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_1_第1页
十八岁出门远行_1_第2页
十八岁出门远行_1_第3页
十八岁出门远行_1_第4页
十八岁出门远行_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8 十八岁出门远行 十八岁出门远行 【背景资料】 一、作者简介 十八岁出门远行作者余华, 1960 年生,浙江海盐人。1984 年开始文学创作,写下了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鲜血梅花等几十个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偶然事件和长篇小说在烟雨中呼喊、活着等,为近年十分活跃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余华的小说从其叙述风格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传统的写实手法为主,但又不同于传统故事小说。另一类则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搅乱时空界限,制造神秘氛围,还 原欲望骚动,表现心理变态以及意识混乱的种种奇异感觉。但无论注重写实还是侧重还原感觉,余华都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他写不可知的预感,写令人不寒而栗的死亡场面,写扭曲、乖戾、怪诞的人性 这一切再加上那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可以说,余华把 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的冷漠之潮推到了冷酷的深处。 莫言曾把余华称作是 “ 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 ” ,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 “ 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 ” 。的确,小说自始至终充满了种种不确定的、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境。开头的一段描写,表现迷蒙离奇、漂 浮不定的感觉,2 / 18 令人宛若是在梦中。而小说愈发展则梦的成分就愈强:汽车突然的出现,后来又突然的抛锚;老乡涌上来抢苹果, “ 我 ”为保护苹果被打得满脸是血,而司机不仅对发生的一切视若不见,还对着 “ 我 ” 快意地大笑不止。整个过程犹如发生在梦境里一般,充满了怪诞和不可思议。小说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所描述的一切都是逻辑的,但又准确无误。它用多种可能性瓦解了故事本身的意义,让人感受到一种由悖廖的逻辑关系与清晰准确的动作构成的统一所产生的梦一样的美丽。 余华曾说: “ 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 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 ” 这段阐述无疑可以作为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恰切注释,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到西方现代文学和哲学思潮对作品的影响。荒诞派作家尤金 ?尤奈斯库说过:“ 荒谬就是没有目的 人感到迷惘。他所有的行为成为毫无意义、荒诞不经和没有用处。 ” 余华正是用一种极而言之的 “ 仿梦 ” 的方式,生动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和青年人在这种荒谬人生面前的深刻迷惘,而作品所剖示的 “ 我 ” 在青春初旅中的种种微妙的心情,则印证了存在主义大题海德格尔关于心情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人被抛入世界后首先产生的是种种心情 的理论,艺术地完成了对人的存在命题的揭示。小说中青春初旅的明朗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反差和剧烈的碰撞,使其具有了很强的审美张力。 3 / 18 当然,十八岁出门远行所揭示的现实存在的矛盾与悖廖无疑也带有鲜明的民族印记,作品中青春心情的起伏转变更是对当代中国青年成长历程中心理轨迹的传神剖示。同时,纯净的语言,精巧的叙述技巧,又使小说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实体,而它的内在精神则充溢着东方智慧式的静穆内省。 二、生活在远方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导读(刘晓洁) 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被选入高一语文 读本中。从题目看,这篇小说似乎属于西方十八、九世纪曾盛行的成长小说类型。但作者并没有以写实的手法讲述一个青少年如何成长的故事,只是截取 “ 远行 ” 路途中极富隐喻的一个断面,浓缩表现了青春之旅的渴羡、期盼和迷惘的复杂心情。然而,作为接近十八岁的学生,他们不仅无法解读其中模糊不定的意象,而且对那些荒诞离奇的情节更是无从把握。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呢?我觉得还是应该结合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从小说的情节和意象入手。 (一)荒诞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人生的第一次悖谬 学生过去所接触的课文,大部分都是采用传统的叙事手 法,即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如果用这种思维模式去解读十八岁出门远行,那只能是一头雾水。当然这也并非是一篇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主义作品,例如文章的开头讲述 “ 我 ” 如何在公路上欢快地奔跑这一情节,并不晦涩,学生还是容易理解的。但抢苹果这一情节就令学生费解:我为维护司机的苹4 / 18 果,被人打得浑身挂彩,而司机却与打劫者扬长而去。其实,我认为这正是小说的精彩之处。因为作者不是企图挖掘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着重开拓自己的内心世界。余华用这个荒诞离奇的故事讲述了人生的第一次悖谬。在 “ 我 ” 看来为朋友两肋插刀、维护正义完全是英雄所为,这 种仗义的行为本身是充满美感的,纯洁、勇敢是自然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然而,英雄在现代社会已经落幕了, “ 我 ” 被打倒在地,遍体鳞伤。传统的伦理观念、人性的善恶标准一下子被拆解了,这对一个渴望涉足成人世界的十八岁男孩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创。游戏规则一夜间完全改变了,剩下的只有一个冰冷无情的世界,让 “ 我 ” 充满了愤怒与恐惧。作者所创设的这个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使我们看到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让我们体会到了自然人性与异己文明之间的冲撞,从而表达出人对生命的无所适从。 (二)虚构的意象设定蕴涵了人性的哲理思考 这部 小说另一个值得品味的是其中几个重复出现的意象。小说一开始就写到 “ 我 ” 对下巴上那几根 “ 胡须 ” 的珍视。对此细节学生很快就能把握,因为这是成人的标志,也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而对另两个贯穿小说始终的意象 “ 公路 ”和 “ 旅店 ” ,学生的解释就莫衷一是了。有的同学认为绵延无尽的公路象征了人的生命旅程,人在公路上奔波就像船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里飘零一样,起起落落,看不到目标。这个5 / 18 回答令人欣慰,因为他们已经能用心去体会小说所留给读者的想像空间了。当然,对意象的解读亦是多元化的,我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理解,而我对公路也有着自己的诠释。 在我看来,公路上一个个充满诱惑的高度和一个个令人沮丧的弧度,暗示了生命总是不断地在希望与失望、肯定与否定中循环前行的。但这期间没有先知的指引,只能靠行路者自己苦苦探寻,这多少有些悲壮。那没有具体地方的旅店便是人们生命中所要永恒追寻的理想家园。人们也许会在快乐时暂时忘记理想,但当迷惘不知所措时,理想又会占据你的心房。所以,小说的结尾还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虽然 “ 我 ” 被打得遍体鳞伤,但 “ 我 ” 的心窝还是健全的暖和的, “ 我 ” 可以再次离开,继续寻找。这表达了人对生命的无尽依恋,以及人对理想家园无法割舍的终极情怀。十八 岁出门远行不再是模写、再现、反应一个现实的真实世界,而是虚构、想像、创造一个艺术的真实世界。 阿诺得曾经说过: “ 诗歌拯救世界。 ” 但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诗歌无不显出她的尴尬,曾经如日中天的人文思考也正步入举步维艰的迟暮之年。在功利性、实用性、精确性占主导的社会里,学生的性情中可能多了一份浮躁,少了一份寂寞。他们也许更加注意那些能立竿见影的科目,而忽视生命家园、精神归宿的存在,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该放弃对诗性文化的追求。因为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6 / 18 过程中都会产生对存在的思考,提出 “ 我是谁?我为什么 而活? ” 的问题。而每个现代人身处物质文明高度提升的今天,同时也始终处在一种紧张、压抑、无序、扭曲的生存状态中。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想答案正像乔姆斯基所言:“ 我们对人类生活、对人的个性的认识可能更多地是来自于小说,而不是科学的心理学。 ” 因为,人对美的追求早已如血液一般注入身体,无法割舍。人的种种痛苦挣扎只有在浪漫、自由、虚幻、理想的艺术王国里才能得以释怀。可见,文学的美让人性获得自由,从而使人依恋生命,这便是文学对人文的终极关怀。就像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类文章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走进文本、探求人文的途径,它不仅 讲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悖谬,也带给我们人生的哲理思考。 三、解读十八岁出门远行 一九八七年一月,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篇小说,很短,名字是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是余华的处女作,在此之前他已有三年的创作生涯,他一直在浙江一个名叫海盐的县城里做牙医,消息传开,余华便顺利地被调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得到他向往已久的这份在他看来很悠闲的工作。第一天去新单位,他把原来六点的上班的时间推迟到了七点半,为此他心里很不安,但到了后发现,别人却在九点以后才到来,于是他心里想,这份工作适合我。同年五月,北京文学又发表了他的西 北风呼啸的中午,以后,一部又一部出色的作7 / 18 品在他笔下完成并发表,他成为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一个刚满十八年的青年,也就是小说中的 “ 我 ” ,离开家远行的故事。远行到哪里?为了什么? “ 我 ” 好象并不清楚, “ 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 ” 表明 “ 我 ” 正在为自身的长大成熟骄傲,表明 “ 我 ”对出门远行感到非常高兴。在看了很多的山很多的云以后,虽然 “ 我 ” 一点都不累,但黄昏的来临,使 “ 我 ” 必须找一家旅店, “ 我 ” 问了许多人,他们都说, “ 你走过 去看吧。 ”“ 我 ” 觉得他们说的太好了,因为 “ 我 ” 确实是在走过去看。 小说就这样开始,似乎充满了兴奋与喜悦,叙述上强烈的突出 “ 我 ” 的个人意识,使遥远陌生的前方在读者眼中充满了变幻莫测可能性的同时,又使人感到 “ 我 ” 的远行,很可能是令人到娱乐的,可能是要学到本领受到教育的,还可能只是跋涉后的幸福,当然也有可能是一无所获。小说的主题和线索也已经出现,主题是远行,线索是 “ 我 ” 必须走过去看的旅店。 “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 ” 这表明, “ 我 ” 作出了一次次努力,可要在黄昏过8 / 18 去之前找到旅店的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该怎么办?没有旅店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可以使 “ 我 ” 没法过夜,没法休息,也可以使小说失去线索的指引,陷入困境,当然也越来越远的跑离主题,让远行变成随意的想象,会使我们读者放弃小说,因为十八岁的远行不可以没有旅店,失去旅店也就失去了真实的阅读。 “ 我 ” 想搭车,是个好主意。虽然远行变成了寻找旅店,放低了要求,但有了旅店后远行可以重新开始,这也是小说气氛从明亮转到黑暗的开始。在 “ 我 ” 还没有为旅店操心的时候,曾遇上过一辆车,但它和它的司机一样飞快 的开走了,“ 我 ” 觉得要是再拦车,准能拦住,因为 “ 我 ” 会躺到公路中央去。这说明 “ 我 ” 对旅店的渴望没有结束,反而更加迫切了,搭上车可以更快地奔向旅店。我们读者的兴趣便也从旅店,变成可以到达旅店的汽车。可是, “ 我 ” 在整个下午竟没再看到一辆汽车,这又怎么办?难道真的让 “ 我 ” 在公路或者旷野上过夜? 叙述再一次让希望放低要求, “ 我 ” 发现了辆正在被司机修理的汽车,虽然汽车坏掉了,虽然它朝着 “ 我 ” 走来的方向,可 “ 我 ” 觉得 “ 我 ” 现在需要旅店,旅店没有就需要汽车,而汽车就在眼前。寻找旅店以便使 “ 我 ” 继续远行变成仅找到汽车就够 了,我们读者和 “ 我 ” 一样还可以保留希望,汽车上有好吃的苹果,汽车可以修好,汽车虽然是反方向的,9 / 18 但或许可以载 “ 我 ” 回家。这时, “ 我 ” 这次远行彻底失败了,小说的主题和线索 远行和旅店 好象都没了,小说似乎可以就此结束,尽管叙述刚刚开始不久。 但是,当 “ 我 ” 客气地给司机发了香烟使 “ 我 ” 心安理得地坐上汽车,并且用聊天和司机成为朋友后,小说还在继续着它的主题,唯一一个主题 远行。前面的路是可以回家的,但也可以不回家,而且 “ 我 ” 不知道汽车要到什么地方去,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无关紧要,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远行得以继续,旅店的丢失没有影响远行。这时我们读者已经非常迷惘,远行可以继续,但为了什么?前方可以使我们获得娱乐的希望不太可能了, “ 我 ” 仍然坚持的远行会给 “ 我 ” 带来什么?给我们什么?阅读使我们越来越多地感到害怕和不安,远行已经向反方向进行。 就象许多人叫 “ 我 ” 自已走过去看一样,在汽车又一次抛锚后,司机也对 “ 我 ” 说,等着瞧吧。于是, “ 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了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 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 ,远行可以没有旅店了,但远行被中断后, “ 我 ” 不知该怎么办,只好又开始起对旅店的渴望。司机正在做广播操和小跑,“ 我 ” 坐不住走下车; “ 我 ” 的朋友在煅炼身体, “ 我 ” 在想着旅店和旅店。在这时候,小说的叙述正在走入死胡同,找不到延伸下去的道路,就象被中断的远行,看不见任何希10 / 18 望,就象看不见旅店。难道再期望一辆路过的汽车和一个好心的司机?期望这次远行被几次合理的中断后又有不合理的奇迹出现?旅店是否会最终出现,远行能不能再次得到继续? 一切处在抛锚汽车一样的停上当中,小说却也在此进入了它叙述的高 潮。高潮不是我们在阅读前和阅读中觉得应该有的应该出现的任何一种东西,一种十八岁出门远行盼望的娱乐幸福或学到本领受到教育,而是 “ 我 ” 和司机遇上了强盗,一拨又一拨的强盗。这残酷的事实不是只作为这次远行的一个插曲,或小说的一个片断,而是成为了远行的终结,成为小说的高潮。五个骑自行车的人首先发起抢劫,接着是更多的骑自行车的人,其中包括小孩,跑来抢劫,再接着是来了一帮开手扶拖拉机的大汉也加入抢劫, “ 我 ” 冲上去,鼻子被打出血,而司机好象不知道, “ 我 ” 再奋不顾身扑上去,这次 “ 我 ” 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几个小孩用苹果击打 “ 我 ” , “ 我 ” 想去揍他们,但有一只脚狠狠地踩在“ 我 ” 腰上, “ 我 ” 跌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了。 “ 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 ” 因为他一直在对我哈哈大笑,被抢的好象不是他,而是 “ 我 ” 。 残酷还在进行,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并且,还将汽车的车窗玻璃卸了11 / 18 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撬了下来。残酷还没完,这个在抢劫中直正的损失者司机 “ 我 ” 的朋友,出卖了“ 我 ” ,抛弃了 “ 我 ” ,在抢了我的红色背包后,和抢他东西的人一起走了。只剩下遍体鳞伤 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 我 ” ,天开始完全黑下来, “ 我 ” 又饥又冷,什么都没有了。到此,一切结束的时候,惊人的叙述出现了 “ 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 小说的线索旅店就这样出现了,来的如此自然,又如此坚定,没有一点突然也没有任何东西再可以阻挡它的出现。有了旅店,远行也可以再次得到继续,小说的结尾仍然是远行。 旅店代表了什么呢?是 “ 我 ” 远行下去必须需要的借助的东西?是支持我一种动力?还是旅馆便就是 “ 我 ” 远行的目的? 显然的是任何人的远行都不可能把旅馆店当作目的,远行一定是为了较有意义的事,这才是 “ 我 ” 也是我们读者的最终目的,但在寻找旅馆的过程中,旅店在世界上似乎失落了,而 “ 我 ” 则认为旅店必须存在,如果没有 “ 我 ” 可以先寻找旅店。那么要是 “ 我 ” 放弃远行,先择回家是不是正确的选择?不是逃避也许 “ 我 ” 的回家只是为了验证家就是旅店,从远行的人来说,证明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没有旅店就是不能没有家,是不是可以?小说的 “ 我 ” 选择继续远12 / 18 行,但为什么不能找到旅店?还让 “ 我 ” 受到强盗的抢劫,还被出卖,难道这就是我远行的目的,这会让 “ 我 ” 得出什么 样的结论?世界上是没有旅店的?最后, “ 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 这是作者作出的解答,我相信这是少数的一种解答,许多人更会做的是把仅剩的驾驶室 这个 “ 我 ” 的最终旅馆 给卖掉,然后象来抢劫的那些人做的一样,高高兴兴地回家,干脆把家当作旅店。所以许多人一生找寻不到旅店,在远行时却还不停地抱怨,这世界就是这样的,我能有什么办法呢?他们一次次出来远行,再一次次躲在家里心安理得,把家当旅馆一样随便糟蹋,把旅馆当成家 一样不断索取。那时旅店也就真的在这个世界上失落了。 一九八七年一月,余华凭这篇十八岁出门远行登上文坛,这个短篇与他后来越来越精彩的许多小说一样,非常简单纯粹,没有一点华丽的词藻,在叙述上平铺直叙,不带有任何强烈的感情色彩,但就是这种极其简单的方式,这种趋近虚无的状态,使得他的文字有了无限的可能。 【示范教案】 十八岁出门远行 教学目标 13 / 18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先锋实验派小说的一些情况。 2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的内涵与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 标 1迅速弄清本文的表面情节,提高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分析和领会着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对作品情节和人物的分析理解,提高能够正确面对现实,面对人生的挫折与苦难的能力。 四、美育渗透目标 揣摩本文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重点 ?难点 ?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深入分析和领会着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揣摩本文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二、 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来深入分析和领会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 14 / 18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揣摩来体验。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的内涵与特点。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分析和领会着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 3揣摩本文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余华, 1960 年生,浙江海盐人。 1977 年高中毕业,曾从事牙医工作 5 年。 1983 年 到海盐县文化馆工作。曾人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学习。 1984 年发表处女作星星。主要作品有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在劫难逃往事与刑罚等。出版有十八岁出门远行偶然事件在细雨中呼喊活着等。作品怪诞、奇异,叙事方式别具一格。 2关于先锋派小说 所谓先锋实验小说,是指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和寻根文学思潮之后,兴起的15 / 18 一种具有现代派意味的新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有马原、苏童、格非、孙甘露、余华、北村等。他们的作品打破了以 往文学写实的风格,放弃传统的真实观,大胆吸取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尝试新的小说表现形式,重视叙述方式与语言的创新,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当代先锋实验作家余华的一篇代表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鲜明地体现了先锋小说的一些特点。 3基本情节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十八岁的少年,在父亲的鼓励下,他独自出门,走向未知的世界。一路上,他兴致勃勃,走了一天都不觉得疲倦。他没有找到旅店,但终于搭上了一辆汽车,汽车却在半路上抛锚了。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路人一起哄抢苹果,苹果的主人 汽车司机却无动于衷,见义勇为的他却被打得头破血流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关于文章的象征意义。 小说中事件的叙述有着写实与象征的双重意味。一方面,主人公确实独自行走在大路上,一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寻找旅店、搭车、苹果被抢、被揍乃至被抛弃 这些情节都具有真实的质感和内在的逻辑性、合理性,让人信服;然而另一方面,它们又充满象征意味,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16 / 18 理,不像一般的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描写那样直白与简单。初出茅庐的他是怀着蓬勃的朝气和探索世界的热烈情怀踏上人生征途的。然而,现实却 给他当头一棒,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特别是苹果事件,更昭示了成人世界的荒诞、不合理和强盗逻辑,它让这个怀着纯真的理想与强烈的正义感的青年感到迷茫,感到无助,感受到了世界的荒唐和现实的残酷。这种经历,也许是每一个怀着理想主义的梦想 “ 出门远行 ” 的青年或早或晚都会有的境遇。文中寻找旅店的过程,也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