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州市南浔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月22日在湖州市南浔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通过湖州市南浔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惠及全区人民小康社会的五年规划。本规划主要阐明区委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一、发展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一五”以来,全区上下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工业立区、接轨上海、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积极打造“经济强区、文化大区、商贸旺区、旅游名区”四张名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国内外不利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230.37亿元,是2005年的1. 98倍;人均(户籍)生产总值46960元,是2005年的2.0倍;财政总收入20.35亿元,是2005年的2.09倍;地方财政收入10.01亿元,是2005年的2.4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01亿元,是2005年的2.17倍。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开始启动;块状特色经济加快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六大优势特色工业产业占比7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36.8%,高出全市12个百分点;服务业稳步发展,市场建设有新的进展。2010年全区旅游总收入39.06亿元,是2005年的2.41倍。物流中心呈现轮廓。城乡建设扎实推进。全力加快南浔中心城区建设,新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4.8平方公里。练市、菱湖、双林等中心镇功能日趋完善。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中国魅力水乡”建设。区域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镇级交通网轮廓初步形成。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各项改革步伐加快,扩权强区事项落实到位,金融创新取得新突破。深化农村改革和社会改革,以接轨上海为核心的区域合作步伐加快,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幅28.8%,高于市平均水平。社会民生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572元,是2005年的1.66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360元,是2005年的1.82倍。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9缩小到1.91,差距小于市平均水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步伐加快,生态环保取得实效,节能减排完成预定目标,生态区建设全面推进。 “平安南浔”创建实现“五连冠”。“十一五”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一是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着力推动城乡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推动全民创业和全面创新,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四是坚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发挥企业和民众在“四区”建设中的基础性和主体性作用。37专栏1: 南浔区“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进展情况表指 标 名 称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十一五”纲要目标2010年2010年目标年均目标绝对值基本评价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16.35134.83158.24185.51195.9221013%230.37超额完成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23530273313212037722399164200012%-13%46960超额完成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47.4557.3565.6080.9591.24累计560亿20%105.5未完成4、工业性投入(亿元)30.1635.1443.25 48.6354.97累计350亿15.0%66.11未完成5、高科技投入(占二产比重%)累计200亿元,占57%统计口径变更,未统计6、进出口总额(亿美元)3.244.546.698.77.59累计23亿$15%11.62超额完成 其中:出口(亿美元 )2.523.464.686.35.5累计18亿$16%8.62超额完成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35 40.0146.65 55.864.2573.512.0%76.01超额完成8、高科技产值(占规模企业产值比重%)78.47108.24113.98159.27160达到275亿元,占41%205.74未完成9、财政总收入(亿元)9.7411.4314.1216.7818.1719亿元14%20.35超额完成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4.064.816.257.388.488亿元15%10.01超额完成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538717326196422172623242210008%25572超额完成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7346839696121083811836110008%13360超额完成12、城市化水平(%)53.554.555.456.85850%以上58统计口径待修正13、城镇登记失业率(%)3.83.83.53.43.044.53.05符合要求14、人口自然增长率()-2.95-2.13-1.98-3.06-2.550.32.5-2.15符合要求1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比2005年1.251.155.55.2下降15%以上超额完成备注:2005年GDP三次产业比例为11:61.6:27.4,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调整到7:60:33,但2010年实际为9.1:63.8:27.1,没有完成规划目标。(二)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南浔区将处在人均GDP 6000美元向10000美元的跨越阶段,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将面临极为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发展模式快速转变。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增速减缓,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等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环境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继续快速发展,国内需求不断扩大,经济结构加快转型,体制活力显著增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同时,外部需求结构明显变化,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加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区域环境看,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实施将促进长三角地区加速产业、技术、资金和人才一体化流动,作为发展龙头的上海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将进一步增强,有利于南浔发挥区域优势,深度参与区域合作,承接产业、技术转移。但与此同时,国家新一轮区域布局激发的中西部地区节点城市的活力,本市长兴、吴兴等县区前一轮大平台、大项目建设的先发优势,给南浔带来了更大的区域竞争压力。从南浔自身看,经过建区以来的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随着申苏浙皖、申嘉湖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和湖苏沪铁路的规划建设,南浔的交通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进一步凸现;加上临沪、临港工业平台框架拉开、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即将启动建设,这些都有利于南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实现赶超发展。但是长期积累的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改善,需要我们在未来发展中加以解决。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未来五年我区发展将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感、责任感,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扬长避短,乘势而上,力争在我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提出的“建设经济强区、再造文化名镇、打造魅力水乡、构建和谐家园”的总体要求,围绕建设湖州东部现代化中心城区的总体定位,全力实施“以业兴城、以城强区”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跨越为主线,以富民强区为根本目的,以融入大上海、打造大平台、集聚大产业、实施大项目、培育大企业为抓手,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自主创新,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全面保障改善民生,全力打造临沪临港产业区、古镇文化休闲区、魅力水乡示范区、幸福民生和谐区,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二)发展定位“湖州东部现代化中心城区”。其广义范围是覆盖全区的716平方公里;狭义范围是南浔镇至旧馆镇的70平方公里的大城区;核心是南浔主城区的34平方公里。主要体现在“三个城”,即产业之城、文化之城、宜居之城。一是产业之城。这是基于南浔在区域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和实现错位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湖州新一轮经济发展产业新城。二是文化之城。就是依托南浔深厚的人文底蕴,注重城市个性规划设计,加强水乡古镇和历史文化的保护开发,实现水乡古镇资源优势互动融合、传统文化与都市文化交相辉映、历史传承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不断彰显独特城市个性风貌和文化魅力的城市。三是宜居之城。就是充分发挥魅力水乡的生态价值、古镇文化的旅游价值和社会和谐的民生价值,以城市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文明和谐、生态环境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为目标,把南浔建设成为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人居福地。“湖州东部现代化中心城区”总体定位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一是全域城市化。湖州东部现代化中心城区是全域覆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就是以南浔主城区为核心、中心镇为副中心、组团式发展的区域性城镇网络体系,吸纳人口和产业集聚,具有融合与集聚程度较高、城镇空间布局更加优化、现代城市和魅力水乡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相得益彰的发展形态。二是新型城镇化。湖州东部现代化中心城区是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城乡融合的区域,既拥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又保留一定的农村特色,并具有完善的城市社会服务功能、较高的城市管理水平和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三)发展战略“以业兴城、以城强区”。其中的“业”就是指以工业为主的具有南浔特色的产业体系,“城”就是指以南浔主城区为核心的南浔城镇体系。“以业兴城、以城强区”总体来说,就是统筹联动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三大进程,以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城镇体系的发展和综合能级提升,从而在更大范围吸引更高层次的要素集聚,进而更好地反哺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以此不断增强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全区在更高水平上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建成最能够体现湖州新一轮发展形象的中心城区。(四)发展目标围绕建设湖州东部现代化中心城区的总体定位,发挥独特优势,着眼长远发展,全力打造临沪临港产业区、古镇文化休闲区、魅力水乡示范区、幸福民生和谐区。专栏2:“四个区”1、临沪临港产业区。依托临沪区位优势和内河临港优势,全力打造临沪、临港工业主平台,延长拉伸产业链,大力发展水陆综合物流,集聚形成若干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特色生态园区,建成临沪临港产业新城。2、古镇文化休闲区。深入挖掘南浔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发展大众观光旅游和高端文化休闲旅游相结合,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江南古镇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湖州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区。3、魅力水乡示范区。深入挖掘南浔水乡特色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社会和谐,建设“清丽水乡、幸福农民、和谐家园”的新农村,打响南浔新农村建设的“中国魅力水乡”品牌。4、幸福民生和谐区。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形成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专栏3: 南浔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指标表类别指标单位2010年2015年年均增长(提高)属性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亿元230.3736511%预期性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元469607300011%预期性财政总收入亿元20.354316%预期性地方财政收入亿元10.012116%预期性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90.420018%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76.0116014%预期性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1.622014%以上预期性出口亿美元8.621614%以上预期性结构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27.134.51.5个百分点预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12.5252.5个百分点预期性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2.092.3以上0.04个百分点预期性发明专利授权量件35501预期性城市化率%5860以上0.5个百分点预期性“魅力水乡”示范村数个5203预期性民生改善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万个0.8610.03万人约束性城镇调查失业率%3.054.5%约束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55724000010%预期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133602200011%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2.152.43-约束性人均期望寿命年76780.4预期性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3市下达指标-约束性新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1.1市下达指标约束性新增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约束性资源环境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12.7213.371%预期性耕地保有量万亩4848-约束性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0.94市下达指标约束性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132约束性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吨/万元约束性主要污染物排放化学需氧量万吨完成目标约束性二氧化硫万吨约束性氨氮万吨约束性氮氧化物万吨约束性备注:到2015年GDP三次产业比例达到6:59.5:34.5。三、主要任务(一)优化空间布局“十二五”时期,要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充分发挥各乡镇的比较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结构合理、功能明确、优势互补、协调有致的“一带、一轴、一区”总体开发框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细化我区主体功能区规划,使之成为土地利用、城镇布局、产业平台构筑、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按照国家、省发展战略,根据南浔区国土利用综合评价,以南浔辖区为整体单元,积极推进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的形成。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是指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环境资源问题更加突出的区域。主要任务是要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培育形成合理的一体化发展城镇体系,进一步集聚人口,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保留一定的绿色空间。加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有效衔接,建立国土空间开发管理基础平台,强化规划实施监测评估,促进国土空间有限有序、合规合理开发。2、构建区域总体开发框架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十二五”发展战略,结合本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有机布局、梯度开发、资源整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实施由北向南的梯度化、差异化开发策略,即北部集聚发展城市和产业带,中部培育壮大经济强镇,南部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引导生产力、人口和城镇体系的优化布局,构筑“一带、一轴、一区”的总体开发框架。“一带”为北部重点开发带,即北部极化,根据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把南浔镇、开发区和旧馆镇作为重点开发带,构建南浔大城区。“一轴”为中部优化开发轴,即中部培育,以湖盐公路为连接线,把练市、双林、和孚、菱湖作为节点城镇重点发展,形成优化开发轴。“一区”为南部生态与农业区,即南部统筹,以善琏、石淙和千金三个特色镇为基础,打造高效生态农业片区。3、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1)加快制造业集群化布局加快构建与区域空间开发框架相适应的“2+4”工业平台体系,即围绕省级产业集聚区,主推两大“工业经济板块”,发展四个“市级工业功能区”,使之成为现代工业产业集群的主要承载地。主推临沪工业区和旧馆临港工业区两大板块,高水准建设管理,高强度投入产出,使其成为省级南太湖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组团。加快推进练市、双林、菱湖、和孚四大工业功能区建设,切实提高平台承载能力,推进特色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专栏4: “2+4”工业平台体系(一)两大“工业经济板块”临沪工业区:属于南太湖产业集聚区,面积13.8 KM2(工业区块),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木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旧馆临港工业区:属于南太湖产业集聚区,面积3.5KM2,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现代木业、金属材料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二)四个“市级工业功能区”练市工业功能区:面积4.5KM2,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型纺织。双林工业功能区:面积3.2KM2,重点发展金属材料和新型纺织。菱湖工业功能区:面积3.4KM2,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金属材料。和孚工业功能区:属于南太湖产业集聚区,面积4.5KM2,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和新型纺织。发挥临沪工业区的区位、交通、人文等优势,做深做实做细接轨上海工作,打造湖州接轨上海主平台。重点依托“三横三纵”的内河水运主干网,以旧馆临港工业区为核心区块,以沿线四大城镇工业功能区为支撑,集约高效利用岸线资源,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经济,引导发展河海联运,打造湖州“临港产业带”主阵地。继续抓好开发区、工业功能区整合提升,进一步明确各个平台主导产业定位,研究建立南浔经济开发区和其他功能区联动发展机制和区内重大项目落地协调机制,努力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2)推进服务业集聚化布局按照集聚化和梯度化的原则,依托城镇发展服务业,重点建设“1+3+6”的现代服务业布局体系。建设1个区级服务业主中心南浔主城区,作为全区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区域,结合功能区规划和载体建设,形成集聚服务产业、人才和资本等要素的服务业发展高地,辐射全区和江苏境内部分城镇。依托练市、双林、菱湖三个中心镇,构建3个片区性服务业次中心,实现全区服务业阶梯状、等级化发展。在全区范围内高标准建设6个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使之成为业态集聚、生态协调、具有特色和较强影响力的服务业板块,成为我区服务业投资拉动、总量增长、财税增收和就业增加的集中区。“十二五”时期要重点建设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并推动市级、区级集聚区向高层次提升,力争五年培育一批新的服务业板块成为省级或市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专栏5: 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名称级别主要业态中国南浔国际建材城省级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南浔古镇文化休闲区省级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南浔国际物流中心市级现代物流、商务会展和孚漾“凤凰洲”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省级旅游休闲南浔农产品交易中心市级农副产品和粮食批发中转善琏湖笔蚕桑文化园市级旅游休闲(3)引导农业专业化布局根据资源禀赋及农业发展现状,全力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着力打造现代设施农业、低碳农业示范园、休闲观光农业三大组团,引导形成以“两区三组团”为主体的农业专业化布局。现代设施农业组团主要包括旧馆朗德鹅、善琏樱桃谷种鸭、练市神牛、千金温氏畜牧等项目区。低碳农业示范园组团包括菱湖-和孚千金生态水产、善琏-练市生态畜禽、双林-南浔无公害蔬菜等项目区。休闲观光农业组团包括南浔农业博览园、和孚荻港渔庄、旧馆义家漾湿地公园等项目区。通过现代农业园区“212工程”,加快建设菱和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浔练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千金-石淙粮食生产功能区,共涵盖1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23个特色农业精品园,成为全区现代农业的核心板块。专栏6: 现代农业园区“212”工程2个省级农业综合园区:菱和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浔练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0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南浔区特色蔬菜、练北蚕桑、南浔区樱桃谷鸭、菱湖陈邑加州鲈鱼、菱湖新雅黑鱼生态养殖等主导产业示范区。23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南浔金藤葡萄生态观光精品园、浙江申浩彩色长毛兔养殖精品园、湖州唐氏渔业特色精品园、和孚陈塔草鱼生态养殖精品园、练市年丰湖羊生态养殖特色精品园、南浔区双林绿甸园高效设施蔬菜精品园、中田有机蔬菜精品园、湖州市金牛农庄特色精品园、朱家兜优质蚕桑精品园、湖州众旺樱桃谷鸭特色精品园、中水鱼鳖混养精品园、荻港渔庄休闲观光农业精品园、浙江南浔农业博览园、湖州绿之源瓜果蔬菜生态精品园、湖州绿康蛋鸡养殖精品园、鼎新生态农业园、千金优质蚕桑精品园,石淙龟鳖养殖精品园等。(二)发展特色产业创新产业发展途径,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融合发展,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1、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领域,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目标,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加快推进工业“三大计划、六大工程”,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6%,五年翻一番,工业增加值率达到16%。(1)加快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湖州市六大重点特色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和长三角区域规划对湖州的要求,结合南浔实际,努力打造以高技术产业引领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4+2”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即提升发展“装备制造、金属材料、现代木业、新型纺织”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育以新能源、生物医药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栏7: “4+2”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工业结构发展方向产业规模重点乡镇四装备制造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电梯、电机生产,培育船用配件加工业,重点突破重大关键及成套设备、数控机床、现代仪器仪表、新型纺织机械、高性能轻工机械、新能源关键设备、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环保技术及设备、机械基础件和特色产品等十大领域。200亿元开发区、练市、旧馆、双林金属材料做强做精不锈钢产业,巩固提升钢加工产业,着力发展铜加工产业,积极拓展合金加工产业,规范发展再生金属业。300亿元双林、旧馆、菱湖现代木业围绕从原木进口到各类木制品生产销售,推进公共平台建设,形成华东地区最大的现代木业制品生产销售集散中心。300亿元旧馆、南浔新型纺织加快调整化纤产品结构,提升纱线及纺织面料的生产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推动印染业发展与清洁生产相融合,创建丝绸行业新优势,以设计和品牌推进服装服饰产品升级。200亿元和孚、开发区、练市、双林、菱湖、石淙二新能源生物医药重点培育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能利用、LED制造等产业,形成从单晶、多晶到太阳能组件生产的产业链。做强医药制剂,推进中药现代化、新型医疗器械及关键制药设备等领域的突破。200亿元开发区、练市、菱湖实施“优势产业升级计划”,重点是提升装备制造、金属材料、现代木业和新型纺织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争取年均增长20%以上,四大特色优势产业规上产值超千亿元。实施“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努力形成从单晶、多晶到太阳能组件生产的产业链和非晶太阳能产业链,同时加快生物医药等其他新兴产业发展,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00亿元。实施“工业投资扩量计划”,工业性投入五年累计达到500亿元,其中亿元项目达百项以上。(2)促进制造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加快培大育强、自主创新、品牌提升和集群发展进程,着力提升产业的低碳化、高端化、集群化水平,促进工业转型发展。优化企业结构。构建“象牛”企业、龙头企业、成长型企业三级培育体系。力争到2015年形成产值超10亿企业8家、超20亿企业3家、超30亿企业5家、超50亿企业3家,超100亿元企业确保1家争取3家;培育一批年销售1亿元左右,创新能力较强的成长型企业,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全力推进企业境内外上市,每年选择1-2家企业重点培育,力争到2015年上市企业累计达到7家,形成南浔上市公司板块。抓住机遇推进央企招商,加强民企与国企的战略合作,加大企业联合重组力度。打造产业集群。以建成临沪临港产业区为目标,逐步打造五大产业集群和五大特色产业工业园区。形成具有龙头企业带动的集聚优势、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链优势、持续创新的技术领先优势、资源共享的市场网络优势和节能减排的生态优势,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专栏8: 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类别名 称产业集群现代木业电梯产业电机产业金属材料 新能源产业园 区节能电梯木 业生物医药新型纺织金属材料2、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顺应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趋势,把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突出旅游、商贸、生产性服务业三大重点领域,推动我区服务业加速发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完善布局,力争服务业占全区GDP比重每年递增1.5个百分点。专栏9: 旅游业重点工程 南浔古镇保护与利用工程:景点保护修复项目、百间楼名人休闲馆修复打造、东园宜园开发项目、庞宅、金宅修复项目、丝行埭文化市场项目、东大街特色街区项目、新开河高档会所区 、晶街时尚休闲街区、南东街项目、古镇保护区人员分流。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综合开发:围绕古镇核心景区配套项目规划设计一批具有生态休闲功能的旅游项目,为古镇旅游提供休闲配套设施。南浔国际旅游度假中心:国际度假酒店、度假公寓、度假会所。和孚漾“凤凰洲”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五星级酒店、生态农业观光园、湿地公园观光区、和孚漾水上乐园、商贸中心、江南水乡城。荻港渔庄三期:渔文化博物馆、书画展览馆、水乡一条街、度假公寓等项目。善琏含山蚕花风情园:蚕花广场、蚕丝博物馆、含山八景、景观小品建设、含山塔、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标识、运河人家。辑里湖丝文化村:辑里湖丝馆、辑里丝厂、辑里文化村、水上巴士四个子项目。南浔农业博览园:海峡两岸农业论坛商务区、精品农业博览园及实践区。其他储备旅游项目:新兴港湿地开发、南商林漾开发、浮霞郡水乡人家、中国水乡湿地影视城、潮音庙宗教旅游、瑶田英雄城堡、石淙太君庙宗教旅游。(1)着力突出服务业发展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休闲旅游。深入实施“一核两翼”旅游布局规划,大力推进景区功能转型、旅游产品创新、旅游支持体系改善,形成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古镇区、以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区、以休闲娱乐为主的体验区,显著提升南浔旅游人气。健全古镇经营管理机制,推进配套项目建设,在做大做强古镇旅游“核心”的基础上,开发“两翼”新景区。延伸旅游业产业链,逐步从观光旅游为主过渡到以休闲度假为主,提高旅游业附加值。加大旅游招商推介力度,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打造水乡特色旅游品牌,基本建成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精品旅游目的地。集聚发展现代商贸业。按照新建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提升一批的总体思路,以城市综合体、中国南浔国际建材城、南浔农产品交易中心、临港产业区等为依托,建设南浔城市新商业中心。创新市场业态模式,全面振兴南浔市场业,努力使之成为本地优势产业的商品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提高重点产业原材料供应保障系数。以创新商业模式、完善商业布局为重点,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商贸集团,推进南浔主城区新区商圈的加快形成,优化老城区农贸市场布局,启动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加快练市、双林、菱湖、和孚城镇中心区的商贸文娱综合体建设,大力发展辐射城乡的零售商贸业,提高消费层次,扩大消费容量。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以现代物流为重点,兼顾发展金融保险、科技研发、信息软件、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河海联运,着力加快物流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以江蒋漾中央商务区为主体,培育地区性总部经济和商务服务中心。依托南部新区科技创业园,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信息软件业。积极发展宾馆经济。(2)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培育发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网络经济、会展经济、工业旅游等新经济业态,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引导城市服务业向农村延伸,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重点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加强集聚区内公共服务平台和配套功能建设,大力提升要素资源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加大服务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扩大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步伐,鼓励服务业企业争创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积极推进服务业领域标准化。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进一步重视现代农业在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农业多功能性开发,以培养具有特色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目标,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通过区域布局、产业组织、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加快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专栏10: 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指标指标体系2010年2015年目标值1.机械化水平(耕、种、管、收等)粮食机械化水平为63%粮食机械化水平73%2.水利化水平灌溉水利用系数0.53灌溉水利用系数0.6防洪标准5-10年一遇防洪标准10-20年一遇3.农业劳均增加值9127元/人13600元/人4.土地生产率以货币表示,每亩耕地面积种植业产值为1707元,每亩土地面积农林牧渔业产值为1950元,每亩土地面积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31368元以货币表示,每亩耕地面积种植业产值为2560元,每亩土地面积农林牧渔业产值为2900元,每亩土地面积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97000元5.农村消费恩格尔系数27.3%26%6.森林覆盖率18.5%23%提升五大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种养模式和农作制度,提升水产业,优化畜牧业,改造蚕桑业,调优粮油业,发展果蔬业,突出区域布局的优化,积极发展高效生态的优势特色农业。加大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包装推介,全面提升农业设施和装备条件,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培强育大产业经营主体。以拓展农业一体化产业链为重点,加快培育带动力强的支柱型种养龙头、加工龙头和营销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民、规模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建设。继续深化接轨上海活动,建立浙北名特优农产品市外营销配送中心,使之成为南浔农业直接面对上海市民乃至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平台。加快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并完善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农产品质量认证,打响南浔优质农产品区域品牌。(三)统筹城乡建设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以培育小城市和中心镇为导向,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主线,增强南浔大城区在全区发展中的辐射拉动作用。积极培育中心城镇,优化村庄布局,围绕大城区重点镇特色镇中心村四个层级,基本形成“14335”的城镇体系结构,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湖州东部现代化中心城区。1、优化城镇布局体系结合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开发,以复合型的区域性交通通道为纽带,努力构建以中等规模的南浔大城区为主体、4个重点镇为依托、3个特色镇和35个中心村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城镇发展空间形态,基本形成“14335”的城镇体系结构。专栏11: “14335”的城镇体系1个大城区:南浔镇、开发区、旧馆。4个重点镇:练市、双林、菱湖、和孚。3个特色镇:善琏、千金、石淙。35个中心村:东迁村、富强村、横街村、三长村、马腰村、水口村、横塘村、姚庄村、荃步村、中心村、钟家墩村、召林村、儒林村、三田洋村、西阳村、周家兜村、勤裕村、竹墩村、射中村、新庙里村、建丰村、下昂村、南双林村、重兆村、长超村、荻港村、漾东村、陈塔村、含山村、光明村、罗汉村、东马干村、朝阳村、石淙村、银子桥村等。强化北部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发展优势,以产业链互补为基础,以临港综合交通为纽带,将主城区延伸至旧馆镇。积极引导南浔、旧馆之间相向发展,提高旧馆城镇功能,强化临沪工业区和旧馆临港工业区的统筹规划建设,加快构筑南浔大城区框架。深入贯彻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引领和调控作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大力实施“三集中”,即农业资源向现代经营主体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农村社区)集中、农村工业向工业园集中,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民进城就业创业,力争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2、集聚发展南浔大城区“十二五”期间要在“古镇保护、老城改造、工业西移、新区南建”战略的基础上,突破实施沿頔塘、跨白米塘的西拓南进新战略,重点加强与旧馆的相向发展,共同构筑南浔大城区。争取至“十二五”末,南浔大城区总人口达到2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 新的南浔大城区分为“南浔主城区”和“旧馆镇区”两大组团、八大功能区。按照“做强产业区、做精古镇区、做优生活区、做美生态区”的总体思路,切实优化功能布局,塑造特色品质,增强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专栏12: 南浔大城区八大功能区组团功能区规划范围功能定位南浔主城区南浔古镇区0.88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中部老城区7.16生活居住、商贸服务、都市产业南部新城区3.57行政文化、商住服务临沪工业区26.04装备制造、新能源、生产性服务业商贸物流区3.01商贸服务、现代物流城市生态区17.6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旧馆镇区旧馆商住区3.52生活居住、商贸服务临港工业区5.17装备制造、现代木业、新材料、生产性服务业合计70(KM2)紧紧围绕建设湖州东部现代化中心城区的总体定位,全面提升南浔主城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南浔主城区对全区经济社会的带动力和在长三角城市体系中的竞争力。一是快速提升基础设施功能。优化城区内部交通网络,重点建设申苏浙皖至申嘉湖连接线和湖浔快速通道,拓宽三新公路、双林至三济桥带。切实改善城市面貌,实施一批旧城改造重点工程。提升城区水电气热保障水平,推进城市信息化进程。二是突出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完成行政中心区辅助功能楼群的建设,在新区打造科技文教区。加强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建设,提高文体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和供给水平。增加政府性引导资金,大力扶持科技或行业服务平台建设。三是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效能。完善规划设计,严肃规划实施。狠抓城市管理,巩固建设成果。推进机制创新,加快建设步伐。旧馆镇区将临港工业区建设成为全市临港产业的主阵地、我区集聚大产业的第二平台,按照城市标准改造提升旧馆镇生活区,推进建设商住区,实现与临港产业协调发展。严格保护位于南浔主城区和旧馆镇区之间的城市生态区,使之成为湖州中心城市东部生态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3、加快建设重点城镇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各具特色”的要求,加快主要建制镇的规模拓展和功能提升,大力推动有条件的中心镇培育成为小城市,加快和孚重点镇建设,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统筹发展格局。专栏13: 中心镇培育工程中心镇定义:一般是指城镇体系中介于城市与一般小城镇之间、区位较优、实力较强、潜力较大,既能有效承接周围大中城市辐射,又能带动周边乡镇和农村发展的城镇。中心镇功能: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节点。推进中心镇的培育,增强其集聚、辐射和对片区建设的带动功能,有利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壮大区域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谐发展。中心镇名单:南浔镇、练市镇、菱湖镇、双林镇。增强中心镇统筹城乡发展的节点功能。深入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镇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加快中心镇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集聚和服务功能,加强中心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拓展城镇发展空间。练市镇发挥高速、省道、运河的综合交通优势和特色重工业基础,加快建设浙北生态小城市。菱湖镇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三大农业组团融合发展,提升城镇功能和产业集聚度,建设南浔区西南部环杭州湾小城市。双林镇发挥区位优势,按照城市要求加大高标准规划建设力度,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努力成为南浔主城区向西南辐射的门户和太湖南岸特色小城市。和孚镇以纳入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契机,全面拉开镇区建设框架,重点加快工业平台和旅游资源开发,增强城镇产业承载力,争创湖州市十强乡镇。4、着力建设三大特色镇。加快善琏镇、千金镇、石淙镇三个建制镇发展成为特色功能板块,进一步完善功能、整治环境,发展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特色产业,为南部地区农村提供基础服务,其中善琏镇要成为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镇。5、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省委提出的魅力水乡“清丽水乡、幸福农民、和谐家园”标准,通过点线面结合、区镇村联动、环境产业服务共抓,到2015年把全区60%以上的村建设成“村村优美、家家富裕、户户文明、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型农村,其中20个以上行政村达到“中国魅力水乡”建设标准,把南浔建设成全市乃至全省、全国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样板区。专栏14: 中国魅力水乡建设五年规划纲要总体目标:按照“清丽水乡、幸福农民、和谐家园”的建设目标,大力实施农村生态环境再提升工程、农村经济发展再跨越工程、农村社会和谐再推进工程和农村体制机制再创新工程等四大工程,全面完成“中国魅力水乡”建设任务。建设内容:结合南浔实际,从2010年开始至2014年,在全力做好全区面上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重点是全面实施“中国魅力水乡36520”工程,即:做好浔练线、湖盐线、和新线等3条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河道治理,全面实施练市镇中心圩、双林镇中心圩、菱湖镇金家圩、和孚镇中心圩、旧馆镇中心圩、石淙镇中心圩等6大水系和南浔开发区江蒋漾、双林镇八字漾、菱湖镇商林漾、和孚镇东泊漾、旧馆镇义家漾等5个漾荡的建设、整治和提升工作,重点做好20个“中国魅力水乡”示范村的培育与建设工作。实施进度:按照抓点连线、连线成带的推进方法,将“中国魅力水乡”建设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11年打造精品,初步形成“中国魅力水乡”的品牌效应;2012-2014年内串点连线,全面打响“中国魅力水乡”品牌,并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较高知名度。建成1条新农村建设示范带:旧馆318国道浔练公路湖盐公路和菱公路菱新公路墙莫公路。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采取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保护文化村、改造城中村等形式,加快培育35个中心村,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的农村新社区。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村级留用地管理和农民新村建设管理的新模式、新途径。统筹农村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整合放心超市、农资供应、医疗卫生、幼儿教学、事务代办等功能,对村内公共服务事业进行统一管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加快交通、通讯、电力、防洪、排污、饮用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广大农民能共享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健全农村社区综合管理机制。不断加强小集镇和中心村建设管理,落实规划“一支笔”审批制度和建筑施工“一书两证”制度,防止贪大求洋或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违章违法建设行为;积极实行“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及长效管理“五个一”模式,切实改变农村环境面貌。把城市社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农村社区建设之中,积极创新社区化服务体系,着力完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社区化管理体制。(四)完善基础设施围绕生产力与城镇体系的布局调整,加快构筑以南浔主城区为中心,接轨沪杭、对接湖州、辐射周边的“半小时交通圈”,实现由交通瓶颈基本缓解到交通供求总体适应的跨越;实施一批重大能源、水利项目,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1、完善区域干线公路网围绕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定位,着力构筑以南浔为中心的“四横三纵一连”的区域干线公路网。“四横”主要有利于强化接轨上海、对接苏嘉、辐射东部,密切湖州带型城市组团之间和南浔中部三大镇之间的经济联系,分别是:新建湖州-南浔临港公路、织里-南浔公路、双林三长公路和连接菱新线-练杭高速的公路。“三纵”主要有利于强化南部的杭州都市圈和北部的南太湖城市带对南浔腹地的经济带动和辐射作用,分别是:三济桥新市公路、申苏浙皖申嘉湖练杭高速连接线、织里菱湖新市公路。“一连”就是新建连接织浔公路苏震桃高速的公路,分别联系北部湖浔通道、中间南浔主城区和吴江西南部的重要区域性联络线。2、打造大容量交通设施着力打造以高速公路、骨干航道、铁路等为重点的大容量交通设施体系。开展区域合作,合力推进练杭高速公路北延工程(即苏震桃高速公路),与现状的申苏浙皖线、申嘉湖线,共同构成“两横一纵”的高速公路框架。适应内河临港经济的迅猛发展,重点实施京杭运河湖州段三级航道扩能、南浔港区双林综合作业区2个1000吨级泊位等重大工程, 加快建设一批现代临港物流基地,深入推进临港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音乐之声音乐介绍
- 2025版气管炎病症状分析及护理指南
- 医学营养体重管理
- 髋膝踝功能训练
- 数感培养的方法和策略讲座
- 教师岗位核心要素解析
- 饮食量健康宣教
- 俯卧位通气与肠内营养
- 就业协议书流程
- 协议书离婚 房产过户
- 手术过程及准备流程
-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课件及考试题库
-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课件
- 中国移动杭州市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通信技术类
- 卫生厅课题申报书范文
- 2025年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第五幼儿园教育集团保健医招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消防维保业务培训课件
- 信息技术基础教程(WPS版)课件 第3章 Windows 10 操作系统的使用
- 螺杆空压机工作原理
- 湖北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全国计算机一级B级考试模拟试题集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