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农村资金供求缺口,一直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难题,长期以来,为解决农村资金供求缺口,我国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加大国家支农资金投入等系列措施,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资金供求缺口,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农村资金供求缺口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村资金供求缺口大,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仍然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资金投入不足就成了制约“三农”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多方面的资金制约:科技投入缺钱,调整经济结构缺钱,农村城镇化建设缺钱,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脱困开发都缺钱。农村金融储备枯竭,融资能力差,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资金的趋利性加速了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趋势,从而使得本来匮乏的农村资金更加匮乏,形成了巨额的农村资金供求缺口,越演越烈的农村资金外流最终导致农村金融抑制,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词:农村资金 农村资金供给 农村资金需求 农村资金供求缺口目 录1导论 31.1问题提出31.2研究思路与框架31.3文献综述32金融相关比率理论简介 43中国农村资金供求现状分析 43.1中国农村资金需求现状分析53.2中国农村资金供给现状分析63.3中国农村资金供求缺口分析74农村资金供求缺口的形成原因 94.1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设计缺陷是造成农村资金供求缺口的根本原因94.2农村资金外流是造成农村资金供求缺口的主要原因104.3国家支农政策不规范也是造成农村资金供求缺口的重要原因 115解决农村资金供求缺口的对策与建议 115.1转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思路以纠正设计缺陷115.2培育适合的主导型支农金融机构以解决资金供应主体问题 125.3建立引导资金回流机制以促进农村资金良性循环125.4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以强化政策支农保障 136结论与讨论 13致谢 15参考文献 16英文摘要 171 导论1.1 问题提出统计显示,2005年全国农村资金需求总量近40000亿元,同期资金供给总量为27000亿元,供求缺口约13000亿元。在建设新农村战略目标确立后,我国农村将形成新一轮的资金需求。在资金供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然加大农村资金供求缺口。这个时期,农村资金将呈现出更大的需求量,也将面临更新、更复杂的影响因素。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从根本上改革我国现行农村资金管理体制,要解决农村资金供求缺口问题,仍然难以找到突破的方法。所以,探讨解决我国农村资金问题,必须从农村资金环境实际出发,抓主制约供求的主要因素,才能从根本上寻找出解决农村资金供求缺口的有效途径。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从理论与数据的结合上研究分析并解决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农村资金供求缺口的对策。基于这一目标的设定,本文研究尝试从分析当前农村资金供给、需求及缺口的情况,找出农村资金供求缺口形成的原因,再根据分析形成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本文研究框架:1.3 文献综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如何通过税收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适当补偿,努力解决农村金融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大力度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功能,积累和筹措更多的资金,防止农村资金“非农化”,引导农村资金回流,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2006年黄卫红从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资金匮乏和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并存的矛盾,并且指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通过政府消除金融抑制,进行金融深化。张国强从投资与融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资金流失,指出我国财政支农以计划手段和直接项目投资为主,投入总量不足,支农结构不合理,导致农村、农业对资金失去吸附性,无法形成对农业真正的支持,使农民缺乏投资激励,农村资金作为储蓄流出农村。本文根据农村经济对金融的内在需求,提出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改进财政相关政策着度对农村金融组织的支持方式等建议,以消除体制和市场环境的障碍,疏通农村资金供给渠道,加上财政政策的补偿引导金融,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增加农村资金供应,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农村。2 金融相关比率理论简介金融相关比率(FIR)即某一时点上一国金融工具的市场总值与实物形式的国民财富的市场总值之比,这是衡量金融上层结构相对规模的最广义指标.戈德史密斯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在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规律性的现象: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即随着总量的和人均的实际收入及财富增加,金融上层结构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也增大,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也是金融发展速度较高的时期;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上层结构的增长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更为迅速;对于多数国家的金融发展来说,先进国家的示范作用大概同国际资本流动同样重要,与其他许多领域相比,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方面的技术与管理经验的传播比较容易实现,整体性移植很难成功;决定一国金融上层结构相对规模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经济单位和不同经济集团之中储蓄与投资功能的分离程度,也就是说,金融相关比率的水平及其变动反映了企业、家庭或政府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以借款或发行证券的形式求助于外部融资,以及它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以内部的储蓄满足资金要求;在金融发达国家或地区,包括利率和其他费用在内的融资成本要明显低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偶然出现的例外也主要是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一国金融相关比率的提高并不是无止境的,实际观察与理论研究都表明,一旦达到一定发展阶段,特别是当金融相关比率达到11.5之间时,该比率就将趋于稳定;经济欠发达国家的金融相关比率多在1和2/3之间,相当于美国和西欧在19世纪后末期就达到并超过了的水平。3 中国农村资金供求现状分析3.1 中国农村资金需求现状分析本文将农村资金需求定义为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增值为目的的,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在货币偿还能力内对货币的需要。目前,国内关于农村资金需求分析的文献并不多,田力等(2004)运用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经济相关比率来描述和测算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货币金融量,在研究中运用的农村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是第一产业,即农业的GDP,这一数据缩小了农村国内生产总值,也因此缩小了农村资金的需求,因为,除了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在农村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农村GDP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目前,农村第二三产业在农村GDP中的比重已超过一半。后来武翠芳等(2007)在农村资金供求研究中对其中的农村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进行了修改,她们引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在农村经济绿皮书使用的方法和得到的城乡GDP分解比例来计算农村GDP。然后,再根据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经济相关关系经济金融相关数,用此系数乘以农村GDP得出农村资金需求量。本文认为这种方法具有合理性,可以借鉴。由于数据来源有限,以下数据只能截止到2004年,见表1。表1 农村资金需求量表 单位:亿元年份国内生产总值M2金融经济相关系数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农村资金需求量199121617.819349.90.89590108210484.639384.7199226638.125402.20.95360404813132.5812523.28199334634.434879.81.00708544118079.1618207.26199446759.446923.51.00350945524034.3324118.26199558478.160750.51.03885899230116.2231286.51199667884.676094.91.12094495735028.4539264.96199774462.690995.31.22202689738422.746953.57199878345.2104498.51.33382134540504.4754025.73199982067.5119897.91.46096688741690.92609081134610.41.50456307944734.0567305.2200197314.8158301.91.62669912547878.8877884.532002105172.31850071.75908485451218.9190098.412003117390.2221222.81.88450824756699.47106850.622004136875.9253207.71.84990710666785.44123565.4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所农村经济绿皮书金融经济相关系数=M2/国内生产总值,农村资金需求量=农村国内生产总值*金融经济相关系数。由以上数据可知,我国农村资金需求量从19912004年呈现快速增加趋势,而且从1993年开始,农村资金需求量就超过了农村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说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国家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需要的国家财政支农力度也越来越大。也许有人认为用全国的金融经济相关系数来计算农村的资金需求量会夸大农村的资金需求,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资金的需求也相对较低。根据戈德史密斯计算的19631993年欠发达国家的经济金融相关系数来看,其平均值为0.8。即使我们按照这一时期欠发达国家的平均值来计算我国的农村资金需求量,我国农村资金需求量20002004年仍分别达到35787、38303、40975、45360、53436亿元。3.2 中国农村资金供给现状分析 由于受条件限制,目前外资进入我国农村的资金较少,我国农村资金的供应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农村集体资金和农民个人资金四条渠道。由表2可见农村资金的供应总量是不断增加的。从农村资金供给的构成来看,不论是财政资金、信贷资金,还是农村集体资金和农民个人资金,其总量总体上都是呈明显上升趋势。 表2 农村资金供应量表 单位:亿元、%年份财政资金占比信贷资金占比农村集体资金占比农民个人资金占比合计1991347.67.15297661.249410.21042.621.54860.219923766.023868.562994.915.91005.516.16244.91993440.55.474839.160.11631.220.31137.714.18048.519945336.144644.553.51988.622.91519.217.58685.31995574.97.213019.137.92367.729.72007.925.27969.61996700.45.32712354.12802.321.3254019.313165.71997766.45.158368.456.23055.620.52691.218.114881.619981154.86.7610024.258.63233.318.92681.515.717093.819991085.85.9810953.760.33343.118.42779.615.318162.220001231.56.5210949.8583791.620.12904.315.418877.220011456.77.0112124.558.34235.720.42976.614.320793.520021580.86.7913696.858.84887.9213123.213.423288.720031754.56.3616072.958.36553.923.8320111.627582.320042357.97.6517012.355.28086.526.23362.710.930819.4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在各种农村资金的供给渠道中,财政资金始终是农村资金一条较为稳定的渠道,其总量也逐年增加。但是财政资金占农村总资金的比重,自1991年以来一直维持在比较低的5%7%左右的水平。信贷资金一直是农村资金最主要的来源,从总量看,信贷资金增长的幅度最大,除94、95年有所下降之外,其总额呈明显上升趋势。虽然信贷资金所占农村资金供应总量的比重总体有所下降,在未来农村经济发展中,信贷资金仍然是农村资金重要的来源。农村集体资金也呈稳步增长趋势,虽然期间农村集体资金所占的比重有下降的阶段,但基本稳定在20%左右,而且从19912004年其所占农村资金供应总量的占比增幅最大。农村个人资金虽说从总量看也在稳步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同时,它在农村资金供应中所占的比重总体有所下降。综上所述,在农村资金供应中,财政资金虽然绝对数不断增加,但相对总的资金来讲是缓慢的;信贷资金仍然是农村资金供应的主力军,其增长幅度也较为明显;农村集体资金也是农村资金的重要来源,它在农村资金总量中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农民个人资金也缓慢增长,但在农村资金中的比重却有比较明显的下降。3.3 中国农村资金供求缺口分析资金需求减去资金供应的差即为资金供求缺口。结合上面对资金需求和资金供应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农村资金的供求状况作出判断:我国农村资金存在严重的供不应求,资金供求缺口明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从1991年的4524.5亿元增加至2004年的92746亿元。由于在这期间存在农村资金外流现象,而且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此将农村资金外流考虑近来的话,农村资金的供求缺口将会更大。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有多种,鉴于数据来源限制,本文在次仅将财政渠道和金融渠道两种主要的资金外流纳入分析范畴。由表3可以看出,19912004年间,农村通过财政渠道和金融渠道流出的资金量呈逐年增多趋势,其流出总量由1991年的98.46亿元增加至2004年的10574.5亿元。其中金融渠道从1994年开始流出量就大于财政渠道,逐年快速增加并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主渠道。虽然在同一时期农村资金供给量也在增加,由4860.2亿元增加到30819.4亿元,但由于资金外流,农村资金的净供给有所下降,同时农村资金需求不断上升,导致农村资金供求缺口增大,从1991年的4622.9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03321.51亿元,农村资金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资金需求,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表3 农村资金供求缺口量表 单位:亿元年份财政渠道流出(1)金融渠道流出(2)总流出(3)=(1)+(2)资金供给(4)资金净供给(5)=(4)-(3)资金需求(6)供求缺口(7)=(6)-(5)1991108.16-9.798.464860.24761.749384.74622.961992237.5-52.4185.16244.96059.812523.286463.481993633.06-189.34437.68048.57604.7418207.2610602.521994733.81234.71968.58685.36716.824118.6817401.881995982.94372.75355.67969.6261431286.5128672.511996975.681911.62887.2813165.710278.4239264.9628986.5419971157.412296.83454.2114881.611427.3946953.5735526.181998626.982164.82791.7817093.814302.0254025.7339723.7119991127.172389.93517.0718162.214645.1360908.134626320001230.314048.45278.7118877.213598.4967305.253706.7120011333.094780.26113.2920793.514680.2177884.5363204.3220021830.595473.27303.7923288.715984.9590098.4174113.4620032247.47003.119250.5127582.318331.79106850.6288518.8320042194.348380.1710574.530819.420244.89123565.4103320.51注:财政渠道的流出=农业各税+乡镇企业税-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金融渠道的流出=农村存款-农村贷款=(农业存款+农户存款)-(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4 农村资金供求缺口的形成原因近年来国家加大了金融支农力度,增加了农村资金供应。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5年,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年末余额由489亿元增加到11529.9亿元,“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8.74%;乡镇企业贷款年末余额由6060.8亿元增加到7901.8亿元,“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5.55%。即便如此,仍然存在巨额的农村资金缺口,就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4.1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设计缺陷是造成农村资金供求缺口的根本原因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一直与经济体制紧密相联,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农村金融体制维绕着经济体制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但是,实践证明现在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没有达到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缺口的目的,反而农村资金供求缺口日益严重。这说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设计上存在缺陷:(一)对农村信贷资金供应主体选择存在较大的失误。国家以农村信用社作为信贷支农的主体,认为农村信用社作为群众性合作金融组织,更接近群众,更适合分散性家庭生产的资金需要。实质上,这种做法忽视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农村信用社并不具备与我国农村产业资金需求相适应的综合承担能力。一是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属性决定了其不能最大限度满足农村资金需求。作为群众性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此决定了农村信用社资金投放只能选择市场效益和风险低的对象给予支持,这就造成了大部分风险高、收益低的农村资金得不到的不到满足。2000年至2005年,在有借款的农户中,只有32.8%的农户从农村信用社获得借款,其他的农户只能依靠民间借贷等渠道解决资金需求。主要原因就是,农村金融改革中忽视了农村信用社经营属性与农村现有经济环境的矛盾。二是农村信用社财务状况决定其不具备主导型农村资金的承担能力。2002年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19875亿元,同期农村资本容量21592亿元,比上年增加2612亿元,即使其全部新增存款作为支农贷款发放,也仅占容量的12.1%。而且,目前农村信用社存在普遍严重亏损现象,有限的财务状况使其不良资产长期得不到消化,制约了其经营实力的提高。因此,把农村信用社定位为支农主体,无论从其自身条件,还是国情来看都不具备。(二)商业银行过度撤离农村领域造成资金供给严重缺位。自90年代开始,国有商业银行按改革计划从农村领域撤离,这造成了县域以下金融服务面缩减了约50%。在没有经过充分改革准备的情况下,这种改革安排留下了较多的缺陷:一是部分资金供应出现断层。主要是商业银行过度撤离使得原来属于乡镇一级农业项目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无法保证。如本来由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承担的支持领域,随着机构的撤并留下了支持空白。三是农村新兴产业得不到有效支持。表现为商业银行不愿意承担支持风险、提高贷款条件等,使部分农村企业和项目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商业银行本身趋利性重,使改革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当部分农村领域信贷资金供应缺位严重,充分反映改革安排的缺陷。(三)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作用有限制约农村资金问题的解决。本来农业政策性银行较好地履行了解决政策性金融支农中的资金投入问题、弥补国有商业银行转换经营机制后留下的支农领域的职责。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国务院相应调整了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让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退出农业生产领域,使得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范围缩小,虽然,2005年中央对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的扩展作出了决定,要求其业务扩大至农村中长期范围,但是由于配套政策没有跟进,造成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没有得到实质性调整,由此制约了政策性金融支农的投入。(四)其他金融组织得不到有效发展是造成农村资金供求缺口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由于正规的金融渠道供应无法满足农村资金需求,民间金融、小型信贷组织都比较活跃,但是它们得不到政策的支持和发展,限制了农村资金的融通。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已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农村资金需求也呈多元化,如果仅仅依靠政府建立的资金供给渠道予以支持,就会限制农村资金的需求。4.2 农村资金外流是造成农村资金供求缺口的主要原因 从农村资金供求状况看,目前农村资金分流渠道有以下:(一)邮政储蓄。据统计,2005年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超过8000亿元,其中70%来源于农村居民存款。由于没有政策的限制,邮政储蓄将存款通过转存商业银行等形式将超过5000亿元的农村资金分流出去。(二)农村地区的其他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在农村营业网点增加的存款没有返投到农村和农村信用社将吸收的农村资金投向非农领域。(三)社会集资。每年通过这个渠道分流出去的农村资金约4000亿元。此外还有其他形式分流农村资金,如农村子女教育费用等。这些资金的外流严重制约农村资金的供给,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缺口的扩大。4.3国家支农政策不规范也是造成农村资金供求缺口的重要原因 从长期以来实行的农村政策来看,国家是高度重视国家财政支农的,尤其是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通过制定一系列新的支农政策使得财政支农的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04年仅中央各项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就达2626亿元,2005年为2975亿元,这充分反映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但是,其中也出现财政支农政策不规范的问题。表现为地方财政支农政策随意改变,支农资金落实缺乏规范管理,支农资金随意挤占等,造成支农政策无法真正落实,影响支农资金的投入。5 解决农村资金供求缺口的对策与建议5.1 转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思路,纠正设计缺陷 之前,我国曾经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改革,但是,在规划的实施中均偏重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机制的完善,忽视了金融体系建设。当前,我国农村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应该顺应这个形势,设计和建立能够满足多层次资金需求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建立以国家金融机构为主导、多种性质金融组织为补充,能满足农村不同层次、不同方面金融服务需求的农村金融体系。(一)改革现行农村金融体体制,强化国家金融机构的支农主导作用。重点把以前偏重支农资金供给的市场调节改革为国家承担更多支农责任。一是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管理体制,强化支农服务功能。重新明确其职能定位,转换经营机制,拓展业务经营范围,增强实力。二是改革农业银行管理体制,以政策规范增加商业金融支农投入。随着农业银行经营网点大规模撤出农村领域,其支农职能不清,业务范围过于偏向商业化。改革思路应着重扭转农业银行信贷业务非农化状况,把它改造成为具有足够农村商业信贷承担能力的综合性商业银行。与此同时,对农村信用社进行全面改造,将其改革成由地方政府和社会合资经营、以中小额农贷为主要业务的农村商业银行。这样,既有利于避免地方政府过多干预的现象,又建立起多层次主导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二)创新农村信贷抵押担保方式。建议政府给予适当扶持,建立专门的担保机构从事农业担保服务,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发展农户联户担保。现今农民面临贷款难的困境,没有担保抵押无法贷款,就算有担保抵押,由于抵押物价值难以判定、或者容易磨损等原因,金融机构也不会给予农民贷款。因此,应该创新信贷抵押担保方式,提供更多、更新的抵押担保服务,满足农民小额资金需求。(三)规范农村民间金融、发挥支农补充作用。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鼓励在县域以内设立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培育小额信贷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的政策措施。在这之前,我国民间金融的不到政府的认可,处于底地下发展状态,事实上农村民间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0年到2005年间,农民借款70%来自民间借贷,每年民间借贷约达8000亿元。不管承不承认,这都是存在的事实,民间金融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存在空间。这中情况下,应尽早规范民间金融,不能放任自流,让其像脱缰的野马。国家应通过立法明确民间金融的地位,同时作出相应的规定,如规范其借贷利率、形式等,促使其真正走上合法的轨道。(四)建立农村保险制度,保护支农资金投入。长期以来,风险都是制约农村资金投入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即及时建立起切合实际的农村保险制度。国家应建立专门的保险机构承担农村保险业务,并通过立法明确其职能、业务范围和承担的责任。对于这种政策性保险业务,国家应给予一定的补贴,以弥补所承担的风险;同时,对商业性保险业务,也给予一定的政策引导和鼓励,调动其经营农村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以满足农村不同种类的保险需求,为支农营造良好的保险环境。5.2 培育适合的主导型支农金融机构,解决资金供应主体问题 建立主导型支农金融机构,目的就是解决当前农村信贷资金投入责任不清、投量不足的问题,承担起农村资金供给主渠道责任。作为主导型农村金融机构,要有较高的风险承担能力、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能力和和足够资金实力。目前看来,农业发展银行已经具备这些条件:一是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政策性金融支农的直接承担者,有利于贯彻国家农业产业政策,更能体现国家对农村的扶持;二是农业发展银行以国家信用为保障,具有更高的风险承担能力,能更好地满足农村各种类型的资金需求,利于承担更多的支农业务;三是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政策性银行,其经营不以追求赢利为目标,能更好地给予非赢利性产业和农民支持;四是农业发展银行资金势力逐步增强。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农业发展银行有了较好的资金来源保障,经营实力得到了增强。在培育主导型支农金融机构过程中应明确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展其业务范围,扩大资金来源、延伸现有农业发展银行营业网点、完善国家补偿机制以及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经营机制和现行信贷政策,将其发展成为能够满足当前农村多层次资金需求的主导型支农金融机构。5.3 建立引导资金回流机制,促进农村资金良性循环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调,“引导县及县以下吸收的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由本文前面的农村资金外流分析可知,金融渠道是农村资金外流的主渠道,结合农村资金外流的特征和原因,要引导农村资金回流,应把着重点放在金融制度创新和环境改善两个方面。(一)金融制度创新。为有效引导农村资金回流,中央银行应制定与农业和农村经济投入有效机制相衔接的货币政策。在今后的时间中,县域商业银行都为自己的利益而博弈,要平衡好风险与利益关系,建立商业银行偏好的资金回流机制是其制度创新的关键。重点把握资金汇报率问题、回流比例问题、回流资金操作问题和风险问题四个方面。农业发展银行要围绕中央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积极探索经营商业性金融,实现利润合理化,全面拓展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培育政策性金融资金造血功能,成为资金回流农村的主要载体。改革邮政储蓄管理办法,实现“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效应。要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创新,吸引更多资金投向农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二)优化农村信用环境。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农村资金回流的基础,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依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取决于政府的引导。期间强化农村居民的信用意识,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是十分必要。要大力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农村信用户、信用企业、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步伐,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放贷信心,以良好的信用环境来弥补农业贷款的先天不足,用低风险来吸引更多的资金向农村转移。5.4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强化政策支农保障 首先是规范财政支农政策。国家应统一制定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法,规范各级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和使用。对各级财政安排的支农资金计划,要纳入当年的预算加以落实,并保持逐年增长以保障支农计划的顺利实行。其次,健全支农政策补偿机制。主要规范各级财政支农补贴标准和范围,健全拨付监督机制,凡是属于各级财政应拨付的各类支农补贴款项,都要通过规范的管理办法约束财政部门按标准拨付到位。6 结论与讨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资金需求和农村资金供给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但需求的增加幅度大于供给的增加幅度。(二)农村资金供给主体中,信贷资金是最主要的来源,而且其总量呈快速增加趋势。(三)我国农村资金存在严重的供不应求,资金供求缺口越来越大。(四)农村资金外流严重,金融渠道是农村资金外流的主渠道,农村资金外流加大了农村资金的供求缺口。致 谢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由于能力有限和经验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柳松老师的辛勤指导,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柳松副教授,由衷感谢您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上倾注的大量心血。柳老师平日里工作非常繁忙,但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他不但指导我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还教会了我如何去写作,教导我认真负责地去做事情。除了敬佩柳老师的非常优秀的专业水平之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宽厚待人的学者风范更是令我无比感动,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同时,还要感谢父母对我的养育和教育,感谢朋友们对我的关心,最后还要感谢我的班主任付波老师和其他所有的经济管理学院老师,是在他们的孜孜不倦的教诲下,教授了我专业知识,为我以后的人生旅途积累了扬帆的资本。 罗志成2008年5月参 考 文 献中国农村金融网/成思危,杜晓山,谢平. 2005. 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 北京:经济社会科学出版社.123-242刘仁伍. 2006. 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问题.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78-210闫永夫. 2004. 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1-32常平凡,冀建峰,石扬令. 2004. 产业创新与农村经济发展.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19-237蔡维佐. 2007. 从制度层面探索解决我国农村资金问题. 调研世界,(1).12-16李吉祥. 2007. 遏制农村资金外流的对策建议. 西安金融,(4).76王尊峰,阮小莉. 2007 我国农村资金容量问题分析. 农村经济,(3).73-75边璐,雷钊,杨文选. 2007. 我国农村资金外流分析. 内蒙古农业科技,(1).18-20Chinas Rural Funds Gap of Supply and DemandLuo Zhicheng(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China)Abstract: Rural funds supply and demand gap, has been plague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problems,For a long time, For a long time, to resolve the funding supply and demand gap in rural area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has taken various policy measures,to some extent fill the gap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funds in rur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科技园区廉洁从业自律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大理石石材市场调研与分析服务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旅游服务标准化合同协议
- 2025版南通市区人才公寓租赁管理协议
- 2025版艺术品担保答辩状范本编制合同
- 2025至2030年中国抗菌肽生物兽药行业发展监测及市场发展潜力预测报告
- 二零二五版智能化设备租赁与操作培训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仓储物流场地租赁协议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专业二手车买卖及售后服务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土地储备使用权转让合同
- PDCA质量持续改进案例一:降低ICU非计划拔管发生率
- 做一名优秀教师课件
- 商场开荒保洁计划书
- 初中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维护祖国统一)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作业设计样例
- 幼儿园绘本故事:《骄傲的大公鸡》 课件
-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监测试题含解析
- 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PCR管八联管滤芯吸头等耗材质检和储存程序
- DBJ 53-T-46-2012 云南省城镇道路及夜景照明工程施工验收规程
- 西方文明史(第五版)英文版全书ppt完整版课件整本书电子教案最全教学教程
- 通止规、环通止规检查记录表
- 非器质性失眠症临床路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