年来, “ 宝贝回家寻子网 ” 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 15 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 “ 宝贝回家 ”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16 年 11 月, “ 宝贝回家 ” 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 1200 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 庭做些什么,那我们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而我们的家庭,集体,祖国也就越来越好了。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 !相信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也更结实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电,一个缺点的电池6 / 9 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帮助别人。这,正是感动的一种力量,让我们共同追寻这种力量,去寻找生命的本真吧 !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屠呦呦。 015 年 12 月 10 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 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1968 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 39 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 1971年,在失败了 190 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 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 。青蒿素问世44 年来,共使超过 600 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翻开屠呦呦的履历,里面的 “ 中国精神 ” 如一缕缕春风扑面而来。在屠呦呦教授出版和发表的众多著作和论文中,早在 1986 年她就在中西医结合杂志第 6 期上发表7 / 9 了 “ 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 ” 一文。从文章的题目就可看出,屠呦呦在本职工作中所体现的爱国之情直抒胸臆。正像其他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一样,如果没有对国家、民族、人民,以及对人类的文明进步舍我其谁的情怀,没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 就没有科学创新的动力。在这一点上,屠呦呦不但默默无闻地做着研究,更是把自己的爱国之情毫无掩饰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科学家更值得赞美。 屠呦呦身上凸显的 “ 中国精神 ” 也体现在她的 “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上。从表面上看,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学的成就,但从本质上说,这更体现在传统的中医药学与现代实验医学巧妙而有机的结合。这种大胆的改革创新,接受了现代科学的考验,事后证明这种结合十分成功,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规律,也是当代医学界的精髓之一。因此,屠呦呦的这种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仅令中国精神生辉,更让这种精神 闪耀全世界。 这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最让我感受深刻的就是她了 ! 一年一度的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 颁奖晚会落下了帷幕。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在 2016 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要数阎肃,弦歌感人事迹了。 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唱脸谱团8 / 9 结就是力量 这些被置于艺术殿堂宝座的艺术作品,都出自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之手。 1950 年, 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 工团,并于 195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自那时起,阎肃就常常跑基层,慰问广大官兵,把官兵们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连队的马扎上完成的。为了创作歌剧江姐,阎肃来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反铐双手,戴上脚镣,并坐上老虎凳来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 2016 年 2 月 12 日与世长辞,阎肃的夫人说,昏迷期间,阎肃只有听到自己写的歌时才有反应,甚至会流泪。在阎肃心中,他的作品里饱含着的对兵、对民的深情,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即使昏迷,也依旧共鸣不绝。他永 远是一个兵,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