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臣枣”和“食巨枣”的辨析的论文_第1页
“食臣枣”和“食巨枣”的辨析的论文_第2页
“食臣枣”和“食巨枣”的辨析的论文_第3页
“食臣枣”和“食巨枣”的辨析的论文_第4页
“食臣枣”和“食巨枣”的辨析的论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食臣枣”和“食巨枣”的辨析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本文通过褚少孙、班固对司马迁封禅书“实录”式的征引,更加之以“长陵神君”故事的佐证,确定封禅书“食巨枣”当是“食臣枣”的讹误。 关键词:食臣枣 食巨枣 “实录”式 长陵神君 史记封禅书记方术之士李少君对汉武帝言: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其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唐司马贞索隐于此作注:“包愷:巨,或作臣。” 史记孝武本纪亦载李少君对汉武帝言: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上所摘抄的两段文字,似乎“一模一样”,究其原因有二:(一)唐司马贞索隐云:“褚先生补史记,合集武帝事以编年,今止取封禅书补之,信其才之薄也。”事实上封禅书有通史性质,而褚先生实抄封禅书有关武帝的部分以补孝武本纪。比较两篇,可看出除个别词有异写外,大概就是孝武本纪“上亲礼祠上帝”后比封禅书多了“衣上黄焉”和篇末“太史公曰”段尾多了一语气词“焉”为最大的差异了。这说明褚少孙是以决不妄改司马迁一字地“实录精神”补作孝武本纪的。(二)这两段文字同是记录李少君以方术说武帝之辞,本应别无二致!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可明确得出结论:孝武本纪“食臣枣”与封禅书“食巨枣”应是形近而误,必当二者居一! 梁玉绳史记志疑云:既言巨,则不得复言大,必是误文。汉志作“食臣枣”, 索隐亦引包愷云“巨,或作臣。”考田儋传论“安其生与蒯通相善,尝以策干项羽”,则辨士之流,即其时见存,亦不过八九十岁人。安得以为古之真仙哉!言食安期大枣,犹言与九十余老大人之大父游射也。韩子外储左篇云:“郑人有相与争年者,其一人曰我与黄帝兄同年”,少君其类是欤? 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引史记志疑这段话亦持同样观点:又,司马贞索隐:“服虔曰:古之真人。案:列仙传云安期生,卖药东海边。时皆言千岁也。”列仙传云“时人皆言千岁也”,或像李少君言“与其大父游射处”、“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巧言伪词让人误“以少君为神,数百岁人也”。或是后人以讹传讹,神之以“千岁”也。 诚如清人梁玉绳、日人泷川资言所言,安期生不过“一辨士”耳,其人其事颇类“长陵神君”。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所记相同,现录史记文如下,后证以汉书。 神君者,长陵女子,以子(汉书作“乳”)死,见神于先后宛若。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平原君(汉书有“亦”字)往祠,其后子孙以尊显。及今上(汉书作“上”)即位,则厚礼置祠之内中。闻其言,不见其人云。 长陵女子,凡人也,因身世曲折,“风云际会”成神人。安期生的成仙经历也应与之相仿。据史记、汉书、列仙传、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书可见其人约生于秦时,遍干诸侯,好为大言,又于海边卖药,人不知其生死,遂以之为神。想必汉武帝也有所耳闻,李少君为取媚于武帝,便敷衍出一段与安期生相遇的故事。尤可注意的是“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这里的“仙者”并不指安期生,虽然书中提到“安期生仙者”或“时人皆言千岁也”,但汉时距黄帝何只是数千岁?所以李少君也并不以安期生有千岁,或是“能见之以封禅”的仙人,而是“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的仙、人桥梁罢了。汉书颜师古注“合”字为:“合谓道相合。”可见李少君言己和已神化的安期生道术相合以取媚于上。为显示和安期生的“亲密”,他大言道:“我和安期生道术相通,见于蓬莱海中,他还给我吃了几颗仙枣,有瓜那么大!”只有这样文意才通顺,合于情理。不然要么像梁玉绳先生所说“既言巨,则不得复言大”。要么我们就会想,安期生“食巨枣”,与卿何干? 又,汉书与史记相同内容,多为照抄史记相关部分,其郊祀志就云: 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臣(封禅书作“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两相对照,知此段全抄封禅书,所异者除“臣”字外绝不影响文意的异同。这一段和褚少孙录封禅书以补的孝武本纪均作“臣”,足可证明司马迁封禅书原文当为“臣”字!也说明由司马迁完成史记“藏之名山,副在京师”,到班固作郊祀志、褚少孙补孝武本纪时,所见本都作“食臣枣”。清人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说:“少孙补史皆取史公所缺,意虽浅近,词无雷同,未有移甲以当乙者也。或晋以后少孙补亦亡,乡里妄人取此以足其数耳。”由此可知:一、褚少孙补史记未妄作,就孝武本纪而言是忠实摘录封禅书,间有小异,多为语气词,绝不会明显抵牾。班固取史记,与之持相同观点。二、史记传抄本在晋以后,因为历时较长,又因其“是非颇寥于圣人”而被压制,抄误之处逐渐多了起来。正因为汉时流传较窄,我们是否可说奉诏撰史的班固看见了“副在京师”的史记?这样就更证明作“臣”无疑了。 参考文献: 1梁玉绳.史记志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3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4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