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2432901815236-李俊江-我国增值税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会计学-姚金武_第1页
101-12432901815236-李俊江-我国增值税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会计学-姚金武_第2页
101-12432901815236-李俊江-我国增值税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会计学-姚金武_第3页
101-12432901815236-李俊江-我国增值税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会计学-姚金武_第4页
101-12432901815236-李俊江-我国增值税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会计学-姚金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湖 南 涉 外 经 济 学 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我国增值税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李俊江学院商学院专业会计学学号12432901815236指导教师姚金武 袁学军二一六年五月二十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创作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二一六 年 五 月 二十 日摘 要在中国,增值税会计作为第一大税种,自1984年起 始征收,距今己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现如今,增值税会计作为中国最主要的一种流转税,正面临着增值税会计扩大范围改革的新考验。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现有的增值税会计法与增值税会计在确定增值额与销售额方面的差异逐渐凸显。中国增值税会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它的产生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笔者经过阅读大量的中外文献,采取比较分析法与综合分析法,以问题为主线与导向,从细节出发,一步一步的解决中国增值税会计理论与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理论结构建设、增值税会计模式的完善以及相应准则的建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以求实现“财税适度分离、二者协调发展”。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结论上,在传统的“财税分离”增值税会计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增值税会计费用化为基本立足点的“财税适度分离”的增值税会计模式,并最终借鉴英国中国增值税会计准则与所得税增值税会计准则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增值税会计准则的建立提出的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增值税会计;增值税会计;建议ABSTRACTIn our country, as the first big tax and VAT since 1984 The beginning,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twenty years ago. Nowadays, value-added tax as the main a turnover tax in our country, is facing a new test expand the scope of VAT reform.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the existing value-added tax and accounting differences in appreciation and sales gradually highlights. Value-added tax accounting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of society, it have compli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By reading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the writer USE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problems as the main line and the guidance, starting from the details, step by step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ccoun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VAT, and in the theory of structure construction, the perfection of accounting mod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rresponding criteria proposed his own ideas, in order to achieve fiscal moderate separati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innovation of this article is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in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separation of the fiscal and taxation accounting on the basis of the basic foothold to value added tax cost is put forward to the separation of the fiscal and taxation moderate accounting mode, and finally draw lessons from the UK VAT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income tax accounting standard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VAT in China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Keywords:Value added tax; Accounting; advice 目 录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I摘 要IIABSTRACTIII目 录IV第一章 绪论1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1.1 研究背景11.1.2 研究意义1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1.2.1 国外研究动态21.2.2 国内研究动态21.2.2 文献评价31.3 个人见解3第二章 我国增值税会计的相关内容42.1 增值税会计税制42.1.1 征税范围及纳税义务人42.1.2 税率与征收率42.1.3 应纳税额计算42.1.4 优惠政策与纳税期限52.2 中国增值税会计的应用理论52.2.1 中国增值税会计的计税程序及方法52.2.2 中国增值税会计原则5第三章 我国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63.1我国增值税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存在的问题63.1.1违背了历史成本原则63.1.2 违背了权责发生制原则63.2 我国增值税会计记录方面存在的问题63.2.1“应交税费”科目的属性混淆不清63.2.2“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73.3 我国增值税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73.3.1 中国增值税会计信息的揭示不符合增值税会计报表的内在规律73.3.2 中国增值税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7第四章 我国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问题的原因分析94.1我国增值税会计理论研究出现偏颇94.2我国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模式的缺陷94.3现行中国增值税会计核算造成企业会计实际税负模糊10第五章 完善我国增值税会计核算的建议115.1 构建基于增值税会计费用化的“财税分离”的中国增值税会计核算新模式115.1.1树立增值税会计费用化观念115.1.2构建新模式的理论依据115.2“财税分离”的中国增值税会计核算模式构建的可行性分析125.2.1“财税分离”的中国增值税会计核算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125.2.2“财税分离”的中国增值税会计核算模式构建的具体方法与步骤13总 结15参考文献16致 谢17 V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1 研究背景在我国,增值税会计已经成为了主要税种,起着不要替代的作用,1994年至2004年我国增值税会计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均在40%左右。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增值税会计制度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先后经历了1994年的新税制改革以及2009年的增值税会计转型改革。现如今,增值税会计作为中国最主要的一种流转税,正在面临着增值税会计扩大范围改革的新考验。中国近年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现有的增值税会计法与增值税会计在确定销售额与与增值额方面的差异渐渐凸显。我国增值税会计受到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广泛,它的产生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所以我们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致力于中国增值税会计的理论与实务的研究。1.1.2 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由于受到中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税务增值税会计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其理论体系不够成熟。本文以我国增值税会计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对改革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与信息披露进行政策性探究,进而能充分提升我国增值税会计问题的重视程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增值税会计制度,营造良好的理论研究氛围,并对我国增值税会计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从本质上分析了我国增值税会计理论的结构,从中解决问题,完善我国增值税会计制度,做到理论的丰富,使得我国增值税会计制度的建设变得更加有说服力。 (2)现实意义增值税会计涉及到国民经济的诸多环节与领域,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对其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经过研究,一方面,在于解决中国增值税会计核算中现存的主要问题,推动中国重新构建我国增值税会计核算体系,增强其增值税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以满足使用人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增值税会计问题的解决,最终必须经过税法与增值税会计制度的调整来实现,论文研究结论所提出的对策建议,可为今后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2.1 国外研究动态增值税会计理论首创于美国与德国,但法国是最早实行增值税会计的国家。1948年法国建立增值税会计制度,随后推广到其他各个国家,所以国外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研究上要早于中国,Laura Latina Ignacio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根据DervisEtal在1989年提出的理论采取1994年菲律宾的经济数据构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扩大增值税会计范围对经济领域的影响1。Dr.K.Sharaiah,D.N.Rao率先提出了中国增值税会计的概念,预测2020增值税会计将应用于工业、商业、专业、学术、政府与政界等各个领域,从成功引进中国增值税会计的发达国家来看,中国增值税会计有利于投资,确保经济增长,被看作是稳定的税收收入的来源2。Whill.S.Rate(2002)年提出了对增值税会计税率改革问题的研究,例如因为增值税会计税率给有关欧盟内部带来诸多问题的研究3。BemdGenserlv对欧洲增值税会计制度的共同特点进行了调查,由欧盟委员会建议克服现在仍然需要靠强制执行的增值税会计制度转型的弱点,为满足国家财政预算的规定,统一的增值税会计税率将使欧盟成员国产生巨大的成本并认定收入分享机制会使国家在增值税会计征收与控制上产生不良诱因4。David Nellor在国际货币基金研究论文中经过分析增值税会计会引起提升税率的各种原因,并研究多样化的税收来源对税率的影响,采取对欧洲在60年代与70年代推行n个国家为样本,用事件分析法得出实行增值税会计提升税率的结论5。1.2.2 国内研究动态陈龙(2013)认定“营改增”在企业会计、产业、行业、经济上均具有减税效应,并指出“营改增”具有更深层次如分工深化、资源优化配置与结构性调整等的效应,将有效提升发展质量,改善发展效益,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6。周克清(2013)认定“营改增”可以对税制结构进行优化,更为完善地方税系提供了重要契机7。张伦伦(2013)对“营改增”带来的地方财政收入、财政管理体制、税收征管机制、地区间财政竞争等方面的联动效应以及潜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8。陈霞(2012)提出“营改增”并未涉及到各个行业,某些行业的税负不但没有降下来反而有所上升,可能阻碍税改的实施9。徐曼丽(2012)经过对某个航空公司“营改增”后税负的变动测算,得出相比改革前其税负减轻,净利润增加,说明“营改增”有利于促进航空运输业的发展10。王文贵(2012)对“营改增”导致物流业税负增加的问题开展了深入剖析,认定应该降低物流业税率并增加其抵扣项目11。蒋晓凤(2013)对比了公路客运企业会计“营改增”前后税负的情况,得出改革后其总税负增加12。 对于增值税会计扩围改革必要性问题,田晓东(2012)认定增值税会计扩围改革是继增值税会计转型改革之后中国增值税会计改革的新方向,这符合了“简税制、宽税基”的税制改革要求,使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业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13。贾康、施文泼(2010)提出,对劳务与产品加以采取增值税会计与营业税的征税方式,不利于税制有效性的发挥14。对于增值税会计征税范围问题的研究,蔡昌(2010)认定,中国增值税会计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完成改革以后,增值税会计便会面临下一轮的改革15。吴尉(2010)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增值税会计征收范围过窄以及造成税负不平衡增值税会计现今存在的问题16。李晶(2008)认定,中国现行增值税会计征收范围已经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发展、市场化改革的根本要求,重复征税现象阻碍了部分产业的发展,应当适时在建筑业、服务业与交通运输业幵始进行增值税会计扩围试点17。贾康、蔡昌、吴尉、李晶等人的文献代表了会议前学者的观点,均认定增值税会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急需进行改革;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会议后概括了前期众多学者对增值税会计扩围改革必要性的研究成果。贾康(2011)总结中国实行增值税会计扩围的必要性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从完善税制的方面来看,增值税会计覆盖范围过窄,破坏了增值税会计的抵扣链条,影响了增值税会计中性效应的发挥。第二,从产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方面来看,增值税会计征税范围将中国大多数第三产业排除在外,这样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18。1.2.2 文献评价我国增值税会计基本理论部分概述了我国增值税会计的理论结构,对我国增值税会计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介绍了增值税会计的相关理论,其中主要分析了增值税会计税制与增值税会计应用理论,为全文作好理论铺垫。其次,分析了现今我国增值税会计征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阐述了我国增值税会计在确认、计量、记录、披露等方面的问题。再次,分析现今改革试点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论证了扩大增值税会计征收范围的必要性。作为本文研究如何完善我国增值税会计核算分别从我国增值税会计的发展历程与我国增值税会计的现行做法两个方面进行剖析,为下一部分发现中国增值税会计存在的问题埋下伏笔。1.3 个人见解努力完善我国的增值税会计核算是本文的主要目的,增值税会计信息质量为提高增值税征管提供参考依据。所以,本文在一般理论研究方面有所不同,更注重其使用,从总体上。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依托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积极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我国增值税会计模式,提高增值税会计核算处理。因此,本文对我国提高增值税会计核算的探索过程中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中国增值税会计的相关内容2.1 增值税税制2.1.1 征税范围及纳税义务人征税范围:(1)销售货物。(2)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3)进口货物。(4)视同销售货物行为。(5)混合销售行为。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货物又涉及非增值税会计应税劳务,为混合销售行为。(6)兼营行为。(7)征税范围的特殊规定。在我国国内销售的商品或提供加工、修理、更换服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纳税人。根据范围的不同和制度的完善,增值税会计可以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2.1.2 税率与征收率税率主要包括:比例税率(同样的税率对象仅提供一个征税标准),逐步税率(根据不同的征税对象数额多少提供不同的的税率),又分全额累进、超额累进与超倍累进)、累退税率(按征税对象数额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数额越大税率越低)、定额税率(即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一般适用于从量计征的税种)。税收退税率(根据在不同的税率,数额较高的税率较低),固定利率(即直接规定的固定税,这是经常使用的数额征收税)。 2.1.3 应纳税额计算首先要知道三种情况(三大基本公式):一般纳税人: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小规模纳税人或销售特殊货物: 应纳税额=当期销售额征收率 进口货物进口环节: 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适用税率 一般纳税人: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当期销项税额=当期销售额适用税率 当期进项税额=当月发生的购进货物支付的准予抵扣的进项税+上月结转来的未抵扣完的进项税 小规模纳税人或销售特殊货物: 应纳税额=当期销售额征收率 进口货物(进口环节): 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适用税率2.1.4 优惠政策与纳税期限增值税会计优惠政策:(一)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二)避孕药品与用具;(三)古旧图书;(四)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与教学的进口仪器、设备;(五)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的进口物资与设备;(六)来料加工、来件装配与补偿贸易所需进口的设备;(七)由残疾人组织直接进口供残疾人专用的物品;(八)销售的自己使用过的物品。除前规定外,由国务院规定的增值税免税和减税项目。增值税会计的纳税期限分别核定为1日、3日、5日、10日、15日或者1个月。纳税人的具体纳税期限,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大小分别核定;不能按期纳税的,可以按次纳税。 2.2 我国增值税会计的应用理论2.2.1 我国增值税会计的计税程序及方法结合现行增值税会计税收法规,我国增值税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凭证确认,主要是核实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税务凭证的真实性。 (2)帐户调整,包括被视为销售、混合销售、从事销售业务的调整,对税务法和会计的差异进行调节。 (3)税额计算,目前有两种计算方法的增值税会计,即直接税和间接税,但间接税更多。根据税收抵扣的具体方面,税法可以分为“购买税法”(也叫发票抵扣法)和“真实扣税法”。由于其数据准确、计算速度快、科学性等优点,已慢慢地成为目前增值税会计核算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税收手段。中国现今采取的就是根据购进时取得的增值税会计专用发票进行抵扣的一种购进扣税法。 (4)纳税申报,按照税法规定准确填写纳税申报表,依法缴纳税款。2.2.2 我国增值税会计原则在现今增值税会计模式下我国增值税会计还应具备的特殊原则有:(1)非严格历史成本原则。(2)有限配比原则。增值税会计只强调时间配比,但也存在特殊情况,如税法规定,当期未认证相符的增值税会计专用发票,不允许进项税款当期抵扣。(3)灵活性原则。由于增值税会计自身的不断完善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增值税会计核算要灵活与合法相结合。(4)税收收入优先原则。(5)税负最优原则。企业会计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既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也有税务筹划的权利,经过依法的合理的筹划,企业会计可以追求税负最小。(6)账外调整原则。我国增值税会计核算不需要单独设置,只需对财务会计相关数据进行调整。增值税会计理论体系的理论框架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理论基础是增值税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的结合,增值税会计理论目标的起点,反映了我国财政会计与税法协调的特点,以及财务会计约束概念框架的理论框架 第三章 我国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3.1我国增值税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存在的问题3.1.1违背了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又称为实际成本原则,它要求所有的资产应该在发生转移或建设当中的实际支出计价入账。一般纳税人在购买货物并获得增值税会计专用发票和实际支出的商品购买价格、购买成本时根据目前的增值税会计制度,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购买价格和采购成本计入存货成本。3.1.2违背了权责发生制原则我国现今在确认进行税额的环节采取的是购进扣税法,该方法要求按商品的购进时间而不是销售时间确认进项税额。如前所述,税法还规定了具体的进项税额的抵扣时间标准,逾期不得抵扣进项税额,这就导致购进货物的时间与税款抵扣时间不一致,这样当期申报抵扣的增值税会计进项税额既可能不是当期支付的增值税会计额,更不是当期已销货物或提供劳务的成本应该承担的增值税会计额,也就违背了权责发生制原则,也就使得各期反映的税负不够真实。3.2 我国增值税会计记录方面存在的问题3.2.1“应交税费”科目的属性混淆不清目前我国增值税会计核算中的“应交税费”账户下设置“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核算”和“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两个会计明细账,设置“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的目的是区分未交的增值税会计与提前缴纳的增值税会计,多缴纳的增值税在期末借方余额表示,可以申请退款、抵消,该资产归属于企业;未交的增值税会计在贷方余额表示,是企业的负债。该二级科目在期末必须进行结转,结转后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没有余额,第二种只有借方余额,反应尚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可以抵减以后月份的销项税额,应该属于企业会计的一项资产。3.2.2“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增值税会计科目不能清楚反映会计核算的内容,不利于理解。增值税会计是企业作为甲方购买承担的,可扣除增值税;销项税是企业作为商品或服务的供应商代表购买的,这两者属性完全不一样,将两者置于“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会计”科目中核算,该科目经常会出现借方余额,因而难于理解借方余额的经济实质。3.3我国增值税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3.3.1 我国增值税会计信息的揭示不符合会计报表的内在规律现行我国增值税会计核算信息主要经过编制应交增值税会计明细表与增值税会计纳税申报表以及资产负债表的“应交税费”负债项目予以揭示。这就使得我国增值税会计信息的揭示不符合会计报表的内在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应交增值税会计明细表与增值税会计纳税报表中,没有详细列出未按规定取得专用发票的进项税额;二是在资产负债表中,根据我国增值税会计内涵的分析,企业购进货物所含的进项税额,这违背“报表揭示必须与财务概念结构保持一致”的原则要求,导致资产负债表的财务信息失真,违背了报表列示明晰性的要求;三是在利润表中,由于增值税会计不能作为费用进入利润表,企业获取利润的过程无法完整再现,导致报表使用者无法确知增值税会计对本期损益的影响程度及企业实际的增值税会计税负;3.3.2我国增值税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1)增值税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就单个企业会计来说,如果该企业会计属于增值税会计一般纳税人,其购进货物取得增值税会计专用发票时,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存货成本就不包括进项税额。如果该企业会计只能取得普通发票或专用发票不符合规定时,存货成本就包含了进项税额。 从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来看,两者增值税会计的核算方法不同。一般纳税人采取抵扣制,其一定时期内应交增值税会计额是经过该时期发生的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计算的,而小规模纳税人应交增值税会计额采取简易方法计算,即销儒额乘以3%的征收率。前者购买货物可以取得增值税会计专用发票并符合条例规定的抵扣条件,进项税额就可以抵扣销项税额,而后者购买货物只能取得普通发票,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尤其是现今小规模纳税人在数量与销儒额上不断上升,占有很大的比重,使抵扣链条不能连续的问题更突出,更严重削弱了增值税会计信息可比性。(2)违背重要性原则。增值税会计是中国最大的税种,其覆盖了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与众多领域。增值税会计的缴纳、抵扣与减免等对企业会计的财务状况与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如此重要的财务信息却被排除在增值税会计报表之外。2006年企业会计增值税会计准则一应用指南取消了编制“应交增值税会计明细表”的要求,这意味着上市公司可以不披露增值税会计的增值税会计信息,似乎增值税会计不影响企业会计经营成果。这些都违背了增值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原则。第四章 我国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问题的原因分析4.1我国增值税会计理论研究出现偏颇现行中国增值税会计处理未将增值税会计像其他流转税(如营业税、消费税)一样作为费用计入到利润表中,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长期以来中国对增值税会计理论的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颇。增值税会计税负所具有的这种明显的转嫁性,也说明增值税会计属于一种典型的间接税。处于商品流通中间环节的各个增值税会计纳税企业会计仅仅是充当着“代理人”的角色,即“代政府部门征税,代消费者缴税”,这就是中国理论界所称之为的“代理说”。根据“代理说”的观点,增值税会计纳税企业会计自身并不承担任何的增值税会计税负,增值税会计对企业会计经营利润的实现也并不产生任何的影响,所以,企业会计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将增值税会计作为一项费用支出列入到利润表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代理说”理论在增强中国的税收征管工作方面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经过分析之后不难看出,“代理说”主要是站在国家税务当局的立场上去理解并解释增值税会计的,其适用的主体是中国的税务当局而并非增值税会计纳税企业会计,这就使得在“代理说”理念下设计的中国增值税会计核算及其信息列报方法只能较好地反映企业会计的增值税会计纳税义务,而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企业会计实际的增值税会计税负及其对企业会计经营利润的影响程度,造成增值税会计信息质量严重下降,不利于投资者、债权人等增值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正确决策,也就不符合中国增值税会计的双重目标了。经过对“代理说”的具体分析,笔者认定“代理说”理论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偏颇: (1)将增值税会计的流转特征与其税负转嫁性混为一谈,认定名义上的税金就等同于其实际上的税负。 (2)认定“消费者是增值税会计税负的最终负担者”,增值税会计对企业会计的经营业绩并不产生任何的影响,在商品的整个流转过程中,企业会计仅仅是充当了增值税会计税收的“代理人”角色。 笔者认定,“代理说”理论之所以存在以上两方面的偏颇,主要原因是被增值税会计“价外税”的表面形式及其扣税机制所迷惑。“实际上,增值税会计税负全部转嫁给消费者负担仅仅是实行价外税形式而形成的表面现象。本质上,增值税会计税负并不能全部转嫁给消费者,它仍然取决于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弹性”。4.2我国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模式的缺陷中国增值税会计核算需要建立在对其模式进行正确选择的基础之上。只有选择了正确的核算模式,中国增值税会计所提供的增值税会计信息才能够同时满足各类报表使用者(国家税务机关、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需求,即既满足于国家税务机关依法征税、企业会计依法纳税的信息需求,又满足于投资者、债权人等进行投资决策的信息需求。 从财务增值税会计与税务增值税会计的关系来分析,税务增值税会计模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财税合一”模式,而另一种则是“财税分离”模式。 “财税合一”模式的表现形式为:制定统一的增值税会计准则,并在此基础上将税法的具体规定与要求融入增值税会计准则中,从而经过增值税会计准则来规范增值税会计行为。“财税分离”模式强调财务增值税会计的处理方法必须符合增值税会计自身的要求,当按照增值税会计准则进行的增值税会计处理与税法的规定产生矛盾时,应当按照增值税会计准则进行增值税会计处理,期末纳税时在财务增值税会计资料的基础上依据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财税分离”模式的表现形式为:制定增值税会计准则并以此规范财务增值税会计的处理方法,税法只作为纳税调整的依据。根据以上表述,笔者认定,中国现行的中国增值税会计核算模式从实质上分析属于“财税合一”的模式。4.3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造成企业会计实际税负模糊现今,根据现行中国增值税会计的处理方法,无疑会造成企业会计的增值税会计实际税负模糊不清。假如所有企业会计都不需要承担任何的增值税会计负,那么我们可以依据现行的处理方法将增值税会计排除在利润表之外;但是,假如增值税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利润确实存在联系,那么我们有必要将其纳入利润表,并对现行的中国增值税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修正。下面笔者将从经济学与增值税会计学两个角度阐述该问题。(1)经济学角度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增值税会计,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企业增值税会计税收负担问题。目前,学术界存在一种观点(即“代理”,认定增值税会计本身就是一种流转税,那么增值税纳税会计必须遵循税收转移的原则,消费者是增值税会计的最终承担者,与企业无关,纳税人只充当代理,对增值税进行核算,不构成成本负担,所以没有必要对增值税计入损益表。然而,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通常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应该是税收会计的一部分,而供应和需求的相对强度决定了两者的分配。 (2)增值税会计学角度 不可否认,实务中许多企业会计会因为增值税会计是一种价外税,并且采取的是“购进扣税法”,就认定其不构成企业会计的实际税负,从而忽略了增值税会计给企业会计带来的实际负担,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真实完整的了解企业会计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增值税会计实际上构成了企业会计的税负,应当作为企业会计的一项费用进入利润表。第五章 完善我国增值税会计核算的建议5.1 构建基于增值税会计费用化的“财税分离”的中国增值税会计核算新模式5.1.1树立增值税会计费用化观念现行中国增值税会计的处理方法存在诸多弊端,在前面的章节笔者己经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针对这些弊端我们有理由也有依据提出更适合现今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的中国增值税会计处理方法,树立起增值税会计费用化观念。理论界的“代理说”认定,在增值税会计上,企业会计只不过是充当一个代理人的角色,消费者才是最终增值税会计的负担者。“代理说”认定表面上看每一位纳税人都应就其应税交易缴纳增值税会计,但实则这些纳税人只不过是协助政府代收增值税会计,帮消费者代缴增值税会计而已,并不影响企业会计自身的营利活动,那么增值税会计就没有必要作为费用列支。5.1.2构建新模式的理论依据(1)增值税会计的经济属性与增值税会计内涵税收,作为一种国家强制力的体现,它是社会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根据税收与价格的组成关系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价外税”与“价内税”。价外税以商品价格作为计税依据,但却游离于商品价格之外,与之对应的价内税则包含在商品价格之内。 (2)税法与增值税会计目标的差异税法的口标强调确保财政收入的足额、稳定,在服务于政府税收部门征收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3)构建“财税适度分离”中国增值税会计的原则尊重增值税会计学定义,反映增值税会计的增值税会计内涵。同其他流转税一样,增值税会计作为产品价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包含在产品价格之中,从而直接反应其对企业会计的盈利能力的影响。努力协调增值税会计与税收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增值税会计与税法的目标与核算原则有着本质的区别,然而二者的发展却共同影响着企业会计的未来。增值税会计的日常核算一方面应当站在企业会计的角度,遵循企业会计增值税会计准则的规范,反映企业会计费用的支出情况;另一方而,应当站在税务部门的角度,根据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核算与收缴。二者适度分离,降低税法的“干预”,更多的考虑协调税法与增值税会计的差异。对于新型增值税会计模式的构建,应当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权衡其效益与成本。更好的做到实用可行。不光在构建的过程中考虑理论的完整性,更多的还是要看理论是否能够适应实践的需要,是否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5.2“财税分离”的我国增值税会计核算模式构建的可行性分析5.2.1“财税分离”的中国增值税会计核算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我国“财税分离”的增值税会计核算模式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独立性原则 税法与增值税会计目标的差异决定了“财税分离”的增值税会计核算模式的构建需要遵循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是指我国增值税会计在进行口常业务核算时,一方面应完全遵循增值税会计自身的要求与原则,按照企业会计增值税会计准则的规范对企业会计有关的增值税会计经济业务进行增值税会计核算,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真实、客观、完整的增值税会计信息,以有助于其据此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另一方面,我国增值税会计在确认、计量企业会计的应交增值税会计并填制增值税会计纳税申报表及其他附表资料时,应完全按照税法的规定对增值税会计税会差异进行纳税调整,从而合理、准确地确定企业会计的纳税义务与扣税权利,以确保国家税务机关能够及时、足额地征税。 (2)协调性原则与成本效益原则“目标决定原则,原则决定方法”。由于增值税会计与增值税会计法的目标、核算原则不同,必然导致增值税会计准则与税法在增值税会计进销项税额的确认时间、确认范围等口径上存在差异。“财税分离”的中国增值税会计核算模式的构建需要在坚持独立性原则的基础上,对这些差异进行一定的“协调”,而“协调”的原则是“效益大于成本”。在成本效益原则下,增值税会计与增值税会计法的任何一点差异,都不应该导致纳税人在两套完全不同的账簿体系下进行增值税会计核算,而应将两者的差异控制在同一账簿体系下经过增设具有递延税款性质的账户就能协调处理的范围内。中国增值税会计“财税分离”的程度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3)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要求“财税分离”的中国增值税会计核算模式的构建,形成一套规范、完善、科学的中国增值税会计核算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又要符合中国当前的外部宏观增值税会计环境与条件,从而使其在实务中现实可操作。5.2.2“财税分离”的中国增值税会计核算模式构建的具体方法与步骤“财税分离”增值税会计核算模式构建的前提是增值税会计费用化。增值税会计采用的方法是将购买商品、固定资产缴纳增值税会计所得计入存货、固定资产成本,将销售所得计入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使增值税计入收入报表中。根据这一设计,将形成一个“财税分离,价税合一”增值税会计完整制度体系。(1)增值税会计科目设置 在现行“财税合一”模式下,企业会计的增值税会计涉税业务仅仅经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其核算结果只能满足国家税务机关征税的目的,而无法体现根据增值税会计原则确认的企业会计负担的增值税会计费用对其利润形成过程的影响,不符合财务增值税会计“向投资者、债权人等增值税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目标要求。继续保留“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会计”科目及其明细科目。该科目借方登记按照税法规定当期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与当期已缴纳的增值税会计额,贷方登记按照税法规定确认的当期销项税额,期末余额表示企业会计当期应交或多交的增值税会计额。增设“增值税会计费用”一级科目。该科目借方登记按照本期增值税会计销售收入确认的销项税额与税会差异中按照税法规定调整确认的销项税额,贷方登记本期增值税会计销售成本所含的进项税额与按照税法规定的视同销售货物成本中所含的进项税额。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企业会计本期发生的增值税会计费用。期末,该账户余额应转入“本年利润”中,结转后无余额。增设“递延销项税额”一级科目。该科目借方登记由于税法规定的增值税会计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早于增值税会计收入确认的时间而产生的递延资产或递延负债的转回,贷方登记由于税法规定的增值税会计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晚于增值税会计收入确认的时间而产生的递延负债或递延资产的转回。增设“递延进项税额”一级科目。该科目借方登记本期结转的商品销售成本中所含的进项税额、增值税会计法规定的视同销售货物成本中所含的进项税额以及根据税法规定当期不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即进项税额转出),贷方登记按照税法规定本期准予抵扣的增值税会计进项税额。增设“递延进项税额转出”一级科目。该科目借方登记当期改变用途用于免税项目的外购材料所对应的进项税额,贷方登记当期免税项目的销货成本所对应的进项税额。期末借方余额表示用于免税项目的购进材料所对应的进项税额中尚未转回的递延进项税额。该科目一般不会出现贷方余额。(2)具体业务增值税会计核算步骤购进货物环节:企业会计在购进各类存货或固定资产时,无论是否取得增值税会计合法扣税凭证,均应按照实际支付或应付的价税合计金额,借记“在途物资”、“材料采购”、“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科目。销售货物环节:应从总体上分两步进行核算。 第一步:确认销售收入,结转销售成本。第二步:核算“增值税会计费用”及“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会计(销项税额)”。期末差异调整: 期末,我国增值税会计需要在财务增值税会计核算资料的基础上对本期增值税会计与税法规定存在差异的项目进行增值税会计纳税调整,以此来确定本期的应交增值税会计。总 结 中国增值税会计作为向税务机关与企业会计相关利益方提供增值税会计信息的专门增值税会计,企业会计增值税会计准则的变革与增值税会计法的修订对其核算体系都影响深远。中国增值税会计在确认、计量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现今税务增值税会计采取的“财税合一”模式,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根源着手,建立“财税分离”的增值税会计模式当然在构建“财税分离”模式的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可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缓解这些问题。由于增值税会计具有其他税种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经济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增值税会计的增值税会计问题受到政府部门与学术界的重视。本文的撰写不仅仅提出中国增值税会计存在的问题,更希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