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3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一、能量流动,1.对能量流动的理解:,转化,固定太阳能,(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传递、_和,散失的过程。,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食物链,食物网,(2)起点:生产者_开始。(3)总量:生产者_。(4)流动渠道:_和_。,输入,2.能量流动的过程:(1)写出图中甲、乙、丙、丁、戊所代表的内容。甲:_乙:_丙:_丁:_戊:_,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呼吸作用,分解者,(2)通过上述图解可看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能量流动相同的三个方向。,呼吸作用,同化,分解者,通过_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被下一营养级_。被_分解利用。3.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意义:(1)能量传递效率:指_之间_的比,值。,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能量流动的两个特点:_、_。,(3)研究意义: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_,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_的部分。,人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对人类最有益,二、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_与_间不断循环的过程。2.特点:_、反复利用、_。3.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全球性,循环流动,4.实例碳循环:,CO2,CO2,(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_和碳酸盐。(2)循环形式:_(主要)。(3)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是通过_作用、_作用实现的;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则是通过_和_实现。,光合,化能合成,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5.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联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原因是:(1)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食物链(网),能量,(2)物质是能量沿_流动的载体。(3)_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判断正误,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定是太阳能。(,),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些渠道进行的。(,),3.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可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答案:1.2.3.,考点一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1.能量流动图解:,(2)能量去向:流入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能量去向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定量不定时:,定量定时: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d.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这部分的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动物同化的能量不等于摄入的能量,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摄入量是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2.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2)逐级递减:,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这,一部分最终流入分解者。,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见下图):,3.生态金字塔:,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三者都是用来说明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情况的,三者统称为生态金字塔。,(续表),方法技巧,利用“拼图法”巧解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1)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即生产者的同化量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B1C1D1)。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2)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1/W1)100%,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2/D1)100%。,高考探究,考向1能量流动的特点,例1(2014年山东卷)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_和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解析(1)对于种群中有益动物的开发和利用,为了能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应在种群数量大于K/2时进行捕获,并使捕获后种群的数量保持在K/2点,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强;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根据公式: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个体数M重捕个体总数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可推出种群个体数NMn/m,由于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所以分数中分子不变,分母减小,分数值增大,,即种群数量偏大。(2)群落中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叫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是群落演替中的初生演替。(3)从图中能量流动来看,固定太阳能的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能量流动的起点,整个生物部分最终都流向B,说明其是分解者,C、D是消费者;连接生物部分与非生物的主要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在食物链ADC中,传递效率为1.5106/7.510620%。(4)生态系统之所以能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取决于自我调节能力或抗污染的自我净化能力,但其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若超过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或抗污染的自我净化能力,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答案(1)b偏高,(2)垂直(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3)AB(两空可颠倒)20%(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考向2能量流动的计算例2(2015年福建卷)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解析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是鲈鱼,为第五营养级,A错误;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7804200)31920100%25%,B正确;太阳鱼同化的能量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由图只知道同化量和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得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错误;该食物网中的生物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所以不能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答案B,考向3生态金字塔例3(2014年海南卷)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A,B,C,D,解析在数量金字塔中昆虫的数量远远大于栎树的数量,第三营养级生物数量小于昆虫的数量,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小于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答案B,【考点练透】1.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解析: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羊同化的能量为n36%n64%n。答案:A,考点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循环实例分析:,(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2)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3)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了大量CO2;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CO2的吸收能力。(4)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1)区别:,(2)联系:,高考探究考向碳循环实例分析典例(2016年浙江杭州模拟)下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碳在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循环,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平衡,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解析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E为化学燃料,若对此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的碳平衡;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答案B,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考点练透】2.(2014年江苏卷)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解析: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是大量有机污物排到江湖中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为物质循环的再生利用,说明物质循环反复性,而能量流动是单向的,A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也可源自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如硝化细菌等化能自养型生物,B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其传递效率是10%20%,即10%20%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C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性,因此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根的吸收等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D正确。,答案:D,3.下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解析:丁为大气CO2库,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d过程代表呼吸作用,b过程代表光合作用;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传递。,答案:A,1.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和Y代表的生物可分别为乳酸菌和酵母菌B.含碳有机物由甲图的a和b分解为CO2C.大气中的CO2在甲图的c、d处合成有机物D.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都能循环利用,解析:X、Y分别代表绿色植物和腐生细菌,A错误;含碳有机物分解为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即a和b,B正确;植物细胞中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的场所是叶绿体,而对CO2的利用是在叶绿体基质,即c,C错误;生态系统物质可循环利用,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D错误。,答案:B,2.下面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Jcm2a1),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解析:题图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该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100(摄入量)20(粪便中的能量)80,根据能量传递效率倒推出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题图仅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并不能得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无法计算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并不等同于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答案:A,3.下图所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如果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B.图中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图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图中d1/d可以表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桑树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a;生产者桑树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中有一部分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即b,另一部分则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有机物中,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即c;图中d表示蚕同化的能量,a1表示蚕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如果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d1/d可以表示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答案:D,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循环,碳循环是主要的循环形式之一。植物与动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如果将一种植物和一种动物放在一封闭系统内,用pH试纸测定此系统中所发生的CO2的浓度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话营销考试题及答案
- 地震演练考试题及答案
- 数据分析基础框架构建与使用手册
- 招聘面试评分表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考核版
- 大话通信考试题及答案
- 课本中的动物世界读后感(12篇)
- 流程优化指导书(包含标准工具和案例)
- 社区绿色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协议
- 团队成员能力评估表与培训计划对接
- 医疗安全健康教育培训模板
- 开学第一课+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医院医疗收费培训课件
- 大咯血的急救和护理
- 名学快问快答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党员干部廉政知识中央《八项规定》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第2版)》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MOOC答案】《VLSI设计基础(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基础)》(东南大学)章节作业慕课答案
- 活科技馆试题及答案
-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
- 质量改进培训课件
- 2025年河北省中考数学试卷(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