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事故中的民事赔偿问题探析_第1页
道路交通事故中的民事赔偿问题探析_第2页
道路交通事故中的民事赔偿问题探析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道路交通事故中的民事赔偿问题探析于佳彤(政法学院,法学,05级一班,051210361)摘要:道路交通事故是全球所面临的社会灾害。目前,全球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超过了120万人,我国是交通事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近10万人。世界上最珍贵的莫过于人的生命、身体和健康。道路交通事故不但造成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损失,而且给我国成千上万的家庭带来了不幸,也给社会带来诸如法律诉讼、经济纠纷和心理等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日益提高,关于道路交通事故的诉讼争议和纠纷也会越来越多。本文探讨了道路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问题。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责任要解决的是因机动车事故受到伤害的受害人得到赔偿的问题,但同时,它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减少和预防也会起到积极的抑制作用。关键词:道路交通事故;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责任;强制保险;归责原则;精神损害赔偿Road Traffic Accidents In The Issue Of Civil CompensationYu Jiatong(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Law, Class1Grade2005, 051210361)Abstract: Road traffic accidents is a worldwide social disaster. Currently, over 1.2 million people in the world were killed in road traffic accidents ever year and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sufferers of road traffic accidents, where nearly 100,000 died of such accidents. As we all know, the most precious things in the world are life and health. Road accidents not only cause loss of human life and social economy, but also bring disaster to tens of thousands of families, and further contribute to the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legal issues, economic conflic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etc.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legal awareness is gradually enhanced. As a result, more legal arguments and conflicts about road traffic accidents will emer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ssue of civil damages compensation in road traffic accidents. The key issue to be resolved by the civil liability for road traffic accidents is the compensation receivable to victims injured in motor vehicle accident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reduction andprevention of road raffic accidents. Key words:Road traffic accidents; Civil liability for road traffic accidents;Compulsory insurance; Principle of culpability;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等机动车辆日益成为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重要交通工具。尽管我国的汽车拥有总量占世界汽车总量的比例很低,汽车人均拥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受路况、车况差等客观条件及人们交通守法意识淡薄等主观因素影响,我国汽车交通事故的数量和损害后果却并不低。2001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为76万件,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10.6万人死亡,54.9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0.9亿元。大量的交通事故及其严重的损害后果,客观上使交通事故的事前防范和事后处理变得更加迫切。尤其在事后处理上,尽管现行法律对汽车交通违法行为人的行政处罚(如罚款、吊销驾驶执照、拘留等)和追究刑事责任作了详尽规定,但是,对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还很不完善,使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和人民法院在解决汽车交通事故的民事赔偿方面难以操作,更让受害人难以了解民事赔偿的具体内容、程序、是否公平等,维护自身权益。因此,很有必要对现阶段交通事故民事赔偿展开系统的研究,以使因机动车事故受到伤害的受害人得到相应的赔偿,同时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减少和预防也会起到积极的抑制作用。同时,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单纯依靠行政机关和行政手段解决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问题,因此建国后一直到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了“高度危险作业”责任,其中涵盖了道路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人民法院才有了受理和裁判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依据。1986年民法通则123条规定:“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该条将交通事故与其他危险责任合并规定,认为交通事故损害属于高速运输工具造成的人身损害,适用无过失归责原则,以受害人故意为唯一的免责事由。但该条文过分简略,如认为车辆为高速运输工具适用无过错原则等。因此,法院及交通事故管理机关普遍反映适用面临困难,学者也建议以该条规定为基础,广泛参考各国成功的立法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制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法。国务院于1991年9月22日发布了旧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行政法规,因该办法规定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实践中解决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都是依该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的。但是在责任归责问题上,办法规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应实行过失责任原则,即“有过失方赔偿,无过失方不赔偿,这样,在归责原则问题上,办法与民法通则存在不一致和明显的体系违反。因此该办法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抨击。2004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原则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机动车之间发生事故,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另一种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之间发生事故,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但该法一出台引起极大的争议,也受到各方的质疑。因此,本文着重探讨道路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问题。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责任要解决的是因机动车事故受到伤害的受害人得到赔偿的问题,但同时,它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减少和预防也会起到积极的抑制作用。一、交通事故中的民事赔偿的基本涵义(一)交通事故的涵义对于道路交通事故,由于研究的角度或者目的不同,不同的人们给出不同的定义。通常,将在道路上发生的撞车、翻车、碰撞等交通行为冲突,造成人员伤亡或财物损失、损坏的后果,无论什么原因,统称为道路交通事故。于敏.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研究.民商法律网1991年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2条规定:“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第5项规定:“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在认定道路交通事故时,必须注意构成道路交通事故需要具备的两个因素王增根.论无过错责任原则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中的适用.民商法律网:(1)道路交通事故是车辆事故。在道路交通事故中,至少有一方当事人是使用或者驾驶车辆的人。车辆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没有车辆不构成道路交通事故。(2) 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在具有一定交通意义的道路之上。“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共通行的场所。(3)因过错或意外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4)造成了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二)交通事故民事赔偿责任涵义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责任属于民事赔偿责任的一种。机动车属于高速运输工具,对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一定危险性,因此,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发生事故,造成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伤害的,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1】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责任是指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由于造成了他人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根据自己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责任及法律的规定应当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责任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孔德峰.谈交通事故侵权的归责原则与赔偿责任原则.法大民商经:(1)承担责任的主体在交通事故中比较复杂,通常情况下是车辆所有人;但也有可能是未经许可占用道路从事非交通活动的人,比如在公路上晾晒玉米的人;还有可能是出借车辆给无证驾驶的人等等。(2)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通常就是赔偿损失。(3)确定民事赔偿责任的方式包括协商、调解和诉讼。协商就是当事人私了,即双方自己商议确定民事责任。调解和诉讼分别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法院负责确定民事赔偿责任。(4)道路交通事故中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按照事故是机动车之间发生的还是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之间发生的有所区别,但道路交通事故中的民事责任并不以行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作为必要前提,也就是说即便行为不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仍然有可能承担民事责任。当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损害时,不完全是根据责任大小确定赔偿责任的。【2】根据有关规定,如果道路交通事故一方为机动车,而另一方为非机动车时,则不论机动车一方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是否有责任,都必须承担一定责任。二、我国民法中的民事赔偿责任原则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性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3】道路交通事故侵权关系来讲,机动车一方和非机动车一方都是民法通则要保护的民事权利主体,因此都应该受到该法的平等的保护。【4】但是,我国的民法通则的立法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私法社会化思潮已经成为民法的主流的背景下制定的,加之又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很强调对于弱者权益的保护梁伟根.论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处理制度.民商法律网。所以,在归责原则上采取的是高速运输工具的作业人承担无过失责任,出故意导致损害事故发生以外,高速运输工具的受害人无责任。所以,该法将对于受害人的保护置于最重要的地位。(一)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是侵权法的核心问题。过错责任原则又称过失责任原则、过错责任,是指侵害人在实施某种作为或不作为的情况下,应基于其过错对他人所受损害负赔偿责任的民事责任归责原则,就是说行为人只有在主观方面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民事责任。【5】实际上是指行为人在实施加害行为时的某种应受非难的主观状态,此种状态是通过行为人所实施的不正当的、违法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确定行为人的责任,不仅要考察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要考察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刘晓红.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基准研究,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1期。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也把过错作为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表明,我国民事立法已把过错责任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确认了它的法律地位。在侵权法中,过错责任不仅指以过错作为归责的构成要件,而且是指以过错作为归责的最终要件,同时,也以过错作为确定行为人责任范围的重要依据。【6】过错责任还体现在行为人的过错对于决定其承担何种责任形式也具有一定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侵犯人身权的场合。根据我国司法实践,在行为人侵犯他人人身权的情况下,是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应考虑行为人的过错程度。大多数侵权行为,故应成为侵权法的归责原则,尤其应当指出,过错责任原则侵权法的一项基本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主要适用于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传统的过错责任原则坚持“无过失则无责任”的规则,要求受害人必须举证证明加害人具有过错,方能获得补偿张新宝.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归责原则的演进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民商法律网。此种措施常常使无辜的受害人难以寻求补偿,因而显得对受害人极不公平。为弥补这种缺陷,在法律上产生了无过错责任(无过失),它们对配合过错责任发挥作用,也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民法通则第131条规定:“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受害人有过错,实际上可以表明加害人没有过错或过错程度轻微,从而可以减轻其责任。这体现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二)款的规定。因此,受害人过错程度可以作为减轻加害人责任的依据。民法通则在关于特殊侵权行为免责条件的规定中,对过错程度明显作出了区分。第123条规定:“只有在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情况下才能免责”,而第126、127条把受害人的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作为免责条件。关于精神损害赔偿,赔偿数额应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等因素来确定,表明侵权行为人的过错程度对精神损害赔偿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精神损害赔偿的首要功能在于惩罚加害人,所以应当考虑加害人的过错程度。【7】(二)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也叫无过失。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为弥补过失责任的不足而设立的原则。无过错责任不具有法律责任本来的含义,而只具有“恢复权利的性质”。无过错责任原则通常是与保险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杨立新.论对机动车交通事故无过错责任的必要司法补救.民商法律网。无过错责任是指当损害发生以后,既不考虑加害人的过错,也不考虑受害人过错的一种法定责任形式,其目的在于补偿受害人所受的损失。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根据这一规定,无过错责任仅适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无过错责任只是适用于几类案件的特殊归责原则,而并不是普通适用的一般归责原则。【8】如在现阶段,除工业事故的损害赔偿外,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的赔偿以及航空器和核能的使用引起的损害赔偿,也逐渐适用无过错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的情况都属于无过错责任,显然是不妥当的。如高度危险作业的责任的适用。无过错责任具有公平性,这主要表现在无过错责任的出发点是不使无辜的受害人自己承担损失。损失一旦发生,就应当责令加害人承担损失,以使受害人的损害尽快得到恢复。从我国情况开看,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已开办了各种责任保险,如在船舶、汽车、飞机以及建筑安装工程等领域实行了责任保险,对中外合资和合作企业也开办了各种公众责任险、产品责任险和雇主责任险等。责任保险确实具有分散危险、及时填补受害人的损害的功能,其发展也必然会使无过错责任的适用面扩大。【9】但即使在将来责任保险发展的情况下,我们也应该谨慎的考虑加害人的行为在法律和道德上的非难性、对不法行为人的制裁和教育的必要性,以正确确定责任保险的承保责任的范围和无过错责任的适用范围。三、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民事赔偿责任原则办法的性质属于行政法规,在民事责任赔偿问题的基本手段,主要是依行政法规,通过行政手段解决的。从定义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责任赔偿原则是有过失为构成要件。按照负责起草办法的国务院法制局政法司和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所作解释,办法所规定的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责任,实行过失责任原则。【10】属于全部责任的,承担全部(100%)损害赔偿;属于主要责任的,承担60-90%;属于同等责任的,各承担50%;属于次要责任的,承担10-40%。第44条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对方人员死亡或者重伤,机动车一方无过错的,应当分担对方10%的经济损失。但按照10%计算,赔偿额超过交通事故发生地10个月平均生活费的,按10个月的平均生活费支付。前款非机动车、行人一方故意造成自身伤害或者进入高速公路造成损害的除外。”办法第31条规定:“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者对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应当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办法第35条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者应当按照所负交通事故责任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起草者对此解释为“按照民法通则和本办法的精神,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应该实行过失责任原则,即有过失方赔偿,无过失方不赔偿。”该法严格以当事人双各自的过失大小确定责任的负担。就是说办法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尽管由于它与我们社会的公平价值观有一定程度的背离,也受到了一些主张弱者保护的民法学者的批判。【11】432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民事责任赔偿原则根据民法通则第123条的规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为此,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按照下列方式承担赔偿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己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民法通则第131条规定:“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体现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二)款的规定。新法主张尊重人权的民法学者的呼吁的结果,该法规定了机动车一方的无过失责任,即使在受害一方存在过失而加害一方无过失的情况下,也应该负一定的赔偿责任。【12】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该法将强制责任险作为保障受害人利益的一项措施,这是在侵权法的体系外寻求解决对于受害人救济以达到社会公平的尝试于敏.交通事故防范与损害赔偿.民商法律网。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责任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由此,可以看出,道路交通安全法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原则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机动车之间发生事故,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另一种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事故,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均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这是各国共同经验的总结,我国顺应了这一潮流,对道路交通事故责任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13】四、办法与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民事赔偿责任原则之比较从办法第31条、第35条规定中可以看出,在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责任原则问题上,办法与民法通则存在不一致和明显的体系违反。办法作为一个行政法规,试图规制行政违法行为的同时也对作为民事责任的损害赔偿做出规定,这必然造成适用原则上的矛盾与混乱。道路交通事故作为一种行政违法行为而言,以有违章行为及有过失为责任成立要件,当然是正确的。【14】但是,道路交通事故作为民事违法行为,即民法通则第123条所规定的特殊侵权行为,则并不以过失为责任成立要件,应当适用无过失责任原则,这也是无庸置疑的。对于人身损害的赔偿的内容,未明确包括精神损害赔偿的抚慰金,这显然是不够公正的。办法虽然在人身损害赔偿的内容上较民法通则第119条丰富了很多,但仍存在偏狭的问题。法律没有充分反映出机动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危险性和处理机动车交通事故民事赔偿时对非机动车、行人的特殊保护而且赔偿中只规定了对物质损失的赔偿,没有规定精神损害赔偿。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责任是一种侵权的民事责任,其性质及对此种民事责任应当适用的责任原则只对基本法作出规定,如果行政法规能够具有规定民事责任性质的功能,这是不正常的,这就破坏体系的科学性,扰乱了正常的法律秩序,必然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无端地给实务当中增添麻烦。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公安机关在查明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认定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15】当事人有违章行为,其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有因果关系的,应当负交通事故责任。当事人没有违章行为或者虽有违章行为,但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无因果关系,不负交通事故责任”。办法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以过错为必要条件,并将行政确认性质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作为民事损害赔偿的依据,这混淆了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混淆了行政法“违章”与民法“过失”概念,违背了民法通则关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应贯彻无过错责任原则上位法规定,是历史的倒退。【16】本文研究的范围及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之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时,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以无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已是当今侵权行为法立法的普遍规则,这种归责原则应被看作是适用于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发生碰撞所致的道路交通事故。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该款规定确立了保险公司对保险事故的无过错责任。为充分救济受害人,除法定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外,还应该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7条)。在抢救费用超过责任限额的、肇事者未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者肇事后逃逸等情形下,由基金先行垫付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基金在先行垫付抢救费用后,取得对交通事故实际责任人的追偿权。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以补充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不足,是各国通行的做法。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应该受到尊重,任何利益均不得与生命尊重的原则相对抗。因此,尊重生命的原则是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责任的最高原则。制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目的,正是为了防范交通事故,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对受害人的人文关怀的立法精神。道路交通安全法从我国道路交通的实际出发,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对道路交通活动中交通参与人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了全面规范,协调受害人与机动车驾驶人的利益平衡,以及个人保护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方面,很好地解决这些立法缺陷,正确适用法律,从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损害的发生,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五、我国交通事故中的民事赔偿问题责任原则的缺陷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激增,交通事故发案率居高不下,法院受理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数量急剧攀升,诉讼当事人对抗程度激烈,案件审理难度加大,牵扯了审判人员的较多精力,增加了民事审判人员的工作压力和负担。由于诉讼标的的增加,受害人要求与加害人赔偿能力之间的矛盾,以及当事人对道路交通安全法有些规定的不同理解,都增加了法院处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难度。具体地讲,新法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及交通事故责任保险等方面在实务中存在很多不适宜之处,存在颇多缺陷。【17】(一) “机动车负全责”在实务中的问题机动车与人撞上了,驾驶员无责的情况下,该如何解决,引起大家的争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关于机动车致害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行人的无过错责任的讨论越来越激烈,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机动车负全责”的规定是否正确。由于这个规定涉及到了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在讨论中各种观点激烈碰撞,而且在实务中,由于具体尺度不明确,引发了操作上的困惑庄昌银.论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及其责任保险.民商法律网。“道路交通安全法现在的规定强加给了机动车一方过于严苛的责任,造成了机动车保有人和驾驶人一方的恐慌,并且出现了放纵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者行人的交通违章行为,增加道路交通中的危险因素,不利于维护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的后果,存在很大的社会危险。这条规定,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社会成员思想上的混乱,也给不遵章守纪的人甚至违法行为人索赔找到了法律依据。如果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如自杀)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但是,在机动车一方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却能够证明受害人有过错或双方都有过错的情况下,未做出明确规定。依据无过错责任原理,不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可见,“机动车负全责”规定是片面的。应该说,机动车一方的责任与其自身过错无关,但与行人的过错成反比;只有在行人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才由机动车负全责。(二)对“举证责任分配”的不适宜“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这也涉及到当事人举证责任的问题。既然实行法官职权主义,那么并非一定要举证责任倒置,必须由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过错承担举证责任。但是,假如加害人不予举证,那么,法官很难发现和确认受害人过错。因此,可以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由机动车一方对受害人的过错主张承担举证责任。如举证不能,将承担过错责任。虽然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应当对事故的归责事实承担举证责任,机动车一方应当对事故的减责和免责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但是这种举证责任的分配,对双方来说,很显然并不平等。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只需对自己的损害结果举证即可,损害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且在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控制之下,较为易于举证。而对机动车一方来说,即使是减责和免责事实,也只有是否已经采取必要处理措施属其自身行为,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是否存在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以及对事故的发生是否存在故意,则与机动车一方没有任何关系。我国民法通则第131条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为职权主义,但是理论通说和司法实践均认定为法官职权主义。既然实行法官职权主义,那么,必须由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过错承担举证责任。这很显然对别人的行为进行证明的难度要大于对自己行为进行证明的难度,而且根据现代法制责任自负的原则,行为人只应对自身行为负责,不应当对他人的行为负责。从表现看,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举证责任的分配对机动车一方不公平。(三)交通事故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第一款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该条规定是对于侵害公民人格权的行为,侵权人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的首创,受保护的人格权利之中亦包括生命健康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侵害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第四条规定:“因侵权致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而永久灭失或者毁损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可见,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能够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应限于因侵害人侵权致人身伤残(不包括达不到评残标准的轻微损伤)、死亡、妇女流产及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受灭失或毁损。精神损害抚慰金,是指道路交通事故中,由于事故的发生,在侵害受害人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等权利的同时,也会对当事人的精神带来一定的损害,对这种损害亦应当进行补偿。当自然人的身体、健康、生命权受到损害,除应当赔偿其财产上的损害以外,对其本人或亲属造成的精神痛苦和精神创伤,应以一定数额的金钱予以抚慰。”对受害人的身体造成损害,必然使其精神受到一定创伤,给予经济上的补偿是一种精神抚慰,所以受害人本人当然有权提出精神损害赔偿。另外,死亡人的近亲属也可以提出精神损害赔偿。受害人因交通事故死亡,给其近亲属造成严重的精神伤痛,尽管这种痛苦是无法用金钱弥补的,但毕竟经济上的补偿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稍稍减轻精神上受到的伤害。受害人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可以作为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精神损害赔偿。如果死亡人没有配偶、父母或子女的,其他近亲属可作为原告提起诉讼。但在司法实务中精神损害赔偿也未落实到位。在审判实践中,法院在审理精神损害赔偿方面,因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都主张赔偿数额不宜过高,但当事人在起诉时动辄提出索赔几万元以上甚至百万元精神赔偿金的请求。最高人民法院施行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规定,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以侵权人的过错程度、行为后果、赔偿能力及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确定。该司法解释的施行,为人民法院判决提供了依据,但同时赋予了法院的自由裁量权,由于没有明确赔偿数额如何计算、有无最高或最低限额等问题,事实上增加了处理难度。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裁决,以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使用为转移,因而在审判实践中,它便会使法官存在滥用自由裁量权,凭着主观直觉或臆断作出自由裁量决定的现象。虽然交通事故案件中影响受害人精神伤害程度的标准个案千差万别,但法官要综合事故后果、责任大小(含过错程度)、赔偿能力来作出认定,前者事故后果和责任大小容易掌握;后者赔偿能力,由谁负责承担举证责任及如何认定难于掌握,这时,一审法官以自由裁量权作出的判决结果,也可能被二审法官以自由裁量权轻易取代沈丹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事故的民事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探讨.民商法律网参考文献:1 于敏.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研究.民商法律网.2 王增根.论无过错责任原则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中的适用.民商法律网.3 孔德峰.谈交通事故侵权的归责原则与赔偿责任原则.法大民商经4 梁伟根.论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