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发展工作规划.doc_第1页
卫生事业发展工作规划.doc_第2页
卫生事业发展工作规划.doc_第3页
卫生事业发展工作规划.doc_第4页
卫生事业发展工作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X XYOUR LOGOYour company name卫生事业发展工作规划姓名:XXX部 门:XX部卫生事业发展工作规划一、期间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期间,市卫生事业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抓住新一轮医改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卫生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实现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到年底,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928个(不含村卫生所(室),医疗机构床位数达20413张,比年增加6904张,增长51.11%;每千人口床位数2.98张,比年增加0.96张;卫生技术人员22671人,比年增加9391人,增长70.72%;每千人口卫技人员3.31人、医生1.34人、护师(士)1.24人,分别比年增加1.33人、0.47人、0.53人,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1.19%、9.0%、12.2%,卫生资源得到较快发展。期间,全市共有卫生建设项目162个,总投资规模36.79亿元,计划投资25.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8.22亿元,新、改、扩建卫生医疗用房73.14万平方米,改造乡镇卫生院危房6.08万平方米,新增床位5500张。其中:投入10.1亿元,加强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开(竣)工一批重点卫生项目,市第一医院城东新院竣工投入使用,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实现整体搬迁,市医疗中心一期传染病医院竣工投入使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东海院区和市第三医院开工建设;筹集17.68亿元加强县级医院、中医院、疾病控制、妇幼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综合配套建设,全市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二)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不断巩固完善。全面实施新农合制度,覆盖范围由局部试点发展到全市有农业人口的9个县(市、区),覆盖率达100%,参合人数达548.6万人,参合率达98.36%;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150180元,其中:各级政府补助120150元,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日益提高,住院补偿比例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县级以上医院分别达到80%、60%、40%,门诊特殊病种扩大到15种以上,实施大病市级统筹补充补偿,在洛江、德化和惠安试行普通门诊统筹补偿试点,有效减轻农民就医费用负担;成立市新农合管理服务中心,建立新农合信息平台,实现异地就医费用即时结报,在全省率先启动发放社会保障卡作为就诊“一卡通”,方便群众就医和报销医药费用。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从年1月起,全市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全部及市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制定和实施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调整和优化公立医院的配置。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在市第一医院等5家医院开展结节性甲状腺肿、计划性剖宫产、老年性白内障等3个病种按病种付费改革试点工作。(三)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体系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用房基本达到省定标准,内涵建设逐步提升,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省率先实施绩效考核评估。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7个县(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实行参公管理,加强卫生监督网络建设,全市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建立完善卫生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市、县两级卫生应急机构和专业应急队伍,建立多部门协作的应急机制,健全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率达10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有力有序有效,先后成功处置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取得显著成绩。逐步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推进为815岁儿童补种乙肝疫苗等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使公共卫生服务惠及所有城乡居民。(四)疾病预防控制和爱国卫生运动成绩斐然。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治措施,人禽流感、霍乱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实现无重大传染病流行目标。较好完成世行贷款卫生项目和世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卫项目,得到卫生部及项目督导团的高度评价;地方病和寄生虫病防治取得新成效,11个县(市、区)全部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免疫规划工作进一步强化,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疫苗从7苗增加到11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显著降低,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全部实现规范化建设。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逐步建立城市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极大改观,市继续荣膺“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县继续被确认为“国家卫生县城”,惠安县崇武镇被命名为“国家卫生乡镇”;先后被评为“省卫生城市”。加大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力度,年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1.53%,比年增加31.53个百分点,增幅达63.06%。(五)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医疗机构服务利用率显著增长,年全市医疗机构门诊诊疗人次数年平均增长率9.35%,住院人数年平均增长7.6%,县及县以上医院病床使用率上升13.26个百分点,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缩短0.33天。人均门诊和出院费用增幅持续控制在3.5%以内。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推进医院等级评审和评价工作,市第一医院荣获三级甲等医院,市中医院、市正骨医院通过三级乙等中医专科医院评审,12家县级综合医院通过二级医院等级评审。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建立急诊急救、医院感染、护理、超声、麻醉、放射、检验、病案、儿童重症救治、合理用血等10个市级质控中心。优化医疗服务环境,改革诊疗服务流程,推行预约门诊、错时上下班、延时服务等便民措施,改善群众就医环境。完善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在市区江南、北峰、东海设立3个急救站。加强血液管理,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建立医院内部投诉、医患纠纷应急处置、第三方调解、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救助等“五位一体”医疗纠纷调解机制,成立市、县两级医疗纠纷人民调委会,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全市185家公立医疗机构统一参保、统一保费、统一理赔标准,有效加强“平安医院”建设。(六)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逐步加强。期间,市委、市政府每年将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重点加强89个辐射功能强、服务半径大的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增投和省级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全面消除D级危房,到年底全市乡镇卫生院基本实现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和基本诊疗设备装备标准。对乡镇卫生院实行分类管理,全市有甲类卫生院11家、乙类卫生院42家、丙类卫生院70家,对丙类和山区乙类卫生院实行财政全额拨款。重新核定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新增卫生院编制1391人。加强村级卫生组织建设,全市建有村卫生所3776个,行政村卫生所覆盖率达到94%以上,服务覆盖率达100%,在岗乡村医生5383人,其中取得执业(助理)医师794人,乡村医生培训率达100%。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04个,城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覆盖人口近200万人,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全科医生325人,社区护士204人;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组建272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实施推动社区医生进家庭项目,社区医生逐渐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七)加快中医事业发展。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市中医院门诊楼建设纳入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南安市、安溪县、永春县等县级中医院建设;在全市甲、乙类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建设标准化中医科。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创建5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6个省级中医农村特色专科(专病)。积极推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安溪县成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鲤城区被评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八)妇幼保健水平明显提高。推进乡镇卫生院产科规范化建设,完成市级儿童医疗救治分中心和7个县级儿童重症监护室建设,实施妇女儿童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改善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年全市孕产妇保健覆盖率100%,住院分娩率99.99%,出生缺陷发生率7.78,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比年下降76.2%、55.4%和50.2%。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高群众卫生防病知识和健康意识,从年起,卫生部门与电视台联办健康周报,共刊播136期,与晚报社合作开展健康防病专栏,共编辑出版132期。(九)卫生执法力度逐步加大。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调整食品卫生监管职能,开展以餐饮消费安全为重点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建立食品污染物监测与预警制度,定期发布食品卫生质量公告,保障群众饮食卫生安全。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一站式”服务,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加大医疗市场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行为。年全市共检查医疗机构14898家(次),取缔非法医疗机构2541家次,查处非法医疗广告217家(次)。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等五大卫生直管单位的建档率、从业人员体检率、培训率、五病调离率和监测覆盖率均达95%以上,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质量不断提高。出色完成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等重大活动医疗卫生保障任务。(十)人才队伍建设和医教科研不断发展。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对10所部属医药卫生院校的本科毕业生采取直接考核办法录用。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共招聘硕士及以上毕业生218人,不断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目前,全市有硕士以上学位卫技人员430人,高级职称卫生技术人员154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国家级名老中医8人,人才层次和水平显著提升。医学教育进一步发展,医高专设有8个教学系(部、中心)、17个专业,有6个专业被评为省高职教育精品专业、11门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3800多人,成人教育在学函授学生XX多人,为我市输送了大批适用型基层卫生专业人才。积极推进实施“科教兴医”战略,期间全市卫生系统共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71项,项目总数位居全市各行业前列。全面加强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和行风建设,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抓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院务公开、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等工作,整顿行业不正之风,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二、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一)卫生投入不足。近年来,各级财政对卫生事业投入逐年增加,特别是年实行医改后,卫生事业投入增长明显。年,每年全市卫生事业费财政拨款2.75亿元、3.10亿元、3.80亿元、5.1亿元和6.87亿元,分别占同期一般财政支出比例为2.64%、2.33%、2.35%、2.75%和2.99%;但各级财政卫生事业投入占医院支出的比例仍然较低,仅为510%,医院的生存与发展主要还靠自身业务收入,导致公益性质淡化。(二)卫生资源总量不足。我市卫生事业主要发展指标:即每千人口床位数、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卫生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全市卫技人员中研究生及以上仅占3.3%、本科29.2%、专科34.0%,高级、中级、初级职称各为11.8%、27.1%、51.5%,且城乡分布不均、专业结构不合理,医护比例偏低;专科医院的数量不足,如职业病防治、口腔、眼科、老年康复等专科医院缺乏,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后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不相适应,供需矛盾突出。(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服务功能有待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数量不足、服务能力不高。丙类卫生院和山区乙类卫生院实行财政全额拨款的政策亟待有效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改革后财政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四)公共卫生任务日益繁重。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等防治任务艰巨。卫生监督机构人员总量偏少、力量不足,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职业卫生监管、食品安全任务十分繁重。公共卫生普惠项目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卫队伍力量不足,基本医疗和公卫任务统筹兼顾有待进一步加强。(五)医改面临攻坚压力。医改近期目标突出四个“基本”,免费服务项目增加,基层工作压力大;医改配套经费需求大,财政资金保障面临巨大困难;公立医院改革涉及多方面深层次问题,改革难度大。三、“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环境分析(一)保障民生越来越得到重视,为卫生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努力实现病有所医。中央发布医改意见和近期改革重点实施方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雄厚物质基础。近年来,从中央到省、市,通过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各项有效措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物质基础。(三)医改的全面实施,为卫生事业发展创造难得的机遇。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围绕“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的目标,提出近期医改五项重点任务,加大医改投入,逐步启动各项改革措施,为卫生事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四)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频发,给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生态环境等变化,社会人群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压力与日俱增。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先后发生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疫情,对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明显,卫生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五)人口结构与疾病谱变化,对卫生事业发展提出新课题。到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85.27万人,非农业人口196.47万人,常住人口约800万人,城镇化率60%;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4.97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0.9%,并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全市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超过10万人。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和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使我市人口结构、疾病谱发生改变,不可避免地带来疾病传播危险、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孕产妇、婴幼儿卫生保健难度增大等诸多公共卫生难题,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社会和卫生问题,由社会、心理、精神因素引起的疾病正逐渐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要求卫生服务体系、服务模式和管理体制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六)群众健康观念和卫生服务需求增强,对卫生事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覆盖城乡居民的医保制度日益完善,广大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生命质量的提高,对卫生医疗服务需求的层次进一步提高,对高新技术服务、人性化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和承受能力也相应提高;社区化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推动社区卫生的更快发展;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特别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的扩大和保障水平的提高,使居民潜在的医疗服务需求得到释放,医疗服务市场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四、“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优先发展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和基本医疗,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提供健康服务保障。(二)发展目标坚持科学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到XX年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质量优良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力争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1、发展指标(1)全市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4.0张;(2)全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1.7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75人。2、健康指标(1)孕产妇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710万以下;(2)婴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5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8.3以下;(3)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稳中有降,报告发病率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五、“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工作重点(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1、巩固和完善新农合。持续保持农民参合率在98%以上,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提高住院补偿比例,完善门诊特殊病种补偿和普通门诊统筹补偿,年全市所有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全部实行普通门诊统筹;开展重大疾病住院大额医疗费用补充补偿,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基金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益,完善新农合信息平台,加强市、县两级经办机构建设,完善保险机构承办新农合业务运行模式,提高监管和服务水平;做好参合农民异地就医即时结报和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有效衔接。2、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扩大药品零差率改革范围,全市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目录内的药品,并全面实现零差率销售;其他各类医疗机构按规定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严格控制非基本药物的使用,逐步规范临床用药行为,保证基本药物成为临床首选药物。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严格药品采购配送管理,保障药品质量安全和基本药物供应。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对实施药品零差率改革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财政补助”的原则,建立并完善保障机制。3、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推动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建立多种形式的分工协作,构建便捷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积极探索各级医疗机构纵向整合建立医疗联合体,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逐步推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鼓励小病在基层就医,合理分流病人,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4、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和主导地位,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公立医院服务体系、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与监管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公立医院运行绩效。探索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扩大公立医院经营管理自主权。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探索住院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扩大临床路径管理试点,探索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制等付费方式改革。5、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制定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全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和基层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加快市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建设,依托政务外网,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居民健康信息的连续保存、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并与省级平台互联互通。以国家标准的社会保障卡为基础,统一全市医疗机构就诊卡,做到一卡通用。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开展居民健康信息实时查询服务,促进居民积极参与个人健康管理,提高健康保健意识。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强化卫生服务监管,以信息化、网络化促进卫生服务现代化。加快发展医疗远程会诊系统。实现二级综合医院均建立与省内外三级甲等医院、1/3山区卫生院与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建立会诊系统和会诊制度。(二)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加强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采供血、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全市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达到国家建设标准的目标,建设市本级妇幼保健院,精神病院收治床位达700张,每个县(市)都有一所精神病防治医院(或收养院),改善设施设备条件,强化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实验室检测检验以及对基层实施公共卫生服务督促指导等能力,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加强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建设,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2、强化卫生应急工作。完善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其他专项预案,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卫生应急协调管理机构,健全卫生应急处置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应急专家库信息系统,以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队伍,强化业务培训,定期组织模拟演练,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完善市、县、乡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3、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提高对法定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的监测和防治能力,重点做好人感染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鼠疫、霍乱、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急性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甲、乙类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做好应对流感大流行前的各项准备,加强人畜共患病防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情况,在港、石狮、惠安、安溪等县(市、区)建立若干居民健康监测点,及时掌握疾病谱成因变化,加大干预,提高群众健康水平。4、认真做好卫生项目工作。实施全球基金艾滋病防治项目,推进艾滋病综合防治措施,继续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继续加强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和综合防治,阻断艾滋病传播途径,完善美沙酮治疗门诊建设,提高艾滋病防治的有效性。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落实肺结核病患者的归口管理和督导治疗,提高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和传染性肺结核病人规则治疗率,提高结核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新涂阳肺结核发现率达70%以上,治愈率达85%以上。5、强化免疫规划。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继续加强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更新冷链设备,全面实施免疫规划计算机网络管理,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保持免疫规划高接种率,以乡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建立人群免疫屏障。积极稳妥地推广使用各类有价疫苗,使疫苗针对的相应疾病得到有效控制。6、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所等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继续抓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和优生检查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针对重点人群推广有效的慢性病防治模式,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精神疾病等为重点,积极开展社区防治和健康教育,实现对慢性病病人全面连续的健康指导与管理。大力发展老年康复医疗服务。完善全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管理和治疗,开展精神卫生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服务,提高全市精神卫生服务水平。7、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加强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产儿科建设,争取90%以上的妇幼保健机构达到相应级别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标准。完善儿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提高儿童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加强妇幼保健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降低孕产妇、婴儿死亡率的干预措施,规范住院分娩补偿、补助与医疗救助机制,继续保持以县为单位住院分娩率巩固在98%以上;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管理力度,推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落实常住(流动)人口妇幼保健属地化管理。落实减少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措施,提高婚前医学检查质量和婚前医学检查率,实施为农村孕产妇免费增补叶酸等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快产前诊断筛查技术网络建设,努力控制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8、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除“四害”活动,巩固和发展创卫成果,建立城市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农村改水改厕,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力争“十二五”末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以上。推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强健康栏目、卫生信息、卫生网等宣传阵地建设,大力传播健康相关知识和卫生政策,提高群众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引导人们改变不良生活习俗和行为习惯,提高疾病防治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三)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医疗服务供给,满足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1、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院为主导,非公单位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卫生区域规划管理。实施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和结构,加快环湾核心区医疗服务圈建设。继续抓好市第一医院城东院区、福医大附属二院东海院区、市医疗中心项目建设,推进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病房楼、市光前医院病房楼、市妇幼保健院建设;按区域卫生规划要求,整合市中医院、正骨医院、中医外科医院资源,建设中医联合医院;推进老年医院筹建工作。二是进一步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快建设石狮市医院新院、市医院新院和港区、永春县、德化县医院以及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中医院等一批县级医院建设项目,力争到XX年,所有县级医疗机构基本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成为县域医疗中心。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建设,实现每一个乡镇有一家卫生院,提升优化服务功能,发挥骨干作用。加强村卫生所(室)标准化建设,实现服务覆盖率达100%,行政村卫生所(室)机构覆盖率达98%,探索实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管理服务一体化,夯实农村卫生服务网底。三是支持、指导万祥医院、惠安德诚医院、安溪祥和医院等民营医疗机构建设,成为公立医院有益的补充。全面落实床位发展规划,全市医疗机构增加床位8500张,力争“十二五”末期全市千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街道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开展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服务,开展社区医生进家庭活动,逐步建立家庭医生签约责任制,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落实绩效考核制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3、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提高综合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抢救能力和水平。继续完善市传染病医院和各县(市、区)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加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完善城市新区急救站布局,升级改造紧急医疗救援指挥系统。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建设和完善农村急救网络,加强甲类卫生院急诊科及乙、丙类卫生院急诊室建设,乡镇卫生院急救车和急救药械配备率达95%以上,培训和配备村卫生所(室)急救技术和药械,建立覆盖城乡、反应灵敏、救治及时的紧急医疗救援服务体系。4、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加强医疗机构和医疗技术、医技人员等的准入管理,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和校验,建立全市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网。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健全和完善医院管理制度,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加强医院评价评审工作,探索建立由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保险机构、社会评估机构、群众代表和专家参与的公立医院监管和评价制度,推行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执业行为、医院管理、经济运行、群众满意率等综合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完善采供血网点建设,“十二五”末期,全市各县(市)均设立无偿献血点,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保证临床用血质量和安全。加强医疗废物处置管理,处置覆盖率达100%。5、规范诊疗服务行为。全面落实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省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实施办法(修订),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高医务人员行为自律。严肃查处医疗服务中收受红包、回扣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按低于同期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完善医院内部投诉、医患纠纷应急处置、第三方调解、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救助“五位一体”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参保率保持在100%,医疗纠纷办结率90%以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平安医院”。6、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和侨资、台资举办医疗机构,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建设具有侨乡特色的医疗服务体系。非公立医院在新农合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在准入、执业、监管等方面一视同仁,争取到XX年,全市非公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3500张以上。支持发展健康产业。在保证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和设施,开展特需医疗服务、运动保健、药疗食疗、中医药保健、养生康复等医疗卫生服务,逐步满足不同人群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四)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加强农村卫生服务功能,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1、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全面落实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意见,落实乡镇卫生院分类管理和公益性保障机制,建立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确保政府投入保障,促进乡镇卫生院持续健康发展。完善乡镇卫生院编制和岗位聘用管理,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财政补助”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办法和激励机制,转变运行模式,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主,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和低成本的服务。2、加大卫生支农力度。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建立市级医院支援县级医疗机构、县级医院支援乡镇卫生院的分级帮扶制度。继续做好千名医师帮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落实城市医院医生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一年的政策,鼓励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3、加强村级卫生组织建设。加强村卫生所(室)标准化建设,逐步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对边远地区人口稀少的行政村,实行当地乡镇卫生院或周边村卫生所(室)包干责任制,采取统一派驻、巡诊等方式,满足当地农民就医和公共服务等需要。落实乡村医生津补贴制度,对承担并经考核完成农村公卫任务的乡村医生给予补助,组织乡村医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养老保险,稳定乡村医生队伍,促进村级卫生组织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五)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科技兴医,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1、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认真实施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中医事业;加强县级中医院建设,努力实现每个县(市)都有一家中医院,提高全市中医院整体实力。加强综合医院及甲、乙类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中医科建设,探索和支持医保制度优先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所(室)的中医药服务,基本实现能提供中医药服务。2、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实施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和名医、名科、名院发展战略,实施中医“治未病”工程,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积极开展中医对台交流和对外交流活动。到XX年,再创建3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8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省级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和3个省级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争取再建设1个国家级(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3、推进医学科研创新。根据我市疾病谱和居民健康影响因素,开展疾病因素与干预方法、技术的研究,研究重大疾病的临床规范化治疗。支持优势学科开展创新研究,加强医学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设立医学科研专项资金,扶持中青年业务骨干承担科研课题,推动跨行业、跨学科科研联合攻关,推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应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技术水平。“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市卫生系统有180个市级以上科研课题获得立项,有5项以上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50项以上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一批论文入选国际核心刊物。(六)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提高监督执法水平,保障群众健康权益1、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加大卫生监督机构基础设施、执法交通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取证工具等建设投入,改善执法条件,完善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卫生监督执法水平;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卫生监督执法提出的新要求,探索综合执法监督的模式和运行机制。依托乡镇卫生院,设立卫生监督派出机构或聘请卫生监督协管员,加强农村卫生监督网底建设,扩大农村卫生监督覆盖面,建立县乡一体化,权责统一、职责明晰、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卫生监督执法网络,监管覆盖面持续保持在95%以上。2、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落实食品安全法,做好餐饮卫生监管工作,建立覆盖城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