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生态特性分析文献综述.doc_第1页
幼儿园游戏生态特性分析文献综述.doc_第2页
幼儿园游戏生态特性分析文献综述.doc_第3页
幼儿园游戏生态特性分析文献综述.doc_第4页
幼儿园游戏生态特性分析文献综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发展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游戏生态研究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07级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黄静一、选题缘由(一)研究背景1.人类发展生态学学前教育研究的一种新视野“生态学”(ecology)一词起源于希腊文“oikos”(住所或栖息地)和“logos”(讨论或研究)这两个词根,1865年德国动物学家雷特尔(Reiter)将两个词根结合而成“oekologie”,连贯起来,生态学就是对“住所的研究”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目前较为普遍的解释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 这一最初萌芽于自然科学的学科,其原理和方法已被多个研究人类问题的学科所接纳、融合,如生态心理学、文化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等。近年来,各种生态学取向的理论在学前教育领域也逐渐兴起和传播开来,其中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被广大学前教育人士所熟知。布朗芬布伦纳的学说酝酿了数十年,问世后又几经修改和精化,已在教育、家庭婚姻咨询和治疗、心理咨询和治疗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能形象表述该学说的同心圆多层次理论模型已被广泛引用和运用 薛烨,朱家雄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对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进行系统地介绍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王坚红,1989),随后不少学者开始尝试运用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来研究学前教育领域的问题。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之所以被学前教育领域广泛接受,首先是因为人类发展生态学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人的发展问题,将对人的行为和发展的研究放置于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生态系统之中,探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态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发展的作用,以及人与各种生态环境的交互作用。这与现代学前教育“重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的理念相契合。同时,该理论所倡导的研究方法具有“质”的研究的一般特征,即强调研究在自然情境下进行;强调研究者作为研究的工具;强调所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强调研究者的描述和解释 薛烨,朱家雄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60261。这与长期以来在学前教育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科学主义研究截然不同。传统科学主义范式的研究把儿童从生活中抽离出来,对他们的具体经验,实际能力,真实感受视而不见,这样科学主义取向的研究便陷入了与实际相脱节的困境中。而生态取向的研究有可能带领学前教育研究走出这一困境。从生态学的视野研究儿童发展和学前教育问题,要求人们将儿童放置在各种复杂的生态关系之中,更多的运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如观察、记录、描述、解释等,让“实验室”变得动态、鲜活起来。我们不难看出,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与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需要有诸多交织的地方。研究者们在对学前教育进行审视和思考时,越来越多地借鉴和运用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用以解释学前教育的现象,指导学前教育的实践。2.幼儿园游戏面临的现实困境“儿童是一个玩耍的精灵,而不是别的什么。要问儿童为什么玩耍就如同问儿童为什么是儿童一样。” 法让-皮埃尔内罗杜张鸿、向征译古罗马的儿童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54毋庸置疑,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同样,游戏也是幼儿在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虽然广大的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都认可游戏对于儿童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随着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越来越多的包括家长、教师在内的教育者将儿童游戏的权利剥夺。儿童的游戏空间、时间被限制;游戏方式、内容被约束;游戏体验、感受被削弱,尤其是幼儿园游戏被边缘化的现象严重。在幼儿园的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幼儿的自主游戏被集体教学代替、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过分干预、教师设计的游戏儿童不喜欢玩、儿童喜欢的游戏又被教师束之高阁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游戏价值的大量实证性研究虽然为游戏进入幼儿园课程搭好了舞台,然而迄今为止游戏仍然如同悬挂在彩虹末端的黄金锅,图画般地清晰可见但只是一种幻觉(Klugman & Smilansky,1990) 转引自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虽然在理论上一贯倡导幼儿园应重视儿童的游戏,但在幼儿园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重上课、轻游戏;重教师编制的教学游戏、轻幼儿自发的自由游戏”的现象。这种理论上、口头上重视游戏,实践上、行动上轻视和忽视游戏已经成为一种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普遍存在的“游戏困境”。为什么游戏这个不证自明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为什么儿童本该拥有的游戏权利得不到合理的尊重呢?相当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不论是文化的、社会的、儿童发展的视角,都在为走出这种困境找到出路而努力。从生态学视野来研究幼儿园游戏的目的也希望能为走出这种困境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二)个人思考从“游戏环境”到“游戏生态”幼儿园游戏存在的种种问题,引得不少研究者对幼儿园游戏合理性与支持幼儿园游戏的有效机制的关注。如何能恢复游戏在幼儿园的合理地位?如何能保证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对幼儿游戏中人的因素的关注,而进一步放大到对幼儿园游戏环境的探讨上。环境会对幼儿园游戏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物理环境上,游戏场地、游戏材料、游戏时间等都会影响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在心理环境上,幼儿的已有经验、对物理环境的感受、教师的教育观念等都会影响游戏活动的进行。不少研究者提出了许多关于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的建议。关注游戏环境为幼儿园游戏研究提供了一个“入背景”的思路,把人和环境结合起来,避免了“去背景”式的研究存在的缺陷。但这种单纯的“入背景”思路的研究,更多的是对某单一环境的考察,把不同的环境割裂开来进行探讨,又缺乏了“整体性”、“联系性”、“系统性”与“动态性”的思考。 笔者在对生态学相关理论的研读中,了解到“生态”较普通意义上的“环境”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布朗芬布伦纳等人认为“环境是包含有机体本身以外的、影响人的发展或者受人的发展影响的任何事件或条件。” 薛烨,朱家雄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4生态不仅仅是这些环境的简单相加,在生态中环境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生态系统中的环境与环境也不是简单的因果、并列关系,他们一一相关,或两两相关甚至有着更为错综复杂的关联;生态系统既是一个自在的系统,又是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它既是一个稳定的系统,又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系统。从“游戏环境”到“游戏生态”,就是要从关注单一的游戏环境到关注影响儿童游戏的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因素,及其各因素间如何相互作用对有机体产生影响。借鉴和运用生态学取向的理论与方法来解释儿童游戏现象、指导幼儿园游戏实践,就是要立足于儿童所在的生态系统,了解儿童所在的生态系统是如何对幼儿园游戏产生影响,并为改善该生态系统而努力。人类发展生态学的同心圆多层次理论模型为幼儿园游戏生态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结构模式,根据这一理论结构,笔者试图分析幼儿园游戏生态环境的宏观、中观、微观系统,以及这些系统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幼儿园游戏活动?在这一视野下幼儿园游戏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尝试努力一把,以期对幼儿园游戏理论的丰富及建构良好的幼儿园游戏生态环境做出小小贡献。(三)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教育问题复杂、多维,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取向。运用生态学理论对幼儿园游戏进行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以人类发展生态学为逻辑起点,以一种独特的研究思路来处理幼儿园游戏的问题,在研究视野上有所创新,拓展幼儿园游戏理论的研究领域。同时,笔者试图建构出幼儿园游戏生态的结构模式,丰富幼儿园游戏理论,为幼儿园的游戏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及实践支持。2.实践意义本研究把幼儿园游戏放在以幼儿为中心的生态系统中加以考察,对教师而言,可以让教师了解幼儿园游戏的生态环境状况,在此基础上,帮助教师树立更适宜的儿童游戏观,为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等提供一定的指导。对幼儿而言,就是希望在理论的指导下为他们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与支持,在游戏中获得更丰富的游戏体验。二、文献综述(一)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相关研究1.对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1979年布朗芬布伦纳在其所著的人类发展生态学(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一书中提出了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核心理念生态系统理论,在其晚年又将其理论重新命名为生物生态系统理论。他认为真实自然的环境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主要源泉,人的心理也是处在生态环境中,人的发展离不开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他的理论中,生态指的是有机体或个人正在经历着的、变化着的,或者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生物生态系统则是指儿童生物学属性的气质和性情,与早就儿童发函的诸多环境因素的结合体。而这个环境比普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所指的环境更为广阔,而且各种层次、不同性质的环境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既具有中心,又向四处扩散的网络。 朱家雄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M选自薛烨,朱家雄等著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2007,65这个生态系统从里到外包括微观(小)系统(microsys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系统(exosystem)和宏观(大)系统(macrosystem)。每个层次的系统都和上下级系统相互包含、交互作用。这种模式,将直接经验的微观系统放在了由两个或更多的微观系统组成的中间系统中,按照次序,每一个水平的系统又嵌套在外系统中。与每一个同心圆都相同的圆柱是时间系统(chronosystem),意指每一个同心圆系统的内容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虞永平等,学前课程的多视角透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40不同的学者对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有着大同小异的演绎。如Garbarino, J.和Abramowitz, R. H.(1992)根据布氏的生态系统理论编制的模式图(见图1)。Huitt, W.(1999)根据布氏的理论,以儿童作为主要目标编制的模型图(见图2)。图1 Garbarino,J.和Abramowitz,R.H.(1992)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建立的生态系统模型图 转引自薛烨,朱家雄等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7图2 Huitt,W.(1999)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建立的生态系统模型图 转引自薛烨,朱家雄等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8学者们建立的生态系统模型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布朗芬布伦纳所强调的各生态因素之间的各种关系。下面对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及学者们对其理论的演绎进行梳理。(1)微观系统(小系统)(microsystem)从儿童发展生态模型图来看,位于同心圆最内层的家长、教师以及与儿童最为密切接触的其他人员构成了微观系统。这个系统包含儿童与他当前所在环境的关系和相互作用(Berk , L .E,2000) Berk , L .E . Child Development(5th ed.) M.Boston : Allyn and Bacon .2000.23.。在这个系统中,布朗芬布伦纳用“双向影响”来描述儿童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这种双向影响对儿童的影响是最大的,当然,微观系统之外的系统也会对内层系统产生影响(Dede PaquetteJohn Ryan,2001)Dede Paquette John Ryan. Bronfenbrenners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EB/OL. /paquetteryanwebquest.pdf. 2009-05-14.。布朗芬布伦纳将微观系统定义为“发展着的个体在特定客观环境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范式”(Urie Bronfenbrenner,1979) Urie Bronfenbrenner .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22.。“体验”是微观系统的重要特征,不仅涉及任何在科学意义上环境的客观特征,还包括在环境中人对这些特征的主观感受 朱家雄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M选自薛烨,朱家雄等著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2007,70。 而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是微观系统的基本要素。活动是“具有自身动量的、正在进行的行为,被环境的参与者认为是有意义或有目的的行为” (Urie Bronfenbrenner,1979) Urie Bronfenbrenner .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45.。根据布氏的理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每种具体的活动:第一,活动内容的种类;第二,活动的心理动量,即反映是谁发起活动、活动主体的集中性水平以及对干扰的抵抗能力;第三,活动结构的复杂性,表现在同时进行的活动的数量、亚目标的层次、延续时间的长度等方面;第四,主体所感知的心理场的复杂性,反映在人所参与的交互作用系统的大小、人通过象征或者客观环境重新构建表现出来的其他情景中的情况,等等(朱家雄,2007) 朱家雄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M选自薛烨,朱家雄等著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2。人际关系是个体在活动中根据角色期待发生的关系 虞永平等,学前课程的多视角透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41。在微观系统中不仅存在着典型的双人关系,还存在三人、四人甚至多人的关系。双人关系有三种不同的功能形式:观察的双人关系、联合活动的双人关系、基本的双人关系。朱家雄教授(2007)的分析表明这几种人际关系对人的发展会产生影响:如果观察者使被观察者意识到他在做某些合作的事,将有助于提高观察学习的效率;如果观察的双人关系发生在联合活动的环境中,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会更大;如果发展主题所参与的活动中的其他成员与他有强烈而持久的情感联系,并具有复杂的互动模式,而且发展的均势逐渐移向发展主体,那么次情景对发展和学习的影响将会更大。因为微观系统中还存在三人、四人甚至多人的关系,这样,双人关系对个体的发展还要依赖其他人际关系存在的性质,以及该双人关系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 朱家雄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M选自薛烨,朱家雄等著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4。角色是对社会中占某一特定地位的人和与之有关的其他人所期望的一组活动和关系 朱家雄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M选自薛烨,朱家雄等著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4。是活动参与者进行人际关系的行为起点(虞永平,2006) 虞永平等,学前课程的多视角透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41。朱家雄教授认为(2007)角色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扮演某种角色的人容易被唤起与角色期望一致的感知、活动和人际关系样式;第二,如果某一角色在一定社会机构中确立得很好,即社会对角色行为和关系的期望存在着广泛的一致性时,处于该角色的人呗唤起与角色期望一致的感知、活动和人际关系模式的倾向将会更大一些;第三,某一特定角色被唤起与期望行为相一致的倾向同环境中存在的其他角色相关,如果其他角色支持和鼓励该角色功能的发挥,那么该角色更容易表现出被期望的行为,反之,则会阻止被期望行为的发生。且如果人承担多种角色,并参与各种角色活动,会有利于人的发展 朱家雄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M选自薛烨,朱家雄等著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5。微观系统的这三个主要特征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补充与制约,整合在统一的微观系统中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2)中间系统(mesosystem)中间系统是由发展中的个体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情景之间的相互关系(Urie Bronfenbrenner,1979) Urie Bronfenbrenner .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25.。中间系统不是一个实在的环境,而是由儿童发展所在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构成(Berk,2000) Berk , L .E . Child Development(5th ed.) M.Boston : Allyn and Bacon .2000.23.。对于幼儿来说,家园联系、家庭与社区的联系、幼儿园与社区联系等就是儿童发展所在的中间系统。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中间系统有四种不同的类型 朱家雄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M选自薛烨,朱家雄等著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577。第一,复合环境参与,即同一个人参与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境。第二,间接连接,发展主体本身不参与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境,而由第三方建立起两个或两个以上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第三方充当了间接连接的作用。第三,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为了特定的目的,从一个环境向另一个环境中的人们传递特定的信息。第四,环境之间的知识,是指在某一环境中存在的有关其他环境的信息或者经验,这种知识可以通过环境间的相互交流而获得,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如从书籍中了解到。中间系统的各种类型对个体发展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种影响还离不开其所处的更大的环境(朱家雄,2007) 朱家雄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M选自薛烨,朱家雄等著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7。(3)外系统(exosystem)外系统是指发展的个体不直接主动参与的,但却影响或受其中所发生地一切所影响的一个或多个环境(Urie Bronfenbrenner,1979) Urie Bronfenbrenner .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25.。这个系统是通过影响儿童所在的微观系统来对儿童发展产生作用(Berk,2000) Berk , L .E . Child Development(5th ed.) M.Boston : Allyn and Bacon .2000.30.。例如父母的工作单位,父母在工作中职位的升迁与转移,会影响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以及对孩子的关注程度,进而影响孩子在家庭中参与的活动,发生地人际关系。对于儿童来说,系统出了家长的工作单位,还包括教师的家庭等(虞永平,2006) 虞永平等,学前课程的多视角透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42343。虽然儿童没有直接加入到这些外系统中,但是儿童却能感觉到它们作用于微观系统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Dede PaquetteJohn Ryan,2001) Dede Paquette John Ryan. Bronfenbrenners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EB/OL. /paquetteryanwebquest.pdf. 2009-05-14.。根据学者们的分析,可以看到,外系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微观系统和中间系统中,是通过对微观系统和中间系统的影响来间接对儿童发展产生作用的。(4)宏观系统(大系统)(macrosystem) 宏观系统是指各种较低层次的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外系统在内的生态系统在整个文化或亚文化水平上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内容上和形式上的一致性,以及与此相联系并成为其基础的信念系统或意识形态,包括价值观、习俗、法律等(Urie Bronfenbrenner,1979) Urie Bronfenbrenner .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2627.。朱家雄教授(2007)强调这里所提出的宏观系统的生态学概念,完全与以前在研究宏观系统时所采用的理论模式完全不同。以前的研究模式在分析宏观系统时,只要分析被试的种族、阶级、个体社会化实践和结果的文化差异就可以了。这只提供了发展主体进入客观情景的一个差异符号,而在这些情景中其活动的性质和内容还远远没有涉及。对人的行为和发展的研究,需要提出具体而详实的关于行为在内容、结构以及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方式上的全部信息,这一切都可以从与宏观系统具有同源结构的更微观的环境的分析中得到。发展主体在宏观系统所属的各级生态系统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实际上也是宏观系统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具体表现朱家雄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M选自薛烨,朱家雄等著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9。总之,在对宏观系统的分析上,要充分认识到微观系统和中观系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都是在宏观系统这种更为广阔的情境中得以实现的。(5)时间系统(chronosystem)时间系统是指环境中的事件并不是始终按照某种固定的方式影响发展中的个体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迁,对个体发展影响的性质与程度也会发生变化。这种时间上的变化可以是外部的,比如父母的去世;也可以是内部的,比如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环境的变化会有不同的反应(Dede PaquetteJohn Ryan,2001) Dede Paquette John Ryan. Bronfenbrenners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EB/OL. /paquetteryanwebquest.pdf. 2009-05-14.。 时间系统不是一个特殊的环境,而是强调前四个环境系统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特征(虞永平,2006) 虞永平等,学前课程的多视角透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42。这些变化会影响儿童的发展,不仅只是环境类型的变化,儿童经历发展的变化也导致了自己内在的变化,如同Berk(2000)所描述的那样“儿童既产生了自己的发展,又使自己成为了发展的产物” Berk , L .E . Child Development(5th ed.) M.Boston : Allyn and Bacon .2000.30.。不同的学者对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解,在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上进行了深刻的诠释,但基本上都遵循了布氏理论的核心关键,这为笔者在理解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与启示:在分析生态系统理论时要始终把握各系统之间的整体联系,这才理解布氏理论的关键所在。2.对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价值的研究自1979年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就受到极大地关注,研究者们在理解运用其理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审视该理论的意义与价值。笔者期望从各研究者对布氏理论价值的不同探讨中能更为客观全面地了解该理论的价值所在。易芳博士(2004) 易芳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认为布朗芬布伦纳理论的首要的贡献是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模式。这是运用交互性原则对社会环境做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系统理论模式。其生态学理论概念和理论的意义比方法论的意义要大得多,它更是一种系统的思想而不是操作性的或者说研究方法上的指导。Moen(2006) Moen , P . Bronfenbrenner in context and in motionJ. Zeitschrift fur soziologie der erziehung und sozialisation.2006(3).评价布朗芬布伦纳成功地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将发展中的个体融入到一个动态的、多重的、相互嵌套的环境层次背景中来进行研究。他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影响力,超越了那些错误的将“基础”与“应用”加以区分的研究,以及人为地割裂科学与社会政策的研究。他的理论和概念已经普遍运用于广泛的社会的、教育等领域。朱家雄教授(2007) 朱家雄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M选自薛烨,朱家雄等著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6认为布朗芬布伦纳在对环境研究的一些理论是近些年来对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对人的发展理论研究的一个创举。尽管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人类发展生态学的实践运用还须进一步作深入研究,但是它的整个理论体系把人的发展放在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中加以考察,认定人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人获取有关生态环境的概念,逐渐形成揭示生态环境的特征、参与环境中的活动、维持或改变环境特征的动机和能力,并积极利用和改变环境,这些崭新的思想为人类发展的研究铺设了又一块基石。薛烨博士(2007) 薛烨通往学前教育生态研究道路上的几个脚印M选自薛烨,朱家雄等著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4评价布朗芬布伦纳建立的理论模型的三个特点:第一,以历史发展为线索,研究人类发展的具体问题。第二,个体发展总是在社会机构的环境中进行的。第三,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基本上是从心理学的领域出发,承前启后,把心理生态学向各种社会科学领域推进。这种着重强调人与物质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人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以及着重强调这些关系在生态环境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都为思考儿童的发展和学前教育提供了线索。 没有一种理论是绝对被认可的,也有研究者认为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过于强调环境对发展的作用,忽略了生物性,即遗传对人发展的影响。其人类发展的系统理路模式并没有形成一个人类发展的连贯的一般模式,只是人类发展理论的一个补充(刘杰,2008) 刘杰,孟会敏关于布朗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9(2) 。 在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问世之前,在研究人类与环境的问题上,心理学家研究人,社会学家研究家庭,都是分类和“去背景”式的研究。布朗芬布伦纳的研究,将学校、家庭、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作为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一部分,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待人的发展,打破了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之间的障碍,为人类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但如同布朗芬布伦纳本人说的那样,其理论最大的缺陷在于实证研究的难度,怎样对复杂的交互作用进行观察和分析?各系统之间是通过怎样的方式相互作用的?对于这些问题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二)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研究1.国外相关研究国外的生态学取向的学前教育研究起源较早,例如19世纪末作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的斯坦利霍尔(G.Stanley Hall)倡导的“问卷方法”,将家长、教师作为儿童生活得观察者,请他们来对儿童的问题、行为、心理、语言等进行记录。这一方法已经含有了生态研究的意味。生态学在社会领域的运用离不开对儿童的研究,生态心理学、文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人类发展生态学等理论都是在研究儿童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逐步的发展。近年来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学前教育的问题在国外也形成了一种不挡之势。如Fenichel.E(2002) Fenichel.E. Relationships at risk: The Policy Environment as a Context for Infant Development J.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 2002(2).以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为基础来研究作为婴儿发展背景的政策环境,作者认为社会力量、社会政策和政策变化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儿童发展的政策环境,以此为框架来考虑婴儿个体是如何发展。而在今天的美国婴儿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的风险之一就是这些政策关怀的消失和破坏。Kainz.K等人(2007) Kainz.K & Vernon-Feagans.L The Ecology of Early Reading Development for Children in Poverty J.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 2007(5).对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的1931名在经济上处于不利环境的儿童的阅读发展问题进行研究。这些典型儿童、及其家庭、课堂教学、学校的组织模式都受到儿童所在的多层次生态环境的影响。儿童和家庭的特点会影响儿童在入园时的阅读技能和阅读量的增长,但在进入幼儿园后,班级和幼儿园会在特定的时间增加阅读的机会提高幼儿的阅读技能。研究还表明,隔离式的小学中有大量的低阅读能力学生,这都与儿童的家庭背景、课堂教学、学校的贫困水平有关。Swenson .C.C(2006) Swenson .C .C & Chaffin .M. Beyond Psychotherapy: Treating Abused Children by Changing Their Social EcologyJ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2006(2).等人从社会生态因素来分析儿童受虐现象的原因,强调从多个系统如个人、家庭、儿童保护系统等来介入和干预儿童受虐。这种视角不同于以往仅从儿童和成人的心理来分析儿童受虐,因为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个人因素造成,需要呼吁多方面的生态关注。诸如类似的生态学取向的对儿童的研究还有很多,从这些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研究儿童问题上,研究者们不再局限于对个体的关注,而是在关注个体的同时转向了对个体所在的环境的考察。重视环境与个体之间的联系,重视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成为学前教育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取向。2.国内相关研究我国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学前教育进行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内学者介绍国外有关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和研究开始。王坚红教授(1989)对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及思想进行系统介绍,提出不同环境中的早期教育将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并阐述儿童微观系统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以及生态变迁是儿童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等观点 王坚红人类发展生态学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1989(6)。赵寄石(1989)在其西方现代理论对农村学前综合教育课程设计的启示一文中介绍了人类发展生态学的基本内容,并强调重视社会生态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提出“利用生态变迁促进幼儿发展”的观点 赵寄石赵寄石学前教育论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7。随着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研究的逐渐深入,从生态学视角来研究学前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幼儿教育与研究工作者的重视,各种生态学视角的研究层出不穷,涉及学前教育领域的各方面。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的研究。钱文、海小文(1997)以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观点看待幼儿教育,将幼儿教育的生态界域划分为微系统、中央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认为幼儿的活动有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环境系统的发展;个体和社会系统具有自我调适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强调了以生态学观点看待幼儿教育是将幼儿置于社会环境中,从多角度来考虑幼儿的行为和干预幼儿发展的合适的方法 钱文,海小文试论幼儿教育的生态学界域J教育科学研究,1997(2)。屠美如教授(2002)的“生态式教育”研究,在后现代思想指导下,将哲学、文化学、美学、生态学等理论运用到儿童教育中,模仿自然的生态系统,将原有的单科教学重新组合,使之建立一种互生、互补、交叉融合、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并以审美教育为突破口,用爱、美、生命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儿童进行整体性、融合性、开放性的生态式教育 屠美如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生态式教育J幼儿教育,2002(4)。仲建维(2006)针对于当前我国教育中存在儿童意识低落和成人生活本位的价值观,提出教育叙事和教育实践必须让儿童和学生进入中心位置,运用生态学的精神对儿童的精神世界重新进行深层理解和研究 仲建维今日教育与儿童的精神世界J全球教育展望,2006(1)。朱家雄教授(2006)在对多种生态学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将人的发展放置于生态关系之中是生态取向理论的共同点,同时,各种生态取向的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几乎都较为一致地运用了定性的研究方法 朱家雄从生态学视野看学前教育J教育导刊,2006(4)。何红丽(2006)从生态认识论的立场出发,着重在研究方法上分析我国当今学前教育研究的生态取向,在如何开展生态取向的质的研究以及如何做观察和记录等方面为学前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些方法论上的启示 何红丽我国当今学前教育研究的生态取向生态认识论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五大领域的研究。滕守尧教授(2002)主持的“生态式艺术教育”研究,该研究系统论述了生态式艺术教育产生的背景及相关的理论基础,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措施和评价 滕守尧艺术与创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秦元东(2004)对艺术能力的三要素形成的开放生态系统进行剖析,提出通过“生态式艺术教育”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达到实现和人文素养之间的相辅相成 秦元东论艺术能力及其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黄显军(2007)以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干预实验的研究方法,对两幼儿班级进行实验干预,发现中间系统家园联合实施的环境创设方案效果最好,儿童的社会交往行为得到显著改善 黄显军幼儿社会技能培养的生态环境创设方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儿童心理、行为方面的研究。邢强、万明钢(2000)对藏族地区的双语儿童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文化、不同生态环境、生产方式对人们的治理有不同的而要求,生态环境是影响藏族双语儿童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社区生态文化环境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邢强、万明钢藏族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文化生态学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0(4)。蔡菡(2007)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角,诠释了幼儿入园所面临的变化,分析了入园这一生态变迁的过程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并对入园适应提出了一些措施 蔡菡从生态变迁的角度看入园适应J学前课程研究,2007年第7期(7)。幼儿园课程领域的研究。冯晓霞(1996)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学习生态、教育生态、心理生态等方面对当代儿童的成长环境及其可能或已经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倡导教育要按照“生态平衡”的原理,帮助发展中的儿童积极适应环境,在课程研究中必须重视对当代儿童的生态环境及其发展现状、需求的研究 冯晓霞当代社会与当代儿童从儿童生态学的观点看课程决策中的“儿童”J学前教育研究,1996(3)。原晋霞(2005)以人类发展生态学为理论依据研究了班级课程的直接生态和间接生态,讨论了人类发展生态学对建构良好班级课程生态的启示,并提出改善班级课程生态的建议 原晋霞幼儿园班级课程个案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虞永平教授(2006)在其所著的学前课程的多视角透视一书中辟专章论述学前课程与人类发展生态学。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规律、研究新进展入手来考察学前课程的生态环境、生态特性,提出学前课程设计与实施需要遵守和谐、适切性、多样性、联系性、均衡性、公平性等原则。着重阐释了人类发展生态学对学前课程的启示,提出“体验式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特征”、“幼儿园课程内容应呈开放势态,在时间上延续和空间上扩展”等观点 虞永平等,学前课程的多视角透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教师发展方面的研究。季燕(2005)借用人类发展生态学的方法,探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认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在宏观系统层面是国家政策保障,外展系统是社会力量支持,中间系统为团队合作精神,微观系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季燕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观点看幼儿教师专业成长J南通大学学报(教科版),2005(2)。徐秀玲(2008)以生态学基本理论为依托,了解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因素,探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徐秀玲生态学视野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教育活动方面的研究。袁爱玲(2007)基于生态学的而理念,对我国幼儿园教育活动生态现状进行剖析,发现教育生态存在僵化封闭的活动设计与组织规范;单项、现行的活动方式;儿童被动、受控制的生存方式;对幼儿生命与差异的漠视等危机现象。产生这些危机的根源是对儿童的错误假设,过于强调科学主义等原因 袁爱玲幼儿园教育活动生态现状剖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7(2)。郝萍瑞(2008)运用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探究区域生态环境中幼儿与各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从活动、人际关系、角色三个视角对区域活动生态进行分析,探讨区域活动的特点,并为改善区域活动生态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支持 郝萍瑞人类发展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以桂林市某幼儿园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张青青(2008)从生态学的视野来审视主题教育活动,把生态思维渗透到活动的全部范围中,力求构建一种体现整体性与系统性的活动形式 张青青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幼儿园与家庭、社会方面的研究。李生兰(2003)在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一书中,以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论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价值及理论,指出了教师、家长在家园合作共序中的作用及策略 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王永峰、李勇(2007)基于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化教育等理念建构一种“生态化社区学前教育模式”,这种整体的。系统的。相互协调的教育模式,把学前教育融入社区环境之中,与社区、家庭相结合,并同其他相关因素互相影响、渗透,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可持续教育环境 王永峰,李勇生态化:社区学前教育模式的新视角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3)。幼儿园环境创设及教育方面的研究。朱家雄(1993)指出了解儿童所处的背景比了解儿童各自的特征更为精确地预测儿童的行为 朱家雄教育生态学钟启泉等编著教育科学新进展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3,49。并以人类发展生态学为基础对幼儿园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的创设提出建议。认为环境对幼儿行为会产生重要影响,要使幼儿能产生期望行为在物理环境创设上要与空间时应,在心理环境创设上要能增进幼儿间的相互合作,减少幼儿出现冲突、拒绝行为 朱家雄幼儿园环境教育专稿(一)(六)J早期教育,1994(12)1995(5)。颜洁、庞丽娟(1997)以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论述了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对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创设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颜洁,庞丽娟论有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环境创设J学前教育研究,1997(4)。 生态环境教育方面的研究。张俊(1999)通过探索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及其与幼儿园课程的联系途径,试图构建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践体系。提出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的最高宗旨是人的发展即幼儿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通过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的组织得以实现 张俊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的研究(上)、(下)J幼儿教育,1999(10)(11)。研究还涉及儿童游戏问题的研究,在后面的篇幅中再做详细阐述。近年来,不少研究者从生态学视野对学前教育问题做了相关的系统研究,并出版了一批生态学视野的研究专著。许卓娅教授著学前教育与历史生态观 许卓娅学前教育与历史生态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以历史的,即发展变化的;生态的,即普遍联系的;主观的,即受审视主题个人局限性限制的方法论来审视学前教育中的问题。薛烨、朱家雄教授等著的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 薛烨,朱家雄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该书系统的介绍了学前教育生态研究的发展,包括了生态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人类发展生态学、复杂社会关系多层次结构理论、生态认识论、人类发展的文化本质理论等对学前教育研究的贡献与启示。还系统论述了作为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生态环境家庭系统、托幼机构、社区、文化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在学前教育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当前学前教育研究的一种新趋向,尤其是对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偏爱,越来越多的学前教育研究者运用该理论的智慧来探寻解决问题的良策。这些已有的研究都为笔者在深刻理解和运用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上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三)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游戏研究1.国外相关研究因为资源有限,对国外儿童游戏领域生态学取向的研究资料搜集得不够。在这里就掌握到的文献做简单介绍,虽然数量有限,但仍然可以看出生态学取向的儿童游戏研究的一些特点。Barker等人(1946) 转引自薛烨,朱家雄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对35个25岁的儿童分为两个组,一组充分自由使用玩具,另一组看得到玩具但不能得到他们需要的玩具,在自由游戏室情境中对他们多次进行观察。研究发现,同一组儿童在不同情境中显现出了不同的心理行为。进而印证勒温在1943年提出的心理生态学关于个体行为界限或群体行为界限是如何依赖于非心理的环境因素而变化的理论。Manhas.S等人(2003) Manhas S, Kaur A, Dhingra RPlay Activities among Gujjar ChildrenJMan in India,2003(3-4).对印度Gujjar这个小部落的儿童游戏活动的情况进行研究。该研究搜集了50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